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诺桑觉寺》影视疗愈力量的哲学表述

2017-02-28 08:23王建文
电影评介 2017年23期
关键词:哥特幻象凯瑟琳

王建文

《诺桑觉寺》是英国有着“女莎士比亚”之称的著名女性作家简·奥斯汀最早完成的一部试炼作品。因此,这部小说与她另五部作品相较有着截然不同的创作笔法、创作视野、创作思路、创作风格。小说试图以踵继与反噬其所处时代的哥特风格开辟出一条专属于简·奥斯汀式风格的文学道路。电影《诺桑觉寺》以完全忠实于原著的理念将原著中的文学文本形诸于映像表面的疗愈力量,哲学抽象的疗愈力量等一一进行了建构与表述。

电影《诺桑觉寺》剧照

一、文学文本映像表述

(一)角色演绎

小说是18世纪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小说的最初诞生并不为其时的评论界所看好。同时,与英国早期作家菲尔丁、理查逊、笛福等人力主的追求真实性的严肃文学不同的是,勃兴于18世纪末叶的哥特式风格化小说风靡一时.简·奥斯汀的《诺桑觉寺》即为一部既深受哥特风格影响,又开始孕育着简·奥斯汀化风格的杰出作品。电影《诺桑觉寺》其一开篇即以映像表述出了文学文本中的女主角凯瑟琳的阅读入幻性、想像入幻性、现实入幻性等幻象反哺现实的快感。这种反哺式快感在文学文本创制的原初对幻象中的哥特主义风格形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依赖,又在其不断回归现实以及由现实对幻象形成规训的过程中,向这种哥特式幻象形成了一种逆反与悖反式的双重消解表述。这种文学文本与映像的复杂关系,最终透过影片中的角色演绎进行了亦真亦幻式的以现实抚慰幻象的疗愈式呈现。

(二)架构演绎

《诺桑觉寺》的文学文本为18世纪的小说创作尝试哥特却又消解哥特,指斥哥特却又依托于哥特式的渲染带来了别样的表述。这种背景氛围与角色演绎式表述对作品的风格化进行了人格化呈现,为观众带来了更加切近体味的表述。影片《诺桑觉寺》在叙事架构上采取了一种先入为主的以主动幻想开启哥特时空的高级技法。该技法将现实时空与幻想时空时而并行、时而交叉、时而汇入,在幻想不断延申现实、现实不断引申幻想的同时,更以这种架构演绎的时空穿梭性、时空交错性、时空跳跃性等视觉语言表述技巧为整部文学作品乃至整部影视作品均提供了一种营造峰回路转、迭宕起伏、曲折离奇叙事的精致框架。这种架构的现实与幻象与哥特的“正—反—合”范式,以现实时空为根本,以现实时空为回归宿主,以现实时空为对照,在真与幻、实与虚、正与反三者的交织中塑造出了简·奥斯汀式的平凡中见优雅、挫折中见从容的疗愈式表述基础。

(三)叙事演绎

针对经典文学文本的阅读理解与针对名著改编的影视映像的观赏感悟,其实同样能够从中获得一份疗愈的力量。例如,片中撒珀太太家的大女儿伊莎贝拉与凯瑟琳初见的一场戏,即以二者对于文学的共同兴趣形成了一种叙事演绎的形而上于表象的精神相通的共性表述。这种表述对于身处异乡的凯瑟琳而言实际上是一种文学文本转化为影视映像的疗愈式代偿。而片中所提及的拉德克利菲夫人的《西西里传奇》《森林传奇》,以及奥多芙的《奥多芙的神秘》等文学作品以及以女性的视角谈论拜伦勋爵浪漫的私生活等,文亦巧妙地被简·奥斯汀与映像化创制共同引用到影视作品中来,形成了一种由文学文本不断驱策影视作品的一种元动力式的表述。并且,在不断由文学文本建构映像化叙事的过程中,更将哥特式的审美悖论与现实中的审美标准两相观照用一种现实穿透幻象的抚慰力量消解着那些不断地随着凯瑟琳衍生出来的哥特式幻象,并由此形成一种延申至观众体验的疗愈力量。

二、哲学抽象疗愈力量映像表述

(一)自我指涉

影片中的生活化场景为自我指涉建构起了第一重存在为主体的传统分析视角。与此同时片中的不断由女主角凯瑟琳表露出来的极具自我性、本体性、仪式性的自我梳理与自我入幻为自我指涉寻获了最初的哲学学影片中被拍摄主体的抽象。这种对于哥特幻想式的自主沉浸于其中的自我指涉在不断地将自我主动式地一次次融入到哥特氛围的同时,亦在不断地在以这种主动性的自我指涉。而对彼时风行于世的哥特文学样式进行着基于反讽式的消解。不仅如此,这种主动融入哥特的自我指涉式冒险体验既为本片带来了强烈的戏剧化表述,更为不断地追随着镜头一次次沉浸于其中的观众带来了一次次解脱式的精神体验、精神快感、精神抚慰。这种由体验而快感的刺激,由快感而抚慰的愉悦,共同形成了一种由这种自我指涉所建构起来的,一层层深入的多重表述的疗愈力量。

(二)观众代入

浓重的自我指涉性既为叙事提供了精致的自洽性的补完,又为进一步实现形而上的抽象与象征提供了基于自主意识下的引申积淀。同时,这种自我指涉性向观众所释出的自我渗透性亦为《诺桑觉寺》一片带来了更为深刻的直指人心的灵性化表述。好的文学文本与好的影视作品都具有足够的由自我渗透而自我沉浸的代入性,观众的代入性是作品再创作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形式。越来越多的文学巨匠与影视巨擘开始基于这种再创作进行文学的原始架构上的更多考量、权衡、取舍。而影片中所充斥着的以现实主义精神为其抽象的抚慰态度,为包括当今社会中的观众提供了一种足以穿透一个多百世纪时空的一体化抚慰力量。使得本片中有限的抽象与象征为观众代入了无限反诘与反思。而恰恰在这种令观众在沉浸移情之后不断的思考之中才得以最终完成了一种哲学抽象象征下的强大的疗愈力量的映像化表述。

(三)抽象与表象和具象之间互文

《诺桑觉寺》不仅存在着微观上的自我指涉,而且亦存在着宏观上的精神指涉;不仅存在着代入式的自我疗愈,而且亦存在着更加沉浸与移情式的他者疗愈。深刻剖析《诺桑觉寺》,每一段哥特式幻象开启之前都会以表象化与具象化进行现实化的前置铺垫,而其后的哥特式幻象则成为精神分析意义上的这种现实化前置的一种精神映射、精神指涉、精神象征。哥特式幻象既在本片中成为了一种映射现实的抽象化表述,又成为了一种现实的梦臆式的抽象化指涉,更成为了一种现实所无法实现的象征性完成表述。

影片中由映像化所表述出来的这些哥特式幻象,无一不被女主角安之若素的悠然意态超然般地轻松化解。这种过度轻松的化解既为整部影视作品带来了与整体基调的吻合,又为整部影视作品的现实化与幻象化之间的互文性建构起了一种既具有自我疗愈又极具他者疗愈的精神抚慰性表述。

三、女性主义疗愈力量映像表述

(一)女性意识觉醒疗愈表述

电影中的凯瑟琳在涉世之初尚未意识到女性意识,而在其远离父母的旅程之中以及更加深入地切近到社会染缸或者说是熔炉中去的过程中,即开始了其与不断幻想过、历练过、超越过的哥特情节。在抽象化上颇相类似的社会化的冒险之旅,其女性意识亦由此而开始复苏,而其儿时即锻炼养成的颇具男性化的勇毅、干练、洒脱等独特气质亦在此时开始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独特气质使得看起来虽然仍显稚嫩的凯瑟琳特别引人注目,其有着一种与其他女性迥异的吸引男性的特别魅力。例如,凯瑟琳与阿兰夫妇一同参加上流社会大型舞会与交际的过程中,社会化意识即开始与其女性意识产生前所未有的冲撞。这对于涉世未深的凯瑟琳而言无疑也是一种不小的挑战。幸运的是,凯瑟琳以其那个时代所罕有的女性意识勇敢地面对且主导着这种挑战,并以其女性意识的社会化觉醒而形成了一种意象化的疗愈表述。

(二)爱情浪漫主义疗愈表述

《诺桑觉寺》中的女性意识觉醒为凯瑟琳这一角色建构起了丰满、立体、鲜活的女性化向度。这种女性化向度使得凯瑟琳这一角色在整部作品中有着异乎寻常的平衡性呈现。在本片表述凯瑟琳与蒂尔尼之间的爱情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这种平衡性对于影视作品主旨表述的重要意义。与传统意象下的爱情表述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本片所表述出来的爱情有着男性与女性性别性属的平衡性、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平衡性、爱与情的平衡性。同时,本片亦隐性地建构着一种上流社会与平民社会的相异阶层的相近似的平衡性。而这种平衡性才是诸多其他平衡性表述能够得以在意象经方面深度融合的真正意义所在。这种上流社会与平民社会的平衡性为上流社会的男性与平民社会中的女性之间的爱情赋予了一种无论任何时代都要求门当户对悖论的消解,更为跨越这种鸿沟意识建构了一种通达性、逾越性、融合性的充斥着浓郁的女性化、抚慰化、人性化的疗愈表述。

(三)女性主义疗愈表述

影片以映像所描绘的爱情浪漫主义疗愈为其中所内蕴着的女性意识转化为女性主义提供了回味式的刺激与延续性的弥合。这种刺激与弥合同时产生了相当于推进剂与催化剂般的作用,并从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其中的爱情浪漫主义疗愈意象。恰如疗愈力量是文学抚慰力量的极致一样,女性主义亦是作为女人的一种,与疗愈力量殊途同归且更具抚慰性的极致。《诺桑觉寺》中作者性的元小说化介入与观众的他者主观主动式沉浸化介入共同在这种女性主义的潜移默化性的大他者的反客为主式介入之下为这种女性主义所主导,从而既引发了观众对于女性自我解放、自我觉醒、自我救赎的深刻反思。并且,更以女性主义形而上的救赎与疗愈的力量,为女性本身建构起了一种反身观照自我、反身映现自我、反身思考自我的一种基于人性化疗愈的映像化表述。

结语

英国伟大的女性主义作家简·奥斯汀以其仿讽相继的笔法在《诺桑觉寺》中,针对其所处时代流行的哥特风格进行了相袭相异、相续相离、相融相斥式的艺术化创作。而脱胎于原著小说的《诺桑觉寺》一片则以一种女性主义独特的疗愈力量平衡着这世间的包括了爱情在内的一切。并且为这些事物赋予了足以完美战胜过度感伤的疗愈力量,更抚慰着女性对于现实生活流于浪漫遐想的创伤以及女性对于现实生活,平凡而伟大的至高意义的映像化表述。英美文学与影像的这种疗愈力量亦昭示着一种远超爱情主题的人性化弘扬。

[1]袁航.借力与打力——也谈《诺桑觉寺》对哥特小说的模仿与揶揄[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2):82-85.

[2]杨艳.大胆的直白 独到的见解——《诺桑觉寺》中简·奥斯汀小说理论浅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9):242,244.

[3]许绮.从人际关系看人物心理——试析《诺桑觉寺》中的主要人物[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6):121-123,142.

[4]林文琛.“十九世纪的第一部小说”——试论《诺桑觉寺》[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6):57-60.

猜你喜欢
哥特幻象凯瑟琳
完美的鲨鱼
哥特兰:不依赖空气
李彩云 汤丽 作品:城市幻象
特别篇:幻象前线(下)
特别篇:幻象前线(上)
张悦然:哥特少女已成熟
浅析《呼啸山庄》凯瑟琳的人格特征
贾宝玉与凯瑟琳·恩肖的三角恋比较研究
漂浮之物(2)
走偏锋 暗黑哥特妆容AB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