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血瘀型盆腔炎中医护理方案的效果研究

2016-12-13 01:59朱怀娣何云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22期
关键词:气虚盆腔炎血瘀

崔 玲, 朱怀娣, 何云峰, 邓 霞, 王 云

(江苏省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江苏 镇江, 212002)



气虚血瘀型盆腔炎中医护理方案的效果研究

崔 玲, 朱怀娣, 何云峰, 邓 霞, 王 云

(江苏省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江苏 镇江, 212002)

目的 探讨运用中医护理方案干预气虚血瘀型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确诊为气虚血瘀型盆腔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观察组应用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住院天数及对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6.7%)显著优于对照组(76.7%),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中医护理方案对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患者进行护理,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值得推广使用。

盆腔炎; 气虚血瘀; 中医护理

盆腔炎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子宫、盆腔周围结缔组织发生的炎症, 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脓肿、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等,是临床常见、多发的妇科类病种[1]。盆腔炎会累及多部位,具有发病率高、病情顽固、复发率高的特点[2]。目前盆腔炎的治疗主要以抗生素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等方法为主[3-4]。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分型,气虚血瘀型盆腔炎在临床中较为多见,其在临床多伴有下腹部坠痛不适、带下量多、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神疲乏力。近年来由于人们工作生活节奏加快,慢性盆腔炎发病率也不断攀升,已严重影响着妇女的身心健康[5], 主要因为会阴部位涉及私密,即使受疾病困扰,患者也羞于向他人或医生咨询[6]。如何提高盆腔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相关疾病的复发,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妇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7]。本研究采用中医护理方案对部分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患者进行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7月—2016年2月收治的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2002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诊断标准[8]。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6~52岁,平均(42.5±9.9)岁,已生育27例、未生育2例、未婚1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25~59岁,平均(39.2±10.2)岁,已生育28例、未生育1例、未婚1例。2组患者在年龄、婚育情况、病情状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方案,包括遵医嘱予以抗菌药物、中药汤剂口服、中药保留灌肠、微波照射、皮硝大黄腹部外敷以及一般生活起居护理等,并指导患者避免受凉,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注意经期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为主,忌辛辣、刺激、海腥发物。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中医护理方案,具体如下: ① 辨证施护。依据患者的疼痛情况、带下异常、月经异常等证候,注意腹部或腰骶部保暖,观察月经的量、色、质及月经周期与伴随症状,注意经期卫生,选择宽松、透气的衣裤,不使用不洁卫生用品。观察疼痛情况及带下量、色、味的变化。② 饮食护理。饮食应以清热利湿的食品为宜,忌辛辣、刺激、生冷的食品。气虚血瘀者食益气健脾化瘀的食品,如桃仁、山药等。③ 生活起居护理。注意个人卫生,卫生用品要清洁,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经期及月经干净3 d内禁房事、盆浴、游泳。避免不洁性交,性伴侣有性病者需一同治疗。做好计划生育措施,尽量避免行人流、上环等手术。④针对患者症状采用3种不同特色中医技术。一是运用穴位按摩法,患者仰卧位,全身肌肉放松,呼吸均匀,操作者取穴关元、气海等,用拇指指腹通过连续伸屈拇指第一指关节进行按压,手法由轻到重,位置准确,局部感觉以酸、麻、胀、皮肤微红为宜[9], 用揉法每穴位各按5~15 min。每分钟操作120~160次。二是运用艾灸法,取穴气海、关元,点燃2小根艾柱分别插在艾灸盒内,放在患者气海、关元、中脘等穴位进行艾灸,每次治疗时间为30 min, 2次/d,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者施灸状况,仔细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观察有无出现心慌、心悸、眩晕等不适,出现不适症状应当立即停止并处理[10]。三是采用耳穴贴压法,取穴神门、交感、内分泌、子宫等穴,操作方法为患者平卧位,用探针施以轻、慢而均匀的力度找压痛敏感点,当患者感到受压疼痛感显著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用75%的酒精对施治部位进行消毒,取王不留行籽贴敷0.6 cm见方的胶布中间,对准相关穴位后进行贴敷,并用拇、示指尖置于贴有王不留行籽的耳穴的耳廓正背面,反复按压耳穴上的药丸,以患者感到酸胀而略感沉重刺痛为适宜,每次压3 s,间隔3 s, 每次治疗2 min, 每日按压5次,双侧耳穴轮流交替贴敷并按压,每天换1次,连续治疗3 d。⑤ 加强锻炼。指导患者做盆腔康复操,注意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练操时注意保持自然舒服的呼吸节奏。⑥ 情志护理。多和患者交流,主动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指导患者坚持治疗,降低复发率。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情感支持,消除患者不安、紧张情绪。

1.3 评价指标

治疗前、治疗第10天由责任护士记录患者主要症状、妇科检查及理化检查、B超检查情况。出院时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并记录住院时间,及时统计并量化评分表,将2组结果进行对比。疗效评估依据气虚血瘀型盆腔炎的主要症状,包括下腹坠痛不适、带下增多及神疲乏力的轻重程度,分为0、3、6、9分,0分为无症状、3分为症状轻、6分为症状明显、9分为症状严重,进行量化评分。将症状的评分效果分为4个标准: 治愈(好)、显效(较好)、有效(一般)、无效(差)。治愈(好): 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妇科检查及理化检查正常,CRP降至正常,B型超声提示子宫附件正常,盆腔无包块及积液,症状改善百分率≥95%; 显效(较好): 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症状改善百分率<95%; 有效(一般): 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症状改善百分率<70%; 无效(差): 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有加重,妇科检查及理化检查无改善或有加重,B型超声提示盆腔情况无改善,症状改善百分率<30%。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在患者出院时调查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表效度为0.86,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3项。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录入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比较2组疗效,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施护理后,观察组症状积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见表1。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住院时间(10.3±3.6) d, 对照组住院时间(9.8±2.9) d, 2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满意27例、较满意3例,对照组中,满意19例、较满意6例、不满意5例,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护理实施前后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对比 分

表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n(%)]

3 讨 论

盆腔炎属中医“月经不调”“带下病”“产后发热”“妇人腹痛”“症瘕”等范畴[11],中医辨证分型主要为湿热瘀阻、气滞血瘀、寒湿瘀阻、气虚血瘀[12],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

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实施有利于提升中医护理服务的内涵[13]。患者因护理带来临床症状的改善,可使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从而明显提高对护士的满意度[14]。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常见症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5]。穴位按摩为中医护理技术之一,通过按法、揉法等手法作用于经络腧穴,可达到温经通络、调整阴阳、使人体气机顺畅的功效。艾灸法的临床应用简便易行,在艾灸盒内插上已点燃的2小根艾条,放在患者气海、关元穴进行艾灸,通过灸的温热和药力作用刺激穴位,可达到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治疾病之功。耳穴贴压法是采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于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可促进阴阳平衡,达到改善症状之功。本研究结果表明,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6.7%)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76.7%),且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方案应用在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患者中可取得满意疗效,且具有操作简单、患者依从性高的优势,值得临床借鉴。

[1] 张新英. 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盆腔炎住院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1): 102-102.

[2] 王小英, 林玉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观察[J].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11, 23(12): 649-650.

[3] 周秀萍. 氧氟沙星、替硝唑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J]. 中国乡村医药, 2005(1): 47-47.

[4] 吴小英, 王红鲜. 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及护理[J]. 护理研究, 2004, 18(9B): 1651-1652.

[5] 王莉娜.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90例[J]. 浙江中医杂志, 2006, 41(8): 483-484.

[6] 王君俏, 吕探云, 贾守梅, 等. 社区老年女性盆底肌锻炼与认知行为调查[J]. 护理学杂志, 2008, 23(20): 66-67.

[7] 关冰蕾.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观察及护理[J]. 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2013, 6(9): 137-138.

[8] 乐杰. 妇产科学[M]. 第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72-272.

[9] 谢安慰, 钮美俄. 穴位疗法缓解急性白血病化疗患儿胃肠道反应的效果观察[J]. 护士进修杂志, 2016, 31(6): 488-491.

[10] 高颖. 艾灸法治疗胃脘痛的应用与护理[J]. 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8B): 89-89.

[11] 纠广文, 董秋梅. 慢性盆腔炎中医辨治用药初探[J]. 河北中医, 2011, 33(11): 1649-1650.

[12] 周英, 李凤葵. 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研究[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1, 34(2): 48-53.

[13] 宋丹, 江志虹. 中医护理应如何适应现代社会[J]. 山西医药杂志, 2010, 39(11): 1090-1090.

[14] 张萍.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 护理学杂志, 2016, 31(1): 50-52.

[15] 周媛, 胡艳宁, 张媛媛. 脾胃气虚型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的效果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 2016, 31(5): 392-394.

Effect of TCM nursing in the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caused by Qi-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CUI Ling, ZHU Huaidi, HE Yunfeng, DENG Xia, WANG Yun

(Zhenjiang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Zhenjiang,Jiangsu, 212002)

Objective To discuss clinical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nursing in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caused by Qi-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caused by Qi-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CM nursing and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measures. The efficacy of clinical nursing, hospitalization days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observation group (96.7%)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76.7%),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CM nursing for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caused by Qi-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is better than routine nursing, so it is worthy of spreading.

pelvic inflammation disease; Qi-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nursing

2016-05-29

R 473.5

A

1672-2353(2016)22-116-03

10.7619/jcmp.201622036

猜你喜欢
气虚盆腔炎血瘀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话说血瘀证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血瘀体质知多少
气虚了,病多了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