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

2019-07-25 06:41哥舒意
小说界 2019年4期
关键词:旅馆管理员作家

哥舒意

秋天时,我住进了旅馆。旅馆位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角落,靠近海边,附近没有迪士尼,没有港口码头,可谓集偏僻冷清固执于一体,甚至没有固定的班车可以抵达,连出租车司机都没有听说过那里。我下了车又走了很久,就像预约电话里对方介绍的那样,直到听到海水的声音,才远远看见了旅馆的轮廓(你离开公路往东走,走到听到海潮的声音时,就能看见了,祝你好运)。那是一个三层楼的独幢建筑,依稀带有殖民地时期的风格,和外滩那边某些陈旧建筑有些像。走进旅馆,几乎没有多余的人,只能看见孤单陈列的前台,感觉这里萧条得像是所有旅馆经营者的噩梦。

办理了入住手续后,我拿到了房间钥匙,旅馆一共只有三层,不到十间房。我住在二楼的一间(景观房,先生,可以看到海滩)。在入住的傍晚,我来到了海边,旅馆离海岸非常近,海浪好像直接拍打在墙壁上似的。我坐在岸边的礁石上,然后就看见了那名少女。

现在我仍然能够想起第一次看见娜娜时的情景,那是一个昏暗的下午,回頭可以看见旅馆的轮廓,只有两间房间亮起了灯,一间是底楼的图书馆,一间是三楼的客房。一位少女从防波堤的远端走来,看了看我这边,稍微点了点头,像是和我打了个招呼。她穿着连衣裙,傍晚的光线从她身后出现。始终昏暗的世界,仿佛也明亮了起来。

我几乎没有办法开口说话。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明白一个道理,人类在面对真正完美的美时会失去语言。美是一种庞然大物,它会将语言这种形式的存在击打得粉身碎骨,顺带着将语言的载体,比如说我这样的人,踹进无比凄惨的境地里。

然后她从我身边经过,向旅馆走了过去,消失了。

之后的几天里,我都没有遇见海边的少女。事实上旅馆的客人异常地少。似乎除了永驻前台的教书先生外,只有三楼的一位老妇。我倒是在底楼的图书馆碰见过她。这家旅馆有个异常像样的图书室,因为太像样了,不称其为图书馆有些浪费,所以不管是客人还是管理员都叫它图书馆。不过我们没有交谈。她在图书馆里低头看书,有时候在本子上书写,我还以为她是图书馆工作人员。

“请问,有没有一个年轻的女孩来这里……”我问。

老妇抬起头,看了看我。我几乎立刻把剩下的话咽了回去。她的脸上有一道倾斜的伤疤,如同一道闪电般醒目。这道疤痕让整张脸都怪异地扭曲了,像是毕加索和达利的混合作品。后来我想了想,她并没有远处看起来那么老,可能只有四十多岁,但感觉却像是皱成一团的纸张,或者是被看得残破的旧书。

她摇了摇头,似乎对我的反应并不感到意外,只是觉得我打扰了她的阅读。过了一会儿,她收拾了一下桌子,离开了图书馆。她看的书没有放回去,出于职业习惯,我拿起来翻了翻,是一本日本作家的书。

那名海边的少女,后来我又在远处见过两次。有一次也是在海边,我觉得她在眺望着比远更遥远的地方,又好像是在等什么不太会出现的人,但在模糊的光线里,她的身影比白雾更快地飘散了。第二次是我在外面散步时,看见她在图书馆窗口的剪影。但我回到旅馆时,图书馆已经空无一人,桌上只摊放着老妇人留下的笔记本。我想这名少女要么和我一样是旅馆的客人,要么就是员工。

教书先生实际不是旅馆的前台,而是旅馆的管理员。但是因为这家旅馆的客人太少了,所以也用不着什么前台接待员,连打来询问的电话都很少。在我看来,连管理员都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只有清洁工每天中午来打扫房间。在旅馆没有什么客人的时候(这几乎是正常情况),我们会在一起喝下午茶,喝完下午茶再下跳棋。人数太少了,连打牌都凑不齐一桌。如果没有客人,那么旅馆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这是我不理解的地方。我是在某个从来没有见过面的朋友那里听说这儿的,他说这是个非常安静的地方。

“不是所有旅馆都以盈利为目的。有些东西的存在本身就有特殊的意义。比方说这家旅馆,”管理员好像在特意解释,“总有人想远离普通的日常生活,希望体会离群索居的人生,于是他们才来到这家旅馆。”

我又输了一局跳棋,毕竟我刚入住旅馆。

“我想问一个问题,不知道合不合这里的规矩。”

“这里没有什么特别的规矩,尽量不要打扰别的客人就行了。你想问什么?”

“住在这个旅馆里的客人,有没有一个年轻的女孩?”

“年轻的女孩?”管理员像是思考棋路一样皱起眉头。

“很好看的女孩,”我有点局促,“我也只是离得很远看见的,所以看得不是很清楚。但她非常好看,好看得让人无话可说,没有办法形容的好看。”

管理员出乎意料地松开了眉头,甚至露出了微笑,好像我提到了一个他很熟悉的朋友。

“我知道你说的是谁了。”他说,“你说的一定是娜娜。”

“娜娜?”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她的名字,“那她也是这里的客人?”

“她既是这里的客人,也不是这里的客人。”管理员说,“就和薛定谔的猫一样。薛定谔的猫式的客人。我也只能告诉你她的名字,她叫娜娜。至于其他的,我既知道的不多,也无法告诉你。因为一旦告诉了你,就会打扰到别的客人,那就违反了旅馆的规则。”

我有点失望,而且棋局形势不妙。

“不过别的客人的情况,我倒是可以告诉你。”他好心提示。

我想了想,这里好像也没什么别的客人了,除了那位在图书馆看书的老妇人。

“那位老太太,怎么一个人住在这里?”我说,“她好像很爱读书的样子。”

“她当然很爱读书,”管理员说,“她自己就是个作家。”

“真的么?你怎么知道?”

“因为我是她的读者。和你一样,我年轻时做过一段时间的编辑。”管理员说,“她很年轻的时候就出名了。我现在还能想起第一次见到她的情景,她年轻的时候美得让人无话可说。”

我很难把我见过的老妇人,和管理员的形容联系在一起。

“她脸上的伤疤是怎么回事?”

“那是后来的事……你要喝茶吗?”

和我下完这盘棋,管理员泡了一壶普洱茶,给我和自己各倒了一杯,接着开始说以前的事。

“我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傍晚的阳光从图书馆灰色的窗户照进来,笼罩在她身上,好像一瞬间照亮了整个世界。她那时还在大学读书,刚刚出版第一本小说。仅仅一本小说,已经成为文学界的宠儿。她的小说有点像是萨冈的早期作品,是无法掩饰的青春,文字带着少女式的清晰明快,但是又不显得轻薄。我当时在一家青春文艺杂志当实习编辑,我的第一篇专访稿和小说评析写的就是她。我问了她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写小说呢?这个问题很蠢,但是我又必须得问。这是所有作家都遇到过的问题。你为什么写小说?

“‘它好像一直等在不算很远的地方,等着我过去找到它。这是我能感受到的最具体的人生意义。我想有一天,我会写出一部特别的作品,它会代替我留下来。她说。

“这是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回答。至少对我来说,因为我只是个编辑,不是作家。

“當然她是我遇到过的最漂亮的写作者。这点只要见过她的人就可以知道,她的漂亮在文学界无人不知。几乎每家发表她小说的文学杂志,在作者名字旁边都要附加一张照片。出版商在她出版的作品的夹页里,会赠送印有她形象的明信片或书签。电视节目也像找到了新鲜的素材一样拼命请她出镜。毕竟长相好看的女孩并不多见,尤其是对作家来说。以前也有女性作家被称为美女作家,但和她一比较,读者立刻发现自己被糊弄了很多年。她的粉丝说她是千年一遇的美少女。我想,有可能吧。很有可能。一定是的。

“两到三年的时间里,她几乎出现在所有能见到的时尚杂志上。小说一再脱销,来不及加印,几乎一鼓作气登上了作家排行榜的榜首。她有庞大的粉丝团和读者俱乐部,这些都由经纪人和出版商帮忙经营。他们也在规划她的写作生涯。不要改变你的创作风格,你要写同样类型的作品,青春的,文艺的,爱情的,美丽的。你要写你自己。

“说起来很奇怪,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文学编辑,算不上专业的评论家,但是她却会给我寄她出版的新书。她不知道我早就去书店买来了。我翻开扉页,看见上面她秀气又奇怪的字迹,像是问候一样的一两句话,想到这是她写给我的,我每次都有些感动。这些年我差不多也认识了一些大作家,认识得越多,对他们的作品越少了崇敬之心。再大牌的作家也和我们这些人并无不同,我也不觉得他们的作品有多么了不起。我只是个普通读者和研究小说的人,但这不妨碍我对小说的价值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不管是文学界还是出版界,知名作家和出版人以及评论家都占有话语权和绝对资源。一般读者几乎很难听到负面言论,媒体也一早被收买。这些作品不过是文学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之一。

“我当然非常喜欢她的小说,因为是她写了这些小说,也因为这些作品里有让我心动的东西。我说不好那是什么。有时候无名的雕刻匠也会雕刻出具有大师气质的作品,我想这和专注、执着、忘我有关。在某个瞬间,他燃烧了自己的生命,才让雕像有了自己的生命力。她的小说里有类似的东西。可是随着她的名气越来越大,书的销量越来越高,她的新书里这些让人动心的地方却减少了。她好像只是重复了过去的自己,又好像是被什么限制住了。我想了很久,还是把这些感觉写了下来,写成了一篇关于她小说的文学批评,发表在了一个几乎没有人阅读的文艺期刊上。

“后来我才知道她非常生气。我也没有想到她会这么生气,据说她直接把一台笔记本电脑从窗口扔了出去。出版进度也受到连累,她从出版社撤回了已经完成的书稿。连累出版社进度什么的我虽然心有愧疚,但也没有愧疚到懊悔的程度。我担心的是像她这样自尊心极强的人,不能忍受任何形式的批评。我在写那篇文章之前就应该清楚这一点,可是我为什么还要写呢?我自己现在都不明白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

“沮丧、不安和胆怯。这些情绪纠缠了我很多天。我昏昏沉沉地坐在办公桌前,随手打开那篇评论的文档,试图找到一句能得到宽恕的句子。然后杂志社的前台接待打来电话,告诉我有人在休息室等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她看起来比之前长高了些。她给人的感觉要比实际上更高挑一些。以后不给你寄书了,她说,看起来你不喜欢我的作品。我困窘极了,期期艾艾说不出话来。

“‘我有点累了。她别过头,说:‘我本来以为写小说只是一件单纯的事,我只要写就可以了。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开始厌倦了呢?从小我就喜欢读书,我家楼下有一家书店,我经常呆在书店里读一整天的书,直到妈妈过来找我。但是现在我连书都不愿意去读了。那些故事好像黯淡了下去。

“她指了指自己的脑袋,晃了晃头发。

“‘就好像睡着了,不习惯外面的世界了。家里没有电视机,看电影也谈不上有多少兴趣,那些电影情节,在我眼里都会变成一行行的文字。像我这样的人,就该死在一个故事里。不,是写小说的时候死掉,我这么觉得。可是我的小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你的作品非常畅销。我说,‘大多数作家一辈子都没有办法做到像你这样受欢迎。

“‘受欢迎不代表什么。既不代表作品的质量,也不代表有更多的人理解你。图书排行榜只代表销售量,代表你得到的版税越来越多。说到底那是个数字,数字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大多数作家追求的不就是这个吗?作家就是靠写作来赚钱的,高版税本身就是对作家写作的认可,是一种具体的奖励。销售量代表你的读者的数量,非常多的读者在阅读你,他们在阅读你写的小说。

“‘那只是一开始。当这种奖励到了一定程度,就没什么意思了。就像亿万富翁不在乎再多挣一千万。或者就像一个穷姑娘得到了一个宝藏,她就不在乎钱了,她更想要爱情。

“‘人都是这样的。在乎的是没有拥有的东西,当有了爱情,就会想要钱。”我说,“如果你现在只是个默默无闻的作者,你就会希望自己的作品登上排行榜,希望自己出版的每一部作品都能大卖。这几乎是每个作家梦寐以求的事情。

“‘可是我已经有了,所以我可以不在乎。她说,‘我一直就没在乎过,这些东西是自己跑来找我的,知名度也好,畅销也好。

“‘那你在乎什么?你想得文學奖吗?

“‘那东西我们都清楚。那根本就是个游戏,不过是势力权衡和利益分配的产物,从公平程度来说,还不如看销量。

“‘但那始终是认可和证明的方式。我说,‘而且是有公信力的方式。如果你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几乎可以让一切质疑你的人住嘴。

“‘但是不能让我停止质疑。我既质疑他们,也质疑我自己。

“我有点糊涂了,不明白她到底怎么了。她不像是来兴师问罪的,倒像是一个刚进大学的女孩,试图找到辅导员交流内心的想法。我想她是在写作上遇到了一些困难。作家都会遇到瓶颈。可能她现在就在瓶颈期,但我没什么可以帮助她的办法。我挑了几本我觉得会有用的书寄给了她,其中就有斯蒂芬·金谈写作的自传。作为一个恐怖小说作家,斯蒂芬·金始终在怀疑自己的写作,并且一度酗酒成瘾,还遭遇过车祸。不知道她是否看过这本书,她收到后也没有给我什么回音。可能她并不喜欢恐怖小说。

“她的个人生活一直是时尚杂志和文艺八卦圈热衷的谈资,尽管她在这方面的新闻不多。她以前的男友好像是大学同学,毕业不久就分手了。成名后,她和一个出版商约会过一段时间,那个出版商后来和一个演艺界的明星结婚了。后来她就越发低调了起来。在我们见面后半年多一点,她的新书出版了,写作风格一改之前的青春气息,整体色调显得阴郁冷僻。题材也不再是文艺爱情,而是写一个精神病患者的人生。这本书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虽然比起她以前的作品,销量下降了很多,但印量比起一般作家还是个天文数字。有评论家说这是青春作家转型的通病,有人觉得是她江郎才尽,已经写光了之前作品的题材。外界的普遍看法是这是一部失败的作品,作为文艺小说难以卒读,作为先锋小说又没什么先锋性。本来没有什么价值的试验之作,只是由于作家的名气,所以才带动了销量。

“我没有收到这本新书的快递,就去书店买了一本。这本书不是很好读,我用了两周时间才断断续续读完。当时是夏天,可是读完以后整个人却似乎身处满是寒冰的停尸房。这种感觉越到后面就越是强烈,但这需要读者能够去掉成见全身心沉浸入它的语言中才能感受到。我想那些评论家并没有读进这个故事。他们仍然是带着读一本情节简单的青春小说的心情,轻松惬意地打开书本,被迎面而来的冷硬扇了一个耳光。可能大部分读者都是这个感觉。所以它很难受到欢迎。

“她接下来的一本书维持了这个风格。评论家变得不客气起来,几乎是恶评如潮。有时候我好像看见一个倔强的小女孩的身影,势单力薄地面对着巨大而怪异的风车。她没有辩解,也不就自己风格的改变接受采访。只有那次在文艺人生节目里亮相。她作为节目的主角,对面有几个嘉宾,分别是文学评论家、读者代表、作家同行和大学教授。节目从一开始就呈现围攻的态势。所有人都在对她的新作发表意见,有时又互相争论,觉得自己的看法才是最正确的。没怎么讨论,已经得出了结论,她的写作走上了错误的方向,作品既失败又无趣,对这个社会没有任何帮助,也没有反映出时代的特点,只是作者一个人在那里自我赏玩,就和一个丑女人对着镜子卖弄姿色一样让人反感。

“她很少说话,也没怎么辩解,只是睁大眼睛望着对面的那些人。她的眼神看起来很疲惫,却又像燃烧了暗火一样明亮。她好像并不怎么生气,也许根本就对这些人的意见无动于衷。她的姿态彻底激怒了对手们。其中一个人说,‘这样的作品还有人买,大家都想不通。这对其他作家,尤其是对那些真正认真地写小说的人来说是个不幸。

“‘我的写作是认真的。她说。

“‘你的小说的畅销和作品本身没多大关系。你看,就算你写出了这两本谁都不愿意读的小说,还是有人会买你的书。因为你是美女作家么。人们对美女作家写什么东西并不挑剔,我们都懂的。因为你长得好看。对方不无刻薄地说,‘因为你是美少女作家。

“她盯着对方看了一会,摇了摇头。她的眼睛里第一次露出嘲弄的神色,带着无比的轻蔑。她抬起右手,手里拿着一把银色的小匕首,那是节目作为纪念品送给每个嘉宾的毛边纸裁书刀。她举起裁书刀往脸上一划。

“‘现在我不是了。她说。

“演播厅里鸦雀无声。透过屏幕,似乎能听见血滴落到地上的声音。直播的节目被掐断了。我是后来在网上看到的画面,这段视频是那些天网络点击率最高的。报纸杂志也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这样爆炸性的新闻立刻成了娱乐头条。大多数的报道都认为她是因为新作失败导致精神崩溃,也有人觉得这可能是她在感情上遭遇了问题。总之这成为了作家都不正常的又一例证,以至于人们觉得这才是正常的作家。

“她在医院疗养期间,我去看望她。除了亲人外,她谢绝了差不多所有人的探视,连出版社的编辑都拒之门外。护士允许我进去的时候,我觉得很意外。她穿着大了一号的病号服,屈膝坐在床上看一本外国小说,好像是日本作家的作品。半边脸都缠着绷带,伤口还没有消肿,把左眼都挤斜了。她整个人看起来很有些可怜,然而情绪是一如既往的冷静。我问她是不是还好。

“‘毁容了呗。她说,‘本来不想被人看见这副样子,可是想了想,以后大家看见的我就是这个样子的了,也没必要掩掩藏藏的。

“‘应该不会留下什么疤痕吧?我说。她回答说就算留下伤疤也没什么关系。

“‘……我在网上看了那个访谈节目。我沉默了一会儿,‘你没必要和那些人较真。他们和大多数人没什么区别,只是在消费你而已。

“‘我并不是因为他们,也不是受了什么刺激。她说,‘也许当时的确有点冲动。可是我觉得我这样做也没什么不好。我可没有自虐。冷静想了想,我一直在浪费时间。

“‘浪费时间?

“‘从小我就被当成是一个漂亮的小姑娘,我父母不用说了,周围人也是这么觉得。久而久之,我也觉得自己长得很好看。我从来就知道自己有个好皮囊,所以会花很多时间维护这份好看。任何美丽都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和时间,表面上的,和私下的。你看见的很简单的好看,可能是我花了几个小时精心表现出来的。每天早上起来,我都要花很长时间来打扮自己,有时候比读书的时间都要多。对着镜子里的自己,我会油然而生一种满足感,为自己这么漂亮而得意。但是我没有意识到,正是我的容貌让我分心了。我对自己的自恋,让这个我,只能写出自恋的文字和自恋的故事。

“‘作家大多是自我意識特别强烈的人。我从一个读者角度来看,觉得你并没有你说的那么自恋。其实我还想说,就算你自恋也不会让人反感,因为是你。

“‘那是因为我花很多工夫把它藏起来,或者改掉了。她不以为意地笑了一下,‘你觉得我好看么?你喜欢我的小说?你是因为我好看才喜欢我的小说吗?

“我迟疑了一下说,‘作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有的作品是因为写作者而增加了魅力。

“‘它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好处,包括大量的读者。在这个时代,作家更像是娱乐明星。她说,‘但是它也给我带来了很多麻烦。

“我听说过一些传闻。包括热切的追求者,以及那些不良书商的骚扰。经常有人点名要她一起出席什么酒局宴会。因为被冠上了美女作家的头衔,读者们关注她的礼服照片多过关注她的小说。我想她说的是这个。

“‘现在我不漂亮了,其实一点都谈不上难过,也许应该说,我不再操心自己漂不漂亮这个问题了。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自由。以前我一直有严重的失眠症,但是自从住院以后,一直都睡得很踏实。她说,‘我现在能够全神贯注地阅读了,每天都能读上六七个小时,都是以前买来堆在书房里,以为自己再也不会去碰一下的文学书。我感觉某些最初的东西又回到了我的生活里,所以我很高兴。而且,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

“‘关于写作?

“‘从写第一篇小说开始,我就在思考,到底要怎样才能完成一部完美的作品。时间?情节?人物?素材?生活经历?灵感?到底什么才是最需要的?对我来说,写作是兴趣,但是光有热情不足以让你写出好的作品来。我逐渐发现写作其实是我的信仰。在我一无所有的时候,在我被打垮的时候,在我感到无比孤独的时候,在我痛苦的时候,只有写作陪伴我。所以我信仰写作。现在我明白了,它需要献祭。

“她肿胀的眼眶里,眼睛却在发亮。我问她有没有朋友过来陪伴。

“‘我已经一个人很长时间了。这没什么。我没有遇到能够理解我的人。准确地说是能够理解我写作的人。我不想再随便找个伴,不然我会觉得很孤单,就和一个人生活没什么区别。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房间里静默了一会儿。然后我问她在看谁的书。

“‘田中慎弥,一个不太有名的日本作家。她说,‘你可以回去了。我想继续看书。还有,你不要再来了。

“我想她只是不希望别人来打扰,所以没有再去看望她。过了些日子,关于美女作家自残毁容的消息也慢慢没有人再关注。人们的注意力总是会被更新鲜、更刺激的新闻所吸引。

“她还是在写作,借助于自残新闻的推波助澜,她的新书销量可观,但是接下来的一本书遭遇了空前的失败,据说有一半的首印被退回到了出版社的仓库。出版商以此为由拖延了版税的支付。她提出了解约,双方的合作就此中止。她的出版商认为,在出版这一块儿,她算是毁了,以前为她做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工夫,她已经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了。她的书渐渐都在书店里下架了,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再出版作品。市场遗忘一个人的速度让人觉得齿冷。谁都没有想到,她的坠落和她的成名一样迅疾,像是乘坐过山车往下飞驰。如果说她成名得过于轻易,那现在,她几乎是把所有作家都经历过的坎坷的道路又重走了一遍。

“之后我有好多年没有见到她。我只是断断续续地在文学杂志上看到她的小说。有一年,她一连在几家文学杂志发了短篇,也入选过年度文学作品选集。但这些都是短篇,虽然很有文学上的意义,但与大众传播的畅销读本相去甚远。接下来的几年里,她持续着这样的写作。她的一个中篇获得了国内的文学新人奖,一个短篇被翻译成英语和德语,获得了国外的一些好评。

“但这些都像是安慰奖,就像老师们知道一个学生在努力地用功,可是又很笨,除了刻苦以外别无所长,所以要颁发一个奖状来鼓励他。我想起写《情人》的杜拉斯,有人问龚古尔文学奖评委为什么颁奖给杜拉斯,评委回答说,她写了很多年,她现在这么老了,她很可怜。

“所有人都认为她这辈子被小说毁了。她很少露面,就连获奖也是让人代领。她毁容后一直就是这样,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我在某篇报道中看到她的近照,她的脸廓变圆了些,身形显得臃肿了,我差点没有认出来。她不再是过去那个轻盈的少女了。她彻底地把美女作家的头衔摘掉了,已经没有人记得她过去的模样。她没有掩饰那道刀疤,而只有这道刀疤让我想起那个让人透不过气来的、美如刀锋的形象。

“后来我结婚的时候,给她写过一封信。我想恭喜她拥有了自己的语言。她没有回信。我的妻子年轻时也喜欢写作,有些像年轻时的她。我们约会了一段时间就结婚了,结婚以后她就不再写小说。我换过几份工作,也在学校里教过一段时间的书。我把一些被人遗忘的作家的作品带到课堂上,让我的学生们阅读和分享,犹如把童年时的玩具从箱子里翻出,送给喜欢玩具的孩子们。我也把她的书带给了学生们。他们没有一个人看过她的作品。其实不只是他们,我也很久没有读小说了。这让我觉得,我和她一样,已经被过去遗弃了。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抛开了一切,或者说一切都抛开了我。我来到了这家旅馆。在这么多年过去以后,我在这里,又遇见了她。”

“她的样子已经和过去完全不同,她不再是那个好看的女孩,她变老了,皮肤上都是皱纹,头发也干枯了。”管理员说,“当然我也不再是过去那个我。”

“我在想,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我说,“既然你已经这么了解她,你们认识多年,又互相都有好感,当时如果你们能够在一起的话,一切都会有所不同。”

“你还没有理解。对于她来说,我是她小说的读者。对于我来说,她是我喜爱的作家。这一点即便过了这么多年,也没有任何改变。现在我是这家旅馆的管理员,而她是这里的客人。”

我和管理员又下了一盘跳棋。这次我先跳完了格子。这是我第一次获胜。后来我们又陆续下了很多盘,但是从这一刻起,在他说完了他们的故事之后,他再也没能赢过我一次。

“她为什么住在这家旅馆呢?”我问。

“她在这里写一本书。”管理员说,“一本她写了很久的书。这么多年她一直在写它。”

我寻找的女孩或许已经离开了旅馆,如同管理员说的,她既在这里,也不在这里。我想她已经不在这里。不管我去了多少次海边,不管我注视多少次夜晚漆黑的窗口,她都没有再出现过。

甚至连脸上有一道疤痕的作家,也不再在图书馆出现。我开始阅读小说,阅读那些没有人读的书籍。空闲时,我像馆员一样整理了图书馆所有的藏书,擦去书脊上的灰尘,将所有作家的作品分别归类,让它们继续沉睡在无人问津的书架上。我花了很多工夫做这些事。可是我没有找到她写的任何一本书,至少它们不在这间图书馆里。

我读了田中慎弥的短篇集。这位日本作家的人生看起来有点像个悲惨的笑话。这位作家是日本山口县下关人,幼年丧父,高考失败后开始写小说,没有做过任何工作,全靠他的妈妈供养,四次入围后终于在三十九岁那年获得芥川奖,获奖后有句名言,“给你们个面子,这个奖我就拿下了”。他的写作非常刻苦,每天上午两小时,下午四小时,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写作之外也没什么业余爱好,最多去看一场电影。也没什么感情经历,单身,无欲无求,简直和苦行僧没两样。他说过这么一段话:

“小说不过是镜花水月,没想到的是,我却会为它倾尽生命。倾尽生命而汲取的养分,又将延续我的生命。它既是倾尽生命的结果,亦是燃烧生命的过程。”

這一天,我正在图书馆里时,作家女士走了进来。我看见她脸上的伤疤,那道伤疤像是在严肃地嘲笑着什么。她看起来很瘦,又有点神经质,说话很轻,有时候词不达意,这是离群索居的人才有的特点。我低下眼睛,尽量不去注意她脸上的皱纹,不健康的肤色,还有苍老的眼神。我甚至没有去注意她的穿着,只记得她擦了口红,像是黑白片里唯一的颜色。

“我一直在写一部作品,写了很多年,刚刚写完。”她说,“如果你有时间,我想请你读一下,可以吗?”

“当然可以,可是为什么你愿意给我看?”

“我找不到其他的人愿意读它。”

她从手提袋里取出厚厚一沓稿纸,是打印稿,熟悉的宋体字五号。我没有办法推辞,只能接过来,打算看两页再说。但是看了第一章以后,我就坐在那里读了起来,读了很久,可能是整个晚上,也可能是许多个晚上。

我无法复述它的内容,就像人无法直视真正美丽的事物。美是一种巨大的东西,它只是沉默地存在于那里,将一切都碾压得粉身碎骨。在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我就应该意识到了。她的名字印在了第一页上,两个很小的字。娜娜。

读到最后一行,我才抬起头。这些优美的文字仿佛获得了生命,从书稿里浮现了出来,它们组成言语,词句,场景,变成了流光溢彩的片段,它们是一段段不可磨灭的时间,它们是故事。无以计数的光点都飞旋了起来,像是返回本源那样像她扑了过去,包裹住了衰老、臃肿、丑陋的身体,把所有失去的,所有损耗的,所有伤害的都交还了,让一切恢复了本来的样子。我终于看见了她,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她时那样。我眼前的少女对我微微一笑,整个世界仿佛都被照亮了。

“我读完了。”我说,“我喜欢你的小说。”

小说里的作家有原型吗?

所有人物都是虚构的,作家的成名经历有一些现实作家的参考,比方说写《你好,忧愁》的弗朗索瓦兹·萨冈、写《情人》的杜拉斯、法国诗人兰波等。

那写作初心是同理吗?

很多作家抱持“把东西做完美”的匠人心情。这和创作的初衷有很大关联,想解释这个世界,想再造一个世界。小说里的娜娜,应该是想写出理想的小说。

最后娜娜写出的是怎样的作品?

最后写出来的必然是一部分人喜欢,一部分人不喜欢,并且大多数人都不会知道的小说。这是小说家的宿命。小说基本等同于作家生命的延续,只要还有读者在读这个小说,它的生命就在延续。这个短篇最后,第一人称的“我”,读了娜娜的“小说”,娜娜的写作才有了意义。这个短篇也是同样的道理。

猜你喜欢
旅馆管理员作家
作家谈写作
仙人掌旅馆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可疑的管理员
我和我的“作家梦”
让管理员管不了的名字
欢迎光临机器人旅馆
当小小图书管理员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让管理员晕倒的8个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