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道德经》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通性

2019-02-19 15:46白利霞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道德经老子事情

□白利霞

(山西金融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8)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思想家从“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出发,注重从个体和社会的统一中求证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个人“成性”“成人”的必要条件。老子《道德经》中阐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其中“自知之明、未雨绸缪、慎重如始”等观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求不谋而合,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思路,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寻找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方法,得出解决之道。

1 做人之道

《道德经》只有短短五千言,却涵天盖地,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辟,每个词都值得认真品读领悟。

1.1 理想远大,目标长远

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要坚持个人奋斗目标与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相统一,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之中,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道德经》中重视“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天地之所以能恒久存在,是因为其滋养润泽万物,而不是为了自身生存,所以能够长久存在。“人道”,是应该效法“天道”的,因为,道法自然。做成大事的人,往往是把个人利益先放一边,先做大众的、百姓的重要事情,这样会得到众人拥护,最终也会成就自己的事业。中国共产党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从来就是把百姓的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为了抗日,放下内部矛盾,形成国共合作,一切以大局为重,最终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所以人与人之间要想长久,就要向天地学习,多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多去成就帮助他人。当一个人真正公而忘私的时候,会在不经意间就达到了自己最初的目标。

1.2 治人事天,莫若啬

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人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是人的素质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是在遗传获得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体形态与生理功能上的特征。从德育方面讲,身体健康素质教育就是要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观念,促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做到劳逸结合,只有拥有健康强健的身体,才能开展其他一切活动,才能全力提高其他方面的素质。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复。”是指管理教育人,要按照天道做事,要保持节俭节省。“啬”就是积蓄、养护精神,要真正做到精神上的“啬”,只有积累雄厚的德,有了德,也就接近了道。做到了节俭,才是尽早地服从了道的原则,尽早地按照道的原则做事是尽早地积累了德,积德之后做事就无往而不利。老子把“啬”当作一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美德,并加以颂扬,不单指财物的爱惜,也指精神的养护和爱惜。“啬”就是厚藏根基,节省时间,把宝贵的精力用在明道,行道上。“啬”在老子看来是修身的条件之一,也能解释为节俭的美德。“俭”是老子所说“三宝”之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从“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的高下,也可以从中得出为人处世之道,对自身节俭,对他人慷慨付出。啬者,亦俭也。啬就是留有余地;留有余地,才能早做准备;早做准备,才能在事物在即将发生之时予以解决;在事物即将发生之时予以解决,才能广有蓄积;广有蓄积,自然就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自然就具有了无穷的力量。

1.3 人贵有自知之明

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坚持能力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认为考察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要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同他的能力以及与能力相对应的职责联系起来。老子强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和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价值的评价要求是一致的。

知人不易,知己就更难。能了解他人,洞察他人,只是其睿智而已。能了解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自己的优点与缺点都能用心去反观与照出,方才是明白通达之人。胜过别人是在相对比较之下,相对就有一种自然的力量在驱动,但自胜的人更需要力量。人要自信,超越自己,战胜自己,需要更大的意志与力量。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追求一种返璞归真、知足常乐的精神,这样坚持不懈、努力不怠,才能称其为强。历史上有很多的修行成功者,无不是千磨不退,万难不舍。“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修行者应当不迷失自己的方向,牢记万事以道为根本所在。这样,才能保持长久的修行意志。人之寿,不仅只是肉体生命的长短,修道之人其功德垂范于后世,精神、功绩永远活着,永远不会逝去。因为他们的功德和精神与道合一、与道长存,这就叫作真正的“寿”。

2 做事之道

老子《道德经》给了我们更超越的人生智慧,明了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与实践。

2.1 未雨绸缪,提前解决困难

2.1.1 从小处着眼,从易处着手

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具有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实际效果,而学生在受到思想政治课教育后,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现实问题,即能否合乎规律地分析具体的现实问题应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老子《道德经》中指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 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这就得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综合,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化解为简单的要素、把构成整体的要素从中分割出来,进行单独的研究。办事既要估计到事情的难处,又要以易处为办事的切入点;是既要认识到大事的整体性,又要从细微处入手去解决问题。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尤难之,故终无难矣”的实质。做一件相对重要而复杂的事情,如果提前对事情没有做过难易程度详细的分解,就轻易地认定事情的容易,最后往往会遭遇到始料未及的困难,很可能会出现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从总体上把事情看得过分容易,没有充分估计到事情的难度,在具体处理事情时就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相反,在总体上充分估计到事情的难度,早早地做好克服困难的心理准备,在具体着手处理事情时就不会感到因困难重重而难于应付。天下难事,必是从容易开始;天下大事,必是从细小开始。因此有先知先觉的人,始终谨慎地做事,因此能成就大的事业。

2.1.2 持之以恒,慎终如始

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离开了能力培养的知识传授是毫无实践价值的。为了是学生把知识外化为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而且培养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运用的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只挑“简单事”做的人,不仅品德、才干难以提升,而且永远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事情。“难易相成”这一概念,它有两重意思:一是事情本身的难易、复杂程度不一样;另外一个是指做事者的能力与素质的不一样,所以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有些人做事,常常是几近成功但却功败垂成,始终谨慎如一的,就不会有失败之事。因此,不要有畏难情绪,真正智慧的人把所遇到的事情都会仔细分析,把解决事情过程中所有会遇到的问题都梳理一遍,并记住那些地方是最应该用心或防范的,这样,当做成一件事情就积累了相应的经验。接着面对更困难的事情,会更加沉稳应对,一件一件难事解决下来,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1.3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事实证明,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的许多理论、思想,包括做人的道理,恰恰是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学到的,其被社会认可的实践能力与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及其运用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道德经》中的“不争”恰恰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含要求。“天之道,不争而善胜”,推演“人道”方面就是讲究谦恭退让之德。具体说来就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这种不争退让作为一种原则,恰恰取消了对立面的斗争。对立两级不经过斗争无条件地实现统一只能是一种无原则的折中和调和,或者是一方吃掉另一方。对立两级的统一往往存在一个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过程。这就要从事物的内部和外部创造条件,以期促成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所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与人争并不是不争,不露锋芒并非没有锋芒,柔顺并非软弱,退让并非不进,不争退让的结果是彰明显耀、功成业就、节节上进,这是一种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处世哲学。

2.2 修身律己,谨言慎行

思想政治教育提倡自我教育,认为自我教育是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而中国古人认为一个人修身律己先要从说话开始。老子看到冥冥苍天不言自高,茫茫大地无语自广。天地自然、世界万物都遵循着自然法则在井然有序地运作,他从自然规律中体验出“天知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的特点,进而推及人事,便有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论断。老子并不是让人们一句话也不说,而是说话要把握宗旨和根据,言而有信。

2.3 开扩胸襟,顺其自然

当代大学生理想道德人格的塑造,仅仅具备道德认知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进行道德实践。只有在道德践履中才能成就个人品格。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形成的心理自我,所以,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在长期的道德践履中逐渐养成,一个人道德品质的获得也需要在多次的道德实践中养成习惯。老子《道德经》中关于道德践履的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可供当代大学生参考。

2.3.1 知白守黑,以柔克刚

老子把“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视之为人们立身行事的准则。这就是要一个人内心向往雄健阳刚之美,外表却显示出温顺阴柔之貌;面对是非美丑了然于心,外表却显出一派懵懂之状;明明知道荣誉声望是地位显贵的象征,却还要甘居溪谷,谦恭向下。老子不是劝人们不求上进,而是他认为,一个人一旦成为竞争中的强者,固然显赫的地位和美好的声誉会伴随到来,但厄运也会在这时来到,所以为避祸袪害、全省保真,老子选择了“守其雌”“守其黑”“守其辱”的处事策略。他所谓的“守雌”“守黑”“守辱”并不是一守到底,他知道只要顺应规律行事,最终没有谁能战胜他,他会成为真正的强者,会具有显赫的地位,会取得世人公认的荣耀!

2.3.2 正反相生,大音希声

辩证法是人类在认识自然、促进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法,是用动态的、变化发展的眼光全面地考察事物的。老子认为“道”作为万物之母,是有状与无状、有形与无形、有声与希声的统一,视觉而言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从听觉所及的“音”来说,是听之不闻之音。“大音希声”的意思是指最大的声音是人们听不到声音。世界上的事物的对立面是相互依赖,互相转化的。老子看清了对立物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列举出“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六对事例,充分说明了对事物的对立统一有深刻的认识。此规律应用到生活中给我们的启示是任何事情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只从单一的一个点或一个阶段来判断事情的成功与否,并且通过事物的变化,我们可以做到因时而动,因势而动。

2.3.3 顺应自然,不刻意而为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就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行事,依照自然规律引导民众合着自然的节拍生存。因为在老子看来,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员,人类就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生活的。人生来就是混迹于万物群中的,与自然和谐相处本来就是人应有的天然属性。顺其自然,是要用身教代替言教,因势利导,因风吹火,就像疏导积水,要顺着水的流势;就像种庄稼,要依庄稼的生长特性。做到这些,就是遵道行事,依德理政。这样就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得者,德亦乐得之”,遵道行事,依德理政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独特的文化底蕴,就缺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与资格。《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个人学习的深度不同,因为自身环境的原因理解的深度也不尽相同,对它的学习我们只能采取循序渐进,慢慢深入,渐进式地了解其深意,结合生活实际理性思考,以期得到可以指导人生的道理。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所处时代中最具先进性和代表性、符合主体发展需要,把本民族最具民族风格、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传承的重点,加以体现,使当代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并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老子思想中的许多观点与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把两者中相通部分结合起来传授给当代大学生,不失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好的切入点,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最佳契机。

猜你喜欢
道德经老子事情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这些成语都出自《道德经》
把事情写具体
智者老子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一级浪漫
《易说道德经》
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