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乡的戏台
——三江侗族自治县田野考察记

2019-01-15 03:31李祥林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侗寨鼓楼戏台

李祥林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44)

田野行走中能看见许多风景,艺术的、审美的、文化的。2017、2018年我相继去了广西三江侗寨、贵州黎平侗寨走访。下面,以我考察三江侗寨的民族文化及艺术为视点,借“戏台”为话题,谈谈相关见闻、感受和思考,供同仁参考。

一、行走三江

2017年12月下旬,背着行囊,前往广西,去了三江侗族自治县。据当地介绍,“程阳八寨”是该县侗族聚居人数尤多之地,侗族文化也保存较好,于是我们来到这里。位于三江县中部的“程阳八寨”,距县城18公里左右,今有公交专线,每人三块钱的车费我们就到了寨子。20世纪90年代中期(听寨子里开餐馆、客栈的吴姓店主说,大约是1996年前后)有一群外国人到来,对村寨别具特色的风光和人文大加赞赏,从此引起当地注意,逐渐开办旅游,迄今已被旅游部门评为4A级景区。行走在寨子里,我看见好几处鼓楼和风雨桥旁立的功德碑上有用英文刻写的老外捐款记录。“程阳八寨”所在属于丘陵地区,地势北部较高,东南部较低,西南部最低,年平均气温为17°C~19°C,降水量较丰富,雨热同季,寒暑分明。清清的林溪河在这里呈S形流过,两岸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八个寨子(图1①)。位于马鞍寨下方的永济桥(俗称程阳桥)横跨林溪河上,如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三江县规模最大的侗族风雨桥,为石墩木面瓦顶结构,有塔形楼亭5座,工艺传统,造型精美,始建于民国元年。在程阳,林溪河及支流上有多座风雨桥,形制不一,当地民众相信,永济桥所在是风水口,在此建桥能镇水留住财源,带来福祉。桥头有1965年郭沫若所题“程阳桥”匾以及七律诗碑,有高大的柏树数株。旅游部门设的景区入口也在这里,据村民讲,最初门票3元,年终跟村民按人头有从几十元到一百元不等的分成,至于村屯内各家开设餐饮、住宿等则由村民自己经营。我们这次来,正值县上为之重新进行旅游景区打造,不收门票。

图1 林溪河边的侗寨及农田

在当地口碑中,“程阳八寨”是有来历故事的。手中有份县住建部门编印的宣传资料,其中介绍“程阳八寨”的历史沿革时写道:“程阳八寨是三江县典型的侗族村落,居民大多数是侗族人,是自古定居还是迁徙而来,较难考证,这与侗民族的形成历程有关。吴忠军在其《侗族源流考》中指出,程阳属侗族支系但侗,但侗是由源于岭南西瓯部族的‘蛋人’在唐代中期从梧州溯江而上迁徙的。据说,后人公认程、阳两姓为这块土地的祖先,杨、吴、陈、石、李等十多姓氏从各地迁徙于此,共同开发这片土地,繁衍后代。清及民国以来,程阳逐渐形成了8个自然村落,即程阳大寨、东寨、平寨、岩寨、马安、平坦、吉昌、平埔,俗称‘程阳八寨’。”②县道631线从其东南侧经过,前往县城也就半个小时的车程,交通是便利的。目前,程阳八寨有鼓楼9座,有高达十多层的,有低矮仅二、三层的。一般说来,侗寨鼓楼分为塔形和阁式,或高耸或低平,形制不一。行走寨中,村民老吴告诉我,鼓楼之高者叫“天楼”,低者叫“地楼”。位于林溪河右岸萨玛神坛附近的岩寨老鼓楼属于低平者,规模较小,为三开间殿堂式,屋顶第一层为悬山,中间重檐二层则呈歇山式,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入门所见龛壁上红纸写着“本境古代祖德立楼之神位”,门前有记载村民出钱出力建楼的“万古千秋”功德碑,末署“宣统弍五载玖庚戊吉月吉日立”。河对面,平寨广场上新建有号称独柱擎天的高大鼓楼,在其衬映下,其侧建于清道光元年(1909)的平寨老鼓楼尤显低矮。老鼓楼面阔三间,整体为悬山式,中间重檐,枋柱上有昔日侗“款”痕迹。鼓楼旁有道光元年“亘古千秋”石碑,斜对面建有“思源亭”。据称,该碑“大约是记载某族先祖因为地利迁移到平寨,创立庙宇,并‘迁神镇殿’等字样,这或许可以考证进入此地族群的身份”③。平寨和岩寨这两座老鼓楼其貌不扬,但在年长的村民口头上被时时提及,其之所以受重视,盖在其携带着难以忘怀的历史信息和族群记忆。

图2 东寨飞山庙及侗戏海报

在“程阳八寨”之一东寨(又写作“董寨”),有座飞檐翘角、气势不凡的飞山庙,供的是“飞山公”杨再思。杨乃靖州人(祖籍江西),是南方苗、侗民众敬奉的少数民族首领,生于唐咸通十年(869),卒于后周显德四年(957),葬于贵州黎平。他是唐末五代“飞山蛮”酋长,号十峒首领,人称“飞山太公”,事迹见于《宋史》。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王室衰微,天下纷争,时局板荡。当时叙州(治所在今黔阳县西南)南部一带苗、侗各民族在首领潘金盛、杨再思等率领下逐渐兴旺,形成一个以湖南靖州飞山为中心的族群集团“飞山蛮”。广西三江是杨再思多有留迹之地,其传说故事亦见于程阳当地侗族。④除了程阳八寨,该县独峒、马胖等地侗寨亦有飞山庙,“在三江县境内的各飞山庙虽规模不同大小不一,但当地人对于杨再思的崇拜是一致的”⑤。在程阳,每月初一、十五是常规性祭飞山公,农历六月和十月则有大型祭祀。东寨飞山庙门前,一副行草对联醒目:“澄清烽火烟赤胆忠心昭日月,开辟王化路宣仁布义壮山河。”联文出自宋代陆游之手。有一对新刻(立于2012年)石碑述其生平事迹,曰:“杨再思虽生于汉族官宦家庭,却融合于峒苗蛮少数民族,并成为历史上著名的‘飞山蛮’十峒首领”,再思身后,“五溪地区各族人们和散居在湘、桂、黔、川、鄂及东南亚各国的杨氏后裔,广思其德,先后建飞山庙或飞山宫上万处,祀为神灵,奉为祖先,每年其生辰六月初六和忌日十月二十六日,均举行大型庙会祭祀活动”。民间傩仪视之为保地方平安的“土主”,如湘西辰州符“飞山咒”曰:“古今变化,锄强扶国。黄榜标名,今到永路,辰沅靖州,渠阳案上,威显神通。飞山土主,英惠侯王,请降坛前……”;[1](56)有些地方,人们抬着飞山公神像到各家各户祈福,或举行求雨仪式,民间谓之曰“抬太公”。着眼多民族中国文化,这位汉族出身又得朝廷追封的杨再思之能成为南方苗、侗百姓敬奉的人物,其中不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历史和故事。祈福祛邪是民间永恒心理需求,行走寨中,我还看见多处位于路口的人家门口立着镇宅的“泰山石敢当”,或石碑或木牌。

华夏民俗中有“戏台对神庙”之说。靖州飞山庙颇具规模,其格局第一进便是戏楼、天井,第二进才是过厅、正殿,戏楼是朝着神殿修建的。同类庭院式格局有三江县良口乡和里村三王宫戏台,“三王宫为歇山式砖木结构,占地1200平方米,有前楼后楼,中间有天井。前楼设有侗戏台,后楼大殿为平房,三开间。整体布局为古代汉族宫廷式风格与侗族建筑相融合的格局”⑥。此庙是侗家人修建来祭祀夜郎国三位太子的,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戏台古香古色,每逢农历二月初五有庙会,要唱侗戏、桂剧。程阳东寨飞山庙位于鼓楼右侧,地势稍高,有木牌标明“八寨飞山庙”,可见这是在萨坛之外程阳八寨又一处凝聚村寨情感和强化族群记忆的公共祭祀场所。此处,场地较窄,未见有戏台。不过,在隔着鼓楼坪与庙子相对的民居墙上我看见了侗戏海报,虽已残破,日期不详,但犹可读:“各位村民:今晚九点钟,林溪侗剧团到我村进行法制演出,欢迎到场观赏。”(图2)此乃林溪镇业余戏班。2017年2月下旬,林溪镇戏班新编侗戏《大山里的媳妇》曾赴贵州参加黎平县第三届侗戏调演暨黔、湘、桂三省区侗戏邀请赛。据10来年前的统计,三江县有业余戏班上百个,乡镇有剧团,村屯有戏台,由此可窥老百姓的看戏情结。平岩村是程阳八寨三个行政村之一,该村便有5座鼓楼、4个戏台。

二、话说侗戏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侗戏”,此乃写在岩寨戏台上的文字(图3),而侗戏正是当地特色艺术之一。根据地方表述,在程阳八寨,“特别是侗族大歌、侗族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和侗戏这三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从稀缺度、丰富度、连续性、规模,还是从文化传承、活态性和依存性等方面分析,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保护价值”⑦。少数民族戏剧是中华戏剧大家庭内别具特色的成员,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中也受到重视,侗戏便是首批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者,所以当地要自豪地大书特书。作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之一,侗族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的毗连地区。侗戏演出多系业余性质,其作为载歌载舞的民俗艺术诞生在侗民的生活土壤中且为他们喜闻乐见,流行于南部侗族方言区并以口传身授方式传承,如今也见载于《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分卷。三江位于广西北部,与贵州从江、湖南通道等县相邻,是全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侗戏,侗语称“戏更”。区别于叫“桑嘎”的歌师,“剧团里有戏师,侗话叫‘桑戏’,主要任务是教戏,演出时担任‘掌簿’,既是提词,又具有‘把场’的性质。在艺术方面,他是剧团的组织者与领导者”,[2](347)其地位甚至高过戏班的班主。究其由来,侗戏最初形成于贵州的黎平、榕江、从江一带,后来流传到广西三江和湖南通道等侗族聚居区。侗戏是在侗族民间说唱“嘎锦”(叙事歌)和“嘎琵琶”(琵琶歌)基础上“受到汉族剧种的影响和催化”[3](349)而形成的,表演时着侗装、说侗话、唱侗曲。今在多耶节上演侗戏,有媒体这样报道:“侗戏服装的改革版:穿汉服唱侗戏,别有风味。”⑧从随文所配照片看,应该是在演出《梁祝》,男女主角身着汉族戏服,但二人的随从仍着侗装。一般说来,侗剧表演是穿本民族服装的,“扮演汉族剧目中的角色,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带礼帽,穿长衫,布鞋,祝英台则沿用侗族服装”。[2](342)也就是说,侗剧演出汉族古装戏,原本“在化妆和服饰方面也参照汉族地方戏曲”。⑨既然如此,前述媒体报道这般用语,是想吸引读者眼球。

图3 岩寨戏台上写着“中国侗戏”

在族群互动的多民族中国,侗戏是侗家人的创造,也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从起源看,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黎平县腊洞寨秀才吴文彩(约1798—1845)等以侗族大歌、琵琶歌为基础,吸收汉族戏曲的程式及手法,组建侗戏班社并编排剧目,让表演者身着侗装并用侗话演唱,由此拉开侗戏的帷幕。这位吴文彩,“读过好多汉文书籍看过汉家戏”,他有感于“汉家有戏好欢乐”而“我们侗家没有戏”,于是“关门闭户三年整编了侗戏《梅良玉》”,创立了本民族戏剧,由此被尊为“侗戏祖师”。[4](699-700)清光绪元年(1875),侗戏从贵州黎平传入广西三江,流传开来。1952年,三江县在林溪区也就是现在“程阳八寨”所属的林溪镇集会,各乡的戏班都来演出(那时全县业余戏班有50多个),场面可观。阳烂乡桂剧艺人杨正明等(侗族)看了侗戏,回去后也带领一班人根据侗族故事改编侗戏上演,受到欢迎。阳烂乡原属广西的三江县,1954年划归湖南省道通县。早期侗戏为坐唱,有时也戴面具,后来发展了走唱,表演有民族特色。由于民俗根基深厚,“侗族每个村寨都有业余性质的剧团”,[2](347)戏班除了在自家寨子演出,春节或二月二、三月三等会期也去别的寨子,到各寨巡回演出、沟通、联系村寨之间感情,也为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提供机会。从戏俗看,侗家有“月也戏”,指寨与寨之间相互邀戏的传统,而“月也”即“游乡做客”之意。说侗戏,不可忽视广西三江乃至林溪。从人物看,从林溪走出来的有名戏师如生于1928年的吴贵元,“他从9岁开始帮助父亲抄写侗歌侗戏,12岁学唱琵琶歌,1979年出席全国民间歌手、民间诗人座谈会,至90年代初,他已创作、改编、移植20多个侗戏剧本,其中有《秀银与吉妹》《老树新花》《白蛇传》等”⑩。吴贵元的师傅吴居敬(1908—1982),也出生于三江林溪,后者更是被誉为“当代的吴文彩”,其创作的《秦娘梅》等是继文彩创立侗戏后“中兴了侗戏”。[5](349-350)2018年,由三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申报的“侗戏编剧人才培养”得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看来不是偶然。从活动看,1985年6月底7月初,湘、黔、桂三省(区)首届侗族文艺会演在广西三江举行,三江县代表队演出了《琵琶缘》;次年,第二届侗族文艺会演在贵州黎平举行,三江县代表队演出了《银耳环》。在三江当地,有多支侗戏班子活跃在城镇村寨,也热热闹闹地举办全县侗戏汇演。如2017年11月在第十四届中国(柳州·三江)多耶节上,就有15个乡镇及县城片区的25个侗戏队参演,且看节目单⑪:

表1 三江县2017侗戏汇演节目单

就创作言,侗戏流传的剧目较多,题材来源较广,主要有二:或是描写侗族生活,根据侗族琵琶歌、民间故事等改编,这类作品有《金汉列美》《珠郎娘美》《丁郎龙女》《善郎俄梅》《金俊与娘瑞》《吴勉王》《萨岁》等;或是反映汉族生活,根据汉族的故事及剧目改编和移植,这类作品有《梅良玉》《生死牌》《翠香记》《李旦凤娇》《梁祝姻缘》《毛洪玉英》《春草闯堂》等。在广西三江,1955年林溪乡业余侗剧团将吴居敬编剧的《秦娘梅》带到北京参加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会演,获得了优秀演出奖和演员奖。“这出戏至今仍是贵州和广西的侗戏班子的保留剧目。此外,较受欢迎的侗戏剧目还有《门龙》《雪妹》《乃桃补桃》《金汉》《莽子》等。”⑫侗戏从汉族戏曲或故事取材的剧目,故事情节跟其他剧种的同类作品大致无二,但基本结构与格式是按照侗戏特点编剧的,在汉、侗文化融合中体现出在地性审美特征。“侗戏剧本词句生动,韵律严格,讲究尾韵、腰韵、连环韵,一出戏,也就是一首叙事长诗。与其它剧种比较,侗戏在这方面别具一格”⑬。一般说来,侗戏分场不分幕,时空转换靠演员上下场体现,剧名多以人物命名,角色分生、旦,以二人对唱为主且道白少,带说唱艺术痕迹;音乐是在侗族琵琶歌、叙事歌、大歌和山歌的基础上吸收汉族戏曲音乐发展而成,“贵州地区主要腔调有[平板](嘎信)、[哭板](嘎丢)、[大歌](嘎麻)”,广西三江地区“唱腔主要有[普通腔]、[哭板]、[仙腔]三种”。[2](342)乐器包括管弦乐和打击乐,前者有二胡、牛腿琴、琵琶、低胡、月琴、扬琴等,后者有鼓、锣、钹、小镲。侗族有语言无文字,剧本主要是靠口传心授,也有借汉字记音的。20世纪20年代成书的琵琶歌《戏师传》,述及13位侗戏的戏师以及他们创作的13部侗戏,保存了弥足珍贵的侗戏史料,被学界誉为“侗族的《录鬼簿》”。[4](699)《戏师传》出自黔地佚名作者之手,末尾唱道:“我走的地方不很多,历代的戏师编不齐。还有湖南、广西不到过,那里的戏师没编入。”[4](702)从侗族地区村寨多有戏班看,戏师的数量不会少。

11月19日出场顺序

岩寨河边阁式老鼓楼附近,有祭祀萨玛女神的萨坛,坛侧有数棵古老的风水树,而寨子背面的山峰名“衙萨”,意为萨坛峰,被认为是寨子的风水山。“萨”在侗语中意为奶奶、祖母,“玛”指大或老,“萨玛”即大祖母、老祖母,其是侗族崇拜的大母神(Greet Mother),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萨玛节”便是他们祭祀这位至高无上女神的重大节日。“萨玛持寨丁财旺,圣母治村人才出。”⑭这是我在贵州黎平侗寨萨坛门前所见对联。“祭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平时祭祀,即逢过节、斗牛、吹笙、演侗戏或遇重大突发事件,比如遭遇外敌入侵等,可以随时祭祀,求萨玛保平安。另一种则是一次性祭祀。”⑮祭萨玛演侗戏,这娱人之戏也有悦神之意。不仅如此,春节按习俗出访外寨,“芦笙队、歌队、侗戏班子出访前聚集坛前约法三章并祈祝出访顺利” 。[5](76)事实表明,侗戏作为民俗艺术也带仪式性,其“演出程序,各班大同小异,主要有:‘立坛请师’、‘开台戏’、‘正场戏”、‘送午饭’、‘下晚调’、‘喊加官’、‘打彩’等”,譬如:“立坛请师由掌簿戏师主持,在台后举行,全体演员参加,不准闲杂人员参与。坛位是一张四方桌,桌上摆一升米,米上插有戏班名牌位。牌位前放一封红包,前面摆有三个酒杯和煮熟了的刀头(祭品,多用猪肉或鸡,无鸡则以蛋替代)。主持人面向东方,焚香叩首,全体肃静。主持人口含清水喷向东方,口中领念祭词。祭词内容大多从人类起源、祖公落寨开始,一直念到侗戏起源,一代戏祖谁?二代戏师谁?三代戏师谁?一直念到本班传授师为止。然后报上本班为何方弟子,演何剧目,希望得到本地神灵欢迎辅佐等。”⑯。此外,风俗使然,每逢春节、二月初五庙会、四月初八牛节、端午节、六月六、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以及本寨的会期等侗家视为重要的节日,侗家人都会演侗戏庆祝。不仅如此,2017年县上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巡演,“9月1日首场演出在三江县林溪镇亮寨中心戏台开演……以寓教于乐的宣传方式,将交通法规编入地方戏……将精心编排的侗戏小品《酒驾酿苦果》《岗前培训》,侗歌多耶《交通警察亚咕嘟》《嘎劝人爱酒》等以现场表演的形式为当地群众送上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⑰瞧瞧,为侗家人喜爱的侗戏在今天的政策宣传中也被派上了用场。

三、侗寨戏台

走进三江侗寨,不难发现,鼓楼是村寨祭祖、议事等重大活动的中心,戏台是民间休闲娱乐的要地;鼓楼、风雨桥被视为侗寨极重要标志,侗剧、戏台子也是侗寨不可忽视的要素。“鼓楼是侗家的标志性建筑,侗戏班的组织即以鼓楼为单位,一个鼓楼有一个戏班。”换言之,“一个寨子分若干姓,以鼓楼为标志,许多鼓楼对面建有戏楼” 。[3](329-345)

网上有这样概括侗族鼓楼文化的:“它是以侗寨鼓楼、风雨桥、戏楼、吊脚楼等民俗建筑为代表,以独特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为灵魂,包含侗族传统习俗在内的和谐的文化体系”。⑱而“多数侗族村寨均建有戏台,大的村寨建有多座,戏楼造型与侗族民房类似,是一种吊脚楼式的木结构建筑,用杉木榫接穿斗拱而成,楼台离地近两米,前趟后封,后台干壁留有两个边门,供演员出入台用,台面长十三、四米,深七、八米,台前额枋椮板饰有龙凤呈祥、人物、花鸟虫鱼等五颜六色之木雕彩绘,前台柱写有对联、诗词,瓦脊中央翘角上塑有二龙抢宝、仙鹤灵立等彩塑。融建筑、彩绘、雕塑、诗词于一楼,显得玲珑、别致、秀美”。⑲有资料介绍程阳八寨的非遗保护对象有“侗族大歌、侗族木结构营造技艺和侗戏”,所列当地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对象中亦有“岩寨鼓楼、万寿风雨桥、马鞍戏台、岩寨戏台、平坦戏台、平坦鼓楼”。⑳对于“饭养身子歌养心”的侗家人来说,唱歌、唱戏是重要的民俗审美活动。从物质文化遗产看,“鼓楼、风雨桥、吊脚楼、古寨门、戏台等侗族建筑艺术载体与建造技艺、侗族大歌、刺绣艺术、稻作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完整的当地侗族文化体系”;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看,“民间活动主要有赛芦笙、坐夜、月也、唱侗戏、多耶、对侗歌;传统手工艺有吊脚楼、鼓楼等侗族建筑技艺、侗族服饰的刺绣技艺、侗族银饰艺术品的制作技艺、侗族打油茶、传统风味酸肉、酸鸭、酸鱼、酸菜等腌制办法以及藤编、竹编、草编等日常用品的加工艺术等”。㉑按此当地表述,侗戏和戏台是侗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若是缺少了侗戏及戏台,“当地侗族文化体系”就谈不上“完整”。纵观程阳八寨,戏台和鼓楼时见,二者作为今天尤得张扬的典范化侗寨景观符号,彼此配置方式亦多种多样。

图4 马鞍寨鼓楼及鼓楼坪侧面的戏台

马鞍寨(又写作“马安寨”)的戏台,位于鼓楼左侧,坐北朝南(图4)。该寨依山面水,地形似马鞍,沿河三面田野环绕着村寨。我们下榻在此,民宿客栈是陈姓店主开的,就在重檐七层的鼓楼后方坡下。鼓楼建在坡上,处在寨子中心的最高点,门匾黑底绿字以隶书大写“马鞍鼓楼”,匾内上方有白色楷体小字写着“鸣鼓楼乐乐楼鼓鸣”,顺念倒念意思一样,饶有趣味,而匾内左右两侧,还配有楷书白色小字对联“楼矗寨中聚众而乐,鼓置梁下遇事则鸣”,将鼓楼之于侗族村屯的重要意义言之甚明。鼓楼前方,坪地宽敞,地面以青石板铺就,其左侧便是飞檐翘角、屋檐三重的歇山式木结构戏台。台口正面上方有黑底金字匾写着“莺歌燕舞”,两侧是红底金字木刻对联:“民间侗戏金汉另媄赞遍侗乡,侗族大歌多声多部誉满天下。”字迹均为楷体。戏台为长方形镜框式,三面突出,两侧封以木板为墙面,有上马门和下马门,门侧放着几把表演用的长短芦笙,一幅大红标语“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承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横贯舞台,幕墙上还挂着若干获奖证书如“2005年广西‘农村欢乐演出年’文艺会演二等奖”、“2016年三江县第三届侗歌多耶大赛林溪赛区优秀奖”等,还有2006年柳州市文化局授予的非遗保护传承基地牌子,写着“侗族木建筑技艺传承点”。犹如鼓楼,戏台顶部大梁上挂着许多以侗家编织、刺绣做的菱角形香包,梁上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戏台前,地面一排整齐嵌就的石板上刻有若干符号,其跟周易卦爻的“爻”字相近,也像吊脚楼。戏台左侧,坡下路边一通新碑刻着“马鞍戏台序”,内容大致是重建戏台的缘由以及中间经历的波折等,从中可知马鞍原有戏台,是20世纪80年代村民们出资动手自己修建的,现有戏台则由政府投资重建于2003年,老戏台被“拆迁到对河公路边另建”。文中提及撰序者为新戏台写的三幅对联,不妨摘录在此:“名匠绘新图紫陌红尘添锦绣,新台展雄姿黄童白叟庆升平”(楷书,贴于中柱)、“欢迎佳宾歌好舞美耶浓千般乐,喜建新台天时地利人和万事兴”(仿宋体,贴于后柱)、“木匠师傅妙手修座戏台如花似玉,马鞍民众欢心扶贫项目既得所有”(隶书,贴于后柱)。12月24日,农历冬月初七(冬至后第二天),是当地侗家“吃冬”的日子,村屯内家家户户都在忙碌,准备着招待亲友的宴席。屯内道路,寨外田埂,时见提着礼品前来走亲戚的人们。清晨,在鼓楼侧,我们看见有人家杀猪在操办席桌;午后,阳光暖暖,在鼓楼坪以及戏台上,好些村民在此晒太阳,围着桌子兴致勃勃地玩他们说的“字牌”(长条形牌上数字为黑、红二色,又分别以不同的汉字写出,如“三”与“叁”、“九”与“玖”,由此形成四人玩的四种花色,跟我在家乡四川所见的几种花色及玩法的长条形纸牌都不同)。

岩寨的戏台,与高大的塔形鼓楼正面相对。鼓楼和戏台之间坪地宽敞,中心有用黑色小卵石铺砌出一圆形方孔的铜钱形纹样。岩寨三面环山,东南面为林溪河,地势北高南低。来自西南面的小溪从山间穿过,在寨北折转向东南,穿寨而过汇入林溪河。这条小溪将寨子分东西两区,溪东二水之间的三角地带构成寨子的东区,属于岩寨原先寨子的范围。其东西两侧以溪河为湟濠,北面靠山处原有防卫的寨墙,现存阁楼式“冲边寨门”位于小溪边,让人犹能想见侗寨当年的不凡气象。前述林溪河边萨坛及阁式老鼓楼,即位于东区。岩寨内交通主要有5条石板路,外部溪流和内部小溪、水塘和水井构成了保证村民生活的供水系统。寨子里,大字书写国家级非遗“中国侗戏”的戏台所对的鼓楼是10来年前建的,而根据旅游路标指示,这里还设有非物质文化传承展示中心。高大的新鼓楼前有立牌介绍:“‘岩寨鼓楼’是岩寨的标志性建筑,老鼓楼始建于清代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新鼓楼建于2005年,楼高近三十米,檐层十五层,由四根主柱和十二根衬柱组成,为了建造鼓楼,岩寨每家每户都踊跃出钱出力,捐钱捐物捐木头,没日没夜的出义务工,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建成了景区内最具规模、雄伟壮观的鼓楼,鼓楼里的每一根柱子,每一块瓦片都凝聚了寨民的心血、汗水和智慧,是侗族人民团结和力量的象征。”一模一样的岩寨鼓楼介绍牌亦见于河边老鼓楼,让人不免纳闷:是老鼓楼异地迁建了么?或者,新鼓楼是择新地修建的么?语焉未详。倒是有关规划图纸作了区分,河边者叫“1号岩寨鼓楼”,新建者叫“2号岩寨鼓楼”。鼓楼是大家出钱出力修建的,在鼓楼门前,也有石碑记录村民们捐钱捐物的功德。鼓楼对面,木结构戏台宽敞高大,三重檐而顶层为斗拱繁复的歇山式,原木色,甚气派。台侧小屋门前,挂着“林溪乡平岩村岩寨屯老年人协会”、“妇女之家”等牌子,立着“村规民约”宣传栏。戏台前,横幅写着“中国传统村落——平岩村丁酉年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活动”,两侧木刻对联嵌入“岩寨”写着“寨地源泉雪碧净饮用天然矿泉长生百岁福,岩景山川添锦绣起伏山坡披襟竹木绿色装”(横批“千年侗寨妙奇侗乡优雅山庄貌全完美”),柱上纸贴对联残语为“三五人充当千兵万马发号令南征北战……”、“六七步跨过四海九洲听指挥横冲直撞……”。传统村落、自然山水、文化遗产、旅游景观,诸如此类话语将侗寨的现状、功能、意义等加以混声表述,透露出多种诉求。林溪河对面,高耸着平寨新建的“独柱鼓楼”,下午的太阳暖洋洋的,有十来位包着白头帕、身着青色衣的老年妇女坐在长凳上晒太阳,她们是组织在此为游客表演侗歌的。戏台则在鼓楼右后侧河边的休闲广场,亦高大,景区旅游公司演艺中心在此。广场上有彩色宣传画,展示唱歌、看戏、打糍粑、杀年猪、传说故事等民俗内容。戏台出入口贴着一份“表演队七月份演出节目单”,是常规性歌舞等节目,每天两场:

上午 表 2

在贵州黎平肇兴侗寨,我看见的五处戏台与鼓楼是分离建造的,戏台面对鼓楼,或正对,或稍侧。而在三江侗乡,还有戏台与鼓楼结合的“鼓楼戏台”或“戏台鼓楼”,可谓是中国戏台建造史上的奇观㉒。这种建筑,上部是鼓楼而底座是戏台,通常台口下方似吊脚楼式悬空,譬如位于独峒乡林略村者,“林略村花鼓楼,兼有戏台功能,农闲时节,寨民以侗族民间故事为题材,自编自演侗戏,登台演唱”㉓。遗憾的是,该村在2009年遭受了一场大火洗劫,尤具侗族特色的鼓楼戏台也化为灰烬。独峒乡位于桂、黔、湘交界处海拔1336米的“侗族圣山”三省坡南麓,地处桂北三江县西北面,前述程阳风雨桥最早的木匠师傅就出自该乡平流村。民众喜爱侗戏,据当地老人回忆,“‘一唱戏啊,这台阶,两边走廊,全站满了人,可热闹了!’……令他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非常时期’的唱戏遭遇。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只能容几百人的庙里成了一个‘小社会’,信用社、粮站、商店都集中在这里。因为如此,庙与戏台才保存下来,但戏服却面临厄运。没了戏服,侗戏就演不成了。唱戏人灵机一动,把戏服藏了起来。藏哪呢?粮仓!把戏服用稻草裹着,和谷物放一起。后来唱戏时,戏服未及清理,演员们披着带谷粒的戏服上台,就像在谷场上打过滚一样”㉔。除了独峒乡林略村鼓楼戏台,良口乡和里村有三座戏台,其中两座亦是鼓楼戏台,有记者写道:“鼓楼,号称侗寨的‘寨胆’。有多少座鼓楼就意味着这个村寨有多少个姓氏。古戏台往往以神庙戏台与宗祠戏台居多,这鼓楼戏台大概就是宗祠戏台的一种吧。”鼓楼通常建在寨子中心,但也有出于防火考虑以及方便田里干活亦可听戏而建在寨屯边上的,如:“村边杨氏鼓楼,便是一座融戏台于一体的鼓楼。鼓楼立于田边,七檐八角宝塔形,戏台在鼓楼中,朴拙处见光鲜。……原来这座鼓楼是杨氏家族5年前所建,为方便族人农闲时间看看侗戏。村里另一座鼓楼戏台也建于同期,一到唱戏,寨子里好不热闹!”㉕从建筑形式看,我在程阳八寨拍摄的“平懂鼓楼”、平寨戏台也多多少少具备这种鼓楼戏台或戏台鼓楼特征。且看下面三张照片(图5,首张出处见于网络㉖,后二张是我拍摄的平懂鼓楼和平寨戏台):

图5 戏台与鼓楼的奇妙结合

三江侗乡,鼓楼多多,戏台不少,有古香古色的,有今天新建的。无论新老,都寄寓着侗家人内心深处的文化情怀。一般说来,一个侗寨有一个戏班,可是在三江县良口乡南寨村,“有500户人家2000多人口的南寨却不止一个戏班,在鼓楼四周竟然有3个戏台,加上原来废弃的两个,5座戏台分布村中”。㉗直到今天,建戏台、唱侗戏仍是村民眼中大事。2017年1月15日,三江县八江镇高迈村归座屯举行新戏台落成庆典,附近村屯群众以唱侗戏、对山歌、多耶、百家宴、芦笙踩堂等方式进行庆祝,喜迎新春。㉘在戏台众多的三江侗乡,台口对联也是可欣赏的文化景观。㉙譬如,洋溪乡培吉寨将寨名作为藏头,其戏台联曰:“培养道德人才寓娱乐而催化,吉纳宝华地利借舞台作庆祝。”独峒乡高亚村有石牛泉,水甘甜,以之酿酒亦醇香爽口,该村戏台联便就此成文:“高北石牛泉风物雄天下,亚南侗族戏娱乐赛神仙。”也有以剧目“娘梅”(侗剧《秦娘梅》)为题撰藏头联的,如:“娘子恃情深先鬼后治鬼,梅花斗雪放后春先报春。”如前所述,侗家有唱“月也戏”的习俗,“‘月也戏’(做戏客),即以唱侗戏为主要平台,同时开展多种民间文化交流的集体社交活动,一般在农历的正月开展。其主要活动形式为甲寨到乙寨去演唱侗戏,对唱侗族大歌,男女青年交友,老年人走亲访友等”。㉚借此机会,便有村寨在“月也”时出题对对子,如林溪乡高友村到岩寨“月也”,后者以高友村的“高”字给出上联“高山流水情不尽”,前者则取岩寨的“岩”字对以下联“岩壁苍松万古青”。[3](355-356)此外,在良口乡和里村三王宫:“戏台上一副木刻古联与一副红纸对联相映成趣。古联隐约可见:‘为将相为公侯举止行藏劝世人立功立德;作忠良作奸佞声音笑貌醒当时谁是谁非。’今联醒目写着:‘人人看秀人人人人看人人看人,真真假假真真真真假真真假真。’这古联倒还易读,今联却吊人胃口。大爷道出‘三三四三’读法,果然生趣:人人看,秀人人,人人看人,人看人;真真假,假真真,真真假真,真假真。”㉛出自今人笔下的对联虽是文字游戏,却也手法不凡,妙趣多多。

注 释:

①随文配图除了注明者,均系本人田野考察中所拍摄。

②《平岩村》,中国传统村落宣传册,三江侗族自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编印,2017年12月。

③《平岩村》,中国传统村落宣传册,三江侗族自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编印,2017年12月。鼓楼与家族、族群密切相关,是侗族村寨的标志。如,2018年8月我去的贵州黎平肇兴侗寨就有5座鼓楼,由分居五个自然片区的陆姓五大房族分别建造,并以“仁、义、礼、智、信”分别命名,如“仁团鼓楼”、“礼团鼓楼”等。此处所讲的“团”,与三江人讲的“屯”,应该指意相同。

④譬如,当年在程阳大寨杨姓人家发现的侗族古歌《嘎茫莽道时嘉》(《远祖歌》)汉译本,其中遗失部分据当事人回忆就有内容讲述“飞山令公帅众与楚兵打,《嘎茫莽道时嘉》中称为‘飞山图楚’(侗音)。(按:当是五代十国时,飞山令公杨再思与楚王马殷之战。)”(过伟《中华民间文化与民族文学》第83页,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大寨与飞山庙所在的东寨,彼此相邻。

⑤龙沛《广西三江大小寺庙共祭靖州“飞山王”》,http://hn.rednet.cn/c/2014/08/22/3446738.htm,发布时间:2014-08-22 19:00:58,采撷时间:2018-01-05中午。

⑥兰应德《三江侗族夜郎文化之地“和里三王宫” 晋 级 国 保》,http://bbs.gxsky.com/portal.php?mod=view&aid=320680,发布时间:2013-5-16 10:22,采撷时间:2017-12-28晚。

⑦《平岩村》,中国传统村落宣传册,三江侗族自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编印,2017年12月。

⑧《三江今天好热闹:侗戏汇演、产品展销你不来?》,http://www.sohu.com/a/205281498_201405,发布时间:2017-11-18 16:51,采撷时间:2017-12-26中午。

⑨《侗戏》http://baike.sogou.com/v500475.htm?fr omTitle=%E4%BE%97%E6%88%8F,采撷时间:2017-12-26上午。

⑩《〈侗族通览〉十一 淳朴的表演 感人的戏剧》,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5b17040102wgtf.html,发布时间:2016-06-28 09:28:25,采撷时间:2018-01-02晚。

⑪同“注释⑧”。

⑫巴方《唱词编曲“土味”浓厚 三江侗戏:养在深闺待人识》,发布时间:2006年02月17日 10:36,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今报,采撷时间:2018-01-10晚。

⑬同“注释⑨”。

⑭2018年8月10日上午,李祥林抄录于贵州省黎平县堂安侗寨萨岁坛。

⑮杨明兰、宋尧平《萨玛节》,http://www.qdnrbs.cn/qdngs/2017-12/23/141_5643.htm,采撷时间:2018-01-01晚。

⑯同“注释⑩”。

⑰《柳州:侗戏侗歌进村巡演》,http://www.gazx.gov.cn/gxgat/jywhua/54897.jhtml,发布时间:2017-09-06 11:16,采撷时间:2017-12-26上午。

⑱《三江鼓楼》,http://www.baike.com/wiki/%E4%B 8%89%E6%B1%9F%E9%BC%93%E6%A5%BC,采撷时间:2017-12-28晚。

⑲《柳州三江侗乡行之七》,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20c1340102ebhr.html,发布时间:2013-10-12 10:35:09,采撷时间:2017-01-02晚。

⑳同“注释⑦”。

㉑同“注释⑦”。

㉒看看手中几本有关中国传统戏台的书,未见有对侗寨鼓楼戏台的记载。如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中国戏台》,书中述及“神庙戏台”、“城市戏台”、“宫廷戏台”、“私家戏台”等,对侗乡这种戏台未提及。又,收录“侗戏”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有“戏曲剧场”条,说古道今,对此不曾言及。《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虽有专门篇章介绍侗戏,对此亦未在意。

㉓卿要林《广西柳州三江侗乡鼓楼探秘》,http://gx.leju.com/news/2016-06-09/06086146432532100731862.shtml,发表时间:2016-06-09 06:08:30,来源:南国今报,采撷时间:2017-12-28晚。

㉔林雪娜《侗寨戏台:“干栏”伴“寨胆”》,http://gxrb.blog.sohu.com/190559345.html,发布时间:2011-11-09 07:26,采撷时间:2017-12-28晚。

㉕同注释24

㉖同注释24

㉗巴方《唱词编曲“土味”浓厚 三江侗戏:养在深闺待人识》,发布时间:2006年02月17日 10:36,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今报,采撷时间:2018-01-10晚。

㉘《广西三江:侗寨戏台落成迎新春》,http://pic.gmw.cn/cameramanplay/3594050/5349747/0.html,采撷时间:2017-12-28下午。

㉙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戏台乐楼楹联精选》“按省域收录了全国遗存的戏台乐楼楹联2717副”,其中有贵州、广西的诸市县戏台对联若干,不见有明确标示是属于侗寨的。

㉚《月也》http://baike.sogou.com/v66161988.htm?f romTitle=%E6%9C%88%E4%B9%9F,采撷时间:2018-01-04晚。

㉛林雪娜《侗寨戏台:“干栏”伴“寨胆”》,http://gxrb.blog.sohu.com/190559345.html,发布时间:2011-11-09 07:26,采撷时间:2017-12-28晚。

猜你喜欢
侗寨鼓楼戏台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戏台送到家门口
狸猫戏台
鼓楼颂
鼓楼颂
肇兴侗寨
音画之旅 百里侗寨踏歌行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侗寨鼓楼传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