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部编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有效运用的思考

2019-01-28 07:44文广州市花都区秀全外国语学校梁淑慧
师道(教研) 2019年1期
关键词:代价宪法栏目

文广州市花都区秀全外国语学校 梁淑慧

根据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要求,教育部组织新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较旧教材《思想品德》而言,本教材不仅在知识点的整理和分布上做了调整,在教学栏目的编排上也做了很大的修改,每一框都以“运用你的经验”为道德学习的起点,以“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等设计推动学生对关于道德的知识和有助于道德的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最后以“拓展空间”结束,纵观整个教材的新设计,新教材栏目设计丰富,思辨性和开放性突出,更具可操作性。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和使用后还是发现在教材栏目的选择和使用上,出现了一些疑问:栏目内容丰富,数量和容量巨大,一堂课的时间无法完全呈现,必须经过筛选;专业概念较多,须根据初中学生认知水平加以区分和把握理解程度。内容之间有很多关联,须整合。

针对教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希望结合“探究与分享”栏目运用的教学实际,愿能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教学建议。

一、整合和改编栏目使用,深层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基于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可对栏目进行细化处理。以八年级上册为例,就数量最多的“探究与分享”栏目,共有71处,又大致可分为思维拓展类、情景探讨类、体验反思类,行为导向类,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讲解和利用,必须对栏目进行精选精用,有效地精简重复性教材资源,从而达到突出重难点的效果。

以八年级上册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第二框做负责人为例,本框中共有8个栏目,内容上有很多共同之处,很多栏目均有提到责任的代价与回报,承担责任的态度。时间有限,就本框内容而言,很难做到每一个案例都吃透讲透和突出重难点,因此对栏目的使用作出合适的筛选和深化利用非常必要。经处理,笔者最后选择探究与分享栏目“小青的故事”作为深化利用对象,此栏目中小青的故事非常具有代表性,也曾经在旧教材中利用过,部编教材继续沿用下来,该故事内容涉面很广,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针对部编教材新编内容,可以作以下几个方面的设问和内容的串联:

第一步:理解代价和回报的内涵,设问1:故事中小青付出了什么代价?她这样做值得吗?通过设问让学生找出小青的故事中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从而让学生理解代价和回报的内涵。

第二步:树立面对非自愿的选择的正确态度,设问2:小青是怎么对待非自愿选择的责任的?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事情,我们还应该负责任吗?

第三步:联系生活实例,学习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及树立该有的态度:设问3:你有自主决定过类似的事情吗?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去选择自己承担的责任。怎样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1)这学期,我决定竞选____(班级职务),这将会带来:代价____;回报____。

(2)今年我决定在课余时间每天(经常)参加____(社会活动)。这将会带来:代价____;回报____。

(3)周末在家,我帮忙____(家务),这将会带来:代价____;回报____。

此环节设问改编自本框第一个探究与分享栏目“班委改选”,调整后的活动环节作为小青案例的后续,是学生生活实践的回归,重新将教学的重点放回到学生身上,也落实了本框做一个负责任的人意识上和行动上的学习目标。

整合和改编栏目使用,目的是精简课程容量,精选精用有代表性的教学栏目,突出了教学重难点,也在教学思路上作了合理的调整,使教学内容更系统,突显知识和能力的层次性,深层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以栏目为切入口,挖掘学生生活经验,提升学生领悟教学内容的自主性

1.用学生的生活说,胜于用老师的嘴巴说

对于已经筛选过的可被利用的栏目和案例,除了引用教材本身的设问和引导外,教师还可以增加一些更深层次的设计,比如将设问形式图表化,形象化,并使其沉淀下来,直接以学生的思考痕迹和经验的分享作为知识生成的主要原料,最后作思维的总结和整合。

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在运用你的经验和探究与分享等众多栏目中,均不少见到学生生活的影子。第一课第一框探究与分享栏目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向不同身份的人自我介绍,我们除了可以让学生用口头表达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通过副板书将学生的经验沉淀下来,自成知识网络,促进知识生成。或者采取更为主动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对于身份的确定和社会关系的突破,笔者采取了以下处理: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并填写的社会关系网,清楚身份是由不同社会关系形成的,然后根据不同的社会关系判断该关系的类型。全过程都由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点,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整理,理性地把握“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这一内容。操作性的设问是实现学生自主思维和动手的前提。教师只充当问题设计者的角色,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挖掘已有经验,总结并达成学习目标。

2.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理解对象来消化晦涩的专业概念和内容

八年级下册以初中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中需要处理公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基础,围绕“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这一生活主题,以宪法精神为主线,通过全面介绍宪法主要内容,开展公民意识教育与国家意识教育,引领学生崇尚法治精神,增强法治意识。

那么,怎样才能让对宪法和法律知识储备比较薄弱的八年级学生更好地把握八年级下册的内容呢?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因此,联系或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教学内容简化,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教材内容,也是消化晦涩难懂的宪法和法律等相关专业术语和内容最便捷最直接的方式。

第一步,设计学生自主研讨的问题,如请你以班级为比喻对象,简要说明你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对其要求如何?

第二步,组织学生小组研讨。组内探讨的好处是,在问题提示下,部分学生基本领会设问意旨,并学会带动其他成员思考;如出现大面积无法领会的情况,老师参与研讨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从而让知识点由点到面地在学生当中逐个突破。

第三步,自主完成问题的解说。学生通过研讨和简单的比对,基本能够将国家简单理解成一个班集体,将现任班干部理解为执政党,将宪法理解成一个班的班规,班干部主要作用是替其他同学管理好班级,为班级服务,起到带头和引领的作用,而无论是班干部还是其他同学,都必须遵守代表班级利益和共同目标的班规。这个源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对象,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陌生的执政党和宪法的关系,也能够更好地消化执政党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及具体要求。

类似的操作还可以运用在理解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关系的讲授方面,把宪法和其他法律分别比喻成母亲和子女、苹果树的树干树根和果实等。依照最近发展区讲授宪法和法律知识,在现实操作中确实起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三、以栏目案例为切入点,关联跨章节相关知识

八年级下册以宪法精神为主线,通过全面介绍宪法主要内容,开展公民意识教育与国家意识教育,在内容上出现很多关联点,备课过程中如果注意对这些关联知识点进行整合、比对,在知识的系统性上和课程容量上有较大的贡献作用。

以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增强宪法监督的内容为例,在讲授本框内容前,必须先将宪法的监督的主体和对象界定清楚,方可进行宪法监督具体内容的学习。否则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基于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可能会走入将加强宪法监督理解为公民监督权行使的误区,因此提前区分这些概念非常重要。加强宪法监督,实际上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宪法的监督,可关联到第六课第一框人大的监督权这一职权。同时还可以将教材第三课公民的基本权利中的监督权等概念一并带出,跨章节作简单的解释和区分。而区分这两个关联知识点最有利的手段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栏目的案例进行案例导学。基于以上思路,笔者处理如下:针对人大的监督权,引用第二课第二框探究与分享栏目“全国人大审查杭州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案例,同时引用第三课第一框探究与分享栏目“罗先生实名举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案例,两个案例同时展示,对比鲜明,学生很容易弄清人大监督宪法的职权与公民行使监督权两者的区别。

猜你喜欢
代价宪法栏目
宪法伴我们成长
《宪法伴我们成长》
栏目主持人语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大师问答”栏目问答精选
爱的代价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代价
成熟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