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作文的“四性”

2017-06-09 16:08陈惠华
教师·下 2017年4期
关键词:四性兴趣作文

陈惠华

摘 要:作文是学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进行表达,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然而,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最惧怕什么?是作文。作文这一“幽灵”困扰着大多数的学生,他们对写作兴味索然,视作文为畏途。要使学生写好作文应该关注作文的“四性”,即真实性、想象性、制约性和思想性。

关键词:作文;“四性”;兴趣

一、真实性

“我手写我心”,真实性是写作文的目的。生活中会发生很多有趣的、难忘的和高兴的事情,有些事情是你听到的,有些事是你亲眼所见到的,而有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这些都是作文内容的来源。常言说:“一滴水中见太阳,半瓣花上说人情”,准确写出了平常、细小的生活画面,于细微之中以小见大,再现真实生活作文,凸显主题。学生只要留心于生活中的各种事情的发生变化,通过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就能从生活中收到很多作文材料;只要如实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作文就会朴实感人,使读文章的人受到启发和教育。

作文能反映生活的真、善、美、假、丑、恶。如果脱离了生活这一空间领域,那么作文就没有真实感,便会华而不实。美国教育家华特有一句名言说得好:“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作文教学应将能力、写作兴趣与生活有意识地联系起来,为学生开辟作文的广阔的时空领域。同时要让学生多读课外读物,多看大千世界美景,多听生活趣事,做到“事事留心皆学问”。语文教学要重视课内外的相互联系,才能使学生学得又快又好,才能不断扩大知识面、丰富内心情感,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和懂得品味生活,从而走向学语文。语文来源于生活且又回到生活中反映生活,它具有真实性。

二、想象性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观察是作文的基础,想象是作文的翅膀。小学生的作文,虽谈不上是什么艺术创作,但同样需要无比丰富的想象。

为了把事情告诉读者,学生只有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认真思考,选取最有意思的事情来写,并充分发挥想象,才能把事情表达得更恰当、更具体,才会使作文生动感人、情趣盎然。学生往往把它比喻成一个大火球,把十五的月亮比喻成大玉盤,把残月比喻成镰刀、眉毛、小船等。这样就能把月亮在不同时候的形状恰当表达出来,使句子表达得生动有趣。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春姑娘送来鲜花,她穿得五彩缤纷。到了小河边,河水解冻了的小溪欢快了,跳跃着流向远方;她到了小山,树木青了,花儿红了,小草也不知什么时候偷偷地探出了头,山一下变绿了,空气也新鲜了,到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段话的描写是通过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和充分发挥想象的,此段话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春天到来葱茏的景象。只有放飞想象的翅膀,才能写出好文章。

三、制约性

作文受时间、空间、环境(地点)以及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制约,因而作文内容应来自学生身边的事物,不能超越这一时代,超越了这一时空就会不真实,也就会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甚至离题万里、风马牛不相及,会造成“张飞杀岳飞的事情”的笑话。一个时代才会出现特定的事物,如若让学生写从未听说的事情,作文就会犯如此毛病,因此作文应该具有制约性。作文来自我们所生活的环境,离开了这一环境,作文内容就没有源头,成了“无源之水,无卒之木”。一个未曾见过北极洲的人,让他写一篇北极风光的作文,无异于缘木求鱼。况且,写作还跟所掌握的字、词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紧密的关系。只有掌握基础知识、具有丰富的词汇才能随心所欲地作文,否则写到这个字不会,写到那个词也不会用,这样便影响了作文水平的正常发挥。毋庸置疑,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四、思想性

一篇文章离不开思想性,离开思想性的文章是不存在的。文章都是通过写人、写事、写景状物,通过它们来歌颂什么、赞扬什么、批评与谴责什么,并以此表达作者思想,具有言情达意的性质,使读者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就是文章的灵魂所在,也是写作的目的。我们之前的教学重视智力教育,忽视了思想教育,转过来狠抓思想教育,又丢了智育,不是过左就是过右,自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才使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走上正轨,才不至于走极端。当今人才的标准是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较好的思想素养,这才称之为人才。

一篇作文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综合思维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是人的心灵寄托。我们的作文要脚踏实地地积累基本功,并且善于从生活中捕捉新鲜事,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并充分发挥想象,让情感融入文章。如此,作文才会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史 锋.注重语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统一[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96(2).

[2]杨银桦.作文教学浅谈[J].新课程学习(综合版),2010(1).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浦县八一希望小学)

猜你喜欢
四性兴趣作文
人大工作要体现“四性”
新材料作文有效教学应把握四性
“五统”、“四性”是怎样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