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儒武亿诗歌中的襄阳描写

2017-06-27 03:34仝龙伟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鳊鱼汉水襄阳

仝龙伟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清儒武亿诗歌中的襄阳描写

仝龙伟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清代学者武亿在南下访友途经襄阳期间,曾写过一组“记襄阳景物诸诗”,这些诗歌分别从“自然景物”“历史遗迹”“地方特产”三个方面对襄阳进行了描写,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包含了其对相关历史事物的考证,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清代;武亿;诗歌;襄阳

武亿(1745—1799),字虚谷,清代河南偃师县(今河南省偃师市)人,乾嘉时期著名的汉学家、金石学家、方志学家。曾宦游京师,从学朱筠。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十二月至次年七月任山东博山知县,在任不足八个月便因触忤和珅而被罢官,返乡后“不复作出山之计”[1]70,嘉庆四年(1799年)卒于家,享年五十五岁。纵观武亿的一生,多数时间都宦游在外,其中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九月下澣,起行赴长沙,访李树谷”[2]505,此次南下拜会友人,武亿从家乡偃师出发,经鲁山、襄阳、岳州等地,历经四十余日最后到达长沙。其诗集《授堂诗钞》中所收有关此次旅途诗达数十首之多,其中描写襄阳者总题为“记襄阳景物诸诗”,分别是:《汉水》《樊城》《鱼梁洲》《层台》《万山》《岘山》《习池》《鳊鱼》,这八首诗皆是五言古诗,每首七联十四句。

一、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此部分有《汉水》《鱼梁洲》《万山》《岘山》四首诗,都是对襄阳自然景物的描写,具体如下:

汉水

吾兴阅汉广,滔滔渺南纪。
导源出鲋嵎,沮洳汎沼沚。
旁沿纳众流,东汇望渊瀰。
只应呼沧浪,便想清见泚。
何为鸭绿名,被自谪仙李。
使山浓如染,水亦成纨绮。
长啸千载下,试与还旧美。

首联中“汉广”一词出自《诗经·周南·汉广》篇,该诗每节最后四句皆为“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首诗写一个砍柴男子,追求一个女子而不可得,从而自歌自叹,表现出一片痴慕之情。”[3]6武亿在此用“汉广”一词,一是描述了汉水之宽广,二是借助《诗经》原意表达了自己当时不得志的苦闷,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滔滔”一词写出汉水之壮阔,并与“南纪”一词俱出《诗经·小雅·四月》篇“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句,“南纪”一词“后因以指南方”[4]642,武亿此句化用《诗经》原句,赞美了汉水之壮美。首联整体以起兴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在见到汉水时的激动和对汉水的直观印象,用典贴切且符合实际,虽古朴而不失雄壮。第二联中“鲋嵎”指的是鲋嵎山,“《山海经》所谓汉出鲋嵎山也”[5]433,但“鲋嵎山”现实中究竟在何处,目前尚无定论。“沮洳”一词出自《诗经·魏风·汾沮洳》篇,孔颖达疏曰“沮洳,润泽之处”,另《尔雅注疏》曰“‘下溼曰隰’者,谓地形庳下而水溼者……常沮洳名为隰也。”[6]335可见“沮洳”当指地势低洼、水流淤积之处,“沼沚”泛指积水的洼坑。所以,第二联首句写汉水的源流,虽然所据非实却反而更增其磅礴之势,第二句则具体描述了汉水所呈现的形象。第三、四联虚写汉水沿途接纳众多支流,最后汇入大海的气概。第五联中“谪仙李”指李白,此处为了押韵而将“李谪仙”倒装。李白《襄阳歌》中有句曰“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蒲萄初酦醅。”[7]369武亿对李白将汉水的色彩比作“鸭头绿”似不以为然,他认为汉水当是“清见泚”。第六联中武亿对文人之士将山写的“如染”,将水写的似“纨绮”,从而失去山水本来之真面目而感到不满。所以在第七联也就是最后一联里,武亿“长啸”并发出“还旧美”的呼唤,所谓“旧美”,即是朴质的、未加修饰和雕琢的自然之美,这也反映了武亿“崇古尚拙”的审美趣味。

鱼梁洲

沔水隈沙曲,中有一洲横。
耆旧无人在,沙水郁潆潆。
孰谓斯水窟,衡宇掩柴荆。
司马诣庞老,款款话平生。
率尔成休畅,悠然太古情。
当时欲避世,今反传其名。
褰裳不可即,浩歌怀已盈。

(用《襄阳耆旧传》事,藻不妄抒。藕颐)

鱼梁洲“是由汉水、小清河、唐白河三条河流,经过数千年的冲刷泥沙淤积而形成的江心洲岛,位于襄城、樊城和襄阳东津之间。”[8]190首联中“沔水”即汉水之别名,全联写鱼梁洲因“沔水”在此“隈沙曲”而成,并指出其具体位置。另外用“横”字,写出鱼梁洲之形态,绝非一般江心小岛可拟。第二联起兴,写出“耆旧”已无人在的怅惘。第三联写鱼梁洲虽为“水窟”即水流交汇之地,但仍有“衡宇”和“柴荆”,意喻归隐之士,为下文怀古叙事铺垫。第四联中“司马”指司马徽,字德操,东汉末年颍川人,“庞老”指庞德公,字尚长,东汉末年襄阳人,著名隐士。据载“德操少德公十岁,以兄事之,呼作庞公也”[9]39,二人当属至交。武亿所用本事当为“司马德操尝造公,值公渡沔,祀先人墓。德操迳入堂上……须臾,德公还,直入相就,不知何者是客也”,[9]39可见二人在日常交往中不拘常礼,颇得名士之风。第五联抒发了武亿对这种“率尔”而成的“太古情”的称赞。第六联指出庞德公、司马徽当时欲避世但后世留名的事实。最后一联中“褰裳”一词有两个含义,一出《诗经·郑风·褰裳》篇,《毛诗正义》曰:“作《褰裳》诗者,言思见正也”[10]48;二出《水经注·沔水》条“司马德操宅洲之阳,望衡对宇,欢情自接,泛舟褰裳,率尔休畅。”[5]447武亿在此表达了向古人学习的意愿,但事实是“不可即”的,所以惟有“浩歌盈怀”的长叹了。诗后小注为武亿好友熊宝泰(号藕颐)所作,指出此诗用的是《襄阳耆旧传》故事,而“藻不妄抒”一语指的是武亿内敛涵泳的诗歌风格,此评语的确切中肯綮。

万山

朝起视汉皋,连山绵成队。
激水蹙旋螺,逝与山潭汇。
词客赋以淫,艳传交甫佩。
不知此南国,化行久横溃。

游女俨如卿,岂有感尨吠。
吾语虽近腐,要已盟诸内。
悠悠汉广思,庶与此山配。

首联中“汉皋”即万山之别称,全联言万山在汉水之滨连绵不绝,宛如排列成对。第二联中“山潭”当指万山潭,全联形象地写出汉水在万山脚下激起的水波如“旋螺”般与万山潭交汇。第三联中“词客”当指较为纯粹的文人之士;“交甫”为郑交甫,相传其于汉水之滨曾遇二神女,见而悦之,便欲请其佩。后人对此神话多有咏之且持赞美态度者,如阮籍《咏怀诗》曰:“交甫解环珮,婉娈有芬芳”[11]79等,但武亿评价为“赋以淫”,这是理学思想在儒家正统知识分子审美意识中的影响所致,也正反映了“儒林”与“文苑”这两条知识主线在清代知识分子身上的矛盾。第四联是武亿对男女野外随意接触这种现象的批评,认为这是“化行久横溃”造成的。这是具有时代局限性,并带有偏见意识的误解。第五联的首句直接采用苏东坡《汉水》诗原句“文王化南国,游女俨如卿”[12]72;第二句中“尨吠”一词出自《诗经·召南·野有死麕》篇,《毛诗传》曰:“尨,狗也,非礼相陵则狗吠”[13]47,可见此联亦是武亿对“游女俨如卿”的不满。第六联是武亿的自我解剖,虽然此语“近腐”,但却是内心的真实想法。最后一联,“汉广思”仍用《诗经·汉广》诗之意,并将其与《野有死麕》对比,认为《汉广》所表达的比较“纯净”的男女之情方可“与此山配”。

岘山

阴阳宅万物,迅于速置邮。
瞥焉惊如驶,安望逆旅投。
自有斯山麓,何人不遨游。
睠念千载下,惟属羊与邹。
狥名如元凯,妄冀谷成邱。
斯山犹蹇卧,沉碑不可泅。
去去君勿顾,堕泪谁为收。

此诗前两联化用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7]1292一句,认为人生在世时光飞逝,无处可暂“投逆旅”。第三联为转折并承上联之意,认为岘山是个好去处,自古以来“何人不遨游”。第四联认为千年以来与岘山有关而真正留下美名者“惟属羊与邹”,这里“羊”指羊祜,“邹”指邹湛,据《晋书》载:“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尝慨然叹息,顾谓从事中郎邹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湛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闻令望,必与此山俱传。至若湛辈,乃当如公言耳。’”[14]1020同书另载:“湛少以才学知名……深为羊祜所器重,”[14]2380可见羊祜与邹湛既是上下级又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第五联中“元凯”指杜预,据《晋书》载:“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沈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14]1031此联即是对“狥名”的杜预的讽刺。第六联承上联之意,岘山依旧在,并未如杜预所言变为“谷”,而沉入水底之碑亦不可“泅”矣。最后一联为转折,据载羊祜逝后,“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14]1022所以武亿劝人“勿顾”,因为怕感动而“堕泪”却无人可收,言下之意表达了对羊祜的崇敬之情。

二、对历史遗迹的描写

这部分有《樊城》《层台》《习池》三首诗,都是对襄阳历史遗迹的考察,具体分析如下:

樊城

山甫旧食采,东畿依鄙酂。
不知隔千里,僻在沔水岸。
河阳有阳樊,斯邑近可案。
迨后传异闻,杜钦语漫漶。
亦云就封齐,与此涉河汉。
郦氏据何语,或亦有所窜。
抚怀聊自扪,昔人岂我谩?

该诗是对樊城名称及“樊城”具体位置的考证,也可看作是一条诗歌形式的学术札记。武亿在诗题下所作小注认为,《水经注》中“樊”是仲山甫(也作“仲山父”,周宣王时大臣)的封地。首联中武亿认为仲山甫的食采应当在“东畿”附近,“东畿”即洛阳附近地区。第二联对千里之遥、“僻在沔水”之岸的“樊城”表示疑问。第三联指出“河阳”(包括今河南省黄河以北的焦作等地区)有一个“阳樊”,这个“阳樊”当是“樊”最早命名的地方。武亿在诗下小注里举出两条例证,一为“韦昭注《周语》”(即《国语解》)说仲山甫的“食采”在“樊”,这个“樊”在何处?第二条例证给出答案:《左传》记载晋文公曾帮助周襄王稳固了王位,周襄王便把“樊邑”这个地方赐给了晋文公;《毛诗正义》在引用《左传》的这则材料时,作出一个结论,即“樊”当在东都(即洛阳)附近。而仲山甫当周宣王时期,晋文公当周襄王时期,前者要早于后者,既然后者已名“樊”,那应当是袭前者之名,所以《周语》所云“食菜于樊”的“樊”就是《左传》所云“王赐之樊邑”的“樊”,也就是《毛诗正义》判断的位于“东都之畿内”的“樊”。至此可以肯定,最早的“樊”是仲山甫的“食采”,位于今洛阳附近。但为什么远在千里之外、“僻在沔水”之岸的樊城也叫“樊”呢?武亿猜测:难道真如《水经注》所言这里是仲山甫的“所封”,所以便把新“就封”之地因袭旧“食采”的名字来命名了?第四、五联对汉代杜钦的说法也提出疑问。据载,杜钦曾对外戚王凤说:“仲山父异姓之臣,无亲于宣,就封于齐。”[15]2677武亿认为杜钦的说法“漫漶”而无根据,与此前诸家的说法相差太大,不啻“涉河汉”。第六联,武亿对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樊,仲山甫所封也”的说法表示怀疑,认为其没有根据或者其所据材料有所窜乱而致误。最后一联是武亿对“樊城”考证之后的感想,认为古人的记载在态度上应当是不会有问题的,即“昔人岂我谩?”但年代久远,对此复杂情况也只能是“抚怀聊自扪”了。

层台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史诗。首联中“景升”指刘表,“灵帝崩,代王叡为荆州刺史。是时山东兵起,表亦合兵军襄阳”[16]210,后来李傕、郭汜入长安,“欲连表为援,乃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16]211,所以说刘表“据州牧”;官渡之战时,刘表“欲保江汉间,观天下变”[16]212,对袁、曹双方持观望态度,对谋士韩嵩的苦心劝说,不仅不从,反认为其是曹操的说客,“大怒,欲杀嵩”[16]213。所以,《三国志》评论道:“表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皆此类也。”[16]213因此,武亿评其“生雄猜”。第二、三联,武亿反问刘表在“岧嶤”之上建筑层台“胡为哉”,对刘表此举颇不为然。第四联诸事,据《水经注》载:“(沔)水南有层台,号曰景升台,盖刘表治襄阳之所筑也。言表盛游于此,常所止憩,表性好鹰,尝登此台,歌《野鹰来曲》。”[5]448第五联中“猘子”一作“猘儿”,在此指孙策;“犬”一作“豚犬”,在此指刘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吴历》语:“曹公闻策平定江南,意甚难之,常呼:‘猘儿难与争锋也。’”[16]1109又“(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16]1119曹操的两句话既是对孙氏兄弟的极力称赞,又是对毫无抵抗便归附自己的刘琮表示不屑。武亿用此典故,意在说明他对刘表在外交、家教两方面的失误而感到遗憾和不满。第六联中“祢生”指祢衡,“独一鹗”出自孔融为推荐祢衡而向汉献帝所上的疏文“鸷鸟累伯,不如一鹗”[17]2653-2654,说明祢衡卓绝超异;“爪距”指鸟类的喙和足,此句指祢衡虽为“鹗”,但仍难逃被“摧”的命运。全联表达了武亿对刘表仅有祢衡这一个人才但仍不能珍惜却使其最后被杀而感到愤愤不平。最后一联对全诗总结,表达了对刘表的不满,站在层台之上,咏史抒怀,惟兴起“斯哀”!

习池

往闻习侍中,宅畔规池小。
楸竹夹远曲,莲芡覆深杳。
漾月闪微暝,蒸雾失将晓。
斯乃水仙窟,于焉盪轻矫。
留以待季伦,醉怀浩欲渺。
酩酊归去来,屣脱浮埃表。
是处尽高阳,何为悬一沼。

习池即“习家池”,又名“高阳池”,为东汉襄阳侯习郁所建。首联内容即《水经注·沔水》条所载:“(沔水)又东入侍中襄阳侯习郁鱼池。郁依范蠡养鱼法作大陂,陂长六十步,广四十步,池中起钓台……又作石洑,逗引大池水于宅北作小鱼池。”[5]448第二联亦是化用《水经注》原文“楸竹夹植,莲芡覆水。”[5]448第三、四联是对习池自然风光的描写。第五联中“季伦”指山简,“字季伦,……永嘉三年,出为征南将军,都督荆、湘、交、广四州诸军事,假节,镇襄阳。”[9]378又“简每出嬉游,多之池上,置酒辄醉,曰:‘此我高阳池也!’有童儿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9]379由此可见,第五、六联用此本事,“屣脱”一词也很好地表现出山简醉后之洒脱。最后一联,“高阳”一词出自《史记》中郦食其之语:“吾高阳酒徒也。”[18]2704(这也是习池又名“高阳池”的原因)后世也用为放荡不羁之意;武亿用该词,意在表示习池周围尽皆可令人神情陶醉之地,何必仅仅拘于这“一沼”池水呢?

三、对地方特产的描写

这部分仅《鳊鱼》一首,试分析如下:

鳊鱼

斧斤赦散木,鼎镬漏鸣雁。
有生材不材,同一保忧患。
吾忽感斯鱼,几为世所羡。
缩项解畏人,断槎走逆篡。
身世费周防,尚遭老饕嫚。

岘潭黝且深,勿徒依远岸。
试起苏髯翁,辍筯同斯叹。

鳊鱼是襄阳地区的特产,所谓“岘山下汉水中,出鳊鱼,肥美。”[9]278在首联里,武亿认为“散木”可以躲过“斧斤”的砍伐,“鸣雁”可以避免“鼎镬”的烹煮。在第二联里,武亿认为这种现象与世间万物的“材不材”有关,并且这是一个矛盾体。相较“散木”而言,参天大树当是“材”了,却要遭受“斧斤”之祸;而“鼎镬”所烹煮者相较于“鸣雁”而言当是“不材”者,但也要遭受被烹煮的命运。所以“材”与“不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而是“同一保忧患”的。第三联认为鳊鱼的命运可能是被“世所羡”的。第四联解释其原因,鳊鱼头部是紧缩的,所以看起来像是“畏人”的样子,而每当人们“以槎头断水”[9]279来采捕时,都能通过“逆篡”而“走”,从而逃脱数罟之祸。第五联指的是鳊鱼对自己的“身世”即身家性命颇费细致周密的防范,但仍免不了被端上餐桌被“老饕”肆意所“嫚”的结局。第六联指鳊鱼的生长环境“岘潭”之水不仅“黝”而且“深”,另外也不仅仅只是“依远岸”。言下之意是,鳊鱼自身的努力以及良好的生长环境皆不能改变其最后之命运。所以在最后一联里,武亿假想若是苏髯翁(即苏东坡)在吃到鳊鱼时,恐怕也要放下筷子“同斯叹”。这句话含义颇深:苏东坡是一位著名的“老饕”,对于珍馐美味嗜之甚深,但在面临鳊鱼时竟能“辍筯”而叹,何也?因为相较于鳊鱼,苏东坡的命运显得更加“不合时宜”和“命途多舛”;既然苏东坡能为命运而“辍筯”,和“我”一样“同斯叹”,那岂不是说明“我”命运的困厄与苏东坡比较起来只有过之而无不及。综合来看,武亿用鳊鱼兴起对命运的悲叹,全诗比喻贴切,用典稳妥,是其“物格”人格化以及咏物抒怀方面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武亿的这组“记襄阳景物诸诗”,虽然其名为“景物”,但笔者还是尽量按照其主要描写对象将其分为“自然景物”、“历史遗迹”以及“地方特产”三个部分。这几首诗用典颇多,但出处却较为统一,主要集中在经史或是具有地方志书性质的著作,比如《诗经》《三国志》《晋书》《襄阳耆旧记》等;其用典方式也较为常见,或为直接引用,或为摘词而成典故,所以校读起来古意盎然、韵味深厚。基于其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这些诗歌也已成为襄阳历史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 江 藩.国朝汉学师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 陈鸿森.武亿年谱[J].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五本,第三分,2014:477-574.

[3] 褚斌杰.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4] 赵应铎.汉语典故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5] 郦道元.水经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6] 郭 璞,邢 昺.尔雅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7] 李 白.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8] 襄樊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襄樊年鉴2007[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8.

[9] 习凿齿.襄阳耆旧记校注[M].武汉:荆楚书社,1986.

[10] 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11] 徐 陵,吴兆宜,程 琰.玉台新咏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

[12] 苏 轼.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3] 陈 奂.诗毛氏传疏[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14] 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5] 班 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6] 陈 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7] 范 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8]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责任编辑:陈道斌)

Descriptions of Xiangyang in Wu Yi’s Poems

TONG Longwei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China)

Wu Yi had traveled through Xiangyang during his trip to the south, during which he wrote a series of poems, which named “poems describing the scenery of Xiangyang”. They discribed Xiangyang from three aspects: natural scenes, historical relics and local products. These poems have great literary value, meanwhile, they made textual research into some related historical things, so they are of some historical and academic value.

the Qing Dynasty; Wu Yi; poems; Xiangyang

2017-04-29;

2017-06-08

仝龙伟(1989— ),男,河南洛阳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I226.7

A

2095-4476(2017)06-0016-05

猜你喜欢
鳊鱼汉水襄阳
碧血丹心铸青史 汉水浩荡祭英魂
襄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圆满结束
歌曲:龟山苍苍汉水汤汤
聪明的鳊鱼
神秘的包裹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谱写时代新篇——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聪明的鳊鱼
“被利用”未必是件坏事
言论的诗意化表达——以湖北日报“汉水北上”言论写作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