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药膳组方规律研究*

2019-10-10 01:16艾志福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9年6期
关键词:新方血虚药膳

刘 虹,艾志福

(1.江西中医药大学健康养生研究所 南昌 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南昌 330004)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皮肤病,以皮损分布于四肢屈侧,特别是肘、腘部为显著特点,也称异位性皮炎、慢性湿疹。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瘙痒、湿疹样皮损和皮肤干燥等症状,并伴有鼻炎或哮喘等过敏病史。姚志荣[1]等对中国十二城市1-7 岁儿童进行特应性皮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入组的13 998 名儿童中,12.94%的儿童患有特应性皮炎。近年来,AD 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给家庭、社会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2]。血虚风燥证型是特应性皮炎常见的一种证候分型,多因久病或失治、误治,耗气伤阴,气血亏虚,风邪趁机而入,蕴久成毒而致,是急性病发展至慢性病的最终阶段[3]。药膳食疗以其毒副作用小、疗效显著、便于操作等优势,己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药膳食疗治疗AD不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瘙痒症状,延长缓解期,还可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然而,目前关于本病的药膳食疗理论研究较少,缺乏有效的临床依据,因此弄清血虚风燥证型特应性皮炎的药膳食疗组方规律对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对《中国药膳大辞典》中治疗血虚风燥证型特应性皮炎的药膳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总结其用药规律,旨在为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患者辩证施膳提供参考,同时为新药膳的开发提供依据。

1 数据与方法

1.1 药膳数据来源及录选标准

《中国药膳大辞典》收录上起先秦,下迄当代(2017年)7000多首药膳方,并将药膳方分为17类,是我国目前较为全面、实用的药膳工具书[4]。根据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患者久病易伤阴耗血、阴虚生风[5],“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6]的观点,课题组按照滋阴生津、补血养营和平肝息风三大治法,从《中国药膳大辞典》筛选整理得出1026个药膳方。

表1 血虚风燥型药膳方出处频数统计表

表2 血虚风燥型药膳方类型分布统计表

1.2 数据处理

将收录的1026 个药膳方采用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18制成数据库,包括药膳食疗组方表和原料表。药膳食疗组方表字段有:药膳食疗方名、功效、来源、类型;原料表字段有:原料名、数量、单位及属性(药膳食疗方中的原料属性共分为三类:中药材、食材、调味品)。为方便统计分析,需对原料名称作统一规范处理,中药名称统一参考2015版《中国药典》。中药材如淮山、薯蓣等统称为山药;薏米、菩提子、米仁等统称为薏苡仁;食材如菜心、青菜等统称为白菜;树耳,黑木耳等统称为木耳;调味品如食盐、精盐等统称为盐。

1.3 数据分析

对已处理的药膳数据进行频数、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其步骤如下:①利用Microsoft Office Access 2018 软件对1026 首药膳食疗方的出处、类型分布、原料进行频数分析,导出成Excel 文件,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②运用SAS(9.2 版本)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药膳方“组方规律”,将支持度(表示在所有药膳方里该组合同时出现的次数)设为6,将不同组合出现的频次结果导成Excel文件,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序;③运用SAS(9.2 版本)软件进行变量聚类分析,将出现5 次(含5 次)以上的中药材、食材以及出现4 次(含4 次)以上的调味品混合在一起进行聚类分析,得出新组方。

2 统计结果

2.1 频数分析结果

2.1.1 药膳食疗方出处统计情况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026 个药膳方涉及到174 本国内古今书籍,主要来自于《中国药膳学》、《疾病的食疗与验方》、《补品补药与补益良方》等书籍,其中《中国药膳学》收录最多,达117首,占比为11.4%。药膳食疗方出处具体分布(表1)。

2.1.2 药膳食疗方类型分布情况

按照药膳食品的功效特点、制作方法和药膳食品原料的不同,将药膳分为菜肴类、饮料类、汤羹类、粥食类、糕点类和蜜丸类六大类。通过频数分析,发现所录1 026 个血虚风燥型药膳方类型以菜肴类居多,占比38.53%,具体分布(表2)。

2.1.3 药膳食疗方中原料使用情况

本次收集的药膳食疗方中,共涉及原料主要分为调味品、食材和中药材三大类,共578种。频数分析结果显示,调味品39种,使用总次数为881次,平均每种使用22次,使用频率最高;食材224种,使用总次数为1497次,平均每种使用7次,使用频率其次;中药材315种,使用总次数为1 784 次,平均每种使用6 次。使用频数最多的前3种原料分别为:调味品为盐、黄酒、葱;食材为鸡蛋、粳米、猪肉;中药材为枸杞、姜、山药。挑选三大原料中使用频率大于等于1%的原料,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表3、表4、表5)。

表3 血虚风燥型药膳方中常用的调味品统计表

表4 血虚风燥型药膳方中常用的食材统计表

表5 血虚风燥型药膳方中常用的中药材统计表

2.2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通过SAS(9.2版本)软件对药膳数据库中的食材和中药材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219 种血虚风燥型药膳方的常用组合。组合频次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选取出现频次大于6(包含6)的常用组合(表6)。

表6 血虚风燥型药膳方食材和中药材常用组合

2.3 变量聚类分析结果

在药膳数据库578种原料的基础上,按中药材、食材出现在5 次(包含5 次)以上的和调味品4 次(包含4次)以上选取方法共得到原料171种,混合在一起进行聚类,构造药膳矩阵,应用SAS 变量聚类分析得出30个新方组合(表7)。

3 讨论

3.1 药膳方出处及类型统计结果讨论

对于药膳的制作和应用,古代典籍早有记载,如《周礼》记载:“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7],《药膳食疗学》将药膳定义为:“传统医药与食品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既有食品作用又具有药品作用”[8]。本次收集的1 026个药膳食疗方共来自174本国内古今书籍,从古代到现代,文献数量逐渐增加,现代文献占总录入文献的92%,以80 年代的居多,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营养保健工作。所录入的1 026 个药膳方中共有6 个类型,其中菜肴类居多共395 个,占比38.53%,汤羹、粥食、饮料类占比也比较大,这表明药膳类型打破了传统中药汤剂的单一性,正向膳食的多样性转变,既体现了药膳“寓医于食”的初衷,又保留了膳食的口感。

表7 基于变量聚类分析的血虚风燥型药膳新方

3.2 原料频数统计结果讨论

①从调味品的频次分析来看,酒的使用频次最高,黄酒、烧酒、米酒的总计使用频次达到159 次,且黄酒>烧酒>米酒。源于1 026个药膳方中,菜肴类、饮料类达618个,酒做为菜肴的调味品能矫味去腥;作为饮料能活血行气,散瘀止痛,故使用频次较高。不同酒类药用价值有所不同,黄酒是我国三大酒类即黄酒、葡萄酒、白酒中,最早出现的发酵酒,《诗经》中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的记载;黄酒含有许多易被人体消化的营养物质,如:糊精、麦芽糖、葡萄糖、脂类,甘油、高级醇、维生素及有机酸等[9],且性温,味苦、甘、辛,具有通经活络、健脾养血、延年美肤的作用[10]。因此黄酒使用频率(112次)远高于烧酒(37次)、米酒(13次);②从食材使用的频次来看,鸡蛋、粳米和猪肉使用频次位居前三,分别是114 次、104 次和81 次,且鸡蛋与粳米远高于其他食材。究其原因可能为,一是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皮炎的药膳类型中以粥食类和汤羹类较多,达341种,占总药膳方比例为33.22%;二是猪肉、鸡蛋,味甘,性平,有滋阴润燥、补肾养血的功效[4],粳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功效,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契合血虚风燥证型;③从中药材使用的频次来看,位居前三的分别是枸杞(124 次)、姜(104 次)、山药(60)。枸杞,味甘,性平,可滋阴补肾,治疗血虚萎黄;此外,枸杞多糖能提高免疫力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同时具有延缓衰老美容养颜的功效[11],因此使用频率最高;姜既是中药材又是调味品,有抗衰老、杀菌解毒、抗炎、降血脂等作用[12];山药,味甘,性平,有健脾益肾之效。

3.3 常用食材和中药材组合关联结果讨论

对常用食材和中药材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发现,鸡蛋与姜、枸杞与熟地、当归与熟地组合位列前三。鸡蛋与姜配伍出现频次最高,鸡蛋具有滋阴润燥、养血的功效,姜不仅能去腥除味还能温阳祛寒养血;当归与熟地配伍取当归补血活血,熟地滋阴补血,二者共奏滋阴补血之效。此两组配伍规律体现了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药膳方以养血滋阴为要务;枸杞与熟地配伍取二者补肝肾,益精血的功效,体现了精血同源的思想。

基于“SAS 变量聚类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得到针对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药膳新方组合30个,从新方的原料组成分析,治法以健脾养血(新方2、5、11、21)、益肾养精(新方4、16、27、28、29)、养阴生津类(新方7、8、12、26)为多见。究其原因,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为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所致;血虚不足,阴津亏损,因而生风发痒[13]。“治血”为特应性皮炎的治病之本,“止痒”为治病之标。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普济本事方》曰:“精者,血之本也”[14];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明医指掌·诸血证二》云:“血者,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15]。滋阴生津类药膳能缓解应性皮炎引起的皮肤干燥瘙痒症状[16],故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药膳新方治法以补肾养血、健脾养血、滋阴生津多见,体现了标本兼治的原则。从食材口感和药膳类型分析,新方(3、9、10、15、17、18、20、21、25)为食材与中药材组成的菜肴,新方13、14、23为饮料类,新方8、19、22、24、30为含有鸽子、鳖鱼、草鱼、猪肚等肉类食物的滋补汤,新方1为诸多食材、中药材和调味品组成的大杂方,无食疗药膳理论依据,为假阳性。新方8 与唐代《外台秘要》“知母鳖甲汤”相似,起到“滋阴生津”的功效。

4 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可知,防治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1026 个药膳方中,92%来自于《中国药膳学》;药膳类型以菜肴类为主,占总比为38.53%;原料材中位于前三的调味品分别为盐、黄酒、葱;食材分别为鸡蛋、粳米、肉;中药材分别为枸杞、姜、山药;食材和中药材组合位列前三的是鸡蛋与姜、枸杞与熟地、当归与熟地。原料多为味甘、性平之品,多具有健脾补肾、滋阴润燥的功效。通过“SAS 变量聚类分析”方法所得30个新方类型以菜肴和带肉类的汤羹居多;新方原料以健脾养血、补肾养血、滋阴生津的中药材和滋补食材为主。这为特应性皮炎的辩证施膳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此类药膳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本课题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所收录的药膳全部来源于《中国药膳大辞典》,数据可能不全面,因而得出的结论还待于进一步考证。课题组将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改进、完善。

猜你喜欢
新方血虚药膳
石榴补血糖浆对血虚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
荔枝养生药膳
名医治疗肺癌气阴两虚兼痰瘀毒结证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
血虚≠贫血
两份药膳,帮你远离“暖气病”
养生之道早知道——乐氏同仁药膳
血虚≠贫血
基于焦树德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辨证分型的用药规律探讨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余绍源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经验
芪归金蝉方治疗慢性荨麻疹血虚风燥型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