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移模写到全息摹复”的壁画保护
——以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的摹复实践为田野个案

2019-01-15 03:31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全息壁画病害

李 强

(宝鸡文理学院 ,陕西 宝鸡 721000)

壁画起源于人类文明的早期,是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美术史的完整叙述和正确认知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古代壁画又是重要的历史文物。中国古代壁画种类丰富,主要包括:墓葬壁画、石窟寺壁画、建筑壁画等。壁画由于受到支撑体(建筑、洞窟、墓葬)保存情况的限制,地域环境、年代久远等条件都会影响到壁画的保存,在文物保护中除了原址保护之外,揭取壁画使它保存在更好的条件环境中也是文物保护领域常用的保护方法。从壁画作为美术品的角度来理解,如果能够让壁画的图像信息较为完整的流传,这一图像信息不仅是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所需要留存的信息资料,所以壁画的临摹也可以从一个方面理解为是壁画的重要保护方法,本文主要结合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中国古代壁画摹复系统技法人才培养项目”所提出的“全息摹复”理念,通过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的摹复实践加以分析理解。

一、传移模写到全息摹复的异同

一、传移模写到全息摹复的异同

“传移模写”是艺术考古学并美术绘画领域学习传统的最好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有了美的自觉,成为以审美为主要目的艺术品,在绘画艺术发展的同时,艺术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人物画成熟之际,“传神”理论得以提出,随着人物绘画的成熟对绘画的品评成为这一时期的风尚,南朝齐的画家兼理论家谢赫在顾恺之传神论的基础之上,在其著作《画品》中又提出了“六法”,讲到绘画要达到的最高审美目标是“气韵生动”,同时六法也指出了一条循序渐进提高的艺术学习之路。

六法”的内容如下:“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1]

六法中的“传移模写”指的是临摹作品。传,移也;或解为传授、流布、递送。模,法也;通摹、摹仿。写亦解作摹。把模写作绘画美学名词肯定下来,并作为“六法”之一,表明古人对这一技巧与事情的重视。顾恺之就留下了《摹拓妙法》一文。模写的功能,一是作为基本功的练习手段,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谢赫并不将它等同于创作,因此放于六法之末。由此可知“传移模写”是学画基础阶段所要遵循的要求,中国画的学习首先是从临摹开始,在掌握古人绘画技法后再写生、创作,所以“传移模写”是学习传统最好的方式。

“全息摹复”的壁画保护方法,是迄今为止对于古代壁画保护复制的新方法。“全息摹复”是针对古代壁画保护而提出来的新理念,是“全信息”现状临摹。“摹复的意义主要希望在现状摹写的过程中指向该壁画原始本真的把握与反映,着力抓住涣散于支离破损的画面上的那些弥留的原始信息。”[2]与传统“传移模写”的临摹相比较,“全息摹复更加注重特定时态下的更全信息,并强调在历史性衰变过程的追踪梳理与研究中找到原生的典型状态。”[3]

同时“全息摹复”还有着技术的支撑,就是对壁画绘制与保护材料的加工制作,以往的临摹主要是针对于图像画面的记录,对于绘画层下部的地仗层一般并不考虑,而“全息摹复”可以根据原壁画的地仗层在摹复中制作出相似的地仗层效果,但它是一种超薄底层,这种方法的底层材料也经过多次试验并注册了专利,所以从保护理念和技术水平都体现出了“新”字。

二、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壁画保护与摹复的历史考证

首先,人们关注到记录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图像的相关图书资料。和林格尔新店子东汉壁画墓在1971年秋季被发现,1972至1973年间进行了考古发掘,之后关于这个壁画墓的研究一直在持续,由于墓葬早年被盗,所以墓室中保留下来最有研究价值的文物就是绘满主墓室与耳室墙壁上的壁画,壁画内容极其丰富,包括车马出行、府城、衙署等反映墓主人生前官宦生涯的事迹图像,和汉代流行的孝子、烈女等人物,壁画中文字题记有250处,丰富的图像信息对于研究东汉历史、文化有着及其重要的价值。

对于壁画的研究图像信息资料是第一位的,虽然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但由于其价值的重要性,和对于壁画保护的需要,原址保护的壁画并不对外开放,所以要获取壁画图像了解出版的相关图书画册很有必要,通过资料查询关于和林格尔新店子东汉壁画墓较为详细完整的图集画册一共出版过三次。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所编,197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是最早出版的一部关于和林格尔新店子东汉壁画墓的图集画册,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字部分,介绍了和林格尔汉墓的考古发掘,以及对于分布在前、中、后三个主室和三个耳室墓室墙壁上壁画内容的解读,并对其绘画技法与艺术风格进行了简要描述。尤其是对反映墓主人从举孝廉到郎再到西河长史、行上郡属国都尉、繁阳令、持使节护乌桓校尉的官宦生涯所做的历史地理考证,对于了解壁画的内容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第二部分通过60余张彩色图版介绍了墓室主要的壁画内容图像;第三个部分为黑白图片,它是当年在汉墓考古挖掘后,由美术工作者对残损较少的壁画临摹出的图像。在当时的印刷技术条件下,这部精装8开本图册达到了当时最好的印刷与出版水平,基于它的学术价值在2007年进行了再版印刷。但也就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条件,在摄影、印刷等方面都留下一些遗憾,考虑到印刷的成本图册并未采用全彩图印刷,画册彩图普遍偏为暖色调,由于摄影设备的局限,一些局部细节拍摄不够精细,上述问题对于研究与摹复汉墓壁画都会产生一定的误导。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孝子传图辑录》陈永志、黑田彰主编,200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一图册出版是因为“1978年6月出版的《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一书,虽然也比较详尽地刊佈了壁画的主要内容,但囿于当时的研究条件与出版限制,还是遗漏了壁画当中一些重要的细节,书中对于一些画面的考释笼统且不全面,有鉴于此,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日本幼学会联袂再次对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资料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对于壁画中的一些内容再度进行考释,同时对于壁画的其他内容也进行了补充刊佈,形成了这本《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孝子传图辑录》”。[3]这段文字充分阐明了这本图册出版的动机,也说出了这一图册的特点。这部书精细地把和林格尔汉墓每一面墙壁按照墓室的空间位置的逻辑关系全部展示出来,包括墓室顶部,即使一些漫漶不堪图像几乎无法识别的墙壁也都进行了客观记录,除了全面,编辑者还以孝子图为根据对孝子、烈女、孔子弟子等图像进行细节拍摄,由于在拍摄、印刷等方面的精益求精和印刷技术进步,这本图册对壁画墓的图像与色彩还原准确,层次丰富,具有很好的研究参考价值。但由于壁画墓在考古挖掘后实施了原址保护,但并没有特别有效的保护方法缓解壁画的衰减,三十多年的时间壁画出现很多病害,很多图像漫漶不清,这也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中国出土壁画全集3,内蒙古卷》徐光冀主编,201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对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墓葬壁画做了简要描述,并选登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中近50张代表性的壁画图像,全彩印刷,配合图片对每一幅壁画图像进行了简要文字说明,并注明撰文者与摄影者。由于是古代墓葬壁画的总集,所以专业性不及前两本图册,图片收录数量有限,只能通过它对该墓葬壁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只能作为壁画摹复的辅助材料使用。

以上三本图册各有特点,如果在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摹复中三本图册相互补充使用,就能较真实地还原原有的壁画信息,这样“全息”摹复才实至名归。

有关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摹复历史,也值得我们回味。

前面已经提到传移模写是学习传统最好的方式,一些优秀的古代壁画常常被用做学习的范本供人临摹,如敦煌壁画、永乐宫三清殿壁画等。这些壁画作品大都技法成熟、艺术价值高。而早期的汉墓壁画却很少能够成为这样的学习对象。主要是至今还没有传承保留下汉代的绘画作品,多数人对早期的绘画没有认识,简单的认为汉代绘画技术还不够成熟不易学。但随着解放后汉代墓葬考古中壁画、帛画、彩棺、画像石砖的大量出土,汉代绘画的艺术价值不断被重视,汉墓壁画有着很高的艺术与学术价值,值得学习。那么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发掘出土40多年,是否对它进行临摹?目的是什么?

上文提到《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一书第三部分黑白图版就是壁画摹本。在考古发掘中绘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一般情况下主要是以线描图的形式,记录考古对象的图形信息,但对于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壁画墓,面对艺术价值极高的壁画,考古中也采取了临摹制作“复本”的办法来保留更全面的壁画信息。

1971年开始考古发掘的唐代乾陵陪葬章怀太子、懿德太子、永泰公主墓甬道内精美的壁画被揭取之后,为恢复墓室原貌便于更好的展览效果,聘请了陕西一批美术工作者在原墓道位置对壁画进行了复制,达到了很好的展示效果。另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当年山西运城永乐宫搬迁时,作为国家任务,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在陆鸿年、刘凌沧先生带领下原大临摹了永乐宫壁画,同样也是为永乐宫壁画保留“复本”。

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有过“复本”的工作吗?目前在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的边关烽火主题展厅中就陈列着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的临摹作品,包括牧马图与宁城图等。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崔雪冬教授在其学术著作与讲座中提到五十年代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金高(女)是壁画的临摹者①。崔雪冬教授说金高先生曾经在内蒙古文博系统工作,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考古发掘后,有关部门考虑到保留“复本”,作为工作任务,金高先生被派去临摹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据说她采用玻璃板拷贝的方法较准确地表现出壁画中的重要形象信息。金高先生一共完成了三套临摹作品,艺术价值极高。据了解这三套临摹稿,一套保存在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在边关烽火主题展厅陈列的就是金高先生当年在和林格尔东汉墓临摹的一部分作品。

另外两套据崔雪冬教授介绍留存在国家博物馆一套,另一套由画家自己保存,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金高作品展中曾经展出。从这一点表明当年文物部门也非常重视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的价值,临摹的目的就是为壁画保留“复本”。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壁画保留面积大,这样的大工程量应该是有一个团队的合作,在阅读1978年在内蒙古考古文物工作队工作的盖山林先生的著作《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后记时,文中提到是金高、官其格、郑隆、张郁等美术工作者临摹了壁画。这些图像较详细的还原的图像信息。但以金高先生为主的美术工作者当年具体临摹了壁画墓中的多少面积?临摹作品的数量有多少?还有待进一步了解。

虽然对于该墓的研究一直持续,但再没有过系统全面的壁画临摹工作。

鉴于上述追根溯源,我们认为,全息摹复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是有价值与意义的。

上文提到除去金高先生们当年的临摹,后来再没有更全面的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临摹工作,在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看到的临摹作品为纸本,以某一主题画面为构图,以画面图像为重点表现与复原,只对画面中较大面积的剥落与墙壁裂隙做了表现。虽然保留下来的信息非常重要,但还不能够做到“全信息”。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采取了原址保护,一些保护措施可能缓解壁画的衰退,但并不可能让它永远留存,所以用全息摹复的方法是有效的非本体保护手段,它的目标就是为古代壁画艺术保留下“全信息”的复本。

此次的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摹复工程依托于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中国古代壁画摹复系统人才培训”项目,这个项目以技术专利为支撑,在全国范围内选拔40余名具有一定美术基础与文博知识的学员,通过以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为主的摹复实践训练,掌握这种新的技术手段与理念,为保护传统壁画的工程(中国境内的建筑壁画、洞窟壁画、墓葬壁画留存量巨大)储备人才。

“全息”摹复的概念使得壁画的研究视野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壁画本体来讲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个是美术领域,对于壁画的图像信息,表现内容、技法等进行研究,另一个是保护领域,对壁画的保护理念、保护方法进行探讨,两者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虽然关注于同一研究对象但很少有交汇融合,而“全息”摹复既关注图像研究又对壁画中的病害有所分析认知,所以促成了两者的交融,拓展了壁画研究的新视野。

三、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摹复技术的田野实践

(一)壁画摹复的技术方法与理念

1.专利技术底层制作方法与综合性的摹复方法

全息摹复能够成为壁画保护中重要的方式来自于它的专利技术支撑,“全息摹复系统的技术支撑有两个国家级专利项目,既有壁画基材的专利技术也有壁画颜料和防水、防潮、防酸腐等科技手段。系统中的主打技术成果原生摹制法采用了一种新型的超薄地仗,结合原址原地相匹配的材料加工颜料,以确保摹复壁画的“血统纯正”与信息准确。系统的各类技术指标,目前已经实现了防水防潮防霉变等长久保存功能要求。而画面的物质肌理,不仅是视觉上,尤其是用手来触摸则更能体现出或砂质或泥质的真实感,并且其柔韧性可以达到自由曲卷的程度,更加方便于大量存储和异地展陈的运输。”[4]

图1. 全息摹复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

全息摹复(见图1,全息摹复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前排左一为笔者,前排右一与笔者一起摹复的是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艺术学院壁画专业的冯志杰老师。拍摄时间:2018年7月20日,拍摄地点:内蒙古师范大学和林格尔校区美术学院,拍摄者:赵国兴)是对所需临摹壁画的现状摹写,这里所说的现状并不同于以前多数临摹只注意画面的图像,并不考虑壁画的地仗层制作,以及使壁画残损、剥落、生命力减弱的“病害”。而全息摹复是一种综合性的摹复方法从底材(地仗层)的制作,到壁画“病害”的还原再现,都不只是从“视觉性”的单一角度出发,除画笔之外,刻刀、砂纸、打磨工具等综合手段的制作加工,还原了壁画现状的真实性,力图达到“全信息”的真实感保留。

2.全信息与壁画病害信息分析

“在理念上,全息摹复系统是一种脱胎于现状摹写手段的非本体保护策略,其原出的理想是成为古代壁画保护的预防性措施,为未来预先保留一个从物质肌理到画面视觉效果都十分接近原始壁画的备份。”[4]

全息摹复的出发点在于壁画保护,所以与“传移模写”为理念的壁画临摹在目标与作用上有着区分,前者的全信息包含了壁画的图像,壁画本体的物质结构,以及壁画表面在漫长的岁月侵蚀中承载的变化信息,如:陈旧、病害等。在摹复过程中对于壁画表面的“病害”分析,是以往的壁画临摹中难以做到的,多数临摹中只把“病害”以“做旧”的方式去处理,只做到视觉中的“相似”,而2013年12月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对“古代壁画病害”做了详细的分类,全息摹复中对于主要的壁画病害类型从其产生的原点出发,对壁画现状的“病害”做到分类的分析,并通过综合性(非单一的绘画做旧)手段加以表现。

(二)中室壁画摹复过程

1.壁画的图像分析

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是由墓道、前室、中室、后室以及三个耳室组成的多室墓,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古代壁画摹复系统技法人才培训项目主要的实践训练就是全息摹复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

分配给本人主要任务是摹复中室南壁与北壁部分壁画,南北壁对应面积相似,但中室的南壁有甬道接着一个耳室,所以壁画分布在甬道门以外的其余墙面部分,南壁的壁画图像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有反映儒家忠孝礼义思想的列士图和表现墓主人升迁出行的使君赴繁阳迁度关时组成,下部表现墓主人曾经担任繁阳令时的繁阳城。上部的壁画剥落、漫漶比较严重,列士图与使君赴繁阳迁度关时中很多形象都已残损,图像信息辨识困难,下部的繁阳城也有部分残损,但保留的图像可以反映出繁阳城的基本结构特点。北壁部分图像信息丰富,由上而下分别为:孝子、烈女、黉舍、百戏乐舞。北壁壁面完整,本人摹复的北壁部分壁画面积约为高2米宽1.5米。北壁虽然图像信息丰富但乐舞百戏图像以上部分似乎被烟火熏烤过壁面发黑而且图像漫漶严重,壁面大量出现点状剥落影响壁画图像的辨识。

在绘画学习中临摹是非常重要学习传统的手段,但面对所要学习的作品并不是立即提起笔来画,而是要“读”,对临摹的作品进行认真的分析发现,称之为“读画”。全息摹复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同样首先要进行的工作就是解读,这种解读不仅停留在以往对图像信息的分析,还包括墓葬环境与结构、壁面结构材质、壁画现状病害等,应该如同文保修复中所做的修复报告前期分析,这种分析包括三个方面,尽可能从感性的视觉认识分析总结出条理步骤化的摹复方案。

2.中室壁画摹复的步骤

(1)壁画的底层制作

图2. 制作底层

地仗层是指壁画的底层,纸本的壁画临摹是不会考虑到原壁画地仗层的结构与材质,全息摹复的一项技术专利就是按照地仗层的结构,使用沙、土、底胶、明胶等材料在以亚麻布为底的画框上制作轻薄的地仗层(见图2,笔者在制作底层。拍摄时间:2018年8月10日,拍摄地点:内蒙古师范大学和林格尔校区美术学院,拍摄者:赵国兴),地仗层的加工不只作为绘画层的底来使用,还包括壁画现状中墙面出现的剥落、墙面裂缝等病害的处理要求。

(2)摹复还原图像信息

前文的图像分析中已对墓葬中室壁画的图像信息保留基本情况做了简要介绍,图像信息的摹复参考主要依靠斯琴塔娜艺术博物馆提供的壁画等大图片和《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孝子传图辑录》两本图册参考,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壁画绘制的主要技法包括勾线填色法与没骨画法等,当然面对壁画的保留现状以及墙面经过近1800年尘埃的积累,壁画的色彩并不同于我们想象所获得的初绘时期的颜色效果,所以“现状”的理念始终指导着图像信息的摹复,绘制过程采用传统矿石质颜色和罩染的方法较好的还原了壁画现状的图像信息。

(3)摹复制作病害肌理

全信息的现状临摹也包括对于壁画目前存在的病害的仿制,与纸本临摹中“做旧”的绘画表现方式不同,壁画病害在壁面也会形成“肌理”的视觉效果,而全息摹复中由于特殊的底层制作,在壁画病害的仿制中不再是单一的“绘制”而是“制作”,方法手段多种多样,例如“剥落”,因为特殊的地仗结构,就可以采取技术手段剥去绘画层露出所需要的底层,“裂缝”同样可以用刀在地仗层上“切割”出视觉、触觉上的真实效果(见图3,笔者在打磨处理壁画病害。拍摄时间:2018年8月2日,拍摄地点:内蒙古师范大学和林格尔校区美术学院,拍摄者:赵国兴)。同样,在摹复的过程中也不能以病害的复制代替了整个的摹复过程,壁画“病害”的制作也是在图像信息完成之后来进行。

图3. 打磨处理壁画病害

(4)统一调整技术再加工

当单幅的壁画现状摹复完成,就需要按照墓室的整体结构进行组装调整,统一色调,通过“提”或者“压”,协调整个墓室壁面的统一,在此基础上最后完成壁面的防水处理,最终完成整个的全息摹复工作。

四、壁画摹复田野实践过程的得与失

(一)实践经验与收获

1.由试错到系统化的全息摹复程序

两个多月的壁画摹复工作收获很多,因为全息摹复是一套新的对古代壁画复制保护的方法,与以往以工笔画技法为主导的临摹方法不同,所以前期学习中有一个“试错”的过程,即在摹复的工作中出现制作程序、表现方法、理解认识上的偏差错误,影响了表现的效果和工作效率,但试错是一个积累经验和了解摹复系统的重要过程,指导教师们也允许大家尝试,这种包容基于全新的壁画地仗层技术的支撑,画面层的错误可以通过洗与多层罩染加以调整,而壁画“病害”的表现不是绘画层面的模仿,真的是对包括地仗层在内的壁面底层的“破坏”,而破坏的目的就在于对古代壁画现状的真实反映。在两个月的实践中面对古代壁画的摹复大家也总结出了比较系统化的技法程序。

2.技术的掌握与交流

全息摹复系统中有一套全新的技术专利支撑,就是底层的制作,虽然在一些方面存在着专利的保护,但制作原理、层次结构等方面也都是这次学习实践所掌握的技术。同样在摹复实践中同学们也开发了一些技术,比如破坏底层的手段,加工“病害”的过程中使用电动的打磨工具提高效率等。通过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的摹复工作对于汉代后期墓葬壁画的形式结构、表现方法,以及相关的一些研究都有了了解,开启了学术研究的新的领域,同学来自于不同地域和美术与文博两个领域,通过学习也加强了交流,取长补短。

(二)关于对近似度95%的质疑与数字化量化的方法建议

艺术作品的复制古已有之,并不是说只要是复制品就不存在什么价值,就与“廉价”紧紧地绑定在一起,当原作消失,好的能够传达原作信息的复制品同样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如我们现在书法临习的唐人冯承素本王羲之《兰亭序》,就是唐代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运用“响拓”勾填的方法摹制的“天下第一行书”。古人对于优秀的复制品书画有这样的评价“下真迹一等”。

全息摹复能够传达出比以往临摹作品更真实的效果,“专家研究考证,以这种方法还原古代壁画的视觉质感和特殊的肌理效果的相似度达到95%以上,几乎可以准确的翻译古代壁画的所有信息。”的确从相似度上摹复系统超出了以往所有的临摹方法,但95%的数据有什么依据?以往的临摹作品可以达到百分之多少?如果需要数字量化,是否可以制定一个量化标准更科学评判摹复作品的相似度。在文保领域对于全息摹复并不完全认可,还有待进一步推广,使用量化可能更有说服力。于是从图像信息、技术手段、艺术表现几个方面考虑我们制作出一份壁画摹复数据量化表,期望通过量化的手段来进行更科学的判断。

表1 壁画摹复数据量化表

五、小结

总体来说,在全息摹复的新理念指导下,在近三个月的古代壁画复制的田野实践培训时间里,我们完成了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的现状临摹,也是在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考古发掘后,利用新理念、新技术对该墓葬壁画第一次整体性的,按照墓室结构空间关系完成的文物保护“复本”工作的一次田野工作,其意义重大。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壁画非本体保护的一次有益尝试和实际探索。

注 释:

①2018年7月崔雪冬教授为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中国古代壁画摹复系统技法人才培训”项目以“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图像与空间研究”的报告中,多次谈到金高先生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的临摹作品。

我校两名教授当选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指导委员会委员

11月1日,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上,我校副院长赵林平教授当选音乐舞蹈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新媒体学院院长高鹏教授当选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新一届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包括2个综合类、109个专业类和40个分教指委会。

猜你喜欢
全息壁画病害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葡萄病害周年防治历
"全息投影"
果树休眠期咋防病害
壁画上的数学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