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先写后教”模式探讨

2018-01-25 13:10庄艺蓉
教师·中 2017年12期
关键词:模式作文小学语文

庄艺蓉

摘 要:通过“先写后教”,作文指导就能够有的放矢,能够针对学生的书面表达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答和矫正,进而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作文水平。教师要恰切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落实教学环节,强化互动二次创作,从而探索和完善“先写后教”模式,让学生在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中,获得语言文字的知识和技能,进而促进其自主发展、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先写后教”;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写作一直是小学阶段学生、教师、家长三方都极为重视而又颇为头痛的教学内容。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多采用“先教后写”的方式对学生作文进行指导。当然,教师除了集中训练指导,在平常阅读教学中也重点分析作者语言运用技能,进行作文知识的渗透。这些方式终究都是“先教后写”,教师根据预想泛泛而谈,无法具体深入,甚至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即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制订指导策略,这种教学理念反映在作文教学中,就形成了“先写后教”的模式。通过“先写”,教师的教学指导就能够有的放矢,能够针对学生的书面表达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解答,对学生的写作技能问题进行细致矫正,进而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学生作文水平。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恰切实现“先写后教”模式的构建呢?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例,浅谈三方面的体会。

一、恰切安排教学内容,及时发现写作具体问题

确定教学内容是落实“先写后教”模式的第一步。在传统的“先教后写”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只能从教材文本、范文中为学生挖掘教学内容,而这种背景下设计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出于教师的经验和主观臆断,而缺乏对学生客观实际情况的分析。学生之所以在作文中存在问题,表明其还具备一定的上升空间,而问题也恰恰为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基于此,在“先写后教”模式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习作问题确定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写作指导的实用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针对学生的写作内容进行一一讲解是不现实的。教师一方面要重视问题的普遍性,即将大多数学生在写作中常见的问题作为讲解重点,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意识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与分析;另一方面还应该注重教学指导的阶段性,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写作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问题讲解中,应该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避免由于问题难度较大,影响学生的教学吸收效果。

如在《雪》这一单元教学中,教师根据阅读中《瑞雪图》《下雪的早晨》等文章为学生安排了写作内容,而学生在写作中普遍存在词语运用不当、景物描写缺乏逻辑、情感抒发不够深刻等问题。教师在作文讲解中,一方面应该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理解作文中对下雪以及雪后的景色描写的目的,并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不同景色的描述;另一方面,应该以作文中的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掌握景物描写中对具体事物的刻画,同时结合语文知识的积累,鼓励学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润色,以提高文章的生动性。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才能够让学生及时发现写作中的种种问题,并将写作与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提高指导的实际效果。

二、灵活落实教学环节,引导探索解决写作问题

在确定教学内容之后,教师接下来就应该确定教学内容的呈现方法。同样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展现,其效果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通过讲解、灌输的方式让学生去理解作文中常见的问题,这种缺乏依据的讲解不仅难以形成说服力,还会影响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因此,在落实“先写后教”的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深入探究“怎么教”的问题,根据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周密设计和灵活落实,以保证在教学中能够将学生的写作问题与教师的讲解内容对号入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修正与改进。

在探究“怎么教”的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在学生作文中选出一篇存在典型问题的文章,并通过对范文的分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自己文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手》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安排了命题作文《妈妈的手》,某生在写作中先从妈妈的手的特征进行描写,并开篇点题“妈妈那双白皙稚嫩的手已经变得粗糙”,在文章中又分别描写了妈妈的手是温暖的、干净的、智慧的。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结构比较清晰,但是在举例说明中,却更多的是泛泛的描写,没有关于妈妈的手在何种情况下是温暖的、智慧的、为什么是干净的具体例子,而这种过于频繁的词语堆砌只会让妈妈的手这一描写对象变得模糊,而难以让人产生情感共鸣。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妈妈的手》的一篇范文,在范文分析中,教师利用内容对比的方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在文章描写中,写实与抒情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在对比自己的文章的时候,就能够发现问题的所在,并有意识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先写后教”教学模式的主体部分,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写作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掌握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写作中有意识地避免类似问题。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指导中也应该注重对学生方法的引導,让学生能够分析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并自主探究解决途径,进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三、强化互动二次创作,巩固效果促进学以致用

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正问题才能够实现稳步的提升。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更多的是停留在发现问题上,学生对于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利用解决问题中的经验进行新的创作则缺乏应有的重视。但是,“先写后教”模式则打破了这一弊端,该模式将写作与教学进行了角色互换,将教学作为写作的最后步骤,这样教师的评语以及教学指导就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而是学生进行二次创作的依据,学生只有在课堂上,真正理解了教师所讲解的问题,才能够在作文修改中有所依凭。

例如,在写作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安排了想象作文《我是春天的小雨点》。该篇文章写作的核心就是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将春天的小雨点可能遇到的各种状况进行叙述,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捕捉事物特点的能力,在写作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想象,对小雨点在春天的描写过于平淡,缺乏吸引力,同时在景物描写中难以抓住问题的核心点,使得文章主题分散,缺乏核心情感。因此,在教学引导中,教师结合范文分析,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结合比喻、拟人、夸张等常见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对文章进行二次修改,通过交流与互动,学生在文章中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而在自主评价以及同学互评中,进一步实现了写作内容的交流,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

总之,在深化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先写后教”模式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有着广阔的运用空间。作文教学的核心不是为了传播教材内容,也不仅仅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为了让学生的思想情操能够获得新发展。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和完善“先写后教”模式,让学生在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中,获得语言文字的知识和技能,深切体会母语的魅力,进而促进其自主发展、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天华.小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11).

[2]王 军.生态理念引导下的小学作文教学模式设计[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刊),2017(3).

[3]金建成.以笔写心——论小学作文个性化指导的基础[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6(12).endprint

猜你喜欢
模式作文小学语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