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

2017-08-23 14:10李智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辽宁大连116023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7年14期
关键词:桡动脉植入术经皮

李智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 (辽宁 大连 116023)

分析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

李智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 (辽宁 大连 116023)

目的:研究分析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选择本院接收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经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动脉穿刺成功时间、穿刺成功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时间与对照组并无较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造影时间比对照组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假性动脉瘤发生率、血肿发生率与对照组均有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经桡动脉途径穿刺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老年冠心病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冠心病重要的介入治疗方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冠心病的主要原因,通常采用经股动脉径路进行穿刺治疗,但是这种治疗方法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恢复[1]。本文对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并于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选择本院接收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获得了满意成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选择本院接收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63~78岁,平均年龄(67.42±5.11)岁,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62~78岁,平均年龄(67.38±5.09)岁。观察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与对照组患者并无较大差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经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进行治疗,患者平卧,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右股动脉搏动最强部位,用Seldinger技术进行穿刺,之后将6F或7F动脉鞘置入股动脉中,予以100U/kg左右的肝素,取适宜造影导管,并根据造影情况选取适宜的引导管、球囊、引钢丝、支架,术后将动脉鞘管去除,止血半小时,对穿刺位置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之后对穿刺位置进行密切观察,警惕出血的发生,并对患者下肢血运、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进行严密观察,绝对制动穿刺肢体,制动24h之后去除加压绷带。

观察组患者应用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进行治疗,穿刺患者右前臂桡骨茎突近心端1厘米处,用Seldinger技术进行穿刺,之后将6F动脉鞘置入桡动脉中,予以肝素100U/kg左右、利多卡因100mg,避免动脉痉挛,取多功能造影导管依次实施左右冠脉造影。手术结束去除动脉鞘管,加压包扎穿刺位置,并对患者下肢血运、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进行严密观察,绝对制动穿刺肢体,制动24h之后去除加压绷带。

表1. 两组动脉穿刺成功时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时间等指标比较组别 例数 动脉穿刺成功时间(min) 穿刺成功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时间(min) 造影时间(min)观察组 40 5.79±1.13 37(92.50) 46.12±5.76 19.04±4.24对照组 40 5.12±1.05 38(95.00) 50.34±5.66 28.12±5.58 χ2/t 2.75 0.21 3.31 8.19 P>0.05 >0.05 >0.05 <0.05

1.3 观察指标

对比患者动脉穿刺成功时间、穿刺成功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时间、造影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 并采用软件SPSS18.0对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卡方检验方式对资料进行计数,采用(%)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

观察组患者动脉穿刺成功时间、穿刺成功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时间与对照组并无较大差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造影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并发症

观察组患者1例假性动脉瘤,占比为2.50%,6例血肿,占比为15.00%,对照组患者12例假性动脉瘤,占比为30.00%,19例血肿,占比为47.50%。观察组患者假性动脉瘤发生率、血肿发生率与对照组均有较大差异,χ2=11.11、9.83,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步老年化扩大,冠心病发病率不断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简称为冠心病,该病是诱发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临床上主要通过介入治疗的方法治疗该病,经桡动脉穿刺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重要途径,能有效解除冠状动脉狭窄,且其成功率与传统经股动脉穿刺途径的成功率差别并不大[3]。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动脉穿刺成功时间、穿刺成功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时间与对照组并无较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经股动脉和经桡动脉穿刺的成功率、手术时间等指标均相似,经桡动脉具有替代经股动脉穿刺的可能性。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造影时间比对照组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假性动脉瘤发生率、血肿发生率与对照组均有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与经股动脉途径穿刺相比,经桡动脉途径穿刺具有一定的优势。桡动脉周围并没有重要的神经系统、重要的血管组织,如果患者侧支循环建立不完全,且采用经桡动脉途径穿刺发生出血的可能性将会显著降低[4]。如果穿刺位置发生出血,则经桡动脉更容易压迫止血,且操作更为简单、便捷,但是如果有慢性闭塞病变情况,则不适合采用经桡动脉途径穿刺[5]。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具有一定的优势,能有效减少动脉闭塞、痉挛、血肿等情况,且患者术后活动范围比经股动脉途径穿刺大,有助于提高患者舒适度。有学者指出,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时,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0.00%比经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17.5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1] 王东,孙朝阳,沈桂冬,等.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在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14,12(1):143-145.

[2] 王学胜,周超,舒振林,等.经皮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4):94-95.

[3] 沈贯群.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价值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7(24):103-104.

[4] 余云华,姜梦妮,郑兴,等.上海市户籍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0年变化趋势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6,25(4):298-301.

[5] 尤威,叶飞,陈绍良,等.经不同途径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的短期和长期效果[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1(9):736-739.

1006-6586(2017)14-0076-02

R54

A

2017-02-27

李智,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心内科相关疾病的诊治及科研。

猜你喜欢
桡动脉植入术经皮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抑制控制的调节机制*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翼突种植体植入术的研究进展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中高度近视的临床观察
利伐沙班用于股腘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支架植入术后的临床观察
探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桡动脉急性闭塞的危险因素研究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带虹膜隔人工晶体植入术后10年角膜内皮失代偿1例
桡动脉造影验证桡动脉变异的发生及其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