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019-01-29 03:08梅州市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李思思
师道(教研) 2019年1期
关键词:长方体体积创设

文 梅州市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 李思思

创设适宜的数学情境,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在比较充分的感性铺垫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感受数学的魅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通常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合适的数学问题情境,能较好地打开学生思维活动的闸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小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有这样一道例题:“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课堂教学时,教师没有直接出示课本中的例题,而是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来打开学生思维活动的闸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首先,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三个1,问:这三个1相等吗?学生答:相等。接着,教师在第二个1后面添上一个0,变成10;在第三个1后面添上两个0,变成100。问:现在这三个数相等吗?学生答:不相等。教师又问:你能通过添上适当的长度单位使这三个数相等吗?(可以分别添上米、分米、厘米或分别添上分米、厘米、毫米)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教师问: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分别等于多少米(1分米=0.1米,10厘米=0.10米,100毫米=0.100米)?它们的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学生答:没有。

教师通过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相等——不相等——相等”的思维碰撞过程中数学灵感油然而生,在愉悦、生动的学习气氛中主动发现、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

二、创设操作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索

创设适宜的数学操作情境,可以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自主探索新知,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操作情境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长方体的计算公式。首先,教师进行幻灯出示:同桌合作,用24个小方块拼成一个长方体,有哪几种情况?并填写下表,比比谁心灵手巧!

我操作小方块个数长宽高体积我发现规律

接着,组织学生展示,并及时点评。最后,引导学生小结发现的新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即:V=a×b×h。教师通过创设的操作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

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为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到体积的含义,我用两个一样的透明杯子盛了同样多的水,并请一位学生做上记号,先往一个杯子放进一个石块,然后分别演示把石块取出来,再放进去,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引导学生说出因为石块放进水里了,石块占了空间,所以水会上升。然后,我又往另一个杯子放入一个大石块,这时杯子里的水一下子溢了出来,有的学生“呀”的一声惊叫,我抓住时机问:和刚才的实验相比,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出体积的概念。

又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骄傲的9》这个故事:在数学的王国里,从0到9这些数字都是好朋友。可是有一天,数字9发现它在这些数字里是最大的,就开始骄傲起来,它对其他数字说:“你们这些小不点,全都比我小,你们以后都得听我的,我是你们的大王。”为了帮助教育9,其他数字就悄悄地商量了一个好办法。让数字1站在9的最瞧不起的数字0的左边,变成一个新的数字。数字9看到这个新数以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再也骄傲不起来了。从此,数字9和其他的数字又成了好朋友,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教师将该故事把思想教育和“数”有效地结合起来,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合适的数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如何通过创设数学情境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不断去探索和实践。

猜你喜欢
长方体体积创设
多法并举测量固体体积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聚焦立体几何中的体积问题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小体积带来超高便携性 Teufel Cinebar One
抓不变量巧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