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的真实性研究*

2018-01-03 06:28曹妍雪宋竹芳李树民
广西民族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客体真实性民族

曹妍雪 宋竹芳 李树民

民族旅游的真实性研究*

曹妍雪 宋竹芳 李树民

民族旅游最吸引游客的是其特色文化,在当今多元化旅游的冲击下民族文化如何保持原貌成为难题,特色文化的真实性也逐渐成为民族旅游发展的关键。本文将真实性理论应用到少数民族旅游活动中,在阐述民族旅游真实性的基础上,对游客关于真实性的诉求进行了分析和分类,并对民族旅游真实性与商品化的关系以及媒介视角下游客真实性感知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期提高对民族旅游真实性的认识,更好地指导民族旅游资源开发。

民族旅游;真实性;游客感知

一、民族旅游的概念

民族旅游是什么?民族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种独特形式,因为民族地区的居民也属于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民族旅游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寻求特色文化的真实性。少数民族文化有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特点,是民族地区精神符号和物质符号的集中体现,也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真实性代表着与生俱来保持原始容貌的文化,民族旅游的真实性代表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习俗。然而,在旅游快速发展的浪潮下,民族文化旅游显得势单力薄,因为拥有民族文化资源的地区大多数属于交通闭塞、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因此发展民族文化是提高当地生活水平的主要手段,但是过度的发展也会出现丧失文化原有模样的情况。

民族旅游的关键不是游客是否获得了真实性,而是游客如何看待真实性问题。旅游目的地居民想脱离贫困,过上好日子,为增加旅游收入,迎合游客的“真实性”需求成为途径。在保留本民族文化内涵的同时,表演节目给游客观赏,民族地区才能更好地发展。生活在钢筋水泥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总是向往逃离现代生活,寻找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时旅游成为一种绝佳的方式,其中民族旅游变成最佳的选择。由于真实的民族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是动态的,因此真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多元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是优秀的文化遗产。民族村既是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空间,也是优秀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载体。为满足来到民族地区的游客需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全方位体验民族文化真实性,把多种特色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表演给游客欣赏也是一种迫不得已而有效的方式。因此旅游中越来越多地出现“旅游场景真实”经历,而不是目的地“本体真实”,旅游场景真实是本体真实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尤其在旅游管理和营销方面,真实性不被视为商业活动的对立面;相反,它被视为旅游产品的一个非常必要的元素,强调了真实性和营销的兼容性和融合性[1]。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突出文化变异的现象,游客对文化真实性提出新的要求。旅游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可旅游的发展也影响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削弱了民族文化的真实性。文化的差异是民族旅游区别于同质化旅游的鲜明特色,保持文化真实性是民族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游客对民族旅游“真实性诉求”的滋生

对于现代人来说,“真实性”成为治愈心理需求的一剂良药,消费者一味地追求“真实性”,与人们熟悉的社会成为鲜明的对比。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习俗、独特身份、特色情调、民族工艺都会让游客有着耳目一新的感觉,即为真实性体验。

研究者对真实性在旅游中的应用最早是从关注游客动机和旅游体验开始的,真实性理论也是从博物馆和哲学研究领域发展起来的。Grayson等[2]指出,人的本性驱使追求真实性,尤其在旅游中真实性成为重要内容时,也成为旅游目的地营销和竞争的主要手段。客体的真实性一直作为美好愿景而被游客渴求,在游览的过程中获得自我确定。过去旅游研究一直追求客体的真实性,现在慢慢转向游客体验的真实性,因为缺乏人类主体的参与,客体的真实性毫无意义可言。有一次卓别林无意间参与一个“卓别林模仿秀”节目,最后仅仅获得第三名,由此可以看出真实性不仅仅取决于客体,也取决于不同的演绎形式对游客心理的触动,所以在旅游研究中不仅关注客体的真实性,更应该关注主体的真实性,而且主体的真实性持续的时间并不会很长,甚至是一瞬间。Mura[3]通过互联网博客和访谈得到资料显示,游客对马来西亚寄宿学校的真实性感知,并不会持续时间过长,而是短暂的状态。

同质化的旅游市场,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缺乏多样性,人们迫切寻找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当游览的客体是虚假的时候,人们会转向从内心获得内在的真实性。真实性的事物在不同的表现形式下也会给游客留下不同的真实性感知,因此无论是社会学视角还是人类学视角,人们对于真实性的诉求已经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国军等[4]认为在主题酒店的设计上不仅满足标准需求,也需要与地方文化相结合,保持其外观和内部设计的真实性。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旅游的快速发展,游客追求旅游过程中“真实性”的欲望不断变大,真实性感知高低和消费欲望程度成为正比。[5]因此,深入研究游客真实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旅游中真实性的划分

真实性最早出现在Heidegger[6]53-56的《存在与时间》,Heidegger认为在生存中人格有本真性与非本真性两种,在非本真的揭示中召唤本真。非本真存在是指人们沦陷于日常生活中,以他人和社会标准作为行为准则,而本真性则是显现自我的存在,是对非本真存在的批判,主要关心的焦点是主体的真实性。Boorstin在《镜像:美国伪事件导览》中首次将“真实性”带入到人们的视野中,有关真实性研究的数量才开始增加,但主要也是以主客体之间作为研究内容,1964年“Authenticity”一词出现在著名的国际《威尼斯宪章》文献之中,成为国际术语,并得到广泛的认同。Trilling[7]37最早将真实性应用于博物馆中,鉴别博物馆藏品是真是假,从而真实性慢慢地从博物馆延伸到旅游中,人们越发考虑其目的地的客观真实性。Mac Cannell[8]在《舞台的真实性》中首次将真实性概念引入到旅游动机、旅游经历的研究中,从此真实性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话题。

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们逐渐从研究客体的真实性转向主观认知的真实性,同时真实性理论也应用在民族旅游、旅游动机、满意度、商品化等多个方面。伴随着真实性理论的深入化,对于真实性的维度划分也越来越多。如,Jamal等[9]根据空间和时间的不同将真实性划分为三种类型,客观主义、构建主义和个人真实性。魏雷等[10]认为真实性有不同的视角,游客的视角总是将真实性和贫困相联系在一起,而从居民角度来看文化是动态的、真实性是依附于自身民族之上的生活实践。Deniz[11]在研究文化遗产地游客真实性感知和行为意图时,把真实性感知分为基于对象的客观真实性感知和存在真实性感知。Lee等[12]把唐人街遗产地游客真实性分为客观真实性和存在真实性。关于真实性的看法有着层出不穷的观点,主要形成以下几个代表:

(一) 客观真实性(Objective Authenticity)

客观真实性注重的是旅游目的地初始模样,即所谓的“原生态”。依靠科学的客观标准来衡量游客感知到的客体和标准之间是否相一致,与传统文化、原创、原先、独特等概念相关。其中客观真实性的代表人物有Boorstin和MacCannell。Boorstin[13]77-117认为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喜欢文化的商品化、同质化这种“伪事件”(Pseudo Events),游客并不可能获得客观的真实性体验,因为游客本身就不是那么在意真实性,更喜欢一些商品化的物品,即所谓的“舞台化更吸引我”。Mac Cannell并不认同Boorstin的观点,人们不是不追求真实性,而是缺乏辨别真实性的能力,客流量的增加导致东道主喜欢通过后台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免被打扰,而在前台展示表演,供游客观赏。MacCannell[14]101-123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在Goffman戏剧理论①Goffman 1955年提出一种戏剧理论,将人们的日常行为分为前台和后台两种。前台行为代表人们在日常的交往中会刻意注意自己的仪表和举止,期望在别人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基础上提出“前台、后台”的理论,是在《游客:有闲阶层的新理论》系统地阐述“舞台真实”理论。“前台”是旅游服务者和游客相互交往的空间;“后台”是东道主封闭不愿让游客打扰的地方,也正是游客一直追求的场所。避免文化真实性的破坏,让游客看到的是经过目的地者“装饰”过的,误导游客信以为真。MacCannell对舞台真实性给予否定的态度,认为舞台真实的危害更大,个人觉得其实是忽略了民族旅游的特殊性。

(3) 灾害到达承灾体概率及承灾体时空概率分析。灾害到达承灾体的概率PT∶L根据两者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当承灾体处于坡体上时,PT∶L=1;当承灾体处于边坡滑移路径范围内时,按两者之间的距离进行定量估计,PT∶L=0.5~1.0之间;当承灾体处于边坡潜在危害范围边界时,PT∶L=0.0~0.5之间[19]。因此,K1+160—K1+310边坡到达承灾体的概率见汇总表3。

两者都是在充分肯定客观真实性的基础上,对游客对于真实性的态度进行了批评。Boorstin认为游客本身不是为了追求真实性,MacCannell认为游客的动机就是追求真实性。

因此真实性是指无论从表面还是内涵来看都是真实的,没有掺假的行为。由于客观真实性是一种以客观标准来衡量的标尺,所以客观真实性不是由游客感知,而是专家来辨别。可当今社会的发展,不能用固有的封闭式状态来看待民族地区的发展,因为随着社会和全球化的加剧,文化也会相应地发生变迁,因此建构真实性理论开始出现。

(二) 建构真实性(Constructive Authenticity)

真实性看上去是真实的,但并不是因为客观真实性本身,而是依照游客或者旅游产品的一些看法、需求进行改造成的,即所谓的真实性是可以塑造的。不同于客观真实性认为产品的商品化和舞台化会破坏民族文化真实性,建构真实性则认为舞台化为民族文化注入新鲜力量、成为独有象征符号。游客体验的时候,并不是因为客体本身就是真实性的,而是被当成真实性的符号。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了一定的改变,与原生态的文化有着差异。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是简单地被动反应,而是在认知的情况下进行加工,在认知的过程中主观意念也参与其中,因此在游客认为真实的时候,也许只是主观意念参与而建构的事实。建构真实性的代表人有Bruner和Cohen等。Bruner[15]认为世界万物是变化的,没有一个绝对不变的标准作为参考,而是复制出来的真实性,况且真实性也是不同利益群体各自的解释,而且不同游客对于真实性有着差异性的体验。Cohen[16]认为文化产品真实性与否,主要取决于游客个人和所需的体验类型有关,例如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人对于真实性的要求就比一般游客严格一些。Hughes[17]认为旅游的真实性是由当地居民、旅游企业等各种机构制造的,旅游的真实性是由情景所决定的、是个人思想意识构建的,因此建构真实性是一个可以商榷的概念。Echtner等[18]提出的旅游符号学三角关系,能够说明游客在访问目的地之前会受到广告宣传的影响(图1)。

图1 旅游符号三角关系① 参考艾特纳的模型。

游客对于民族地区的真实性是由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而产生的固定印象和心理期待。Burner认为西方游客到达埃塞俄比亚并不是为了看瘦骨嶙峋的孩子,而是为了寻找心中生活在原始状态下的人。真实性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真实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许会成为真实性的,Cohen将其称之为“新兴的真实性”(Emergent Authenticity)。

客观真实性随着历史发展,有些保存完好,有些则也会濒临危机,旅游的发展为濒危文化的保护带来契机,在遵循原始的情况下,满足游客的需求成为发展的主要方向,虽说会有不同,但也会成为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得到认可。

(三) 存在真实性(Existential Authenticity)

存在真实性不关心客体,而关注旅游主体的感受,主要是游客在短暂的行程当中所体验的情感认识,游客体验到比日常相对真实的感知,其实并不然,也许主要是因为逃离日常生活,从事不一样的活动,最终与本真的自我相联系起来而形成的感知。

其代表人物是王宁[19],认为民族文化遗产旅游的原真性分为两种类型,即旅游对象的原真性和游客主体存在的真实性,其中游客主体存在的真实性对游客体验感知尤为重要,游客通过游览活动来发现自我,也许并不是因为真实性,而是因为他们摆脱日常的生活[20]。王宁[19]在《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中认为游客的存在真实性感知最终体现在自我表达和自我认同,在脱离日常生活的束缚和体验不同的生活中。存在真实性更加侧重游客内心的真实性体验,重视情感的深度挖掘,是追求本我的一个过程。Daniel[21]以古巴伦巴舞蹈为例,在表演的过程中游客积极互动参与其中,与舞蹈已经融为一体,其实伦巴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新的元素,但是游客在观赏过程中找到了真实性。王宁认为存在真实性应该包括个人内在真实性和人际真实性,个人内在真实性是指游客身体的自我认同,人际真实性是指通过与他人交往获得真实性,是突出表现自我、寻求自我本真。易小力等[22]在王宁的研究基础上,基于存在主义视角研究广东文化遗产地的游客如何检验他们自己生活和所处环境的原真性,以及游客的原真性是否会影响游客的忠诚度,发现个人内在的真实性会影响忠诚度,而人际真实性对忠诚度不产生什么影响。

存在真实性是以存在论的角度认识游客的真实性感知,更多地关注游客的自身体验,被看作是一种简单、浪漫的自我寻求的过程。可是单纯的存在真实性片面的关注自身的感受,在民族旅游中很难得出旅游的原因,因此应该与旅游客体共同讨论真实性。

(四) 后现代真实性(Postmodernism Authenticity)

后现代主义认为是真是假、是复制还是原件、真实性与否并不是问题,而是通过对旅游客体的模拟而衍生出“替代旅游”,比建构真实性更加激进。其代表人物是Baudrillard①转引自 Ning W.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 2):349-370.,认为在这个充满模仿的时代,没有真实作为参照物,一切都是符号的堆积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迪士尼乐园,本身迪士尼乐园就是想象与幻想集于一身的作品,根本没有真实性参照物。而且后现代旅游是为了寻求快乐、享受生活,而不是追求所谓的真实性。后现代旅游认为旅游产品采取的战略是东道主制造产品的稀缺性和产品高额的价格,使游客认为是真实性的心理[23]。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全球化的发展使少数民族文化成为“濒危文化”,为保护这些文化而建立博物馆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后现代完全摒弃真实性的概念,为存在真实性提供一种新的途径,是真实性的一种革命。

客观真实性、建构真实性、存在真实性和后现代真实性是最常用的划分模式,此外还有Eco的“超现实真实性(hyper reality)、Cohen的“渐变真实性”②Cohen(1988)提出的“emergent authenticity”,学术界有不同的翻译,根据原文中舞台化的形式会逐渐的被接受,成为一种真实的表现而言,译为“渐变真实更加妥当。(emergent authenticity)、王瑜的“定制化真实”(customized authenticity)、Selwyn的“冷真实性(cool authenticity) 和热真实性(hot authenticity)”③冷真实(cold authenticity):指客体的真实,是真实世界的一种体现;热真实(hot authenticity):指游客喜爱接受的事物,是一种自我的感知。。

旅游真实性也逐渐从研究旅游客体向旅游主体(游客)转换,尽管客观的真实性主要是对象本身,但需要专业人士才能辨别。建构真实性认为游客根本不在意对象的真实,是可以建造的。后现代真实性是完全摒弃了真实性,是游客自身的感受。而存在真实性认为游客真实性不仅与自我感知有关,和客体的真实性也有关。通过真实性理论的流派比较发现,在旅游研究中既要考虑旅游客体的特殊性,也要考虑游客主体的差异性,两者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民族旅游的真实性与商品化的关系

旅游的发展给当地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为外来游客的增加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使民族文化的真实性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旅游经营者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文化失真现象在民族旅游中变得尤为突出。文化的失真不仅破坏了文化的真实性,也误导游客对于文化的深刻理解。旅游文化的真实性起源于旅游活动对于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人们认为现在的社会与过去相对而言,充满着不真实性,游客到达异地主要为了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民族习俗等。大众旅游发展的背景下,游客越发钟情于体验不同的异地文化,旅游地区经营者为迎合游客,开发各种原生貌产品,从而产生真实性问题。美国人类学家Mac Cannell[14]101-123把“舞台真实性”理论应用在民族旅游的发展中,他认为游客之所以追求所谓的真实性,是因为一成不变的生活需要一些不一样的感觉,从而追求特色的文化,但他们到旅游目的地看到的,大多都是舞台化真实性展现。后来Cohen[24]将“舞台化”理论发展成为“空间与舞台猜疑”理论。

游客追求异地真实性心理被人类学家称之为文化的真实性。马克思说社会的分歧和权力差别是由社会的冲突引起的,文化的冲突体现在游客追求真实性与旅游经营者追求经济利益上。民族产品的商品化问题一直和真实性问题如影相随,商品化是指民族文化,包括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作为商品进行交换、出售,造成大量的虚假节目等。关于旅游开发中是否应该创造真实性的问题,研究者主要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原始的文化、未曾改变的文化才是真实的,强调文化主体、客体全方位的保护;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历史的潮流中文化改变自己的存在形式是难免的,只要其内涵是真实的就可以,此种说法有着一定的灵活性;还有一种是,文化的真实性与否主要由游客的体验来进行判断,成为感官上的体验。传统文化在发展中有些改变是理所当然的,比如说少数民族的习俗在历史进程中有一定的改变,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便于日常生活才是文化经久不衰的前提。

(一)旅游业的发展对民族文化真实性是种冲击

少数民族地区吸引游客的文化大多是民族地区相对封闭落后和保存完整的截然不同的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的传统民俗节日、婚丧嫁娶、民间歌曲、传统手工艺、饮食文化等民俗风情,吸引游客千里迢迢来到该地区来感受这种神秘、古朴的民族特色。这些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灵魂,也是旅游开发的关键所在。可在旅游大力发展的浪潮下,民族文化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随着民族旅游的发展,真实性的需求越发突出,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会使文化成为一种满足游客需求的表演形式,使文化成为一种商品。当地的居民以及相关旅游部门为了获取经济报酬,例如大量生产手工艺品进行出售,违背了民族发展原有的生活轨迹。Greenwood[25]也同样指出,旅游的发展会鼓励当地经营者为了经济回报而把文化作为商品,表演给游客欣赏。但是一些地区的民俗文化在旅游发展中不恰当的表演,一些迷信、落后的传统文化为了吸引游客而过度渲染。例如,西班牙地区本应该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办的尊贵仪式,反而变成一天举办很多次的表演,完全丧失了文化的内涵。文化商品的表演也许只需要几分钟,但文化的形成则是需要几代人的传承,文化的商品化是对文化的利用,是对本地人的剥削,对少数民族文化而言更是如此。

(二)旅游业的发展对民族文化真实性是种保护

伴随旅游的发展,民族文化商品貌似文化真实性的灭顶之灾。但相反,旅游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濒危文化。例如,云南大理在民族文化开发方面是成功的典型案例,大理的摩梭人至今保留着惊异的母系文化特点,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其实在几十年前,摩梭人的传统特色基本上消失殆尽,其服饰、饮食等都趋同于汉族,就连其最有特色的走婚也难以幸免。但游客的络绎不绝刺激了当地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识,在民族旅游发展的热潮中,大力恢复传统文化,一方面获得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也保留了现在游客能够看到的摩梭人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应该以一种动态的眼光来看待真实性,有些学者认为民族文化旅游中增加经济收入使文化产品商品化的行为,以破坏文化真实性作为代价,在旅游研究中总是把社会变迁看做是破坏文化真实性的力量,其实当地居民并没有被动地被游客所凝视,他们也在旅游中积极地寻找和游客互动的恰当方式。Picard[26]发现,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游客对当地巴龙舞感兴趣,所以目前在巴厘岛的宗教仪式上巴龙舞占很大部分,神圣的接神舞蹈成为迎接游客的舞蹈,居民现在自己都分不清楚哪些是真实的日常生活,哪些是旅游表演。在这里,旅游和当地文化早已经融为一体,旅游不再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阻碍,而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Cole[27]通过对印尼东部的调查,认为文化产品商品化只是“客位”①客位(etic):由马文·哈里斯(MarvinHarris) 在其著作《文化唯物主义》中提出,说明旁观者的位置。的观点,影响文化真实性的因素有很多,应该从政府、游客、当地居民三个角度综合来看待真实性的问题。刁宗广[28]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资源,在保存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同时,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其经济价值,两者之间并不对立,反而互相促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真实性的概念,既有本体意义上的,也有存在意义上的。一味地追求真实性的本体论是好的,但是需要在具体环境下进行具体分析,因为在旅游中游客是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很难在固有空间寻求到本体真实性。因此,在民族旅游中不应该囿于本体真实性,而是应该注重了解特别环境中作为人的主观体验感知,来检验这些产品是否符合他们认知的真实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灵魂,保护文化的真实性是必要的,但文化是动态发展的,不能单纯把真实性和落后等同,可以把旅游商品化作为文化保护和发展的一种新方法,而不是灭顶之灾。商品化也许会在短时间内对文化真实性带来负面影响,但有些濒危文化也正因为旅游商品化的发展得到更好的保护。因此,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的真实性和商品化并非是完全对立的,应该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寻求二者平衡的契合点,在保留民族文化的真实性基础上开发旅游,使传统文化得以继续发展。

五、媒介视角下游客真实性感知变化

旅游主要由游客、旅游客体和媒介所构成,旅游客体便是旅游资源的聚集地,旅游媒介所指的是各种旅游宣传方式。人们通过旅游带来精神上、情感上的直觉和感受是由旅游符号本身所决定的。游客在开始游览之前对目的地就已经有了第一次接触,即通过景物描述(杂志、网络、电视)进行旅游符号的收集、加工、整理,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旅游符号印象。游客不会像专家那样对真实性的要求那么苛刻,主要是客观真实性的基础上媒介渲染的印象。旅游真实性是游客出游的动机,是客观对象的文化真实再现,也是游客在体验过程中的真实性感知。民族旅游的真实性是游客逃离日常生活而体验不一样的文化的真实性感受,其不仅仅是语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旅游真实性体验并不会频繁出现。

游客对于目的地的信息会通过大众媒体而获得,如从亲朋好友的推荐、电影电视、书本、旅行资料、国家地理杂志等。特别是在可识别的地理空间中,以电影和电视作为传播媒介,当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看到的景象和宣传的一致性越高,其真实性感知会越强烈;相反,对于真实性的认知越少,受到广告宣传媒介的影响就越大[29],[30]。旅游地可以在游客到达前后提供足够的民族文化相关信息,因为游客对于文化信息的掌握多少决定着能否开启高质量的旅行。[31]闫红霞[32]认为,在游客寻找真实性的过程中,媒介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游客在时间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会通过媒介获得遗产地的初步印象,不同的媒介对游客认识目的地的真实性感知也会存在不同。张朝枝[33]认为,媒介对于旅游客体的宣传和介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游客对旅游客体的真实性认知,媒介对客体的构建方式与传播途径,以及媒介对主体即游客对客体的认识产生一定影响(图2)。

图2 旅游介体对真实性的影响① 图片来源于张朝枝(2008)对原真性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有修改。

文化的真实性会随着历史的前进以及外部文化的冲击发生改变,真实性不应该是游客和居民对于商品的认知,而是游客访问此地时所感受到的价值所在。游客对于民族旅游真实性的感知会受到游客自身的认知水平、文化水平、职业类型以及旅游地的态度、民族习惯、特色风情等各方面的影响,导致游客对当地民族旅游中的真实性有着千差万别的认知。目前,真实性在旅游中的应用,也从最初的旅游动机延伸到旅游满意度、旅游形象、旅游媒介等多个领域,成为旅游研究中的热点话题,尤其对于民族旅游而言更是如此。游客获取目的地的信息渠道有多种模式,不同的模式展示形式不同,导致游客真实性感知的差异。民族旅游的真实性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因此民族旅游业中真实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Apostolakis A.The convergence process in heritage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30(4).

[2]Grayson K,Martinec R.Consumer Perceptions of Iconicity and Indexicality and Their Influence on Assessments of Authentic Market Offerings[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4,31(2).

[3]Mura P.Perceptions of authenticity in a Malaysian homestay-a narrative analysis.[J].Tourism Management,2015(51).

[4]曾国军,刘梅,刘博,等.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过程研究──基于符号化的原真性视角[J].地理研究,2013,32(12).

[5]钟国庆.旅游体验真实性规律与景区经营管理问题[J].旅游论坛,2004,15(4).

[6][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

[7]Trilling.L.Sincerity and Authenticity[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8]Mac Cannell D.Staged authenticity: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9(3).

[9]Jamal T,Hill S.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indicators of authenticity:the place and space of cultural and heritage tourism.[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4,9(4).

[10]魏雷,钱俊希,朱竑.谁的真实性?——泸沽湖的旅游凝视与本土认同[J].旅游学刊,2015,30(8).

[11] Deniz Karag z Yüncü.Relationships among Tourists Needs for Uniqueness,Perceived Authenticity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Behavioral,Educational,Economic,Busines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2016,10(4).

[12] Lee S,Phau I,Hughes M,et al.Heritage Tourism in Singapore Chinatown:A Perceived Value Approach to Authenticity and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2015,33(7).

[13]Boorstin D J.The Image: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M].New York:Atheneum,1964.

[14][美]迪恩·麦坎内尔.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M].张晓萍,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5]Bruner E M.Abraham Lincoln as Authentic Reproduction[J].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94,96(2).

[16]Cohen E.Authenticity and commoditization in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8,15(3).

[17]Hughes G.Authenticity in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22(4).

[18] Echtner C M,Ryan C,Faulkner B.The semiotic paradigm:implications for tourism research.[J].Tourism Management,1999,20(1).

[19]Wang N.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2).

[20]马晓京.国外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问题研究述评[J].广西民族研究,2006(3).

[21]Daniel Y P.Tourism dance performances authenticity and creativit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4).

[22]Yi X,Lin V S,Jin W,et al.The Authenticity of Heritage Sites,Tourists Quest for Existential Authenticity,and Destination Loyalty[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17,56(8).

[23]Revilla G,Dodd T H.Authenticity perceptions of Talavera pottery[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3,42(1).

[24]Cohen E.A Phenomenology of tourist experiences[J].Sociology,1979,13(2).

[25]Greenwood D J.Cultural"authenticity"[J].Cultural Survival Quarterly,1982,6(3).

[26]Picard M.Cultural tourism,nation-building,and regional culture:The making of a Balinese identity[J].Tourism,ethnicity,and the state in Asian and Pacific societies,1997(1).

[27]Cole S.Beyond authenticity and commodifica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7,34(4).

[28]刁宗广.旅游开发中“非遗”文化的创意性和真实性[J].社会科学家,2015(2).

[29]Galani-Moutafi V.The self and the other:Traveler,ethnographer,touris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1).

[30]Edensor T.Performing tourism,staging tourism:(re)producing tourist space and practice[J].Tourist Studies,2001,1(1).

[31]李旭东.民族旅游的真实性探析[J].旅游论坛,2008,19(1).

[32]闫红霞.遗产旅游“原真性”体验的路径构建[J].河南社会科学,2013,21(10).

[33]张朝枝.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J].旅游科学,2008,22(1).

A STUDY ON THE AUTHENTICITY OF ETHNIC TOURISM

Cao Yanxue,Song Zhufang,Li Shumin

Distinctive culture is the most attractive factor in ethnic tourism.Under the impact of diversified tourism nowadays,it becomes to be a difficult problem to maintain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the ethnic culture.The authenticity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key iss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tourism.The theory of authenticity is applied to the tourism activitie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paper.On the basis of expounding the authenticity,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lassifies tourists'demands for authenticity,and diss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thenticity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ethnic tourism,the change of tourist's perception of authenticity and so on.It hopes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uthenticity of ethnic tourism,and offer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tourism resources.

ethnic tourism;authenticity;tourist perception

李 妍﹞

【作 者】曹妍雪,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宋竹芳,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树民,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710127

F590-05【文献识别码】A

1004-454X(2017)06-0142-0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合作的基础与路径”(14AJY025)

猜你喜欢
客体真实性民族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MINORITY REPORT
浅议犯罪客体
Van lier真实性原则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凡客体”之不凡处
民族万花筒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