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内外巧联动??阅读品味自升华

2018-01-25 13:09潘爱珍
教师·中 2017年12期
关键词:经典品质阅读

潘爱珍

摘 要:语文教师要着眼挖掘教材资源,为学生铺就阅读阶梯,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多文本的经典阅读,培养阅读兴趣,加强阅读指导,提升阅读品位。

关键词:阅读;兴趣;经典;品质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据相关调查显示,儿童阅读现状不大尽如人意:过分重视阅读,让阅读趋向功利性;作业式阅读,使阅读成为额外负担;只追求量的积累,令阅读处于浅阅读状态,让阅读停滞不前;不成体系,让阅读难以为继;偏以一隅的阅读,让学生阅读的成长营养不良……这林林总总,让阅读披上随意的外衣,归根结底是课内外阅读衔接的途径尚未打通,阅读策略尚未形成。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能力、一种技巧的提升都离不开方法的指导,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就离不开课堂内外的有效衔接。只要能够巧妙地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将阅读的方法学以致用,以一篇所得之法带动多篇、多本的阅读收获,这样既可以极速积累阅读量,让阅读教学丰润起来,也可以深化阅读理解,提高阅读效率,提升阅读品位。

一、兴趣,于联动中萌芽

许多语文教师在贯彻实行课标理念过程中,注重了增强阅读的意识,却往往忽视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只一味地告诉学生阅读的重要性,布置学生要多看课外书,对于该阅读哪些书、如何阅读,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布置的课外阅读持应付心理,要么随便翻翻书做做样子,要么翻来覆去每天就看那么几页书,渐渐地也就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既治标又治本,从学生的本源抓起,从学生的兴趣落实,只有让学生尝到阅读的甜头,他们才会对阅读产生兴趣,才会全身心地走近阅读并亲近阅读。而我们提倡的课内外联动阅读,是从教材文章入手,从学生熟悉的文章人物或情节,通过设置悬念、行文比较等进行链接阅读,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使学生对阅读乐此不疲。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一课时,当学生感受到祖父那种宠溺的爱,当学生与作者共鸣在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中时,教师巧妙搭起课堂内外联动的桥梁,情语:“萧红与祖父的美好回忆在字里行间让我们流连,而她的《呼兰河传》这一书中,还有另一位小姑娘也在萧红的记忆深处,这位小姑娘那一章小团圆媳妇的故事是否也如此精彩,这位小团圆媳妇是不是也和萧红一样自由快乐、有人疼爱呢?”听完教师的介绍,学生们流露出极大的阅读渴望,此时教师顺水推舟,阅读兴趣就在这样的联动中萌芽而升,并破土而出。

二、质量,于联动中丰富

作為教师或家长,在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的同时,对怎样选择适合孩子的课外读物还是很茫然。殊不知,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很好的样本,一年级到六年级,从如小蝌蚪的拼音到朗朗上口简短的儿歌,从喜闻乐见的童话到婉约深刻的古诗,从浅显易懂的文章到博大精深的名著,从丰富多彩的资料袋到长篇非连续性文本,都结合了儿童的年龄特点,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以教材为凭借,为学生铺就阅读阶梯,按学段带领进行链接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文章与书籍,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品质,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条捷径。例如,低年级可结合教材特点推荐学生读一些简短有趣的儿歌和儿童诗,或让学生读读中外著名图画书——《大卫上学去》《猜猜我有多爱你》《老鼠娶新娘》等,接着逐渐尝试让学生阅读带拼音的简短故事——《神笔马良》《阿笨猫开书店》《三只小猪》等;中年级,凭借教材中的童话、寓言等推荐学生阅读童话、寓言和神话故事等;到了高年级,以教材中的一篇文章带动学生阅读整本书——吴承恩的《西游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丹尼尔·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及人文百科《地球的故事》等,这样以一带百,以课内带课外,巧妙自然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保证了学习的质量。

三、经典,于联动中徜徉

众所周知,能入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权威专家层层筛选而定,体裁丰富,文质兼美,名家名作占绝大多数,裙带对应的课外链接阅读篇章当然亦是如此。这样的美文美篇,我们应尽可能地挖掘其价值,以此为基准,引领学生走进阅读的殿堂,在字里行间畅游,在浩如烟海的经典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文章,除了有我国著名的文学大亨巴金、叶圣陶、老舍、刘璋等人的佳作,还有法国、英国、保加利亚、日本、俄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的法布尔、王尔德、埃林·彼林、新美南吉、叶·诺索夫、亚米契斯和丹·克拉克等名家的名作。整册教材安排了8个课后“资料袋”和4个“阅读链接”,内容与文章衔接,或补充说明,或介绍相关文章与书籍,给予了学生很好的阅读向导,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与阅读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利用教材中的这些资源,更应该以文章为依托,引领学生进行更为广泛的经典阅读。例如,教学完四年级上册那么多有关可爱的小动物的课文后,恰时地引导学生阅读《昆虫记》,让学生进一步亲近自然、了解昆虫,领略作品风采;教学第三组以童话为主题的课文时,让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引领学生课后阅读著名童话《格林童话》,从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品味童话语言,体会童话特点;在教学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卡罗纳》后,教师可结合资料袋推荐学生课后去阅读贴近四年级学生的日记体儿童小说——《爱的教育》,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领悟作家的表达形式……这样,从教材文章入手,以一篇带一篇、一组、一本,从小经典到大经典,摒弃了学生泛滥无质量的阅读,引导学生逐步接触经典,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感受经典魅力,爱上经典阅读。

四、素养,于联动中提升

课内外的有效衔接如同一座无形的桥梁,把课堂内外融合成一体,将课内阅读辐射到无限广阔的课外阅读,将课堂所学方法应用到广袤无边课外阅读,用琳琅满目的课外世界推动经典的课内阅读,这样相辅相成,阅读效率有效得以提高,有百利而无一害。例如,对儿童诗的欣赏阅读,可以以二年级的一篇关于儿童诗的选读课文《四季的脚步》作为教学媒介,通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让学生在反反复复的诵读中了解诗歌的特点,发现诗中的奥秘,体会诗歌的意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学习方法迁移拓展到相类似的有象声词的儿童诗《雪》等,并尝试创编含象声词的诗句,从而感受儿童诗中象声词的妙趣,享受儿童诗带来的快乐。又如,对于《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学生没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就不会对人物形象感同身受,因此,教师可在课前引导学生阅读《儒林外史》,这样,学生对文章中的各人物有所印象,有了较为清晰的感知,课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深刻体会严监生吝啬的形象,再出示《欧也妮·葛朗台》的相关段落,进行文本对比阅读,使学生感受小说细节描写的突出作用,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课后让学生带着课内所学的阅读方法再去阅读外国名著《欧也妮·葛朗台》或《吝啬鬼》,进一步感受细节描写对文章中心的体现、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作者感情的表达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还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去读名著,阅读的效率更高,语文素养更深厚。

五、结语

语文教师要做学生阅读的点灯人,撑一支长篙,与学生们一起,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挖掘教材资源,加强课内外联动,用教材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用教材衔接课外阅读,用教材搭建大语文的桥梁,让学生想读、爱读、会读。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在阅读这片星辉里放歌。

参考文献:

[1]杨雪莲.“一带一”:让阅读教学丰润起来[J].小学语文,2015(6):28-32.

[2]沈晓惠.以教材为生长点延伸课外阅读[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7(6):42-43.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典品质阅读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氯化钙处理对鲜切萝卜生理与品质的影响
“鄞红”、“巨峰”、“红富士”葡萄及其杂交后代品质分析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工商联副主席潘刚:让中国企业成为“品质”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