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2017-05-04 01:01廖邦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涵泳情感教学

廖邦

【摘 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推开,《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思想,要求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亟须改变长期以来方法简单、绩效低下的状况。情感教学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小学生对文言文爱学、乐学。它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根据心理学的有关规律,结合情感教学,采用以下四种策略科学地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从而体现小学文言文情感教学的重要性,希望能为同行们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情感;教学;涵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046-03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后又提出,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进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众所周知,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名篇。不过,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语、句式方面差别较大。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而文言文情感教学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常见的文言文情感教学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入迁情:通过创设导语迁移学生学习的兴趣

明代王阳明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起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诸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恰当地创设导语,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个新的名词。但我们回顾小学语文前九册的教材,编者早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文言文名句,诸如“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之类的前人警世名句,还有几十首古诗词等。教学时,教师适当地将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导语,会极大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小学文言文情感教学,只有为学生创设一种熟悉的情境,才能缩短他们与陌生事物的距离,而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往往能把孩子带入文言文这种全新的情境中去,情境渲染“以导迁情”,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引领孩子从以前所学的古诗文迁移到全新的文言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做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的情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一种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如刚开始教学《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背诵第九册第二单元中刚学过的3首古诗词:《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因为是五年级上册已教会的古诗词,小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有些学生开始背诵起3首古诗词,学习文言文就有了良好的氛围。随后笔者告诉他们,今天学的文章也是关于古人思念家乡及朋友纯真友谊的,只是作者在表达上不是采用古诗词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另一种古人常用的书面表达方式——文言,因此这样的文章就叫做“文言文”。这样孩子们很快就能把学古诗的方法和兴趣迁移到文言文学习上来。老师温故知新式的导语仿佛将孩子们带入一个全新的知识殿堂,此时,孩子们也会对文言文感到新奇并产生浓厚的兴趣,读起来也会声情并茂。

二、造境兴情:通过营造情境引发学生感受的情趣

文言文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情境。情境是情感境界或情绪氛围,它是由各种复杂感知觉交织而成的整体。当人处于这一情境中,各种感知觉表象被唤醒,就会感到身临其境,就会体验到与这种感知觉表象密切相联的情感。情境教学法就是利用情境的这一特点,运用语言、声像等媒介创设或再现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创设或再现的情境中去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要创设具体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笔者结合“伯牙鼓琴图”营造情境,深情地说: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樵夫——钟子期(板书)。困难时送上帮助,受伤时送上良药,错误时送上批评,成功时送上喝彩。心灵相通,点点头就相互会意,这就是知己。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一对知己,他俩的友情千古流传,他俩就是——?(生:伯牙和子期)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齐读课题)《伯牙绝弦》。这样精心营造所呈现出来的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深深扣住了学生的心,引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趣。

紧接着,笔者设置了“分别”这一整体情境。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说说自己与同学、小伙伴分别时的心情与场景,等学生畅所欲言之后,再逐渐转入全文的学习,这无形之中已经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基本的情感基调。古文的起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紧扣题旨,引导学生抓住“善”字说明了俩人的特长。第二、三两句紧承首句,启发学生体悟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让学生想象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與他产生了共鸣。学生闭上眼睛,尽情地想象,那时候他们几乎完全融入了俩人成为知己的喜悦这一情境之中,学生也完全感悟到了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两人之间的深厚感情。虽然全篇没有一处出现“友情”这一字眼,在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学生纷纷举手,能说会道,把自己体会出来的真挚的友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了,有的同学甚至还回到课程开始的环节,再次联系自己的实际有声有色地为同学描述了自己与同学或小伙伴分别时的情景,讲得比上课的时候精彩了许多。课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接下来的时间,笔者又花了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自导自演这首诗呈现的整个情境,从渐渐走入情境到感悟情境继而又融入情境。同学自告奋勇,十分活跃,把伯牙摔琴谢子期这一情境演得惟妙惟肖。其他同学做导演和观众,让学生在不经意的表演中领会文章深刻的含义。

三、质疑激情:通过疑问诱导激发学生体验的情感

宋代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象山集·语录》)胡适也说:“读书要会疑,忽略过去,不会有问题,便没有进益。”这些都表明质疑是将阅读鉴赏引向深入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学生质疑是阅读鉴赏中产生的一种直觉与初感,是头脑中的一闪念,而质疑则是抓住阅读鉴赏中的这些疑念、疑点提出疑问,以期通过阅读鉴赏寻求问题的解答。质疑的关键是要将内心的疑问用问题的形式固定下来。文言文阅读教学要教出活力,质疑发情的教学策略应该引起关注。

小学生能够初步读懂文言文,但只是停留在字面上的,对于整篇课文的精妙之处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体会。以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课为例,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笔者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这句话,让学生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引导学生去文中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杨氏之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难道杨梅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样就揭示了杨氏子与杨梅的关系以及孔君平与孔雀的关系,让人感受到杨氏子的智慧与礼貌。笔者并不满足于此,继续提问:“课文写到杨氏子反驳孔君平,就戛然而止了。请你继续想一想,孔君平会怎么说的?”让学生想象孔君平的应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脱口而出 “孺子可教,善哉!善哉!”“妙哉,妙哉,真乃后生可畏也!”不知不觉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深化了。学生在领会文章的妙处时,也一定被激发了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另外,笔者还拓展了《世说新语》中的《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作补充材料。有了这篇文章的学习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文本的妙处,笔者发现学生再读文言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能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魅力,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惊喜,在此教学过程中,答案似乎已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质疑讨论的过程中所迸发的对古文的兴趣。由此可知,学生质疑是点燃课堂情感教学的重要手段。

四、“涵咏”乐情:通过自主赏析引领学生品位的情感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真实写照,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学习文言文众多的方法中,“涵咏”是其中最重要的门径,宋代大儒朱熹曾说:“看诗不须著意去里面训解,但只平平地涵泳自好。”读诗“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在欣赏诗歌时,不在于听别人说得如何好,也不在于一定要从诗中得出什么深奥的道理,而在于让自己投入诗歌的氛围中,沉浸在诗歌的意境里,去含味、品啧,领悟出其中难以言喻的奥妙,这就是所谓的“涵泳”。学习文言文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学文言文中可以充分利用“涵泳”这一方法,通过绘画和音乐,把学生带入文言文描绘的情境中,同时引导学生对诗歌反复吟诵,从中“品读古文中的表象”“赏读古文之意象”“想象古文中形象”,最终激发起学生对文言文中意境的体认和向往。这即是创设情境对于引导学生体悟文言文意境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笔者首先确立了让学生通过“涵咏”感悟, 采取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体会,在朗读中获得审美体验。笔者结合一个多媒体课件进行导读:当他心里想着高山并弹出这高山形象的时候 (媒体出示巍峨的泰山图),钟子期会情不自禁地这样赞叹——(生接读)当他的心里想着流水并弹出这样的江河形象时(媒体出示浩瀚的江河图),钟子期又会情不自禁地这样赞叹——(生接读)。师:伯牙在琴声中表现了高山就是述说自己有着高山般的远大志向,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着江河般宽广的胸怀。伯牙真不愧是“琴仙”。那么伯牙的胸怀、志向钟子期懂吗?理解吗?(生根据“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两人的心心相印。)师(媒体出示两人相遇的画面,音乐起):同学们,你们看,此时两人已经完全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中了。再導读:当伯牙用琴声表现他如高山般远大志向的时候,钟子期必得之且赞曰——(生接读)。当伯牙用琴声表现他如江河般宽广胸怀的时候,钟子期必得之且赞曰——(生接读)。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样精心创设的情境就深深扣住了学生的心。教学到这里,似乎还无法达到“涵咏”的境界。那就从学生的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孩子的心理特点着手,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带给学生更多全新的体验吧。让学生当小导游,为文言文编写导游词;让学生当小作家,改写文言文;让学生当小音乐家,为文言文配乐……孩子们可以自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生个个热情高涨,积极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语文活动中,喜欢画画的同学大展身手,他们的画中已经将课后资料按时间梳理成五个节点,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还原故事场景,再配以声情并茂的诵读,将知音这份情演绎得荡气回肠、酣畅淋漓。超越文言文表面的描述,使古文中美景再现;小导游更加有个性,“同学们,伯牙和子期,这知音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中国人。就在故事发生300 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看……”;小作家更有特点,“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 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2500年后的今天,就在我们六(3)班里,我们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他已经根据时间的顺序将本文之后的历史发展成功地书写到自己的习作中;为文言文配乐的同学是最受欢迎的:古筝版的《高山流水》用在《伯牙绝弦》这首文言文中的配乐朗诵中真是锦上添花;有几位小音乐家们居然找出流行歌手王力宏编写的歌曲《伯牙绝弦》,流行乐曲响起时,同学们纷纷打着节奏,和他们一起唱着:“知人知面,知己知彼,又知心,古人说,这就是所谓知音……很多很多,很深很深的回忆,很多歌,我只想要为你唱起。”整个课堂沉浸在美妙的艺术境界中,飘荡在古曲和流行曲的歌声中。文言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已经体现无疑,这才是真正的诗情画意呀!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文言文教学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新的文言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最终才能使学生提高文言文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学习品质,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承雄.高中古诗文情感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D].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李卓.我国古代蒙学教育对当前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3):114-116.

[3] 李婧.小学文言文教学初探[J].读与写杂志,2013,(2):204.

[4] 亢素格.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J].学术研究周刊,2013,(5):53.

[5] 黄少卿.小学文言文教学可以做什么[J].教学与管理,2014,(9):42-43.

[6] 颜廷安.小学文言文教学方法例谈[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5,(6):22-23.

[7] 史胜娥.关于小学高年段文言文教学的一点尝试[J].小学教学研究,2015,(8):33-34.

[8] 刘斌.小学文言文教学导读“四部曲”[J].基础教育研究,2016,(3):61-62.

(编辑:张 婕)

猜你喜欢
涵泳情感教学
情感
台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陆九渊“涵泳”法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传统阅读方式“涵泳”的历时衍化及现代运用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涵泳”不作此“涵咏”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