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美德养成的高中校园文化建设

2019-11-26 10:41
名师在线 2019年12期
关键词:显性传统美德校园文化

程 煜

(江苏省丰县中学,江苏徐州 221700)

引 言

从文化的广义范畴来看,高中校园文化是一切与校园物质(包括硬件设施)产品与精神产品的总和。除了正式的课堂教学外,高中校园的管理制度、师生关系、集体生活、课外活动均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产生影响。与正式的课堂教育相比,这种非正式、非显性的影响虽然不属于学校的正规教育课程,一般情况下也不会有统一标准的考核机制,但正是这种看上去“非正式”“非显性”的教育,与课堂正式教育一起,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两大基本支点[1]。

一、传统美德养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从传统美德的本质来看,其既是意识形态的一种,也是以人为载体的持续性的具体行动。从传统美德养成的过程来看,首先需要教师在受教育对象群体中树立起与传统美德有关的观念,再通过实践逐步使其养成传承传统美德的具体行为。而这种观念与行为的培养,都与具体环境中的显性与非显性教育有密切关系。因此,从这一过程来看,传统美德的养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至少有以下三点。

(一)有利于对传统美德的传承

传统美德基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利益的形成,既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成员对善恶的一种判断标准,也是本民族人民和谐共处的重要精神性基础,是中华民族“精”“气”“神”“魂”的具体表现[2]。作为一种民族优秀道德品质的抽象性集合,其需要被牢固树立在人的观念中,不断体现在人的具体行动中,才能被有效传承。高中生作为未来的劳动者以及民族与国家事业的建设者,传承传统美德是他们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而传统美德也只有在不断被传承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扬,从而提升国民整体精神面貌,使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二)有利于丰富文化建设手段

从外部环境来看,高中校园的文化建设面临着各类网络文化、新媒体文化的影响;从内部环境来看,其面临着自身文化建设手段不丰富、形式不够多元等问题。因此,连接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之间的手段和方法,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显得更加重要。从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的特点来看,正规教育内容如理论文化知识适合用讲解、指教的方式进行传授,而像传统美德养成这类非显性教育内容,一两次单纯的讲解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反复讲解又会引发教育对象反感。因此,在进行高中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对传统美德养成的教育方法、手段、内容与形式进行多元创新,才能取得更好效果。从这一角度来看,推进传统美德养成,有利于高中校园文化建设手段的完善与丰富。

(三)有利于高中生健康成长

高中阶段的学生对善恶、美丑已经有了自己的基本判断,但整体的道德体系与价值观还需要不断完善。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来看,爱国、进取、诚信、自强、自律等优秀的品德品质,对正处逐步社会化阶段的高中生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正向作用。在高中阶段促进学生养成这些美德,不仅有利于其下一阶段的学习与发展,更能为其适应社会化竞争打下良好的意志品质。与此同时,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入传统美德养成教育,能有效促进高中生价值观的进一步发展,激发其“知”“行”结合,使其在思想与行动上得到全面提升。

二、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美德的养成路径

(一)教师引导方面

1.人格魅力提升

教师是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美德养成教育中的人格性载体,这一载体与校园环境和文化活动两大载体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在与学生日常交流的过程中无声地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以尊师重道、拼搏进取、自强自律为荣。因此,教师在传统美德养成教育中所起到的是一种示范性作用,如果教师言行不能统一,那么传统美德养成教育的实效也会大打折扣。

2.教育理念转变

在提升人格魅力的同时,教师也需要对传统美德养成教育的相关理念进行调整与转变。对于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高中生来说,重复性说教只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对传统美德养成这类非正规、非显性的教育来说,硬性要求、指令性规范或高压式强迫的效果最终只会适得其反。树立“以生为本”、以“知行合一”为标准的传统美德养成教育理念,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才能赢得学生信任,学生也才能于思想深处认同教师在言传身教中体现出的价值观,并最终在行为中体现出来。

(二)校园环境方面

1.硬件环境改善

物质与硬件环境对于人的行为、品德养成以及学习生活态度养成有密切关系。基于传统美德养成教育的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可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在硬件环境建设中,学校可融入中国古典文化内涵,如以“梅”“兰”“竹”“菊”为主题对校园绿化景观进行布置,在建筑样式设计、布局方面融入与传统美德教育有关爱国主义诗词文章等,这既能为高中学生提供舒适、优美的休憩场所,也有助于传统美德养成教育整体氛围的营造。

2.软件环境打造

软件环境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校园精神与整体风貌之中,学风、校风均是传统美德养成教育的软性塑造渠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校风正则学风盛,学风盛则高中生自然而然会在这种环境中养成求知、求真、向善、向上的品德品质,并在这种氛围中自觉约束不当、不良言行,从而将传统美德养成教育的要求与目标内化为对自己的要求。

(三)文化活动方面

1.线上文化传播

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推进传统美德养成教育,还需要教师充分利用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各类新媒体网络工具。与传统的教育手段相比,新媒体网络工具不仅能够更高效地展示、传播传统美德,也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互动探讨。在利用网络媒体工具开展传统美德养成教育的同时,教师与学校需要就线上文化建设提出明确可行的方案,对学生的线上行为进行引导,对传播内容进行把关,从而确保传统美德养成教育在虚拟空间实施的有效性。

2.线下美德实践

线上开展的传统美德养成教育,需要与线下美德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行为学理论来看,要使传统美德从观念转变为行为,就必须推动个体在行为中对于传道美德有关的价值观、道德观等进行不断的实践。教师应利用线上多媒体平台与线下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就某一个主题进行充分讨论,并在与教师、同学、家长之间的正向反馈中对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道德观等不断进行强化,从而最终形成学生“个体”对“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结 语

综上所述,传统美德养成教育过程是“知”与“行”相结合,学校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推进这一教育的过程中,还应为每位参与其中的高中生提供表达自己观念、展现自己能力品质的机会,使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强化自己与传统美德所倡导的价值观之间的感情联结,从而提高传统美德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显性传统美德校园文化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助人为乐的小牛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做人美德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
“显性”之异与“隐性”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