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崛起

2018-08-17 03:19向颖羿
当代贵州 2018年34期
关键词:达斡尔族黑龙江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向颖羿

生态优势凸显

黑龙江省地域广阔,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由北向南,从漠河到哈尔滨,一路上所到之处,皆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

1979年建立的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丹顶鹤等珍贵、稀有水禽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北方同纬度地区保留最完整、最原始、最开阔的典型性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内栖居鸟类26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41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8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3种;目前,全世界现存濒危动物野生丹顶鹤约2000只,扎龙有近300只的野生繁殖种群。

“我们也有一定的旅游产业,但都是在湿地边缘。”扎龙管理局副局长胡晓艳介绍,“在湿地未开放的中心区域,我们都会有监控设备,防止偷猎和污染。

为保护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保护区完善5个野外管护站和7个野外保护点建设,设定39条巡查路线,购置5台执法用车、无人机、GPS对讲一体机等管护执法专用装备,购买遥感卫星影像成果,开展有针对性的湿地保护巡查和案件查处。此外,还采取了生态补水、核心区居民生态搬迁等措施。

资料显示,近几年,黑龙江重点实施了平原绿化、湿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草原恢复、矿山环境治理和松花江水污染防治等重点工程,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完成造林730.8万亩,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作出重大贡献;大气污染防治投入354.2亿元,减少低质煤使用量2600万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5年分别下降19.7%、24.5%,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12.2%,松花江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建立了五级河长制。城市污水处理率5年提高31.6个百分点。

这些重点生态环境工程的实施,对促进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功能的改善和恢复发挥了积极作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在转化为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成为黑龙江的重要品牌。

深挖文化资源

“1945年11月15日,受党中央派遣,延安干部团195人克服困难,徒步来到黑龙江北安,完成了步行从延安到北安市的壮举。”在位于黑龙江省北安市的北安博物馆内,解说员绘声绘色地介绍“从延安到北安”的红色历史。

2017年,黑龙江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6408.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4%;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909.0亿元,增长19.1%。图为黑龙江省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奋斗杂志社供图)

在黑河市瑷珲镇的知青博物馆,以《与共和国同命运》为主题的展览正吸引着不少游人的参观。馆内的展示全面叙述了自1955年全国第一批知青开垦北大荒以来数十年的知青史。作为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主要地区之一,黑龙江的知青文化可以说是由来已久。2009年,博物馆迎来的首批参观者,就是一百多位来自浙江、北京、上海等地的老知青。如今,这里成为了许多老知青追忆峥嵘岁月的圣地。

黑龙江同样也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省份,全省共有53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本省的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柯尔克孜10个少数民族。

达斡尔族聚居哈拉新村座落于齐查、齐林公路交汇处,是1998年洪水过后,由全国政协捐资援建的。新村占地面积60公顷,建村时总投资3000万元。如今哈拉新村是齐齐哈尔市级文明村,国家级特色民族村寨,被誉为中国达斡尔族第一村。

“我们达斡尔语因为没有文字,离开了语言环境文化几乎无法传承。”负责哈拉新村游览解说的解说员何颖贤介绍,由于这种特殊的情况,当地政府和达斡尔人在传承达斡尔民族文化上下足了功夫,建立了“从小学开始,从娃娃抓起”的“双语(汉语和达斡尔语)”教学。除此之外,为了保证达斡尔族人的发展,当地还对达斡尔族在放宽生育限制、教育加分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何颖贤就是居住在本地的达斡尔族人,她介绍起达斡尔族的文化来,自豪感和荣誉感溢于言表。

文化的兴盛,带动的是黑龙江旅游业的发展。去年,全省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6408.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4%;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909.0亿元,增长19.1%。其中,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6304.2万人次,增长13.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876.6亿元,增长19.3%;接待国际旅游人数103.9万人次,增长8.5%,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8亿美元,增长4.7%。

深化国企改革

2018年5月7日,从2015年开始亏损两年的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简称“中国一重”)发布声明,2017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2.52亿元、净利润8418.34万元。5月9日,公司股票撤销退市风险警示,“摘星脱帽”。自2016年6月开始改革的中国一重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中国一重前身为第一重型机器厂,始建于1954年,是目前中央管理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53户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之一,曾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国宝”。而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近几年来受到传统产业持续集中负向拉动的严峻挑战,经济呈现下行趋势。

“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我们把国企的工匠精神发扬到极致。”中国一重集团重型装备事业部党委书记葛树义介绍,“中国一重通过采取打通四个通道(营销、管理、技术、技能四个职业发展通道)赢得企业创新发展。中国一重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在创新方面的引领作用,目前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国有企业能不能搞好,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能不能振兴的重要因素。”这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视察时做出的重要指示。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黑龙江对国企进行了改革:龙煤集团生产经营极度困难,却仍然迎难而上,大力推动改革脱困,组织化带农地带林地分流富余人员,三次化解82亿元短融兑付引发的资金链断裂风险,保住了企业生存,在册职工净减少8.1万人,由亏损55.3亿元到盈利21亿元;在全国率先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3000多家企业基本完成;中国一重大力度推进改革,效益大幅增加;建龙集团入主北满特钢实现混改重整;哈药集团引进战略投资;农垦、森工分别引资270亿元、105.7亿元,确定改革方案并开展试点。

猜你喜欢
达斡尔族黑龙江
国画《五福临门》
鄂铁柱:达斡尔族老人12年“淘”出一座民俗博物馆
羡慕等
获奖名单
达斡尔族民间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文化生态学视阈下城镇化对达斡尔族社会生活的冲击
达斡尔族曲棍球学校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铅笔长高了
黑龙江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