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绘画美学思想与建筑艺术形态之同构性①

2017-09-11 13:10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关键词:同构建筑师美学

周 靓(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郭线庐(西安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论绘画美学思想与建筑艺术形态之同构性①

周 靓(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郭线庐(西安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同构现象(isomorphism)是视觉美学的概念,指某个共同的元素为多个载体所共用的现象,构成的新元素不是原图形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超越或突变。建筑艺术派别、绘画艺术作品中多有同构现象产生,许多作品之间的影响超越了美与丑的界限和范畴。本文试图通过建筑师、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比对,准确的解读出绘画美学与建筑艺术发展的思想性、关联性及规律性。通过对绘画与建筑同构性的研究寻找绘画与建筑跨界的基础,从而找到更加明确和推动跨界设计的方法和着手点,将是本文最终意义所在。

绘画美学思想;建筑艺术形态;同构

绘画美学思想与建筑艺术形态二者紧密联系,本文不局限于学科之间的平行对比,主要着眼于建筑师与画家、建筑流派与艺术画派相互之间的影响及因果关系,或两类艺术家个体在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的思维联系。正是基于两者个体之间形而上的互动关系,建筑师与画家之间就存在着文化基因的传承,绘画美学与建筑艺术两门学科也往往在形而上领域相逢并产生影响,甚至跨越东西方文化及历史时代的变迁产生关联和共鸣。此类同构现象是不断渐进的发展过程,甚至还在继续衍生。有些关联集于一人之身,有些影响则反映在个体不同专业方向,甚至不同地域和不同历史时期。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多为期刊和短篇幅的论文成果为主,且多集中于绘画与建筑两类学科间的比对,较少涉及艺术家个体间形而上的相互影响。从现象学角度入手,将建筑艺术形态与绘画美学思想进行同构性比较,从两类艺术家个体表象作为切入点来进行比对,相对比较稀缺。因此,可着手从以下几点来另辟蹊径进行分析。

一、绘画风格与建筑流派之同构性

绘画艺术风格与建筑流派之间的同构性研究,无法脱离学科交叉的支撑。从西方艺术学的视角来审视建筑形态,对思考和理解当代建筑有极大的启发作用。这种启发还在于跳出以往孤立静止看待建筑的传统方式,促进绘画、建筑、哲学之间的同构与交叉。

我们可以从抽象艺术与现代建筑的相互还原性来探究所给予的启示,从不断自我审视与批评中抛弃固有经验发现全新的知识与视野。首先是以毕加索为代表的抽象立体主义画派,将物理学中的“同时性”这一概念延展成为艺术学观念上的“同时性现象”,将一件物体多个角度的不同透视面融合在一个画面中同一形象之上。其次,以蒙德里安为代表发展而来的几何抽象,风格冷峻理性、摈弃对称,在作品中寻求各个元素间之间的相互平衡,从而建立内在秩序,用相交错的垂直线以及水平线构建起基本轮廓和骨架,用三原色和无彩色构筑起规则的造型艺术,其绘画艺术观念和艺术语言对后来的许多建筑师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里特维尔德的设计就受到蒙德里安绘画精神的影响,从而体现到了作品施罗德住宅上,住宅打破方形的静止空间,通过几何化界面来重新定义。在此之后有更多的建筑师借助此类方法,不断解读并丰富着抽象主义绘画对建筑的影响。柯布西耶的苏黎世艺术家住宅和工作室也体现了蒙德里安式的表现方式;再次,以康定斯基、马列维奇为代表的富有动感和外张力的构成主义、至上主义等,这些艺术流派中的众多成员及代表人物不仅仅是艺术家更是建筑师,同时担任包豪斯教员。可见现代抽象艺术对西方当代建筑有着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西方立体主义流派致力于排列组合几何形体所产生的视觉美,把三度空间归纳成为二度平面,否定人们通常观察事物所采用的单一视点,从而表现出时间的持续性,创始人为毕加索和博拉克。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曾提到:“建筑即是对光线下形体正确和卓越的处理,而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看到这些形体,它们是造型艺术之本” ,这个观点正体现了立体主义的宗旨。门德尔松和波尔齐格就是这个时期表现主义建筑师的代表;汉斯·夏隆设计的柏林爱乐音乐厅;史代纳尔设计的瑞士人类学哲学学院;弗兰克·盖里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都体现了立体主义绘画的精神。

未来主义席卷艺术领域始于意大利批评家马里内蒂于1909年发表的《未来主义的创意和宣言》,宣言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主要在于对现代工业和机械美学的赞扬。文艺复兴之前,建筑隶属于视觉艺术,工业革命之后,人们更注重建筑与技术、建筑与功能的关系。欧洲古典主义的绘画艺术发展脉络和建筑设计发展脉络成为了并行发展的两个体系。一些建筑师将机械美学发展到极致,甚至将建筑变为居住机器。源于英国的波普艺术代表人物理查德.汉密尔顿、安迪·沃霍尔、劳申伯格认为波普应该是短暂的、可消费的、机智诙谐的。劳申伯格就经常用拼贴、喷刷、丝网等手法来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法,盖里在圣莫妮卡的自用住宅中就是用了解剖式的拼贴手法,这栋建筑经常被描述为一栋对常规建筑进行再造的“解构主义建筑”;美国建筑师查尔斯·摩尔设计的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就是波普艺术的经典代表,设计同样运用了后现代主义拼贴的这一特征。

极少主义绘画风格常常将作品削减到仅是形、色之间的简单关系,主张用极简的形象和较单一的用色去描绘对象,摈弃和简化干扰主体的一切不必要的元素。位于德国慕尼黑的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建筑作品戈兹美术收藏馆,无论是外观还是室内都是“极少”主义绘画影响下的代表作品。

表1 绘画风格与建筑流派比对

二、艺术家个体之同构性

建筑师约翰·海杜克(美国)由于受到绘画的影响,他的很多建筑作品在建筑设计和美学表达上都有革新。学术界讨论最多的就是他和蒙德里安绘画的关系。但是,人们对海杜克和意大利画家乔治·莫兰迪的关联及同构性研究却少有关注,我们可以从莫兰迪自述中窥见其思想深度。莫兰迪曾提到过自己绘画的哲学依据,“记得伽利略曾经说过,最自然的文字应该是用圆形、锥形、球形、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形状所表达。”[1]在这个观念上,海杜克和莫兰迪产生了共鸣,他的许多建筑造型就是以简约的几何形体组成。莫兰迪创作的蚀刻版画和海杜克的素描绘画有着极大的相似,画面效果常用排线来表现和塑造体块感,这种手法在海杜克建筑设计中可窥见一斑。

至上主义绘画创始人卡西米尔·马列维奇,他的代表性绘画作品《黑色正方形》是对无物象心境的表达,自此之后,马列维奇就成为至上主义绘画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当抽象艺术发展到一定境界后便开始倾斜至极限主义艺术。极少现代主义建筑作品可以呈现至上主义绘画所要体现出的精神内涵。日本建筑设计师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在建筑风格上显露出的极限主义倾向,与至上主义绘画的影响有着不可或缺紧密联系。二人对方形和圆形的偏爱,可以从东京的“梅林之家”呈正方形的建筑单体中看出与至上主义绘画之间的关系。

提及保罗·克利,他的绘画如同科学研究一般,通过他的教学笔记就知道他的分析方法和思维逻辑接近数学家。更重要的是,2014年在杜塞尔多夫K21美术馆中克利和一个德国画家的联展,游历尼罗河的经历大大改变了他的绘画观念和手法。受保罗·克利绘画的影响最直接的应该是已故的意大利建筑师斯卡帕。[2]这种阴影在排线造型表现方面显现的尤为突出,这或许就是克利有关城市的素描画对斯卡帕的启示。例如保罗·克利在1919年的作品“作为中心的柏林”,1928年的作品“舞台用建筑场所”,1929年的作品“山小屋”,1927年的“村” 以及1929年的“黑人的城”,尤其是1926年所的“我的庭”和“祭坛建设初级阶段”,这些作品直接影响斯卡帕将克利的绘画语言转向建筑。克利1917年的作品“从鸟的世界变成形而上学的画”,虽是运用排线的初级阶段,但思路已经非常清晰地体现了绘画角度的形而上学。斯卡帕的建筑用排线锁定体积和空间进而转向和强调阴影,可以理解为形而上学设计语言的表达,能唤起行之有效的诗意的建筑话语。

里特维尔德设计的施罗德住宅、红蓝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荷兰“风格派”蒙德里安绘画作品的影响。荷兰“风格派”作为一种艺术运动,并不局限于绘画,它对当时的建筑、家具、装饰艺术都有一定的影响。绘画究竟如何影响建筑,根据已故的德国建筑及理论家戈特弗里德•森佩尔在《建筑四元素》一书中提出的“穿衣”(dressing)理论也可认知,绘画能够通过色彩、韵律、形状等几个方面影响到建筑的表皮创作,这个理论同蒙德里安绘画作品对里特维尔德的建筑作品的阐释如出一辙。

不少中国建筑师也在不断尝试建筑设计如何合理阐释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王澍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建筑思想和设计语言往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贯穿和表达,体现了其独有的视角。普林兹克对王澍的评语是:“在打开新视野的同时又与场所记忆产生共鸣。他的建筑独具匠心,能够唤起往昔却又不参照历史。具有强烈的文化延续性,并使传统焕发生命力”。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就是借用北宋山水绘画意境打造了象山校区造景,建筑及规划设计追求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山水意境。此时的建筑作为一种静态艺术在对传统审美的“势”不断进行追求和表达,可见把握好建筑艺术同绘画美学的共通性意义重大。从王澍的作品更可看到绘画美学思想对建筑艺术跨越时空的影响力。

三、建筑“画境”与绘画意境之同构性

“画境”作为17世纪欧洲重要的建筑表现风格,是建筑与绘画的交叉和融合。[3]它的出现和发展源于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具体表现为园林在西方的出现及风景画的兴起。“画境”是基于对绘画而非建筑自身的理解,也就是用绘画艺术的标准来衡量建筑。它不仅反映出绘画和建筑的共性,也反映出建筑和绘画的区别,它有可能使建筑突破自身的界定而走向绘画审美。“画境”与其说是建筑与绘画的联系不如说建筑屈从于绘画审美,而绘画同时也成为理想建筑和景观的一部分。

“‘留白’技法表现根植于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技法之一,体现出对美学意境的追求。‘留白’运用是从建筑、人、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去考量的。”[4]从绘画借鉴而来的“留白”当变更为设计手段的时候,它表现出来的就不仅仅是二维平面上的视觉效果,而是二维平面转化为三维空间并且有了哲学的高度的一种意识形态。中国山水画常用的“三远”,也充分体现了绘画和建筑之间的共通。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宫殿建筑常用“高远”之境表现出富丽堂皇;园林建筑意境的体现惯用“深远”之境;民居建筑则用“平原”之境表现出平和与朴实。而与中国传统“三远”相对应的有西方的“三视”,即建筑透视学中的仰视、平视、俯视,是一种将人的视点置于低、中、高三种不同视角来对对象进行观察的方式。从这一点来看,“三远”与“三视”虽然跨越时空及文化背景,但是却存在着潜在联系。

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从某种意义上是对立体主义绘画的一种继承和研究,朗香教堂更是受抽象绘画影响极大的建筑作品,混合了建筑的理性、现实与艺术的感性、隐喻于一身。柯布西耶在建筑上的成就也在于绘画和建筑之间的不断转换,他在建筑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他在绘画领域的不断地研究,而最终他建筑的成就甚至掩盖了他绘画的造诣。除此之外,安藤忠雄水之教堂界面的留白;黑川纪章《共生思想》提出,出现在“黑白灰”外部空间、内部空间之间的“暧昧空间”;毕加索的《格尔尼克》体现了立体主义画作与现实主义建筑的完美结合;这些集绘画艺术与建筑艺术修养于一身的艺术家等都极大的彰显了建筑与绘画在创作层面的相互推动力和影响力。

表2 建筑“画境”与绘画意境比对

四、结论

绘画美学思想和建筑艺术形态二者相互影响且密切联系,建筑与绘画两者之间的同构现象是一个不断衍生的发展过程,研究不只是对“过去时”的总结 ,更是对“现在进行时”的探究 ,且有助于对“将来时”的发展和指导。从独立的学科发展角度中我们不难看出建筑形态表现出或波普或未来、或表现或立体、或抽象或动态的美学趣味性;而无论是西方的“画境”还是中国传统绘画意境和留白,无论是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法还是西方透视学,都有着多元的联系和规律;建筑师与艺术家个体、建筑形态与绘画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不同层面反映与延展了艺术创作的原生性,及其对相关理论研究方法的引导作用。通过艺术发展微变化研究,由点及线隐性的还原和显现艺术发展规律,分析绘画美学思想与建筑艺术形态相互影响衍生出的文化机理和因果关系。两者之间的比对是艺术发展的源之本末的问题,发现与探讨两者间跨越时空、跨越文化的潜在联系,对绘画美学思想和建筑艺术形态良性互动和独立发展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能够对当下现代绘画艺术与建筑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有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借鉴。与此同时,通过对绘画与建筑同构性的研究寻找绘画与建筑跨界的基础,通过美学、空间、表达等方式来探究绘画与建筑的同构性,从而找到更加明确和推动跨界设计的方法和着眼点,更是本文最终的意义所在。

[1]方振宁.绘画和建筑在何处相逢?[J].世界建筑.2008,(3):27.

2]李雱.断片建筑的话语——卡罗·斯卡帕建筑设计思想研究系列[J].建筑师.2011,(1):12.

[3]傅市宪.建筑与绘画的关联——以建筑艺术的画境为例[J].大舞台.2013,(12):122.

[4]刘启明、董雅.“留白”思想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隐现[J].建筑与文化.2014,(5):105.

(责任编辑:梁 田)

J201

A

1008-9675(2017)04-0100-03

2017-03-23

周 靓(1977-),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艺术形态与绘画美学思想比较。

郭线庐(1958-),男,陕西潼关人,西安美术学院教授、院长,研究方向:艺术教育未来转型研究。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 61 批面上资助项目(2017M613286XB);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2KRM103)。

猜你喜欢
同构建筑师美学
胖胖的“建筑师”
盘中的意式美学
例谈函数中的同构思想
指对同构法巧妙处理导数题
同构式——解决ex、ln x混合型试题最高效的工具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多自由度行星轮系机构拓扑表示与同构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