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让学生高参与、高思考的数学课堂

2019-01-28 07:44广州市第三十三中学麦洁莹
师道(教研) 2019年1期
关键词:参与度题目数学

文 广州市第三十三中学 麦洁莹

数学课堂教学一直提倡高效课堂,而数学的高效课堂与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参与程度息息相关。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我发现有时很难同时让学生既高参与也高思考。下面通过对高参与和高思考的分析,提出打造让学生高参与、高思考数学课堂的策略。

一、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1.课堂参与度的涵义

不少学者都对“课堂参与度”有所研究,对其概念都有不同的认识。一般认为,“课堂参与度”指学生能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程度,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状态。其量化的标准一般有: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时间、完成导学案的程度、参与交流的人数和参与教学过程的思考的广度和深度等。

2.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性

新课标要求初中的数学课堂是应该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的,学生的参与度高,才能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在数学上各有所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直接影响课堂的有效性,如果大部分学生甚至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数学课堂,跟着教师的引导进入教学环节,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同学交流合作等,这样的数学课堂才利于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吸收,从而实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反之,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却缺乏课堂的参与度,又或者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参与课堂,课堂的有效性则不高。低参与的课堂无法保证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无论教学内容多重要,教师的讲解多精彩也是徒然。

3.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教师有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调动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渗入数学史、生活中的数学应用等;增设课堂活动,如分组讨论、小组竞赛、辩论赛、举牌投票等;丰富学习形式,如动手实验、合作展示、自己出题等。利用各种各样的技巧提高学生的直接兴趣,从而提高课堂参与度。同时也使那些在数学上不太出色的学生也投入到数学课堂中去。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初中学生上课的学习习惯,还需帮学生找出以往课堂习惯的不足,破旧立新。例如,某些学生课堂上只习惯“看”和“听”,未能真正达到“主动参与”。数学课堂上可加入载体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导学案、任务单等,起码让学生是 “动手参与”或者做到“讨论参与”,甚至是“思考参与”。随着这样的课堂学习习惯的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慢慢得以提升,从而使课堂参与度得到真正的提高。

(3)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每一次层次的学生。教师的教学内容必须有层次有梯度,教学环节要适应每个层次的学生,课堂上给予充分的思考时间、合作机会和讨论空间,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每个层次的学生动起来,投入到教学环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提高学生数学课堂上的思考层次

1.学生数学课堂上的思考层次

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布卢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安德森等把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知识作优化。把识记、理解、应用定为低层次思考,而分析、评价,创造定为高层次思考。

2.提高学生课堂上思考层次的必要性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如果数学课堂只有低层次思考,则学生徘徊于现有水平,简单重复的识记应用练习,渐渐便会觉得枯燥无味,参与意识便会低下。如果数学课堂直接抛出难点给学生解决,直接进入新知识区域,学生又会难以接受,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敬而远之。因此,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把握好重点难点,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铺一个台阶,将难度下降作处理,让学生自己发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通过类比迁移、辨别区分等,使学生发现新知识变里有似曾相识的东西,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样的数学课堂,学生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学生也不再只是机械地记忆、运用知识之类的低层次思考,而是经历一番高层次思考,分析知识、生成知识。

高层次思考使学生在数学技能上,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学习问题,而在情感上,学生也会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在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果能激发学生对数学本身产生内在学习动机,而不是对数学课堂的形式产生外在学习动机,那是最理想的数学课堂。因此,教师利用高层次思考,让学生对数学产生精神需要,让学生对数学的本质产生解决疑惑、深入探究的兴趣,诱发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我想学”的内在驱动力,从而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参与度。

3.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课堂上的思考层次

(1)精选题目,优化问题。数学课堂往往是围绕问题展开的,一般教学流程都是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来进行,这些“问题”在数学课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悉心备教学目标、备学生、备题目、备问题等,提出有深度、有思考力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只是在模仿或重复训练。

(2)让学生思维自由奔放。思考时间充裕、发挥空间广阔是高层次思考的必要条件。要确保能够为学生们提供足够的机会,创设让思维驰骋的平台,让学生去挖掘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对学习的内容做出合理回应。若思考的时间不够,学生思考问题自然不会深入;若课堂氛围有负担,学生也思维自然受阻,更别说积极地自我探究。教师应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思考。在教师抛出思考问题后,不能急于提示、引导和否定等,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静静思考,让学生大胆说出心中所想,继而组内讨论、争论,让学生自己归纳思维过程和方法,教师只需在旁推进甚至激发矛盾,最后才点评和理顺思路,这样学生的思考才有机会往高层次发展。

三、打造高参与、高思考的数学课堂

1.高参与、高思考有机结合的数学课堂

全员参与技巧认知投入模型形象地告知我们课堂的常见现象。初中数学课堂有多个环节,但往往会在第2象限低思考高参与和第3象限高思考低参与交替出现的情况。例如,新授课后的识记、知识点的运用、例题之后的对应练习等,这些都会使学生高参与,但思考性不高。当题目涉及到高层次思考时,由于学生层次参差不齐,或完成题目不同步,就会出现低参与的情况。这两种显然都不是最理想的数学课堂。我们希望数学课堂更多的时间都可以向第4象限靠拢,让学生既高参与同时也高思考。这样的数学课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和主动探究知识,解决了一个问题后产生成功感并身心愉悦,便有想继续解决问题的动力,学习数学慢慢转变成内需,形成良性循环。

2.怎样打造高参与、高思考的数学课堂

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程度与课堂中的参与度呈正比关系。学生的兴趣越高参与度越高。兴趣越低参与度越低。若学生的情感得到满足,他将以专注的精神状态参与到课堂中,并觉得充满了快乐。否则学生对数学课堂兴趣缺缺,没能全情投入参与,甚至会产生厌倦情绪,最后发展为抵制参与数学学习,形成恶性循环。只有让学生真正对数学课堂兴趣,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课堂学习。学生对数学课堂感兴趣的有两方面,一是对数学内容本身的感兴趣,二是对课堂的教学形式感兴趣。这就是前文提到的,既要精心设计高层次思考的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经历数学思考过程。同时不断穿插数学活动,丰富数学课堂形式。使所有学生同时积极地参与,并认真深入地投入当前的数学学习和探究中。

根据布鲁姆的认知分类系统,这题目属于应用,这是一个低层次思考的问题,但因为是简单习题,学生参与度会比较高。如果将题目改成请你出一道关于根式有意义的选择题,这样学生不仅要会做这道题,还会分析干扰项和常错点,甚至会综合其他知识点(例如分式),根据布鲁姆的认知分类系统,这题目属于创造,这样就将一题低层次思考的题目转化成高层次思考的题目。如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小组合作展示,评出哪个小组的选项最佳,这样将使学生的参与度越发地推高。如此一来,课堂就成了让学生高参与、高思考的高效课堂了。

猜你喜欢
参与度题目数学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激活珠心算生命力
学会思考,尊重每一道题目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鼓励自主安全活动 提升员工参与度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追根求源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