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的使命思考及自我修养

2018-01-25 13:15张慧敏
教师·中 2017年12期
关键词:自我修养教书育人双一流

张慧敏

摘 要:在党中央要求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应当肩负起培养一流人才的历史使命。一流人才需要一流大学、一流的教师。文章从纯粹的教师角色本位思考高校教师的职业使命和自我修养,以期高校教师成为一流大师,实现教书育人、科研强国的使命。

关键词:高校教师;“双一流”自我修养;教书育人;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一、高等教育担负教育强国的重要责任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当前异常激烈的国力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需要一流的人才,所以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出一流人才,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成才阶段,责无旁贷地要担负起教育强国的重任。

二、高校教师的职业使命

正如季羡林所说:“一个大学,人才不是在课堂里教出来的,而是在大师所创造的氛围中熏陶出来的。没有一流的大师,就没有一流的学生。”所以造就一批国际著名学者和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1]。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校教育之重任在高校教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国家和人民赋予了高校教师在这个时代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每一位高校教师需要认真思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报告会议上号召:“高校教师要力争成为‘大先生,因为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高校教师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向“大先生”看齐,成为一流的大师,担负起培养一流人才的职业使命,专注人才培养和自我修养提升,成为师德高尚、学术造诣深厚、教学业务精湛的教师,树立高校人才培养示范标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

三、高校教师的自我修养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学习生涯中影响最大的人,高校教师应当以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謹的治学科研态度、谦虚和善的为人处世、积极认真的工作精神等去影响学生,让学生终生难忘,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科研强国的使命,甘当人梯,以身作则,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引导学生心灵,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自身高深的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中,塑造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大学生。

(一)教书育人,教书为先

1.高校教师应精专业懂教学

教师与学生在知识量上的关系应该是“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高校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学习,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国内外的最新发展并熟悉掌握,认真及时地更新到教案中,重视实践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便在实际教学中展现在课堂之上,给学生以启迪,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做到教学业务精湛。

另外,大学生已具备辨识真伪的能力,教师的授课是敷衍还是认真,内容新颖充实还是陈词滥调,学生会据实以评,每年也都会有一些教师因为学生的教评意见很差而受到警示。教师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反而引起学生的不满,势必会造成非常坏的影响。

笔者通过定期每月查阅行业相关最新文献,积极参加行业相关的重要国际国内会议等形式来加强学习。教师积极的求知态度会直接在教学中得到良好的体现,同时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

2.知人、识人、育人

每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着时代的特点,所谓 “90后”“00后”“非主流”等都是一个时代的代表,都有着鲜明的心理个性特点。不了解学生心理,在实际教学中肯定会产生分歧和矛盾,与学生产生距离感,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兴趣,导致降低教学效果,所以要想教好书,仅仅专业知识过硬还是不够的,还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笔者通过积极担任专业导师,深入参加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讨论会议,及时把握学生心理信息。

3.因课施教

不同的课程内容对应不同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让学生学习领会。例如,应用性强的“废水处理”要通过多媒体加现场参观等方法,让学生实际看到工程中设备以及工艺操作,了解实际工艺过程,然后对理论知识有更实际的了解,方能够领会课程内容。再如,“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主要涉及环保理念,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在小组讨论中理清核心理念,领会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精髓。

(二)加强科研创新,培养创新型研究型卓越人才

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为“一流”,就是因为它们在知识创新方面持续性地作出了巨大贡献,高度重视科学创新,不断引领世界科技技术发展潮流,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源泉和动力。而“一流”大学的建设,最根本和关键的是培养高层次的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应当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创新教育,以科研带动学生教育,培养创新研究型人才。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研水平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科研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持续在相关的方向领域里深入研究,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关键问题。社会的发展依赖生产力的提升,科研是必经之路,高校教师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争做科研标兵,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在科研工作中,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在实际科研中启迪学生,明辨科学发展的道理,笃行社会前进的规律,培养学生认真、细心、坚韧、明辨,精益求精、乐于探索的科研精神,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就会为提升生产力贡献更多力量,助推社会更快地发展,早日实现富民强国之梦。

另外,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是一流大学建设重要的环节。学术的目的是创造、创新,而创新旨在自由,在自由的学术氛围下,科技创新能够发挥其最大效能,更好地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保驾护航。

(三)加强自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教育的立身之道在于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就是说大学不仅仅是一个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地方,更是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引领师德建设,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高校教师要把成为一流的名师作为自己的职业使命,热爱学生、热爱教师职业,要做大学问、创新科研、做“大先生”,躬行教书育人传播大爱,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爱民、爱社会,爱岗、爱业、爱人生。

四、结语

高校教师应当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常 娜,曹 辉,符永宏.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与评价体系[J].改革与开放,2017(1):96-98.

[2]何国清.试论“双一流”背景下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以湖南省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83-86.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我修养教书育人双一流
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丁德馨
教书育人
篆刻
如何提高政工人员的自我修养
优秀小学班主任是如何炼成的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妥者,稳也;协者,趋同也”
试论民办高校教书育人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