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熟语中的中英文化差异

2018-07-12 08:12上海大学上海200000
名作欣赏 2018年15期
关键词:熟语汉英词组

⊙郑 丽[上海大学, 上海 200000]

语言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它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反映着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熟语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长期沉淀的精华,其形式固定简洁,含义精辟深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写照。王德春教授在其《现代修辞学》中指出:“言语的民族风格是一个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时长期形成的,民族语言体系的特点是言语民族风格的最直接表现形式之一。”因此,通过学习语言中极富民族特色的熟语,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最大限度地了解一个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熟语是词汇体系中大于词的固定词组的类聚体,中国学者王德春(2003)定义熟语为词汇体系中大于词的固定词组的类聚体。综合汉语学界对熟语的界定及其分类众家争言,意见不一,但主流的意见是:熟语应当包括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国内外英语学界认为“idiom”,即熟语包括动词习语、名词性习语、形容词性习语、副词性习语和谚语五大类。英汉熟语都具有以下特征:内部结构的合成性、外部功能的固定性,以及语义上的整体性、隐喻性和不透明性(胡文仲,2000)。本文主要研究熟语的结构形式。从整体结构来看,汉英熟语可分为“词组型”和“句子型”两种类型。每种类型又可以根据内部结构关系,分为若干不同的结构类型。

一、词组型熟语在结构上相当于词组的汉语熟语,大部分是惯用语和成语,还包括少数俗语(朱永涛,1994)。根据内部组成成分的组合方式及其形成的语法关系,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主谓式:耳朵软,one’s horn is exalted。

动宾式:扣帽子、挤牙膏,saw dragon’s teeth。

偏正式:修饰语是定语,修饰名词性中心语,如月老、座右铭,Sphinx’s riddle。

联合式:成分之间地位平等、并列地排列在一起,如藩篱,David and Jonathan。

兼语式:既有成分充当前面成分的宾语,又充当后面成分的主语,如放虎归山,teach fish to swim。

二、句子型熟语很多汉英熟语采用句子型结构,大多是谚语和俗语,包括成语以及惯用语。从结构类型上看,句子型熟语可分为单句和复句两种形式。

(一)单句型熟语汉英的单句型熟语,其内部结构有主谓句和非主谓句。汉英单句型熟语的主谓句是指由主语、谓语两个成分构成的单句,如:一刀两断,There is 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非主谓句是由主谓词组以外的词组组成的无主句,这类熟语要在一定的语境里才能独立成句,如:没有过不去的河,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二)复句型熟语从并列结构看,复句型熟语可分为“并列句”和“非并列句”两种。并列句的形式由语法地位平等的两个部分组成,前后相同,形成对称结构。如白刀子进,红刀子出;Easy come,easy go。非并列句如: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The tongue is not steel,yet it cut。

(三)多重复句型熟语汉英多重复句型熟语数量不多,大部分谚语属于这种类型。如: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嘴里倒不出来;活到老,学到老;A father is a treasure,a brother is a comfort,but a friend is both。

三、汉英熟语的特殊类型以上是汉英熟语的构词方式的主要相似点,当然还存在一些差异,比如汉英熟语都存在各自独特的构词特点,我们称为特殊类型。特殊类型指的是一些典故性熟语根本不能按照惯常分析规则和标准进行结构和语义关系的分析和归类,故将其单独列出来,以示区别。在宏观上,整个人类文化有一定共性,但在微观上,各民族的文化更具其个性,而且这种民族个性是普遍存在的,贯穿了整个民族文化。汉英熟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差异。

(一)形异意似汉英熟语形异意似,指的是两种语言对同一客观事物或思想使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其字面义不同,但内在的比喻义或引申义相同。内涵义与民族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它往往能表现出人的主观态度和感情。例如,汉语熟语“抛砖引玉”与英语熟语“to throw a sprat to catch a herring”(字面义为“扔条小鲱鱼抓来大青鱼”),均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它们所用的表达形式不同,但比喻义、褒贬义相同。

(二)形似意异汉英熟语形似意异是指由同一中心词组成的熟语,中心词的字面义在两种语言中是相同的,但其内涵义十分不同。王德春认为,文化语言学的核心就是研究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国俗语义。国俗语义是在反映概念的基础上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它反映该语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各种颜色及动物,特别是传说和神话中的动物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的国俗语义在汉英民族的文化中是十分不同的,以下仅以部分颜色词为例。汉语中含“白”的熟语常常表达消极含义,如“一穷二白”就是“一无所有”,被人鄙视是“遭白眼”。英语“white”为吉祥之色,常常表达善良、纯洁之意,如white day(良辰吉日)。White还被看作“公正、上层领域”的象征,如white light(正义公正的判决)、the White House。

(三)形义空缺汉英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的由历史典故形成的熟语,它们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反映了灿烂多彩的悠久历史文化。这类熟语语义在汉语和英语这两种不同的语言中往往是此有彼无,或彼有此无的。汉语的典故熟语大多与历史事件、神话寓言和宗教信仰有关,例如:东施效颦、围魏救赵、负荆请罪、三顾茅庐、守株待兔、四面楚歌等。而英文熟语如“Achilles’heel”“Jacob’s voice in Esau’s hand”“Trojan horse”“the apple of disorder”“Greek gifts”“Penelope’s web”“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of-war”等,这些英语典故的语义在汉语中是空缺的。

语言是错综复杂的多面体,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该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民族文化也一定会在该民族语言的不同平面上有所反映。中英熟语的差异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地理环境特征,历史背景,人生、家庭、价值观念以及宗教色彩。中国自古便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在汉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熟语充满了乡土气息和丰富的哲理蕴涵,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早起三朝抵一工”。此外,幅员辽阔、有山有水的地理环境,使得汉语中出现了一系列与山、河、湖、海有关的熟语(郭建民、黄凌,1992),如“这山望着那山高”“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英国则是一个岛国,四面临海,适合航海和放牧,而且航海与牧羊在其民族经济中有特殊的地位,所以在英语中出现了大量的与航海或牧羊有关的谚语(郭建民、黄凌,1992),如: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其次,各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历史,其间发生的一些重大的或是有特定历史、社会意义的事件一旦进入语言体系中并被赋予固定的意思,广为流传开来后便成为熟语的素材。中国历史悠久,古代中国盛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相对来讲,英国的封建历史较为短暂,君、臣、民的关系不像古代中国的“三纲五常”那样根深蒂固。熟语作为语言的特殊成分更集中表现了民族个性。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集体利益的重要性,因而就有了一系列的熟语,如“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等。英国历史比较短,没有形成稳定持久、影响深远的集体观念,强调突出的是一些个人方面的东西,如:Knowledge is power.最后,宗教信仰差异也是中西熟语差异的重要根源,每个国家的宗教信仰会无形地影响着社会意识,对语言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古代中国,佛教、道教较为盛行,相关的熟语俯拾皆是。如“不看僧面看佛面”“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等。在英国,上帝被视为终极和万能的神,支配着宇宙、万物生灵,因而在英语熟语中频频出现了教堂、十字架、上帝、天国、牧师、神父等字眼。

四、结语一定的语言以一定的文化为灵魂,一定的文化也以一定的语言结构为依托,既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那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文化因素或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要全面正确地掌握某一民族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对中英文化差异性的探讨和研究,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畅通有效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把握两个国家的熟语必须建立在对其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其蕴涵的哲理。对于我们外语学习者来说,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是积累词汇、掌握语法,我们更需要去学习其文化,注意民族文化底蕴之间的差异,充分了解其文化背景,这样才有可能清除文化底蕴的不同给我们交流和沟通设下的障碍。

猜你喜欢
熟语汉英词组
看图猜熟语
梁汉英“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A Chinese-English List of the Sports Programmes in Winter Olympics 冬奥会项目名称汉英对照词表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熟语研究
韩汉“马”字熟语对比研究
巧手连线
副词和副词词组
从汉英差别看汉英科技翻译中主语选定的原则
在翻译实践中探讨汉英翻译理论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