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角色转换策略的运用

2018-01-24 23:23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5期
关键词:想象课文情境

许 哲

角色转换法,是当角色扮演者发生了角色内部的矛盾冲突时,更改其地位、角色,解除其内心的焦虑,消除个人人格特质与角色交际时的心理和社会矛盾,达到心理平衡。在教学中,角色转换法有着广泛的应用天地,我们呼吁转变教师角色,提倡师生间角色互换,正是以角色理论为基础的。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精品。在这些课文中,作者用精美的文字塑造了许多形象鲜明的角色,要读懂课文,就得体会这些角色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体验各种角色的思想和情感,可以促使学生学会了解他人与世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其心理发展。在“想角色所想,说角色所说”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形象,读懂了课文,想象与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在课堂上笔者运用角色转换策略,让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产生了认知和情感上的认同,促成了角色间的转变,从而促使学生更有效地理解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

一、角色转换策略的主要操作步骤

1.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就角色而言,它是离不开一定环境的,离开了环境,我们便无法把握角色。在教学中,这个环境既指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更主要的是指教学中创设的情境。情境教学认为,每篇课文都有一个整体情境,其中包含着一个个的局部情境。情境教学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把学生带入作者笔下的情境之中,当学生进入情境之后,必然会对作品产生亲切感。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学习课文就要披文入情。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以饱满的教师情诱发学生情,继而让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在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对学习内容中的角色也产生了情感上的认同。创设情境,就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对新角色的期待,从而驱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角色内涵,渴望扮演角色。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归纳出六种创设情境的途径,分别为语言描绘、借用图画、运用实物、联系生活、播放音乐、角色表演等。

(1)语言直观方式,就是通过教师形象化的语言、优美的教态和富于情感的表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感情因素,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对课文内容获得感性认识。教学《燕子过海》一课时,可以通过导语“海有多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天连水、水连天,望也望不到边。”)可是,可爱的小燕子却要飞越无边无际的大海。它们要从“寒冷的北方飞向温暖的南方去”。它们飞呀飞呀,不分白天还是黑夜,一直飞过大海。你们知道它们有多么的累,多么的辛苦,多么的艰难。“小燕子的那种不怕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充满感情的表情,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绪感受。

(2)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同样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包含的知识和情感。教学《雪被子》中第1自然段时,教师出示满天雪花、田野里麦苗在厚厚的雪被子里睡觉的幻灯片。学生看到美丽的雪景图,当时就产生了“啊!多美!”的心理共鸣,产生了积极的情绪感受,学生自然而然也就能很快领悟“雪花满天飞”等的意境,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雪被子》的第3自然段中“小绿裙”“集体舞”“丰收歌”这三个抽象词是理解的难点,教师可以继续利用投影,一边播放配乐朗读,一边让学生看绿油油的麦苗“跳舞”和金灿灿的麦穗“唱歌”的投影,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想象,接着教师再进行启发式的讲解。由于已经把课文中的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了,学生大致都能很好地领会课文内容。

(3)通过实物的演示同样能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有些课文内容比较具体,“看得见、摸得着”,如果能让学生共同参与,效果会更好,教学时应该尽量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比如《乌鸦喝水》一课,谈到“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里,瓶子里的水怎么会升高”,就可以拿来一个瓶子和一些小石子,直接按照课文所介绍的过程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很容易就进入这种情境,踊跃发言,很快能理解这一实验原理。

(4)联系生活实际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说茶》是一篇说明文,课文比较平实,主要以传授中国的茶文化知识为主。对于这类课文,教师不妨“颠倒次序”,把讲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拉近,暂时不讲授课文的其他内容,而是直奔教学的重点。大多数学生对茶叶并不陌生,为了更好地把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一些,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他们所了解的关于茶叶的知识,于是你一句、我一言就积累了许多这方面的知识。教师可适时表扬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绪,使他们产生进一步获取知识并取得成就的欲望。情绪调动了起来,平静之中建立了愉悦的气氛。我们可将品茶作为这一课的重点。虽然茶叶对学生已不陌生,但“品茶”蕴含高层次的内涵,要让学生来“谈品茶”就有点趋于表面了,如何让学生来理解呢?还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泡一泡、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有过亲手实践,学生的情绪和兴趣被调动了起来,整个课堂的气氛轻松、快乐。学生一边看,一边闻。呷上一口,闭上眼,细细地品味一下,“真的好极了”。同时把这种感受传达给周围的同学,互相交流,不知不觉之间学生体验到了品茶的精神享受,对茶的认识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有一位学生还将一杯清茶送到了老师的面前,也让老师与他们分享快乐。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全被激发了出来,他们是自己在学习。教师趁机要求学生把感受表达出来,由于有充满情趣的亲手实践作铺垫,教学效果自然不错,再加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便产生了许多充满新意、情趣和童心跳跃的好句子。

2.启发想象,促使学生顺利转换

大家知道,学生与要转换的角色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生活时空方面,如与少年闰土、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人物的差异;精神世界方面,如与梳羊角辫的小姑娘之间的差异;人与物之间的差异,如与笋牙儿、燕子之间的差异。如果两者之间的差异太大,那么,学生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因此,要促使学生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教学中应着重寻找学生与要转换的角色之间的关联点,努力缩小差异,达到可“跳一跳,摘桃子”的效应。

那么,如何寻找关联点,缩小差异,促使角色的顺利转换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从学生出发,我们知道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信息编码方式也主要是形象化的。另一方面从要转换的角色入手,因为每个角色都来自一个特定的形象。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形象”是学生与要转换的角色之间的联系点。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唤起学生已有的表象,并通过想象来实现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的转换。何谓想象?它指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分析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实现顺利转换的桥梁,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想象以兴趣为基础,没有兴趣便没有动力;想象以情感为纽带,没有情感共鸣,就失去了飞翔的方向。试想如果没有感受到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怎么可能成功进行角色转换呢?想象以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安排来调动,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想象;设疑问难,点拨解惑,激发学生的想象;布置作业,学习迁移,开导学生的想象……

3.注重评价,促使学生成功转换

学生个体千差万别,即便同一角色,每个学生对其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一定情境中,在学生展开想象顺利进行了角色转换后,还存在转换是否到位,是否发生错误、偏颇等问题。我们应正视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转换的角色有自己的特性。根据接受美学理论,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一定不会完全相同。作品在读者阅读后才称得上是完整的作品。但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角色的内涵有一定的范围,一旦脱离这个范围,说明学生对角色的理解存在错误,角色转换意味着失败了。因此,在学生转换角色之后,还应组织学生对所转换的角色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纠正角色转换中发生的理解错误、偏颇等问题。如《背篼》一课的教学中,一位学生说:“假如我是小溪,我会说,请到我这儿来洗个澡,凉快一下再走吧!”针对这个回答,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评价。学生认为,这个回答能表达小溪对山里孩子的喜爱之情,可是天色已晚,孩子要赶回家去,不可能洗澡逗留,这个回答不合情理。展开评价,有助于缩小学生与角色之间的差异,从而使学生进行成功的角色转换。

二、运用角色转换策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阅读一篇文章,理解是关键,阅读的目的就在于正确理解读物的意义。运用角色转换策略就是为了更有效地理解字词、句子仍至篇章的意思,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背篼》时,学生就“一路上,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鸟儿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提出两个疑问:(1)山风会梳理头发吗?(2)小溪会说话吗?会对他说什么悄悄话?学生之所以提出这两个问题,就在于学生眼里的人与物是截然不同的,人有情而物无情,无法理解作者运用的拟人手法。对于这两个问题,我运用角色转换策略,这样组织教学:首先,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山里的孩子是一个勤劳的好孩子。其次,简要提问:“你喜欢山里的孩子吗?”学生都回答喜欢,这时我紧接着说:“同学们喜欢他,老师也喜欢他,这样的孩子谁不喜欢呢?你们说,山风、小溪喜欢这个孩子吗?”通过这个提问,学生会体会到山风、小溪对山里孩子的喜爱之情。然后,在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启发想象:“如果你是山风,你看到孩子的头发蓬乱,你愿意帮他梳理吗?你是小溪,你会对他说什么呢?”这时,学生发言踊跃。有的说:“我会为他服务,帮他梳理头发。”有的说:“我会在梳理头发时告诉他,我愿天天帮他梳理头发。”有的说:“如果我是一条小溪,我会说,孩子,请洗一把脸,喝一口甘甜的溪水吧!”有的说:“孩子,天快黑了,一路小心,你妈妈在盼你回家呢!”……不管学生的发言有多么不同,他们都已成功地进行了角色转换,理解了山风与小溪的一言一行,从而达到了理解句子的目的。教学《凡卡》一课,学生就课文结尾“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提出疑问:“凡卡的生活很悲惨,怎可能做甜美的梦?他做的应该是噩梦呀!”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刻性和代表性。学生体会到了凡卡的苦难生活,却忽视了凡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无法体会这个似喜实悲的结尾,正是作者契诃夫独具匠心的地方。为此,我这样组织教学:从现实与回忆两方面入手,首先让学生找找反映残酷现实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向往。紧接着,启发学生想象,以“假如你是凡卡,在遭受不幸时,还会做甜美的梦吗?”为话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成功进行了角色转换,理解了结尾的含义,体会到了结尾的妙处。

2.运用于习作教学

小学阶段的纪实作文主要让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谓“我手写我心”。想象作文主要写他人的世界,对学生来讲,写“非我”的世界存在一定的难度。运用角色转换策略,体会他人的世界,方能将作文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在童话《我是一片落叶》的课堂教学中,我首先运用课件创设了一个情境。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让学生欣赏秋天的美景,与学生一起朗读学过的课文《落叶》。然后,我出示收集到的不同落叶,请学生观察,把学生带入一个美丽的落叶世界。最后让学生比较每一片落叶有什么不同。我接着说:“同学们,其实一片落叶就是一个生命,每一片落叶的命运也各不相同。”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产生了渴望了解落叶命运的期待。这时,我请学生展开想象,想一想落叶会落在哪里,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在小组交流之后,学生纷纷讲起故事来,这时,我趁热打铁,说:“现在,你就是一片落叶,你希望自己有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学生开始新的想象,然后,我请他们将故事写下来。学生很快写好了故事,有学生的习作还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了。运用角色转换策略,我还进行了《我是一棵小草》《污水来了,快逃》《人与鸟的对话》等童话创作教学,深受学生喜欢。

角色转换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猜你喜欢
想象课文情境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快乐的想象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