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工匠精神”的重塑*

2018-05-22 12:54马淑红谷玉芬何美萱
山西青年 2018年10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应用型

马淑红 谷玉芬 何美萱

(渤海大学管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谈到2016年的工作重点时提到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这是该词正式出现于政府报告中。工匠精神于个人,它是认真、坚持、爱业的态度;于集体,它是团结、执着、创新的精神;于政府,它是信任、有序、发展的根源。技艺需要之,政府需要之,大学教育更需要之。

一、关于工匠精神

“工匠”一词溯源已久,战国时期的墨子被誉为中国工匠之祖、最杰出的工匠理论家。那么何为工匠?“工匠”则意指精于技艺、巧于动手的人,如墨子,如鲁班。

(一)工匠精神的含义

对于工匠精神,目前有多种界定和表述。李宏伟、别应龙[2]指出:工匠精神指工匠们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对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张斌[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提出:工匠精神,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炼的技能,还要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二)工匠精神的理念

图1 代表性的工匠精神理念

众多学者专家对工匠精神的丰富理念进行了探讨研究,其主要观点如上图所示。可见,“工匠精神”蕴含了师道、制造、创业、创造四种理念,囊括了以下的内容:1)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益求精;2)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的严谨;3)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不停止追求进步的耐心、专注、坚持;4)打造最优质产品的专业、敬业。

二、前人对于“工匠精神”的研究

自2003年开始,众多的学者参与了“工匠精神”的研究,从最初内涵的阐述到各种技艺类工匠精神的培育,再到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的需求等。调查显示,到2017年上半年知网中共收录了6523篇相关“工匠精神”的文章,大体上可分为四类:关于“工匠”一词的探源;关于各种技艺类工匠意识的培育;关于职业技术学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关于应用型人才培育中“工匠精神”的重要性等。如下表所示:

表1 知网关于“工匠精神”的统计

*上述数字来自于2017年知网统计

如图1所示:2003年-2015年间,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种行业技艺类的追求上,意在深度探讨“工匠”一词的含义。2016-2017年是探讨“工匠精神”最集中的时期,众多学者论述了不同的见解。叶春兰、陈桂香[4]探讨了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建议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培养工匠精神,并给出了相应的策略。胡建雄[5]阐述了当代中国“工匠精神”的新内涵,对比分析了德国和日本的工匠精神,为中国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提出了新的见解。王寿斌[6]分析了工匠精神的溯源及释义,探索了关于工匠精神的“十大误区”,阐述了职业学院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韩英丽、马超群[7]探索了何谓‘工匠精神’,分析了国内外对于工匠精神的认知及其重大的现实意义,着重强调了应用型人才培育中‘工匠精神’的重要地位。朱亮[8]同样强调了应用型大学人才培育中‘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提议建设工匠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大学文化。可见,对于各种学科、技艺、职业教育、综合人才培育,工匠精神都是必不可缺的。

三、当代大学教师“工匠精神”缺失现象的分析

教育是事业,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生命在于创新。这些都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对工匠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时代的进步,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的工匠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部分大学教师对工匠精神理解偏差,对其深刻内涵掌握不精,在实践教学中缺失严重。

(一)工匠精神之师德意识偏差

“教书匠”一词在一些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成为墨守成规的代名词。目前部分教师缺乏对师德的认识,不是秉持着授业解道而仅把它作为“铁饭碗”、作为谋生的一种手段。更是有部分教师秉持着金钱至上的理念,而不是教书育人的观念,导致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深度误解。

(二)工匠精神之专业意识不足

在教育领域,业务不精、专业能力不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仍可见。观念保守不进取之人、固于教材无时代意识之人、教法守旧无潮流观念之人、师传生受无改革心之人仍可见于各等级院校。

(三)工匠精神之创新意识全无

有创新才有进步,才能进取。而在实践中部分大学教师却全无创新意识,一本教材、一本教案吃一生的现象不少。而大学时代是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其创新创业创造理念培育的关键阶段。社会需要的不是只会课本知识的书呆子,而是有时代意识、高素养的综合性人才。

此外,培育工匠精神的大环境也不尽人意。现代社会教育行业也因急功近利的发展方式导致工匠精神的缺失、工匠制度的不完善,这已成为人才培养乃至社会发展的重大阻碍。

四、大学教师重塑“工匠精神”的方法

如同黄君录所言:工匠精神需要的是一种高尚的价值观、教学观、实践观和环境观[9],作为为社会培育、输送人才的重要力量,大学教师应首先培育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理念的深度弘扬

师德乃师之根本。作为教师,需不忘初心,做具有工匠精神的“仁师”。以教书育人为职业理想,以所学专业知识为工具手段,努力成为习总书记所提倡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以实现“立德树人、立业立人”的目标[10]。大学教师需追求“师道”,这是教师之本。

(二)工匠专业精神的引领示范

敬业乃师之必须。作为专业教育人员,教师需专心致志,做具有工匠精神的“业师”。大学教师应致力于引领工匠精神,成为专业榜样,充分发挥工匠传统的职业精神和工作理念,秉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积极态度。专业理论知识是大学生学习的核心,是未来工作的基石,大学教师应努力成为专业之示范。“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桶水还必须是常换常新的长流水。

(三)工匠创新精神的发扬

创新乃师之发展。教师应匠心独具,做具有工匠精神的“匠师’”。大学教师应不囿于知识,追求无止境,将工匠精神的灵魂—“创新”发扬光大,做文化素养与技能素养与创新素养兼备的优良人师。大学教师要树立成为“巨匠”的目标,要适应各种变化、创造各种可能、要匠心独具,从而使教育达到一种审美境界。教育不是单纯的重复劳动,应是充满各种可能与变化的、创造性极强的工作。作为教育路上的行者,对教学方法的革新、对教育内容的更新、对新教育理念的探索无止境,对教育技与艺的追求亦无止境。

(四)工匠精神环境的培育

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意识问题,更是实在的行为选择问题,全社会各行各业都应加强其培育。整个社会工匠意识的缺失、培育环境的不足造成了今天个人、企业及政府工匠精神的不足,可见工匠精神培育环境的完善尤为重要。在大学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弘扬中,创造一个培育、传承工匠精神的工作氛围和社会环境也尤为重要。它将有利于教育经验的总结,明确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它会帮助教师营造敬业、耐心、专注、坚守岗位的心境。构建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和社会氛围,有助于造就教育软环境,提供全体教师的责任感和目标意识。

德国推崇“劳动精神”、美国赞扬“职业精神”、日本突出“匠人精神”、韩国彰显“达人精神”、社会主义的中国亦应强调“工匠精神”。“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这不仅是工业化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的需要。大学教师重拾工匠精神,是我国时代精神之需要,是未来社会发展之必须,也得到了当代学术研究的印证。为了正名“教书匠”,大学教师应用工匠精神武装自己,做一个真正的“匠人”,在教育的大地上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李克强.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R].北京,2016.

[2]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4-59.

[3]李芳.工匠精神的历史意蕴与当代价值[J].点石成金,2016:72-73.

[4]叶春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高教探索,2016:27-31.

[5]胡建雄.试论当代中国‘工匠精神’及其培育路径[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45-48.

[6]王寿斌.工匠精神的理性认知与培育传承[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

[7]韩英丽,马超群.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工匠精神培育[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91-94.

[8]朱亮.应用型高校:塑造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相结合的大学文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80-184.

[9]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50-54.

[10]阚国坤,沈世江.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工匠精神’高职教师的培养与塑造[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3):280-281.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应用型
90后大工匠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