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价值的回归
——《战狼Ⅱ》的文化意义解读

2018-01-24 08:31
新世纪剧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战狼国家思想

2017年8月,《战狼Ⅱ》又制造了一个票房奇观。或许没有谁预料到,这样一部看起来很正统、很主旋律的影片能够在渐趋冷静的中国电影市场燃起这么大的一把火,据说去影院二刷、三刷的观众都不在少数。一时之间,对这部影片火爆原因的解析也是纷至沓来,“准好莱坞”式的类型模式、炫目的动作效果、中国式的“孤胆英雄”形象、建军节档期的观影需求、爱国热情的满足等等,或者以好莱坞电影为标准对其进行衡量和评判,或者是从外部找原因。

《战狼Ⅱ》确实是一部学习好莱坞的影片,但它真正成功的地方并不是学好莱坞学得像,而是成功地运用好莱坞类型片的模式讲述了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故事,表达了中国式的思想和情感。应该说《战狼Ⅱ》看似重复了一个老话题、老模式,但它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去重复的,所以老话题便有了新鲜感,老模式有了不一样的味道。本文试图就这一点进行深入地分析,这部影片到底表达了哪些中国式的思想和情感,满足了怎样的中国心理。

一、一个“违法乱纪”的英雄形象,体现了怎样的国家意识?

在西方的现代、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在现代启蒙思想的引领下,现代化的思想文化建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建设的主题。强调个体意识的进步思想的同时,也解构、颠覆了许多传统的思想和观念,比如说崇高、伟大、牺牲、奉献等等,似乎只有个人化的一己私欲才是人活着的动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爱国成为一个显得有些可笑甚至愚蠢的话题,听起来总有一种“假大空”的感觉。在这种社会氛围里,主旋律电影大多门可罗雀,不得不进行“娱乐化”的转向。然而《战狼Ⅱ》这部影片却似乎突破了这一怪圈,以民族主义、国家形象这样的宏大主题占得先机,成为电影市场上的大赢家。影片巧妙地通过塑造一个“违法乱纪”的英雄形象,将国家形象推到了观众面前。

冷锋,延续了《战狼》第一部里“刺头”的特点,故事一开始便飞起一脚踹伤了强拆队的“头头”,犯了故意伤人罪,锒铛入狱。按照传统的看法,是不能将一个英雄设置成目无法纪的人的。但在《战狼Ⅱ》里就是让这样一个人,成为一个坚守着爱国主义精神的人,让他在危机时刻担起一个中国军人应该承担的责任。那么这样一个人物犯的是哪样的法,乱的是哪样的纪,又爱的是谁的国呢?目无“法纪”,那他的眼里有的是什么呢?或者说他的“出格”是如何与爱国统一起来的呢?

首先来看,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出格的事情的呢?在强拆队不管不顾要拆掉牺牲的战友的灵堂时,在强拆队队长威胁遗孀及家人的生命安全时,这个时候他选择不看“法纪”,而是看“人”,说明主人公是一个重情的人。但这只是表层意思,除此之外,还有更深层的意义在里面。

在我们这个土地国有的国家里,“拆”其实都是政府行为,强拆的背后大多是因为有“刁民”或者有不良的官。从影片的内容看,显然是只有烈士家属,没有“刁民”。所以,冷锋的一脚看似踹在了恶霸的身上,其实也是打在了“恶官”的脸上,这个时候的冷锋看的不是官,而是民。这样的情节设置传递出一层意思:有一个东西其实高过了等级、官位甚至法规律令,那就是人的生命和尊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冷锋其实颇有点儿侠客的味道,为了正义便以武犯禁。这样的冷锋,也是重义的。以“人”的生命为最高的评判标准,所以当人的尊严受到践踏时,当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上级的命令和法规都是可以违抗的。这是“人”大过规矩、秩序的一种思想意识。

所以,这样的冷锋爱的是怎样的国呢?自然不是恶官的国。他维护的不是属官的国,而是爱护人民的国,将人民的生命、利益摆在首位的国。在他的眼里,“官”是可以僭越的,“等级”是可以逾越的,只有“国”才是不可超越的最大形象。这样的爱国意识是不同以往的,最大的进步就是将官与国分离了开来(尽管这种分离可能还不是自觉的),没有将上级、官、领导与“正确意识”简单地等同起来,更没有简单地将上级、官等同于政府形象和国家形象。所以最后让他们顺利通过战区的是“五星红旗”,而不是某一个外交官或者大使同对方的通话和协议。“五星红旗”是一个更抽象、也更大的国家形象,它高于任何具体的个人,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官员形象能够置换的。

这是一种思想的进步。只有真正地在思想上将官员与国家分离开来,不再简单地将某一个官员视作国家的象征,才有可能让官员回归到国家服务者的位置上去,不至于将官员视为不可挑战的权威,也才有可能更好地建立民主的社会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形成更进步的思想认识,国家是人民的国家,而不是官员的国家,更不是官员的权力场。这样才能让民众更正确地看待国家,不至于简单地将贪官等同于国家而产生逆反心理,羞于谈爱国、不屑于谈爱国。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民主社会所需要的政治意识和公民精神。

从这层意义上说,这部影片体现出的是一种现代国家意识,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可以在更深的层次上满足观众的国家想象,对于社会思想文化的建设无疑是具有积极和进步意义的。这或许也是该片能够打动观众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一股坚定的国家信念,体现了怎样的价值理念?

整部影片看下来是酣畅淋漓的感觉,除了情节设置连贯流畅、动作设计行云流水之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思想的简单明晰。当然也有人因此批评这部影片缺少“思辨性”。确实,这部电影无意去思辨什么“人性善恶”“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国家和个人”一类的问题,它只是简单、明确地以一腔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以一种坚定的爱人之心去讲述故事。在影片里看不到质疑、看不到怀疑,甚至看不到犹疑,就是主人公始终如一的以一股血气不停地往前冲,冲到海盗的面前解救运货船舶,冲到叛军的前面保护孩子和其他人,冲进战区解救被困的中国侨民,冲到敌人面前为爱人报仇。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由正义、正气和爱来推动的故事。主人公似乎天然地具有一种舍身忘我的精神,在危机面前的第一反应总是如何破解危局,而不是如何自保。这对于多年来以“反思和颠覆崇高”为主题的中国文艺创作来说,似乎是一种倒退,确实“缺少思辨”。但这可以说是一个缺点,也可以说是一个特点。从文化价值建构的角度来说,这恰恰是目前的中国电影所需要的,对中国电影的文化建构是有益的。

近十余年来,中国电影在价值观表达上发生了位移,在放弃了宏大主题的思考之后,转向了对个体的关注,进而在娱乐大潮的裹挟之下陷入了以个体欲望为主导的私人生活叙事。从一定意义上说,挖掘和表现个体价值和意义是一种现代性的进步,但是我们的电影也在这种以个体为核心的表达中陷入了价值观的混乱和模糊。暴露和展示人性中的负面特征似乎成了中国商业电影走不出去的怪圈,“人性中自私、贪婪、纵欲的一面成了常用的切入角度,暴力、情色、欲望、仇恨也成了常见的故事主题”[1]。更重要的是,这些所谓的人性常常成了影片为“恶”进行辩护和开脱的理由。所以,许多影片都让人惶惑,看完之后常常有种不知所向之感,除了视觉的刺激、感官的挑逗,很难获得精神的滋养和心灵的抚慰。当然,这一类的电影本身就不是为了传递意义,而是为了宣泄。但是当人们长期浸润在这种由人的低级欲望所推动的故事当中时,还是会产生越来越强烈的“迷失”感,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的界限变得模糊。当一切都需要观众自己来做判断的时候,他们反而觉得无从判断或者干脆不做判断,任由感性欲望的泛滥。

其实中国电影在价值观表达上的这种现象也是现代性危机的体现,即价值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2],现代性带来的是信仰的祛魅,同时也意味着“一个绝对性时代的结束”[3]。摒弃了一个绝对正确的价值理念,放弃了唯一性的评判标准,任何事物都可以找到存在的理由,任何价值都可以找到存在的合理性,似乎唯一应该批判的是“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判断,社会的思想文化彻底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首先必须承认这是一种思想的进步,创造了一个更宽容的社会环境,人们的思想、情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释放,更自由。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人心的浮动,精神的涣散和迷茫。在这种情况下,观众是渴望意义、思想和价值观明晰的影片的。

从这层意义上讲,《战狼Ⅱ》所传递出的这种简单而清晰的国家信念、坚定的勇往直前的精神恰恰是一种绝对价值理念的体现,这对于在思想和精神上离散、浮动了许久的中国观众来说,无疑是一次精神的回归,容易在这样的影片中找到一种共同的精神归宿,哪怕只是暂时的。

三、一场以暴制暴的营救,体现了怎样的国家民族理想?

这一点应该是最显而易见的,也是目前评论里谈得最多的:影片顺应了当下“大国崛起”的社会心态,“该片引发的现象级观影热潮,归根到底是对时代呼声的回应,是对公共心态的暗合。这个心态就是作为中国人的形象不再是每临大事窝囊憋屈、束手束脚的,而是活得舒展、扬眉吐气、快意恩仇、该出手时就出手,而且还是战之必胜的。”[4]对此,仍然需要深入地认识,毕竟,这不是第一部表达国家民族理想的电影,它的独特性在哪里?这才是真正应该去认识和理解的。

《战狼Ⅱ》表现的是一场个人与国家的共赢,改变了中国电影中这类题材一贯的“国弱民无力”的故事模式。“中国人对抗外国人”的故事在中国电影史上并不少见,比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几次翻拍的《精武门》,新世纪以后的《霍元甲》《叶问》等都属于民族主义题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关于民族和国家的想象。这些影片有着相似的故事背景,均发生在中国被外敌入侵的时代,虽然主人公总能凭借自己的英武之力打败来自敌国的对手,但最终却无力扭转国家被侵略、国民被欺侮的大局,影片能表达的也只是一时之快。在国家贫弱的时代,个人的力量再强大都会显得软弱无力。可以说,这些影片所表达的民族理想还仅仅停留在想象的层面。

《战狼Ⅱ》看似与上述影片有着相同的故事模式,都是“中国人打外国人”的故事,但其内核是非常不同的。主人公同样是英雄虎胆,但主人公背后的那个国家不再是贫弱无力的,而是已经具有了相当的世界影响力。不管是军事实力,还是国际地位,都具有一定的震慑力。主人公敢于只身入虎穴,除了个人的胆识和勇气之外,还有一层原因,那就是他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他绝不是完全的孤军奋战。最终也确实是在国家力量的协同之下,主人公才得以完成解救任务。这部以中国政府的“撤侨”事件为背景的影片,与其说是满足了民族想象,不如说是满足了“大国体验”。在这里面,国家不再是需要个人去解救的对象,而是个体的坚强后盾,这是与之前的影片相比最大的不同。所以,不能简单地将这部影片视为以往的类似故事模式的延续,而忽略了它的时代意义。

除了艺术地表达了强国理想之外,《战狼Ⅱ》也正面完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形象的塑造。众所周知,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进入了一个向西方学习的阶段,不管是科学技术还是思想文化,甚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开始自觉不自觉地西方化。表现在电影创作上就是中国的故事却有着西式的形象,中国人的形象却有着西化的情感模式,看起来总不免龃龉不适之感,多少透着一点对好莱坞的膜拜之意。其实就是对《战狼Ⅱ》的评价也多是以好莱坞为标杆的,“好莱坞式的”“类型片模式”“孤胆英雄的故事”等等莫不如是,但其实这部影片本身却全无这种情绪。当然不能否认影片在叙事结构上是好莱坞式的,但故事里的中国人、中国车、中国酒、中国式的情感、中国式的营救行动塑造出的却是中国形象。作为前中国特种部队队员,影片的主人公既承认美国的海军陆战队是当今世界上最厉害的特种部队、又相信自己同样具有解危救困的能力,表现出的是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是祛除了对西方的艳羡、崇拜之情的昂扬之态。从中能够看到的是一个精神独立的中国人的形象,不盲目自大,不惮于承认他者的强,但也绝不因此进行自我否定,体现出的是一种更加理性和客观的精神。这种富有现代色彩的思想意识使影片的主旋律话语显得新鲜而独特,营造了一种“熟悉的陌生”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战狼Ⅱ》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现象级的电影,是因为它带给了观众不一样的东西。从思想文化的角度看,最重要的是对传统价值的回归,以一种坚定不移的态度传递出一种国家情怀,对于价值观长期处于游移状态的中国电影来说就象一把充满力量的利剑,同时,影片对于国家主题的表达又突破了传统主旋律电影的图解方式,让鲜明生动的个体形象同国家形象相互辉映,体现的是一种具有现代性的国家意识,既是一种思想的进步,又易于被观众接受。

当然,影片并不是完美的,比如导演因为过于追求“拳拳到肉”的动作效果,使得某些片段确实有“宣扬暴力”之嫌。但这样一部电影,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对中国电影来说都是具有启发性的,是值得深入分析和思考的。

注释:

[1]韩红梅 任艳.中国商业电影中的“价值表述”问题探析[J].现代传播,2016(4)

[2]刘擎.被误解与被滥用的自由主义[A](许纪霖、刘擎主编.多维视野中的个人、国家与天下认同[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

[3]许纪霖.独根、造根与寻根:自由主义为何要与轴心文明接榫[A](许纪霖、刘擎主编.多维视野中的个人、国家与天下认同[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7

[4]影评人给《战狼 2》打几分[N].解放军日报,2017-8-19

猜你喜欢
战狼国家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战狼2》复映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吕建民 《战狼》背后的电影人
把国家“租”出去
现实版“战狼”吴鑫磊:欧洲GCP 特种部队中国第一人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