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支气管扩张症伴微小类癌3例的诊断和治疗

2017-05-04 01:13陆允平施红旗郑伟芬周志有
浙江医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免疫组化染色支气管

陆允平 施红旗 郑伟芬 周志有

肺支气管扩张症伴微小类癌3例的诊断和治疗

陆允平 施红旗 郑伟芬 周志有

目的 探讨肺支气管扩张症伴微小类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肺支气管扩张症伴微小类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 结果 3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主要依据支气管扩张部位选择手术方式,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发现有微小类癌。 结论肺支气管扩张症伴微小类癌少见,诊断依赖仔细的病理检查,治疗首选手术。

肺 支气管扩张症 微小类癌

肺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有微小类癌国内外报道均不多见。此类疾病的诊断较为困难,容易漏诊。为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笔者收集了3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诊断和治疗作一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4月至2016年4月因支气管扩张症接受手术的患者63例,术前CT检查均提示支气管扩张症,术后病理报告均明确为支气管扩张症,其中发现合并有微小类癌1例,遂复检本组中其他患者的病理切片,再发现2例有微小类癌,累计共3例。其临床资料见表1。

表1 3例患者临床资料

1.2 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所有标本经4%中性甲醛液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制片。HE染色后行光镜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nVision法,DAB显色,检测突触素(Syn)、嗜铬粒素A(Cg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CD56、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及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的表达。试剂来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操作步骤和各种抗体工作浓度参照公司产品说明书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设立阳性和阴性对照。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予支持对症抗感染等治疗,术后第2天及出院前复查X线胸片提示余肺膨胀良好,术中淋巴结采样均未见转移。随访3个月至6年生活质量良好,体检复查CT无复发及转移。

2.2 3例患者的病理和免疫组化结果 见表2。

由表2可见,3例患者镜下均可见支气管多处扩张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浸润,纤维组织增生、机化,符合支气管扩张症的光镜诊断。高倍镜下可见团巢状的梭形细胞,被纤维组织分隔,其内或旁边可见窦状血管,细胞核淡染,核异型、分裂象偶见,病灶直径均<0.5cm;免疫组化Syn、CgA、CD56均为阳性,其余各项部分阳性,符合微小类癌的诊断标准。

2.3 典型病例(例1)的影像及病理图片 见图1。

表2 3例患者的病理和免疫组化结果

图1 例1患者的影像及病理图片[a:CT提示左下肺广泛囊状扩张;b:光镜下见炎性细胞浸润,可见梭形瘤细胞呈团巢状(箭头所示),HE染色,×25;c:光镜见较均匀的梭形细胞,核温和淡染,未见核分裂,可见窦状血管,HE染色,×200;d:免疫组化染色Syn阳性,EnVision法,×200;e:免疫组化CD56染色阳性,EnVision法,×200;f:免疫组化CgA染色阳性,EnVision法,×200]

3 讨论

支气管扩张症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肺部疾病,人群发病率约0.3%,其合并有微小类癌的报道更罕见。王军臣等[1]报道了3例支气管扩张伴发类癌型微小瘤,胡秋芳等[2]报道微瘤型类癌10例,其他多为国内外个案报道。肺微小类癌通常与其他能导致肺严重纤维化的疾病伴发,最常见是支气管扩张症,约占30%,也可见于叶内型肺隔离症、慢性肺间质疾病和肺结核等。关于发生机制,有学者认为是肺神经内分泌细胞(PNECs)增生所致,与肺内炎性损伤、肺泡细支气管结构的慢性毁损和瘢痕增生等有关。

支气管扩张症合并微小类癌在术前影像学检查上很难有特异性的征象发现。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比较典型,初诊时医师注意力通常被主要疾病所吸引。支气管扩张症多数病变较为广泛且病程较长,由于反复急慢性炎症,CT表现除支气管扩张本身的囊状或柱状扩张以外,周围肺组织常伴有纤维化条索、肺纹理紊乱或者瘢痕组织,在急性炎症或出血期表征更是复杂。微小类癌病变直径小,常被主要征象干扰而不易发现。因此,为提高初诊率,有条件的患者尽量进行薄层高分辨CT检查,有利于发现微小类癌的病灶。本组3例患者CT术前阅片均未发现特异性的类癌病灶。

支气管扩张症伴微小类癌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因其病灶微小,病理取材有限,并且受限于病理医师认识等因素,容易漏诊。本研究也是在1例患者病理检查过程中发现有微小类癌,再回顾性地将以往病理切片复查分析才发现另外2例。镜下表现为瘤细胞短梭形、小圆形或卵圆形,大小较均一,呈团巢或簇状,常被纤维组织分割,富含窦状血管;核卵圆形,温和淡染,核染色质粉尘状,核仁不明显,核异型性较小、核分裂罕见。根据WHO肺肿瘤组织分型的定义,<5mm的病灶称之为微小类癌,≥5mm为类癌[3]。免疫组化检查特征性标记物包括嗜铬粒蛋白A、Syn和CD56阳性,部分病例NSE、EMA、CKpan及TTF-1可阳性[2]。本组仅3例均行免疫组化检查,符合上述特征。

微小类癌病理特征同典型类癌相似,是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的不同阶段[4],有可能发展成为类癌,有潜在远处转移可能,因此微小类癌的治疗手段与典型类癌相同,主要采取外科切除[3],有1例文献报道单肺移植治疗微瘤型类癌造成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5]。因微小类癌通常是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中发现,故手术方式多根据原发疾病情况确定,有肺段切除、肺叶切除或全肺切除。该病变罕见发生淋巴结转移,如原发疾病为良性,无需系统清扫淋巴结。本组患者术中活检淋巴结均为慢性炎。本病术后无需放化疗,预后良好,有报道术后5年生存率100%,随访8~12年无复发,属于良性的周围型类癌[6-7]。本组3例患者术后随访最长6年无复发及转移。虽然预后良好,但考虑此病有发展为类癌风险且易漏诊,此类患者仍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并注意长期随访。

[1]王军臣,施达仁,符雪莲,等.肺类癌型微小瘤的临床病理及其形态发生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3,32(4):350-353.doi:10.3760/j.issn: 0529-5807.2003.04.011.

[2]胡秋芳,杨小东,张娟,等.肺微瘤型类癌10例临床特征分析及文献复习[J].重庆医学,2014,(36):4909-4913.doi:10.3969/j.issn.1671-8348.2014.36.019.

[3]霍真,师晓华,崔全才,等.肺支气管扩张症伴发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及微小瘤形成临床病理学观察[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2,41(8): 525-529.doi:10.3760/cma.j.issn.0529-5807.2012.08.004.

[4]Koo C W,Baliff J P,Torigian D A,et al.Spectrum of pulmonary neuroendocrine cell proliferation:diffuse idiopathic pulmonary neuroendocrine cell hyperplasia,tumorlet,and carcinoids[J].AJR Am J Roentgenol,2010,195(3):661-668.doi:10.2214/AJR.09.3811.

[5]Sheerin N,Harrison N K,Sheppard M N,et al.Obliterative bronchiolitis caused by multiple tumourlets and microcarcinoids successfully treated by single lung transplantation[J].Thorax,1995, 50(2):207-209.

[6]Swarts D R,Ramaekers F C,SpeelE J.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of neuroendocrine lung tumors:evidence for separate biological entities[J].Biochim Biophys Acta,2012,1826(2):255-271. doi:10.1016/j.bbcan.2012.05.001.

[7]Casali C,Rossi G,Siopis E,et al.Paraffinoma and carcinoid tumorlet:a hitherto unreported association mimicking lung cancer [J].J Thorac Oncol,2007,2(11):1052-1053.doi:10.1097/JTO. 0b013e318158ef01.

2016-06-01)

(本文编辑:杨丽)

10.12056/j.issn.1006-2785.2017.39.6.2016-810

321000 金华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

陆允平,E-mail:bbant@163.com

猜你喜欢
免疫组化染色支气管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无限路及其笛卡尔积、直积的孪生α-距离边染色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节水染色和非水介质染色技术的研究进展
若干Mycielski图的邻点扩展和可区别全染色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及质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夏枯草水提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