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中年级学生的习作从体验开始

2018-05-18 01:48任丽银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5期
关键词:吹泡泡景物习作

任丽银

中年级习作,既是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的延续,又是高年级习作的准备。中年级习作教学是承上启下的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学中,许多教师的习作教学常常是根据单元习作要求,在引导学生交流拓宽思路、点拨方法后,就让学生自行习作。学生则是抓耳挠腮,眉头紧锁,或无事可叙,无话可说。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当下入心的生活体验。习作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是学生生命历程的记录。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改变传统应试教学中忽视学生体验的做法,让学生回归到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积累鲜活的习作素材。因此,中年级习作起步,应以体验为本,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后再进行习作指导,使学生从苦于习作中解脱出来,变成乐于习作。以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谈在实践中的一些感悟及做法。

一、强化学生的体验意识

体验,就是亲身经历从而认识周围事物的一个活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更是体验者有意识地去参与、感知的过程,能够当下获得新知的过程。学生并不缺少丰富的生活,缺少的是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慧眼、慧心。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面对多彩、有趣的生活,要表达出对生活的感受,这是需要学生细心去体验、去回味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的许多体验都是无意识的。无意识的体验带给学生的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模糊记忆,即使让学生习作,同样是笔下无言。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的习作是:介绍家乡的景物,要按照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的特点。习作要求中还有一句“如果对其他地方的景物特别感兴趣,也可以写”。学生面对这样的单元习作,毫无深刻的意识体验,写来也是满脸愁云,生搬硬套。解决之道就是强化学生的体验意识,引导学生重新有意识、有目的地认知体验。春节期间,许多学生随父母回老家过年。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回家过年就是一个字“玩”。至于家乡的景物,能有多少入了学生的眼和心呢?

教学时教师为学生提供现实场景,借助风景优美的校园环境,带着学生现场观察,强化各种感官体验,获取多元内心体验资源,为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先为学生设计了一张观察记录表:

位置 景物 景物特点 展开的想象南门右边 大榕树树形:树干:树高:树枝:树叶:有风时:南门正面 状元桥、假山状元桥:假山:假山四周花草:猜名字由来南门左边 书法长廊 书法作品:

这张观察记录表就是一个指引,能强化学生的观察体验,让学生的观察体验变得有目标性、针对性,并且把自己在观察中的瞬间感受及时记录,为习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丰富学生的体验内容

学生的个性是独特的,社会百态、天地万物在他们的眼里都是可以对话的朋友。习作教学就是要顺应童心,选择生活化、儿童化的习作题材,让学生更乐于表达。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所以作为教者,要有一双慧眼,能够捕捉到生活中有童真童趣的事,千方百计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去体验,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从而使学生乐于去表达。体验的内容有很多,如活动类体验:拔河比赛、放飞纸飞机、跳绳比赛等;科学小实验类体验:神奇的手帕、烧不烂的纸杯等;游戏类体验:画鼻子、抢橡皮、击鼓传花等;观察类体验:一年四季的更替,花草树木,小动物等;想象类体验:根据歇后语演故事、编故事等。

这些丰富的体验内容,若教者能够精心策划,创设情境,定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从而激发他们的表达兴趣。如笔者指导学生写《吹泡泡》体验习作,先布置学生回家每个人都要玩吹泡泡,最好能够和小伙伴一起玩。学生可开心了,有的一回家就急着去买泡泡水,有的是自己上网查制作泡泡水的资料,动手自己做。在班级群里,大伙都晒出一张张童趣盎然的吹泡泡照片。习作指导前收集学生的体验记录单,很多学生都真实地记录下了自己吹泡泡的感受,习作写得比平时精彩很多。可见,习作体验内容回归到丰富生动、真实可信、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境界,何愁学生习作起步之难呢?

三、拓宽学生的体验渠道

体验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的感受。而体验带来的全新感受、全新素材、全新的转化任务,都能为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的保障。因此,教师应该更宽泛地理解体验,让参观、访问、对话等多个体验渠道开放,让学生手、口、眼等多种感官同时打通,为学生营造更为灵动、丰富的体验情境。经过这样一番深刻的体验,新鲜的素材自然而然逐渐入心,让学生的习作丰富起来。

如笔者带学生观察校园一角的景物,就充分利用发挥各种体验渠道的作用,丰富学生的感知。

体验渠道一:师生对话。估计一下树冠有多大?新叶子是什么颜色的?长大后的叶子呢?那别具一格的假山形状像什么?它们四周都有什么花花草草?学生在笔者问题的引导下,进入观察体验状态,生生回应,师生回应,不断丰富对事物的新认知。师生对话帮助学生梳理感受、启发思路、增补要点。

体验渠道二:操作。在感受树干粗壮时,笔者让几位学生手拉手抱一抱树干,实际操作体验树干到底有多粗,引导学生进行具体表达。

体验渠道三:访问网站。对于枝干上垂下的几根,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阅读,了解这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体验渠道四:感官体验。摸一摸树皮,听一听风来了,树叶在干什么?闻一闻,榕树果子有味道吗?看一看,树冠有多大?枝干有多少?树叶的形状、颜色是什么样的?

体验渠道五: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描写榕树的精彩短文,通过资料索引的方式丰富认知。选择好词佳句并准备好运用在习作有用处,与自己的原创文字共同为达成习作的目的服务。

多渠道的体验激活了学生的各种感官,丰富了他们的认知,让他们的思维也更加活跃。

四、指导学生的体验感受

在快乐参与体验中,学生形成了感性的、初步的习作资源,为学生打开了“笔下无话”的闸门。习作对于学生来说变得并不可怕了,他们有了自由表达的欲望。但要将这些体验感受转化为文字表达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从感官信息到语言文字的转化过程,需要教师予以指导,解决如何表达才可以更好地反映问题,教师教给“写”的方法,学生就会写出好的文章来。中年级习作起步教学在方法指导上,应该牢牢抓住课文的例子,研读文本,捕捉典型文章的写作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

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写《吹泡泡》的习作时,其中为了指导学生把吹泡泡的过程写得具体生动,就巧妙地运用教材的例文《风筝》,重点指导学生模仿第3自然段的写法。

第一,让学生找出放风筝的动作词,体会人物的动作描写可以用来表达人物的心情的写法。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第二,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写作顺序。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我们怎么放——动作】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风筝怎么飞——动作】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我们的心情】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别人的评价——语言】

第三,迁移运用写《吹泡泡》

?

这样一来,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加上笔者对行文顺序的指导,写起文章来就顺利多了。

中年级习作起步教学以体验为本,以生活为源,就能让学生踏上习作的快乐旅程。

猜你喜欢
吹泡泡景物习作
吹泡泡
吹泡泡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写写冬天的景物
吹泡泡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