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背景下全科医学生岗位胜任力与培养策略的研究

2017-05-04 01:13吴文君叶子辉孙金铭应振华
浙江医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胜任全科

吴文君 叶子辉 孙金铭 应振华

●医学论坛

智慧医疗背景下全科医学生岗位胜任力与培养策略的研究

吴文君 叶子辉 孙金铭 应振华

医养护一体化健康模式下的智慧医疗将对社区家庭医生的治疗、诊断、健康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国家和各省市开展的面向基层定向医学生培养制度以及全科医生培养制度,正是适应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医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但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的社区全科医生,其岗位能力素质要求和院校培养模式尚有待进一步明确。为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经验,以问卷调研和专家访谈结合的方式,研究基层全科医生岗位能力现状和需求,以岗位胜任力解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研究全科医学生岗位胜任力核心结构,提出面向基层就业的全科医学生培养策略。

全科医学生 岗位胜任力 智慧医疗 医学教育

2014年杭州市发布了《关于推进医养护一体化智慧医疗服务的实施意见》[杭政办(2014)8号],提出了“初步建立智慧医疗、具有杭州特色的医养护一体化健康服务”的目标。杭州市医养护一体化对现阶段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服务供给能力提出了新挑战,需要分析当前基层全科医生是否能够满足现阶段的医疗服务供给要求、融入到智慧医疗的医养护一体化体系中以及高等医学教育的医学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岗位需要等[1-2]。通过基层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建立,对杭州市基层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特征指标的调查分析,结合高等医学教育和卫生政策专家的访谈,提出改进高等医学院校面向基层就业的全科医学生教育策略,为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根据近年来杭州地区医疗卫生机制体制改革进程和医疗卫生人才需求状况为基础数据,以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卫生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结合部分三级医院、区域中心医院医联体建设工程的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研。本次调研共计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50份,回收率100%,剔除无效问卷11份,有效样本239份,有效率为95.6%,样本覆盖杭州市各行政区域。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一级医院123人(占51.4%),二级医院64人(占26.8%),三级医院52人(占21.8%);以临床医生为主,其中行政管理人员15人(占6.3%),临床医生213人(占89.1%),患者11人(占4.6%);以中初级职称为主体,其中高级职称46人(占19.1%),中级职称92人(占38.5%),初级职称101人(占42.4%)。

1.2 方法

1.2.1 Delphi法与问卷量表 本研究采取Delphi法生成最终调查问卷,以中国医科大学研制的《中国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调查问卷》为基础,设计《基层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调查问卷(初稿)》,问卷采用likit5分量表,设置一级条目8项,二级条目123项。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最后生成适用调查对象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的医务工作者的《基层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调查问卷(正式调查卷)》。该问卷包括:被访者一般资料和临床基本能力、医生职业精神与素质、医患沟通、学习与运用医学知识、团队合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与管理、学术研究等8项基层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指标。每一个条目按照极少、少部分、部分达到、大部分达到、完全达到等5个等级,分为1~5分,进行两个维度的评价。第一个维度是调查对象对所在单位全科医生已达到的水平进行逐项评价,即“现况”;第二个维度是对全科医生在执业中应达到水平的理想状态进行逐项评价,即“理想”。

1.2.2 专家咨询法 设计访谈提纲,邀请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医学教育专家、卫生政策专家和基层医疗机构领导,就医养护一体化建设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需求以及服务供给需求进行访谈分析。通过专家咨询科学把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杭州地区基层全科医生承担的责任以及相应的岗位为能力要求。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两样本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对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理想”与“现况”的评价统计结果显示,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的“现况”与“理想”各条目评价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详见表1。

表1 对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理想”与“现况”的评价(分)

由表1可见,在8项主要指标的现状与需求间的差异程度不同,其中差异较小的为团队合作能力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差异较大的是临床基本能力、信息与管理能力、学术研究能力。根据本研究likit5分量表的等级赋分含义,其中信息管理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均分为4分以下,即部分达到,反映出基层全科医生对自身在这些方面认可程度不足;团队合作能力、医生职业精神与素质、临床基本能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医患沟通能力、掌握与运用医学知识均值在4分以上,即大部分达到,群体对自身基本工作能力认可度较高,但仍与理想需求存在差距。在理想需求状态下的各项能力指标中从高到低前4位依次是:临床基本能力、医生职业精神与素质、团队合作能力、掌握与运用医学知识;而现况从高到低前4位依次是:团队合作能力、医生职业精神与素质、掌握与运用医学知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另外,专家咨询意见认为,基层全科医生能力建设应当侧重于临床基本能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信息与管理能力、医患沟通能力。以上结果表明,虽然强化基层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建设效果明显,但仍存在基层卫生人才建设滞后、基本医疗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的情况,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现实与理想脱节、理想与需求不衔接的问题不容忽视。

3 讨论

3.1 临床基本能力是医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诉求 智慧医疗时代背景下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的人才素质核心应当驻足在临床基本能力的培养上[3],临床基本能力在“现况”评价中位列第5,在“理想”评价中应处第一,专家咨询的排序也为第一,说明掌握基本的临床能力是成为一名有岗位胜任力的临床医生最基本职业要求。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网底工程”,全科医生的临床基本能力要求是高等医学教育应当首先关注的,也应当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核心诉求。

3.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是面向基层的必备技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是全科医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在新医改以来推行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快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体系建设[4],需要全科医生在基层切实承担此项任务。现阶段我国基层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供给体系在转型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是以基层需求为导向的岗位能力建设的必要条件,因此在面向基层就业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也应当成为医学教育的责任和任务。

3.3 人文综合素质对全科医学生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在岗位胜任力中,职业精神、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均与人文素质能力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本次调查中分别排在第2、3和第5位,且得分值非常接近。基于未来的工作岗位胜任需求,全科医学生不仅要具备临床基本能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也需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管理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因此,在人才培养中需要强化和突出人文综合素质培养的地位和价值。

3.4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对提高综合素质教育质量有积极意义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是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理顺各类影响因素、凝聚医学人才培养的合力,高等医学教育要服务于社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的医学生除具备基本的专业业务素质外,也应当建设具有预见性、以岗位为特征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综合素质教育是引导高等医学院校进行综合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将有效指导高校主动与就业市场相对接,推动高校对医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科学的培养,使毕业生满足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3.5 以岗位胜任力模型为导向的全科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改进策略

3.5.1 结合智慧医疗时代背景研究胜任力模型,确定全科医学生的培养目标 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是指临床医学毕业生担任相应职业角色所应具备的胜任力的总和[6]。全科医学生培养在我国有近20年的经历,但由于医学教育与社会需求契合不足等原因,存在人才培养规模较小,且存在连续性不强等问题。智慧医疗时代下新科技技术不断应用,医生的治疗手段与思维均将产生深刻的变化,因此全科医学人才培养需要与时俱进。高等医学院校应从国家需求、社会需要和区域实际出发,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明确专业定位、培养标准、培养要求和培养特色,并以胜任力不同等级的划分为依据,完成综合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设计。

3.5.2 解析胜任力模型结果,优化素质教育计划 全科(家庭)医生制度在国内全面推行时间较短,医学教育对社会的人才需求模式和岗位权责范围界定尚无完整的定义。因此,开展岗位胜任力模型研究,以及分析模型结果对医学高等教育进行指导,将是推动全科医学培养的重要方式方法。素质教育在教育计划的制定上依据胜任力模型的调研结果,要侧重增加以提高临床基本技能、医学人文教育为目的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熟练专业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5.3 创新教学和考核方法,提高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在胜任力导向的培养模式中,强调的是高度自觉和个性化的主动学习,因此改革素质教育教学方法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必要手段。首先,要进一步拓展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的形式,可借鉴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生动教育教学形式,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阶段,设定不同的学习形式,比如实践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情景化学习。其次,要尊重学生个性,改革静态评价体制,要以学生为中心制定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可以实行多次数、多形式的评价体系,例如学习报告、口试、讨论发言等。

4 小结

随着智慧医疗的发展和分级诊疗模式的推行,基层全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是卫生服务体系网底建设的关键。我国全科医生与国外相比,除了队伍数量不足,其素质差距也十分明显,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一个科学合理的目标和参照,医学院校培养的方案达不到全科医生应当具备的胜任力的要求。本研究的成果可以为高等院校和卫生部门可以依据在智慧医疗背景下基层全科医生胜任力的模型制定教育培养计划,采取适当的培养方式,确定相应的培养内容,提高全科医生队伍质量。然而,综合素质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本研究接下来还将进一步深入研究,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作出努力。

[1]白国强.河南省年轻医生岗位胜任力现状分析——基于新乡医学院的实践[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12):904-906.

[2]刘壮,田蕾,孙宝志,等.辽宁省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分析及评价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6,33(5):842-844.

[3]张利平,郑文贵,李望晨等.多属性决策技术在全科医生核心胜任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2):137-141.

[4]Wonca Europe.The European Definition of General Practice/ FamilyMedicine(2011 Edition)[EB/OL].http://www.woncaeurope. org/gp-definitions.2011.

[5]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意见[Z].北京,2009.

[6]周东华,孙熹,吕本燕,等.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的公私合作模式综述[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6(7):57-63.

2016-12-15)

(本文编辑:严玮雯)

10.12056/j.issn.1006-2785.2017.39.7.2016-2097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Z15JC049)

310053 杭州医学院学生工作部(吴文君、叶子辉、孙金铭);浙江省人民医院科教科(应振华)

吴文君,E-mail:791808075@qq.com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胜任全科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第二届编委会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9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