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导图的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研究

2017-09-16 09:05杨静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2期
关键词:实践研究作文教学思维导图

杨静

【摘要】作文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目前,青岛地区小学阶段缺乏作文写作的独立课程与针对性的作文教材,造成学生下笔无话可写,写作思路比较单一的情况。笔者在小学高年级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借助思维导图的优势辅助学生作文写作谋篇布局,实现有序表达,尝试探索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作文教学流程。实践表明,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内在驱动力,达到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水平的目标。

【关键词】思维导图 小学生 作文教学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141-02

引言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必要的思维基础和语言基础,其中,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根据2011版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目前,大部分的小学生作文水平还不能达到言之有物,往往缺乏真情实感和基本逻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足够的思维训练,因为作文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没有条理和开放的思维自然作文时难以下笔如有神。笔者尝试基于思维导图的作文教学方式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提高作文水平。

一、思维导图概述

上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首次提出了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的组织性思维工具,也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它结合了全脑的概念,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像、颜色、空间和整体等,使用大脑所有皮层技巧,利用色彩、线条、关键词、图像等,将人认知知识、解决问题和发散想象的思路、途径以及如何对它们进行配置有序的表达出来。[1]思维导图充分发挥了大脑的创造力与记忆力,挖掘大脑的发散思维的潜力[2],正是由于思维导图所具有的促进全脑思考和逻辑图文并茂的效果,提高了知识学习的逻辑清晰度和乐趣,使这一工具成为了提高学习的方法。[3]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其中,建构主义主张的教学方法核心在于使学习者成为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建者。对于教师而言,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提供适当的情景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对原有的内在知识表征进行思考与调整,从而实现将新的知识表征内化。当前中小学的教学实践理论中,建构主义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指导理论,而思维导图恰恰可以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思维导图对小学高年级写作教学的意义

1.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作文学习过程中,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将思维重点、思维过程、内容层次都清晰的呈现在图示中,树状逻辑图的发散性能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所积累的生活素材和课外知识的不足,促进学生主动的、有针对性的拓展课外阅读。

思维导图类似于大脑的神经图,作文题目作为关键词的出发点,按照作文题目的要求逐步扩散开来,拓展的关键词形成相互联系又可以不断延伸的网络。学生借助思维导图,不断提炼出作文的关键词,这对于作文落笔时无话可写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是重要的脚手架,可以说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作文写作的困惑。

2.利于教师对写作教学水平提高

在语文课堂中引入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对全年级的作文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建构作文教学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了教师的备课效率。思维导图的介入,可以促进语文老师深入思考作文教学实践的变革,由材料积累到提炼要点,再抓住作文框架,把握关键词的同时又不会遗漏作文教學知识的要点。

小学作文训练贯穿于六个年级,通过思维导图工具的可视化方法,把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内容按照教材编著的逻辑要求呈现出来,使语文老师能对不同年级的作文练习是否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理念开展而了然于胸。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的实践

1.思维导图的绘制方式

思维导图的绘制可以是使用MindManager等信息工具,也可以是使用彩色画笔等工具在纸质上进行绘制。笔者在青岛徐水路小学进行实践的过程中,选择了彩色画笔在白纸上绘制的方式,因为学生使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呈现自己的思维逻辑图,更有些同学可以使用卡通画画的方式,描绘出自己的关键词,实现了一举两得的功效。

2.高年级思维导图作文教学的实施流程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年级作文教学过程中,四个基本要素分别为:教师、学生、作文要求与材料、思维导图工具。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基于这四个要素构建了一套融合思维导图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实施流程,在这个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他们要主动联系自己的生活日常进行发散思维,然后构建思维导图,教师则在这个过程中是学习促进者,注意引导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激发学生的想象,搭建建构主义理论中的“脚手架”。

3.信息技术提供情境支持

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实验已经在我校推行多年,笔者在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开展思维导图的构图提供情境支持,例如,使用PPT和微视频展示作文的写作情境,引导学生置身于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为思维导图的构图提供关键词,例如,笔者开展自由命题作文“春天”,笔者提供了从影视作品中截取的关于春天的视频,同时播放了青岛市崂山的春天照片,这些春天的元素大大激活了学生们的想象力,纷纷在自己的画板上描绘了思维导图。

4.思维导图促实施效果

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学习的热情。在开始实施思维导图进行作文教学,笔者所教授的班级中43%的学生喜欢作文,课题实施结束之后,喜欢作文的学生比例上升至86%,同时不喜欢作文的学生比例从开始的8%降低至0%。由此可见,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学习积极性。

运用思维导图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质量。笔者分析了班级在思维导图的作文教学之前成绩与课题实施之后的成绩,明显提高了20%左右,同时,在实施思维导图的作文教学之后,笔者教授的学生中有十篇作文获得了学校作文大赛的奖项。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在高年级的作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厘清作文写作思路,激发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的意识,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在短期内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四、存在的不足

本研究是基于《思维导图在小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研究》的课题进行开展,研究周期为一年,由于研究周期不长,且该项策略实施是针对缺乏思维导图训练的高年级小学生,因此,学生对运用思维导图工具进行作文写作的习惯并未完全形成,需要再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保持教学一贯性,以便加强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力。

另外,笔者注意到思维导图对于成绩中下等的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较为明显,但是对于原本成绩就很优秀的学生并没有显著提高,由于时间原因,没有进一步开展定量比对分析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英)托尼·巴赞.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2]东尼·博赞.启动大脑[M].中信出版社,2009(6).

[3]崔金莲.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课改探微,2010(5),2010.

猜你喜欢
实践研究作文教学思维导图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