循证麻醉访视在局部麻醉患者术前的应用研究

2016-12-13 01:59吕冬梅李金荣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22期
关键词:恐惧循证局部

倪 鹏, 吕冬梅, 李金荣

(解放军174部队医院 麻醉科, 福建 厦门, 361006)



循证麻醉访视在局部麻醉患者术前的应用研究

倪 鹏, 吕冬梅, 李金荣

(解放军174部队医院 麻醉科, 福建 厦门, 361006)

目的 研究循证术前麻醉访视在局部麻醉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40例局部麻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前访视,观察组采用循证麻醉访视,比较2组的手术应激情况以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的恐惧评分低于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的躯体功能、认知功能、情感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麻醉访视能够减轻局部麻醉患者的恐惧情绪,提高麻醉效果,有利于患者术后躯体功能的恢复。

循证麻醉访视; 局部麻醉; 麻醉护理

手术是治疗多种疾病的有效方式,但其可给患者带来强烈的应激反应,会直接影响手术和麻醉的顺利进行,降低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尤其是局部麻醉患者,由于麻醉的局限性,患者在术中常感觉疼痛,加之手术时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应激反应会更加剧烈[1]。麻醉护理工作是近年来适应现代化麻醉学科而发展起来的护理内容,术前麻醉访视是麻醉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减轻患者及家属的顾虑,使患者能够配合麻醉,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接受手术,但目前术前麻醉访视尚缺乏统一的规范。循证护理是指通过审慎、明确、正确地运用现有的科研结论,以最佳的科学依据而制定的护理措施。本科室2015年7—12月对120例局部麻醉患者实施循证麻醉访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40例局部麻醉患者,纳入标准: ① 均自愿参与研究; ② 知晓自身疾病; ③ 年龄≥18岁; ④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分级)为Ⅰ~Ⅱ; ⑤ 均为择期手术患者; ⑥ 无重要器官严重功能障碍; ⑦ 无血液系统疾病; ⑧ 无慢性疼痛史; ⑨ 初中以上文化,认知、沟通能力正常。排除标准: ① 术前1个月服用激素的患者; ② 术前及术后诊断恶性肿瘤者; ③ 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严重心理疾病者; ④ 酒精依赖; ⑤ 手术禁忌证; ⑥ 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等。将该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观察组中,男63例,女57例,年龄20~73岁,平均(45.5±15.2)岁,受教育年限5~18年,平均(10.5±2.4)年,手术类型为眼科手术55例、口腔颌面部手术47例、其他18例; 对照组中,男61例,女59例,年龄20~65岁,平均(43.7±14.5)岁,受教育年限为5~17年,平均(10.2±2.5)年。2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 法

2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护人员实施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前采用常规术前访视,在术前1 d的16: 00由第2天参与手术的巡回护士及麻醉护士对患者进行单独术前访视。首先向患者作自我介绍,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思想情绪,测量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并向患者介绍手术的术前准备内容、术前注意事项、手术室环境、麻醉方法、术前和术中的注意事项,说明手术的安全性,解除患者的顾虑。访视时间约为10 min, 护理人员随机回答患者的问题,并与患者进行心理沟通。

观察组则采用循证麻醉访视,包括循证问题和循证支持。循证问题: ① 知识缺乏。患者缺乏麻醉及手术知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患者对治疗的不确定性,使其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同时也使患者不能很好地配合麻醉。② 访视方式简单。常规的访视方法为口头讲解或结合教育手册,内容较空洞,患者往往难以理解,感受性不强,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印象不深,容易遗忘。③ 心理因素。面对创伤性的治疗方式,患者不可避免会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可使血压增高、心率加快,影响手术及麻醉的安全性,尤其是局麻患者术中对疼痛的恐惧更为剧烈。循证支持: ⑴知识缺乏。① 访视前查阅患者资料,充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以及患者的健康史(如药物使用史、伴随疾病、手术史等)、身体状况。于术前1 d的上午9: 00—10: 00由第2天参与手术的访视小组护士对患者实施术前访视。② 护士携带访视相关的宣传资料,到达病房后首先介绍自己,说明访视目的,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讲解术前准备、手术室内环境、麻醉方法及配合、手术过程、注意事项等相关信息[2], 减少患者疑虑。介绍后鼓励患者提问,时间约30 min。③ 采用情景式演绎的方法,将病床当作手术床,协助患者摆放麻醉所需体位,并告知麻醉过程如何调整呼吸。⑵ 访视方式简单。① 将术前麻醉访视中需要患者了解的内容制作成幻灯片或视频,包括手术室内部环境、麻醉、手术时的一些画面,配上舒缓的配音和轻柔的音乐,用平板电脑给患者播放,可通过回放视频的方式加深患者的印象。② 发放给患者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让患者及家属自行观察、学习。⑶ 心理因素。① 充分重视患者的心理体验,了解和同情患者,给予心理疏导和安慰。可让患者观看康复患者送给科室的锦旗和表扬信,多介绍成功病例,增强患者的麻醉和手术信心。②采用深吸静息式全身肌肉放松的方法进行训练[3]。③ 手术日由访视护士在手术室门口迎接患者,麻醉前一直陪伴在患者左右,给予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持。在不引起患者反感的情况下,握住患者的手。④ 采用移情、暗示以及指导患者平静、缓慢、规律深呼吸等方法,减轻患者紧张情绪。⑤ 手术室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以起到镇静和放松作用[4]。再次向患者讲解麻醉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配合事项,争取患者的配合。

1.3 观察指标

① 应激情况: 记录患者麻醉前(入手术室)及术中的恐惧、舒张压、收缩压以及心率情况。恐惧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评分范围0~10分,0分为无恐惧,患者较平静, 10分为极度恐惧,患者甚至出现昏厥,影响手术进行,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恐惧情况越强烈。使用同一品牌的心电监护仪测量患者血压与心率。② 功能情况: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简体中文版的生活质量调查核心问卷(QLQ-C30)调查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的功能情况,问卷包括情绪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5个方面内容,分数越高,表明功能越好,生活质量越高。

2 结 果

2.1 2组患者心理和生理应激情况比较

2组患者麻醉前的恐惧评分、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的恐惧评分低于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心理和生理应激情况比较

2.2 2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手术前, 2组患者各方面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的躯体功能、认知功能、情感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分

3 讨 论

近来有研究[5-6]报道,在术前访视中应用循证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术前焦虑,减少麻醉镇静药物的用量。

循证护理是根据临床所面对的实际问题,收集相关资料得到循证支持,为患者实施最佳护理的一种模式,已成为现代临床护理的新趋势[7]。本研究将循证护理用于局部麻醉患者的术前麻醉访视中,结果显示,相对于常规访视,循证护理后患者术中恐惧情绪评分低,麻醉后的血压、心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循证问题发现,患者的麻醉及手术知识缺乏、访视方式单一、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麻醉访视的效果,故应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循证证据,给予循证支持。本研究对局部麻醉患者术前麻醉访视时的访视内容进行了规范,避免因麻醉护士个人经验不同、能力不同而导致访视质量的差异。将整个手术流程制作成影音文件,能够使访视过程更加直观、生动、具体,更好地刺激患者的视觉和听觉,加深患者的印象和兴趣[8]。结合视频以及宣传手册进行手术及麻醉情景的模拟,加深了患者对手术及麻醉的体验,减少了患者对疾病和即将到来的手术的不确定性,减轻了心理负担,进而缓解了手术带来的应激反应,此外在术前1天上午9: 00—10: 00即患者思维活跃、接受程度较高的时间段内进行访视教育,有利于提高健康教育的效率,促进患者对访视相关知识的掌握[9-12]。

[1] 张春萍. 心理护理对局麻下行中心静脉穿刺患者情绪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23): 119-120.

[2] 李斌, 王天龙, 杨莘, 等. 椎管内麻醉病人术前访视的循证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15): 143-144.

[3] 温秀芬, 陈云超, 张晖, 等. 放松训练联合音乐疗法在局麻手术病人中的应用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19): 1733-1735.

[4] 高海燕, 陈京立. 个性化音乐干预对缓解局麻乳腺肿块切除患者等候病理期间焦虑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 21(35): 4303-4305.

[5] 任华, 曾毅, 田丽云, 等. 穴位按摩及抚触对局麻拇外翻术患者生命体征及焦虑情绪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 2014, 29(20): 47-48, 55.

[6] 杜秀华, 赵逢玲, 庄茹娟, 等. 术前访视应用循证护理对腹部手术患者全身麻醉后恢复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13): 1508-1511.

[7] 欧阳芝, 熊朝霞, 何关秀. 循证护理干预对局麻手术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 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1): 136-137.

[8] 高平, 孙秀红, 杨崇, 等. 护理干预对局麻剖宫产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 河北医药, 2013, 35(18): 2861-2862.

[9] 刘靖萍, 赵桂红, 林军. 剖宫产术前影音访视对产妇焦虑改善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 12(6): 134-136.

[10] 吕赤, 张忻平, 李瑾, 等. 开腹胃肠道术后局部麻醉镇痛与静脉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比较[J]. 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4): 531-533.

[11] 梁圣勇. 局部黏膜麻醉联合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EMR术中血清学指标的影响[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5, 21(8): 1072-1075.

[12] 陈东风, 蒋建清. 股骨神经阻滞与局部浸润麻醉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管理的疗效比较[J]. 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11): 1867-1868.

Application of evidence-based anesthesia visit in patients with local anesthesia

NI Peng, LYU Dongmei, LI Jinrong

(DepartmentofAnesthesia, 174ArmyHospitalofPLA,Xiamen,Fujian, 361006)

Objective To research evidence-based anesthesia visit in patients with local anesthesia. Methods A total of 240 local anesthesia patients in our department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random number table, with 12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operative interview,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evidence-based anesthesia visit, and surgical stress and function recovery were compared. Results During the surgery, the fear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scores of physical functio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emotional fun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Evidence-based anesthesia visit can reduce fear of local anesthesia patients, improve the effect of anesthesia,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recovery of physical function of patients after surgery.

evidence-based anesthesia; local anesthesia; anesthesia nursing

2016-06-22

R 472.9

A

1672-2353(2016)22-110-03

10.7619/jcmp.201622034

猜你喜欢
恐惧循证局部
局部分解 巧妙求值
非局部AB-NLS方程的双线性Bäcklund和Darboux变换与非线性波
《循证护理》稿约
位置大数据侦查循证研究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恐惧更奇怪
恐惧
恐惧的对立面
局部遮光器
吴观真漆画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