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思维:从课文走向语文

2018-01-24 23:23高东霞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5期
关键词:郑和海伦词语

高东霞

满足学生言语实践的需求,通过重建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尤为重要。阅读思维,是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易于思维发展、能力提升的学习时空中,逐步形成的联结、比较、纵向等思维能力。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是“大数据时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范式变革”的必然要求,是学生从课文走向语文的必然要求。

一、联结思维:变单调为灵动

语言的丰满离不开词汇的积累。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具体可感的语言环境,之后才能更好地凭借联结思维去感悟、领会文本之魅力。

教学《海伦·凯勒》一课,在引导学生理解“如饥似渴”时,笔者先让学生大致说说词语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语句来解释。在学生找到“不分昼夜”“拼命”“不停”等词后,笔者再出示海伦自传中关于“盲文被磨平”的资料,让学生再次走近海伦疯狂的学习状态。最后,让学生品悟“如饥似渴”。至此,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上升到了思考、领悟的境界。这不仅为接下来学生自己联系生活理解词语奠定了基础,还让学生懂得语言文字要在选择、品味和揣摩中使用。

学生将词语学习与运用对接起来,能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上述案例中,笔者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联系文本、生活,逐步培养灵动的联结思维。今后,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词语这一“拦路虎”时,他们就会自己试着用文本解释、事例拓展、联系生活等方式去理解、领悟词语,而这正是学生习得联结思维的精妙所在。

二、比较思维:变单一为多元

比较思维是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最复杂、最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它是一种兼具思考、批判、创造的阅读方式。教学时,教师可凭借文本,让学生学会将文本与相关知识相比较,在脑海中建立一种比较思维的阅读模型。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的意蕴。

教学《最大的麦穗》一课时,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思路揭示文本主旨。学完课文后,出示《林语堂博士当年的一段故事》,让学生对比读完再说感受。通过比较阅读,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佳句频出:“一个人能否成功,不仅要努力,更要及时把握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弱者等待时机,强者创造时机。”……

上述案例中,笔者没有执着于文本本身,而是将学生置身于比较阅读的情境中。当学生将《最大的麦穗》与《林语堂博士当年的一段故事》对比后,他们自然能得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教学,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比较思维,还让学生的阅读思维更加活跃。

三、纵向思维:变狭隘为广域

小学语文学习中,纵向思维能极大地提升学生阅读的质和量。教师应还学生思考的时空,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逐步提升自我的纵向思维能力,为今后发现、反思、批判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郑和远航》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延展阅读了与郑和有关的书籍:梁启超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日本上山千年的《郑和下西洋》、邱树森的《郑和先世与郑和》等。这些文章让学生进一步体悟到了郑和其人、其远航的意义。接着,我们还举办了读书交流会,学生通过诗歌、演讲、情景剧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这种多感官综合的、有思考的、纵向实用的阅读策略与多维的表达方法,最大化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纵向思维,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案例中,在笔者的不断激励下,学生不只学了一篇文,他们通过主动阅读、思考、表达等实践过程,让学习真正地发生了。相信在这种持续的纵向思维的熏陶中,他们亦会持续地追求有思考、有深度的学习。

教学中,教师应架构一个易于学生探究的、整体的学习时空,让他们的阅读思维在课内外皆得到拓展、深化、延伸。这样,才能在更高层次上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活动,让他们从课文走向语文。

猜你喜欢
郑和海伦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一枚词语一门静
海伦·凯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