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蒙古族民间音乐考察行记(中)

2019-01-15 03:31哈斯巴特尔崔玲玲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图瓦长调蒙古人

哈斯巴特尔 崔玲玲

(1.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2.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10)

(四)图瓦民间音乐考察行记

7月14日早晨,我们坐车前往禾木县哈纳斯蒙古民族乡。禾木县哈纳斯蒙古民族乡位于布尔津县北部,位于蒙古、俄罗斯交界处,是一座美丽的北疆山村。禾木县哈纳斯蒙古民族乡居住着蒙古族、哈萨克族和图瓦族等民族。其生产方式以游牧、狩猎为主。传说禾木村这一带居住的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到达哈纳斯蒙古民族乡乡政府所在地——禾木时已经中午一点。禾木距离哈纳斯湖约70公里,西边是哈纳斯河,周围群山环抱,云雾缭绕在绿色的山峰中,好似进入天堂仙境,这里不仅生长有丰茂的白桦树林,还栖息着各种珍贵的野生动物,可以称得上天山草原最美的地方之一。禾木乡哈纳斯村居住着大约20户牧民,皆住木屋,房屋结构简单,用白桦树建造而成,看起来古老而结实。7月的哈纳斯民族乡,正是旅游旺季,很多民间艺人都忙着自己的事情,采访工作只好等。

图17.禾木(哈斯巴特尔摄于2011年)

7月15日早晨,我们在哈纳斯民族乡采访了当地艺人,通过了解,哈纳斯乡居住着很多图瓦蒙古人。图瓦蒙古人以游牧为主,狩猎和采集为副业。与蒙古族在诸多习俗和生活方面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图瓦蒙古人说的并不是蒙古语,说图瓦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最早信奉萨满教,后信奉喇嘛教。

图18.哈纳斯乡(哈斯巴特尔摄于2011年)

1.民歌演唱传统

图19.艺人梅花(左一)、道尔加拉(左二)、哈林别克(左三)、乌兰杰(右二)、崔玲玲(右一)(邹小龙摄于2011年)

短调民歌艺人,梅花,女,图瓦蒙古人,40岁,以前是该乡小学蒙古语文教师,现从事旅游业。她的蒙古语说的非常标准,我们大家都能与她交流。她从小跟父母亲学习图瓦民歌,父亲叫哈拉塔尔,74岁,母亲已去世。她演唱的图瓦民歌有《查干·斡日格》,是一首爱情歌曲。梅花为我们提供了一份重要的资料,就是详细记录阿勒泰地区著名民间艺人资料的一个册子,其中有:著名祝赞者、阿勒泰颂的表演者、潮尔奇、呼麦沁——塔温泰(五十的意思);著名冒顿·潮尔奇——伊尔达石;著名冒顿·潮尔奇——玛尼达尔;阿勒泰颂的第三代传承人——巴图那森;著名叶克勒演奏家——朝勒巴、伊西、巴图苏和、图雅嘎、巴德玛、帕勒玛、帖木儿·巴图柴仁、策仁加蒲。她所提供的这份信息对于我们全面了解阿勒泰地区过去的音乐文化历史及当前的状况具有重要的资料补充意义。

图20.艺人碧肯(哈斯巴特尔摄于2011年)

碧肯,女,图瓦蒙古人,42岁,她为我们演唱了一首图瓦爱情歌曲,但是不知道这首民歌的名称,很遗憾。但是笔者认为,在这样一个人口稀少的图瓦村落中,这些图瓦蒙古人没有丢弃自己的语言、文化习俗、民歌演唱,传统,坚强地生存在旅游文化中心地带,抗拒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并保持自己的固有传统和生活习俗,也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由此产生了对她的敬佩之心。

图21.艺人泰万(中)、乌兰杰(右一)、作者(左一)(邹小龙摄于2011年)

长调民歌艺人,泰万,女,图瓦人,今年54岁。1974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毕业之后在布尔津禾木乡中学任教,后调入阿勒泰市教育局工作,现退休在家。有两个子女,父亲叫加蒲,她三岁时就已去世,母亲叫赞丹,65岁去世,都是能唱的民歌手。泰万的姑姑是当地很有名的歌手,姑姑26岁时去世。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图瓦蒙古人英年早逝的比较多,这是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首先是该地区医疗条件差,得病不能及时治疗,使很多人英年早逝,其次是由于生存环境和婚姻等方面,以上诸多原因使图瓦蒙古人正在面临人口急剧下降的厄运。

泰万目前正在搜集、整理图瓦蒙古民歌。她说目前很多专家学者不太重视图瓦蒙古民歌方面的研究,而侧重研究器乐方面,如冒顿·潮尔、叶克勒等乐器。泰万女士自觉开始搜集、整理图瓦蒙古民歌,对目前频临灭绝的图瓦蒙古人和图瓦蒙古音乐文化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举措。泰万最后为我们演唱了几首图瓦蒙古民歌,如《唱给父母的歌》《女儿出嫁时演唱的歌》(长调)、《诵·音·道》(敬酒歌)等。

《唱给父母的歌》的唱词为:

altai saihan bolbacu(阿勒泰再好),

altan hanas du gürhu ügei(不如金色的哈纳斯),

arad olan bolbacu(百姓再多),

abu eji degen gürhu ügei(不如我的父母好)。

《女儿出嫁时演唱的歌》(长调)歌词为:

türbeljin gajar un ebesu ni(方形地方的草木),

türben bota du hoor yo(对四畜有害吗)?

türbeljin hugulugsan cai ni(切成方形的茶叶),

türugsen ehe du hoor yo(对生母有害吗)?

《诵·音·道》歌词为:

tolugan eber tai huraga ni(长有七角的羊羔),

cecen baisa in jocilga(献给王公当美食),

tolugan dasimag tai arihi ni(七回酝酿的美酒),

cecen baisa in sung(敬献王公们品尝)。

玛雅拉,女,今年31岁,图瓦蒙古人,玛雅拉圆脸,脸色红润有光,身穿蒙古袍,头戴彩色头巾。与我们简单问候之后,她演唱了图瓦蒙古民歌《银花》,还演唱了几首创作歌曲,包括当地图瓦人创作的歌曲。她演唱的图瓦民歌与泰万演唱的图瓦民歌很相似,就是说曲调相同,唱词不同。由于哈纳斯村是通往哈纳斯湖的必经之地,该村民们大多数做起了旅游服务接待工作,与旅游相关的生意有:个人家庭旅馆、图瓦文化风格的展览室、图瓦音乐舞蹈表演节目、篝火晚会等。

2.呼麦音乐

哈纳斯村里每年夏季会聚集很多从事文艺工作的外乡青年,一些则是附近乡村的,有些则是专门通过朋友推荐或个人关系来到该村,专门给来此旅游的外地客人们展示表演歌舞节目,赚取消费。每场表演价格不等,有专人管理和组织歌舞表演节目,而外地游客观看时,必须通过旅游团的统一组织下,到指定的地方观看民俗性演出活动。我们从玛雅拉的蒙古包走出来,进入另外一个图瓦人的房屋,里面坐着两位小伙子,一个叫阿穆尔达赖,另一个叫诺民跌力格。他们也是外乡人,来这里跟乔龙巴特学习呼麦,其余时间打工赚取生活费,主要是给游客们演唱呼麦等。

图22.17岁的阿木日达拉(右一)与道尔加拉(左一)(哈斯巴特尔摄于2011年)

阿木日达拉·铁木尔呼雅克,汗德尕特乡人,乌梁海蒙古人,17岁,他的奶奶叫阿彬,是一位很有名的民歌手。他从乔龙巴特学习冒顿·潮尔,从巴图巴雅尔学习呼麦,已经学了5年。阿木日达拉所演奏的冒顿·潮尔曲目有《黑棕熊》《额奔河的波浪》等传统曲目。他还会演奏托布秀尔、吉他等乐器。阿木日达拉当年才17岁,正在读高中,他说,他非常想去内蒙古上学,因为内蒙古地区有很多流行乐队,很多年轻人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创作自己喜欢的摇滚乐。他后来单独跟我说,他非常想去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当时叫蒙专),这个学校都是蒙语授课,而且当年也有音乐系,他让我问问,怎么才能考上这个学校。我就告诉他,考音乐系,必须到呼和浩特参加音乐专业考试,合格之后参加文化课考试,之后才可能被录取,不能直接去就读。他很失望,摇着头说,他今年刚好高三,不知道这些音乐类考试信息和情况,脸上显露出很沮丧的样子。我连忙安慰他,说,只要你喜欢音乐,以后有的是机会,不要放弃你的呼麦和吉他。当时的简单对话,现在回想已快十年了。如今的阿木日达拉已成为非常有名气的呼麦歌手,并组建了自己的“旱獭乐队”,该乐队目前在国内很有名,多次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巡回演出,有很多粉丝不说,经常在微信朋友见到他们的精彩演出视频,我不禁感慨,音乐兴趣和坚守对一个年轻人的重要性。另一个小伙子诺民跌力克,乌梁海蒙古人,今年25岁,青和县人,会演奏冒顿·潮尔、呼麦等,刚开始学习,学习时间很短。

图23.呼麦艺人诺民跌力克(哈斯巴特尔摄于2011年)

采访结束后,到玛雅拉家里喝奶茶,喝完茶聊过之后驱车赶往白哈巴村。白哈巴村位于阿勒泰山的神山峡谷之中,四周森林密布,与哈萨克斯坦国只有一沟相隔,被称为“西北第一村”。据道尔吉拉说,这个村离哈纳斯乡政府40公里,离布尔津县120公里,居住着140多户牧民,人口800多人,除了学校的老师以外,其他都是牧民。以前这个村落人口并不多,住户都是图瓦蒙古人,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边境安全,政府决定从其它人民公社搬迁了一批哈萨克族农民、牧民到此地定居。白哈巴村崇山峻岭,与世隔绝,这里的牧民过着游牧、狩猎生活,冬季环境非常艰险。这里冬季漫长,每年寒冷期大致7个月左右。以前没有修通公路时,当地人必须提前做好过冬的粮食和畜群的过冬草粮。这些都要赶在大雪封山之前完成。每逢遇到大雪灾,相关救助力量很,难进入该地区,因此,经常出现牲畜冻死或人被冻伤乃至遇难事件。即使没有大雪灾,由于封山之后的寒冷时期较长,加之交通不便,解决生产生活资料便成为最重要的事情。

图24.白哈巴森林草原(哈斯巴特尔摄于2011年)

图25.白哈巴村的图瓦蒙古人房屋(哈斯巴特尔摄于2011年)

3.叶克勒音乐

我们一行大概走了一个半小时,终于到达白哈巴村。村落的房屋都是白桦树来制作的木屋,有些屋顶用草来覆盖着,看起来非常简陋。村落位于一个斜坡上,户与户之间是散落居住。道尔吉拉联系到当地蒙古族图瓦人——索伦嘎。

图26.图瓦艺人索伦嘎(左三)及他的妻子(右一)、道尔加拉(右三)、乌兰杰(右二)、西琳(左二)、哈斯巴特尔(左一)、崔玲玲(后排左一)(邹小龙摄于2011年)

图瓦叶克勒琴演奏艺人,索伦嘎,男,60岁,他是一位优秀的图瓦民间艺人,新疆自治区级叶克勒传承人之一。他不仅会演奏叶克勒,还会演奏冒顿·潮尔,会演唱10多首图瓦民歌,并会演说祝赞词,也会演奏手风琴。姥姥叫呼和娜克,母亲叫乌茹勒娃,都会演奏叶克勒琴。40岁开始跟母亲学习叶克勒,其它乐器也是后来自学的,他是一位有觉悟的、热爱民族文化的、有信念的图瓦人。2008年索伦嘎自己花钱举办了“第一届蒙古族图瓦民歌比赛”,20多人前来参加了这场民歌比赛。民歌比赛第一名获得者叫满达嘎,第二名叫青克勒;冒顿·潮尔第一名获得者叫孟奎,是著名艺人伊尔达什么的儿子。本次比赛的费用总计2万元,都是索伦嘎自己出的钱。他还说,当地图瓦人讲究一个规矩,就是男人吹奏冒顿·潮尔,女人则演奏叶克勒琴,但后来村里没有一个图瓦女人愿意学叶克勒琴,他就非常着急,自己开始学习叶克勒琴。之后一段时间,他就免费为村里的女孩们教叶克勒琴,不收任何学费。他说,当地很多图瓦都不会演唱其它地区的蒙古民歌,只会演唱图瓦民歌,如今村里图瓦人学会演唱一些现代流行的草原歌曲了。他说,图瓦蒙古人被社会边缘化了,被上帝遗忘了。由于该地区哈萨克族人口较多,有相关的扶助政策和补贴及各方面都会优先考虑,他说图瓦蒙古人经常受到歧视,他们的医疗条件较差,生病后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导致白哈巴村图瓦蒙古人的人口急剧下降,目前仅有几百人。索伦嘎说,人口急剧下降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村里的图瓦姑娘们都不愿意嫁给本村的图瓦男人,嫌弃他们穷困而落后,所以很多图瓦年轻姑娘都嫁到外地去了,很多村里的图瓦男人都娶不上老婆,很多男人都四十多岁,至今还是单身。他说,再这样下去,不到几十年时间,白哈巴村的图瓦蒙古人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他说,以前图瓦人当中,尤其是老人们都会演唱图瓦英雄史诗(陶力·海拉呼,tuuli hailahu),一部史诗可以演说7天以上,4人边说边唱的形式来表演。

我们在索伦嘎的蒙古包里看到他自己收藏的各类图片和乐器,这座蒙古包如同小型图瓦人的博物馆,在蒙古包的西侧挂着图瓦蒙古人的历史和迁徙路线图,还有两张1920年、1930年代图瓦蒙古人的旧照片。蒙古包中间挂着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画像;蒙古包东侧有图瓦蒙古人打猎时用的猎枪、箭筒、奶桶及皮制日用器具,还挂着叶克勒琴、冒顿·潮尔、竹笛和铜制笛子。他拿出自己画的图瓦蒙古人的英雄画像,以及收藏的图瓦祝赞词手抄本。他对我们的到来显示出极大兴奋,向我们详细介绍着他的收藏品,话语中透露出能否关心和支持他所做的这一切,以及得到外界对图瓦蒙古人的帮助之意。

蒙古包采访完之后,索伦噶带我们到白哈巴村图瓦蒙古人共同祭祀的敖包旁。他说这一敖包村里人一年祭祀一次,祭祀时只允许本村图瓦人参加祭祀,不允许外人参加祭祀。他说敖包是图瓦人的精神信仰寄托之地,所以,祭祀敖包那天,外人只能远远的看着。我们到敖包旁,对敖包进行了祭祀,乌兰杰先生在敖包前手捧蓝色哈达即兴祝赞了一段敖包祝赞词。敖包祭祀仪式结束之后索伦嘎穿着蒙古包,开始为我们演奏叶克勒传统曲目《七哈巴之赞》;吹奏了冒顿·潮尔曲目《故乡赞》;演唱了图瓦历史民歌《岩画之歌》等。

图27.图瓦人祭祀的敖包(哈斯巴特尔摄于2011年)

从敖包祭祀之地返回途中,道尔吉拉说:图瓦,蒙语正确的写法为“taguba”(意为赶走、驱散),图瓦蒙古部落由四部分组成,有“呼和·芒初格、乌兰·索彦、哈日·索彦、查干·索彦”,我们认为这一信息很重要,研究新疆地区图瓦人的氏族、社会组织及历史文化有重要意义。在路上,乌兰杰说:我们一直没有对图瓦蒙古人的音乐文化采取任何挽救措施或研究意向,导致目前这种被动的局面,图瓦人的民歌处于消亡;艺人离世,人口负增长、传统文化得不到重视,很多传统逐渐消亡等诸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应引起我们大家的注意和关注。

4.图瓦蒙古人的音乐风格特点

我们注意到,听图瓦蒙古人民歌演唱,受语言的关系,唱词比较难懂,因此只好对其曲调方面进行一些描述。图瓦民歌的主要特点在于“一曲多用”,就是说一个基本曲调框架上演唱所有歌。其旋律结构短小,2/4、3/4等混合节拍经常出现,羽调式民歌较多,旋律委婉动听,旋律的进行较平稳,音程之间链接幅度小。图瓦蒙古人的祝赞词与英雄史诗的音乐有一定关系。索龙嘎在吟诵祝赞词时,每一段诗行都有对称性,这一对称性有诗词结构上的对称,也有其旋律的对称,旋律没有华彩的音调,只有直线的同音重复,但是每行诗的旋律都表现出极强的力度感。

5.土尔扈特蒙古人的音乐考察

7月16日,我们前往和布克赛尔蒙古族自治县。和布克赛尔位于准噶尔盆地西部,东邻阿勒泰,西邻额敏县,北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居住着蒙古族、汉族、哈萨克等民族,辖2个镇、5个乡。和布克赛尔地区共有伊克乌图布拉格牧场、那仁和布克牧场等5个牧场。当地人认为和布克赛尔县是英雄史诗《江格尔》的发源地,据当地相关部门的努力下,《江格尔》史诗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次我们有机会来到《江格尔》的故乡,感受《江格尔》文化,激动之情流露在言语中。

(1)民歌演唱传统

上午十点,我们到达和布克赛尔伊克乌图布拉格牧场牧民柴音皮勒家。柴音皮勒的夏营地里有5座蒙古包,分别是他和两个儿子们的夏营之地。

图28.柴音皮勒的夏营地(哈斯巴特尔摄于2011年)

图29.艺人柴音皮勒(哈斯巴特尔摄于2011年)

长调艺人,柴音皮勒(已故),男,68岁,土尔扈特蒙古人,父亲叫巴嘎达尔,母亲叫乌曼,会演唱50-60首土尔扈特蒙古民歌。家有7个孩子,老伴儿叫娜木琴,土尔扈特部蒙古人,已64岁。柴音皮勒说,他的父辈以前是富裕人家,有七千多只羊,有马群,二百多只牛和骆驼等。后遭遇土改运动和文革,家族财产所剩无几。但目前他家仍然是当地很有名的富户,一千多只羊,还有马群、牛、骆驼等加起来一百多只。

学者道尔吉拉以前搜集民歌曾来过柴音皮勒家,所以两人一直保持着联系。昨天道尔吉拉已经打电话给柴音皮勒,说带着蒙古族学者乌兰杰先生及音乐考察组到他的夏营地,进行民歌采访,柴音皮勒非常高兴,提前通知了他的邻居和儿女们,趁这一次机会与儿女们可以短暂的相聚。

中午时分,柴音皮勒家里来了很多亲戚——大姑娘巴音;最小的儿媳乌仁毕力格;外甥儿媳乌力吉泰(45岁);大孙女敖玉图(15岁);柴音皮勒亲家,奥特更(女,50岁);奥特更的母亲图史拉;父亲木卡,除了他的亲戚以外,还有邻居宾巴扎布等10多名客人。中午一点,柴音皮勒自己动手杀羊,款待今天所有到来的客人。

等客人到齐后,我们开始了采访活动,一一对他们进行个人从艺经历及音乐生活等相关记录工作,柴音皮勒则自己先开始为我们演唱土尔扈特民歌,演唱了10多首,柴音皮勒演唱时眼神充满了忧郁之情,他坐在蒙古包的西南角,演唱时一动不动,偶尔看着蒙古包外面的草原,他的草原,他的营地,他的畜群和他的民歌,通过那低沉而浑厚的声音交汇成一幅游牧画卷。此时此刻的他,唱着祖先留下的民歌以外,没有任何顾虑,而蒙古包内所有人都在聆听着他的歌声。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场景:寂静而绿油的草原和游动的畜群,我们感受到它的真实存在,但优美的歌声和歌唱中流逝的岁月,感觉时间那么匆忙而难以握住它的身躯——有形的文化和无形的文化之间我们常人无法看清的交流和互动在生活的另外一个层面中继续进行着。

柴音皮勒演唱的土尔扈特长调有:《森林中的高山》(hübci in ündür agula)、《精致的蓝品冠》(narin hühe jingse)等。

《森林中的高山》歌词为:

hübci in ündür agulan du(森林中的高山里),

gühuge šibagu dnggoduna(布谷鸟在歌唱),

hügeruhen meleger bogda(可爱可亲的博格达),

namur un serigun eyer jalaraya da(凉爽的秋季驾临)。

娜木琴,女,64岁,土尔扈特蒙古人,柴音皮勒的爱人。她演唱的长调有《小黄马》(cagan sirgal mori)、《森林中的高山》(hübci in ündür agula)、《耳朵机灵的骏马》(sergeleng in cihi tai)、《绿公驼》(nogugan üngge tai boora)、《辽阔的和布克赛尔》(aru yehe hobog sair)等。

《小黄马》(cagan sirgal mori)歌词大意:

骑上我的小黄马,奔跑在草原上,白发苍老的父亲,每月要去拜见。

尼顿演唱的长调有《当做毛笔的棕马》(bir bolugsan boro)

Bir bolugsan boro(奔驰的黄棕马),

Bicigeci in nidun du hatariya tai(诗人眼中好似飞翔),

Beye ben gesen cima ece(心中爱恋的你哟),

Bi yagu ben haramnahu boi(讲不完的心里话)。

敖特根,女,50岁,土尔扈特蒙古人,是柴音皮勒的亲家。父亲叫木卡,母亲叫图施拉,敖特根从小跟着哥哥们学会了长调。她演唱的长调有《哥嫂的歌》(aha Bergen nu daguu)《七山之岭》(dolugan agula in dabaga)、《龙河岸边》(armag luu in hübegen du)、《二岁海遛马》(dagan del tai hara)、《 嫁 女 歌》(heuhen hürgegu daguu)等。

我们有幸能采访到土尔扈特蒙古人的歌声,心里无比激动,采访结束后,我们大家一起在蒙古包里开始吃着羊肉,喝着马奶酒,唱着歌,那一刻,感觉草原上的牧民是那么幸福,他们淳朴的性格、和蔼的笑容、熟悉而久别的那种情谊让我体验到游牧人的生活及其精神内涵的真正意义。

吃过午饭,我走到蒙古包的外面,和风迎面吹来,顿感心情舒畅,早已忘记身处异乡的忧愁——和布克赛尔草原辽阔而寂静,寂静得出奇,偶尔听到天空飞翔的鸟声、羊群发出的声音以外,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草原,守护着一片安宁,牧人,守护着草原和自己的神圣灵魂——歌声飞过的地方,成为文化记忆中无法磨灭的族群印记。有歌声的草原,就会有牧人的足迹,生活在辽阔草原上的土尔扈特蒙古人,将心中的歌声唱给草原,唱给天地日月,唱给万物——灵魂深处感受着天地之间空旷无比的自然世界所有声音景观。

7月17日,我们在和布克赛尔县发改委主任那木苏荣、政府办公室主任巴彦蒙克的带路下,前往查干库勒乡文化站。查干库勒乡被新疆自治区命名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江格尔之乡”“长调之乡”“托布秀尔之乡”之称。这一天的时间共采访到11位长调歌手,有四位男歌手、七位女歌手。其中年龄最大的女歌手叫贺喜格泰,78岁,最小的叫图雅,35岁,是新疆著名长调歌手那木加甫的孙女。歌手们共演唱了33首长调民歌,三首短调民歌,内容有“太咕调”“干毡之歌”“摇篮曲”等古老的民歌,每人至少演唱了两首歌。其中青年长调歌手乌日图纳森演唱了古老的长调民歌《茫河之柳》,传说这是一首歌颂成吉思汗的歌。乌日图纳森从一位当地喇嘛——巴嘎巴荣召(小西召)巴拉登喇嘛学会了这首歌。巴拉登是他的叔叔,1989年,巴拉登85岁高龄时,把这首民歌传授给乌日图纳森,结果巴拉登第二年(86岁)去世了,对于乌日图纳森来说,这首的歌的价值和意义非凡。

贺喜格泰,女,78岁,土尔扈特蒙古人,会唱100多首民歌。父母亲都是民歌手,从父母学了很多民歌,只上过三年学校,经常被邀请到婚礼等宴会场合,与其他歌手们一起演唱民歌。她说婚礼仪式上,演唱民歌必须遵守当地民俗习惯,有顺序的演唱歌,如有职位较高的官方人士,就必须敬献官方内容的歌;有年老的长辈,必须敬献歌颂父母恩情的歌;给舅舅辈分的人,敬献唱给舅舅的歌等,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演唱习俗和仪式规矩。贺喜格泰演唱的长调有:《隐隐朦胧的三座山》(jiriljiju haragdadag jingsetu gurban orui)、《黑粉嘴枣骝马》(hara haltar mori)、《火红马》《商都井之水》《白嘴母盘羊》等5首。最后贺喜格泰老人为我们演唱了和布克赛尔婚礼宴会上必唱的“终宴歌”——《被脚拌驯服的白嘴马》;她还说:当地婚礼、宴会开始时,要演唱《博格达碎石山顶》和《宽广的额尔齐斯河》两首歌曲,作为起宴歌。另外,还有一首长调民歌《珠日恒·壕的岸边》(地名),是当地婚礼上客人们到齐之后,敬献食品时必唱的歌曲。

乌日图纳森,男,43岁,土尔扈特蒙古人,查干库勒乡·张音库勒(库勒,意为河)苏木人,自治区级长调传承人。从小跟小西召的巴拉登叔叔学习民歌,还与著名民歌手那木加蒲学了很多民歌。后来从《和布克赛尔民歌》一书中自学到几十首民歌。2005年开始演唱长调民歌,并且参加各地区那达慕、婚礼、宴会等。2007年参加和布克赛尔县长调民歌比赛,演唱长调《蓝营子官帽》,获得二等奖;2008年出版个人长调民歌演唱专辑《白条脸毛的骏马》;就在这一年,他被邀请到查干库勒小学当长调民歌教员,传授长调民歌,共培养了200多名学生和20多名教师。2009年,他参加全县蒙古族长调民歌比赛,演唱长调《白条脸毛的骏马》,获得一等奖。2010年,在博尔塔拉州举办的长调民歌大奖赛上,演唱《蓝营子官帽》,获得二等奖。乌日图纳森演唱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特色,音色浑厚、具有穿透力。他采访时演唱的其它长调有:《白条脸毛的骏马》《登上高处》《茫河之柳》等3首。

道尔吉,男,70岁,土尔扈特蒙古人,统战部退休干部,国家级长调民歌传承人之一。有7个子女,三个儿子,四个姑娘。最小的儿子叫乌云巴图,现为和布克赛尔县乌兰牧骑队长,也是史诗“江格尔”的主要传承人之一。道尔吉回忆说,他们小时候上学,都要骑着马或骆驼上学,这是因为学校离家30多公里,步行对于7岁的孩子来说,是件困难的事情。小时候哪家举办婚礼,就会跑去看大人们唱歌,然后到野外一个人大声模仿演唱,就这样慢慢学会很多民歌。念了7年的学校,毕业之后就当了教员。2008年参加全县长调民歌大奖赛,演唱长调《登上高处》,获得一等奖,奖金是两千元。2009年参加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汇演,演唱长调《烈性花眼的枣红马》,获得三等奖。采访期间演唱的长调有《草黄色的两匹马》《宽大的额尔齐斯河》等2首。

库曼,女,今年56岁,土尔扈特蒙古人。父亲叫达瓦,母亲叫布拉根,都是民间歌手,她兄弟姐妹共6人,哥哥姐姐们都不唱歌,唯独她喜欢唱歌。从小受父母影响,学了很多民歌,并到各种婚礼、宴会等场合献歌。2009年,参加全县长调民歌大奖赛,演唱长调《纳林戈壁的枣红马》,获得优秀奖;2010年,博尔塔拉州举办的长调民歌比赛中,演唱长调《白条脸毛的骏马》,获得二等奖。她采访时演唱的长调有《白驼羔》《铁嘴子的岸边》等2首。

乌拉卡,女,65岁,土尔扈特蒙古人,她演唱的长调有:《碧特岭的柳树》《宽鬃的骏马》《二岁海遛马》《佛教的天空》等4首。

敖特根,女,56岁,她演唱的长调有:《蓝营子官帽》。

大图娅,女,56岁,她演唱的长调有:《层层高山》《浑浊的灌木丛》《博格达山的碎石顶》《红花》《巴彦温都尔的美景》《摇篮曲》《太古歌》《白条脸毛的骏马》《制毡歌》等9首。

卓玛,女,52岁,她演唱的长调有:《调皮的银鬃马》《弓弦般飞快的马》2首。

旭日,女,53岁,她演唱的长调有:《空旷的山丘》。

苏日玛,女,61岁,她演唱的长调有:《十面环田的和布克赛尔》《纳林河的枣红马》等2首。

小图雅,女,35岁,土尔扈特蒙古人,爷爷那木加蒲,是蒙古族著名民歌手,1989年曾在蒙古国、北京参加民歌大赛,获过金奖。小图娅继承了爷爷的唱歌天赋,从小跟随爷爷学习唱歌,学会很多长调民歌。2007、2009、2010年三次参加全县长调民歌比赛,演唱《八月的鲜花》《空旷的山丘》《花面红马》,均获得一等奖。她采访时演唱的长调有:《八月的鲜花》《两山之间》等2首。

上午的民歌采访结束了,搜集到大量的土尔扈特民歌,思绪万千。在土尔扈特蒙古人的生活中,民歌演唱成为与语言同等重要的声音文化。他们用语言与外部交流,获得信息和生存的基本途经之外,演唱民歌,成为他们获得族群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通过演唱民歌,向外界传达着信息,传达着一种身份认同感,传达着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方方面面。看到土尔扈特长调歌手,他们能够熟练演唱自己的民歌,羡慕、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认为土尔扈特蒙古人个个都是民歌传承者、守护者,一旦民歌变成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产品,民歌就被赋予了神圣的含义,因为有了精神层面的认同和认知,民歌就会成为其族群文化记忆的持续存在的基础条件,可以说同存同荣,共享共分。

(2)托布秀尔音乐考察

上午的土尔扈特民歌演唱活动结束,稍做休息,吃过午饭之后,我们一行前往和布克赛尔县铁布肯·乌散乡——被称为“江格尔之乡”,深入了解托布秀尔演奏文化,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了解英雄史诗《江格尔》的保护、传承、演唱传统。

托布秀尔艺人,那·布巴,土尔扈特蒙古人,男,79岁,是自治区级“托布秀尔传承人”之一,会演奏托布秀尔、祝赞词、四胡、笛子、手风琴等乐器,也是和布克赛尔乌兰牧骑最早队员之一,他有10个子女,8个姑娘、2个儿子。从四五岁开始学习托布秀尔,他简要介绍了托布秀尔的制作材料和程序、过程。他说,托布秀尔的琴身早期用猎物的骨头制作较多,而琴弦主要由猎物的肠子来制作(这一现象说明,托布秀尔的制作文化与森林生活的猎人的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母亲叫土沙拉,会演奏托布秀尔,姐姐布拉根,也会演奏托布秀尔,他从四岁开始念家校,学托忒蒙古文字。当时学的课文都是用藏文来写的经文格式,他还读过叙事书,如《皈依经》《江格尔》《巴根巴夫人的传说》等,教书先生非常严厉,如果没有背诵好课文,就会进行体罚或用木板打手掌、下跪等。1954-1955年期间在新疆乌鲁木齐音乐学校学习,1955毕业之后成绩优秀,留校任教。1960年来到和布克赛尔中学任教,1965年正式建立和布克赛尔乌兰牧骑,任队长、创作员、指导员,直到1988年退休。他先后培养了一百多名文艺工作者,如内蒙古歌舞剧院作曲家叶儿达等,都是他的学生,为新疆蒙古族文化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曾参加全国民间器乐比赛,演奏《萨布尔丁》,获三等奖。现在跟他学习托布秀尔的牧民很多,其中成绩最好的叫杭格尔,后被乌兰牧骑选中,成为一名托布秀尔独奏演员。那布巴为我们演奏了托布秀尔传统曲目《萨布尔丁》《巴拉金的棕马》《阿尔黑的沙布尔》等,还表演了祝赞词《蒙古包之赞》。在表演祝赞词《蒙古包之赞》时,我特别留意了他的表演过程,其中最主要的是蒙古诗歌中诗行结构的建构过程,即运用诗歌的头韵、尾韵、腰韵等基本手法来建构诗行的能力,这一能力可视为是一种口头表演的专用“工具”,如果没有熟练掌握这一建构结构的规则,很难完成口头即兴表演,也很难达到完整的表演高度。

图30.著名艺人那·布巴(左一)与徒弟杭格尔(前排中)(哈斯巴特尔摄于2011年)

杭格尔,女,36岁,土尔扈特蒙古人,县乌兰牧骑托布秀尔演奏员,曾获过自治区器乐比赛一等奖。杭格尔演奏的托布秀尔曲目有《黑色的走马》《漂亮姑娘萨布尔丁》等。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图瓦长调蒙古人
草原的长调
天籁之音 生命之歌——锡林郭勒长调民歌编译
草原长调
蒙古族青年长调歌者——都兰
当足球遇上F1
蒙古人为何打不过清军
拍马屁
《The Ways of Nomad》
新疆布尔津图瓦新村古墓地
喝酒的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