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专业“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2019-11-27 21:55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汽车技术与服务学院张红英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双元制戴姆勒实训室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汽车技术与服务学院 张红英

随着汽车大众化的到来,汽车产业迎来了新一轮的调整和升级,汽车后市场企业对汽车技术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存在教学理念不够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够创新,过分重视汽车专业知识的灌输,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足等问题,从而导致汽车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汽车后市场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相符合。因此,如何借鉴汽车产业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经验,有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依然是我国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适应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最值得探索的问题。“双元制”是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笔者在对德国“双元制”汽车职业教育深刻认识,及对我国职业教育推进“双元制”存在的实际问题详尽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开展戴姆勒铸星教育项目的实践,探索我国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双元制”向具有中国特色的“订单式”培养的有效转变。

1 德国“双元制”汽车职业教育的认识

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和汽车工业发展的分析,笔者认为德国汽车专业职业教育主要呈现以下3个特点。

(1)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一般学校都会给学生提供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有关用人单位都会对实习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使他们具有主人翁意识,在岗位中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通过系统的实践训练后,汽车专业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可具有上岗的资格,等他们正式就业后,就可以立即进入工作状态,严谨对待汽车零件设计、加工、维修等各个岗位的工作,确保了岗位工作的质量,从而也确保了汽车产品制造或维修服务的质量。

(2)严格执行从业人员必须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德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高度认可和普遍执行的一项从业资格制度。职业资格要求所有的从业人员必须要充分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敢于打破现状,勇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这种制度使得德国汽车专业的职业院校在重视学生汽车专业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还非常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德国汽车专业职业教育的学生普遍质量高,很受企业欢迎。

(3)职业教育的学生是基于兴趣爱好而选择和认同其从事的职业的。德国职业教育一直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社会并不存在“普高热”或者“学历热”的现象。当学生完成初中教育后,大概有75%以上的学生选择接受一段时间的职业教育培训,有的学生是在企业中进行培训,有的学生是进入专业的职业学校进行培训,只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愿意继续升入高中进行学习。由于对职业及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德国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基本上不会违背自己的意愿,而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这就为开展汽车职业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具有明确学习兴趣和目标的后备生源。

2 中国职业教育推进“双元制”存在的实际问题

中国制造业要想在世界之林能够站得高,走得远,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必须有所改变。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德国“双元制”是一种值得我国职业教育借鉴并推广的职业培养模式,然而,德国“双元制”在我国的推进实际上是困难重重。

2.1 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和企业社会的广泛参与

“双元制”教学在我国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缺少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德国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比较完备,相关法律法规有《职业教育法》《企业基本法》《青年劳动保护法》《培训员资格条例》等。企业根据产业需要招收员工,对新招收的员工,企业必须依法送至国立职校学习培训,由学校对员工进行理论培训教育。而学校必须培养国家认可的职业领域人才,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学校名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长短、办学条件、经费来源、教师资格、教师进修、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有政府提出的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同时还设立了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实施监督系统,使职业教育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法律法规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我国虽然已经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但目前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真正落实执行,基于多种原因,未来能够落实的过程还较漫长。

在德国,除学校与企业密切结合外,还发动社会力量(包括同业公会、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共同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承担义务,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且已经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氛围。而在我国,关心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的氛围较之以前有一定的改变,但合力并未形成,职业教育在社会公众中的地位还不够高,普遍还存在“重高等学历、轻职业教育”的现象。

2.2 存在思维导向走极端的倾向

在我国“双元制”试点推行的过程中,存在思维导向走极端的倾向。纵观许多推行“双元制”试点学校,普遍存在以下2种现象。

(1)学校实训室建设耗资巨大。鉴于我国目前的大环境不能真正意义地实现“双元制”教学,一些职业院校通过建设校内实训室的模式,引入“双元制”模式,将企业的相关工作场所搬到学校进行,这就导致学校投入巨资建设实训室。按“双元制”模式的要求,每个班级不超过30个学生,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不超过6人,则每班的每种实训项目的实训室至少准备5个工位。以发动机机械维修实训室为例,每班应保证5台发动机实训台架,一个年级若有120个学生,则需要4间发动机实训室、20个发动机实训台架,每个发动机实训台架按5万元计算,则发动机实训室设备的台架费用就高达100万元。也就是说,如果不计算场地、房屋等固定资产,以及实训过程中的耗材,仅发动机机械维修实训室就需要100万元。而汽车维修专业的实训室种类不少于10个,且有些实训室,如整车实训室,费用更高。如此计算,建设汽车维修专业的实训室,资金应不少于1 000万元。这笔费用,对于非营利性的高职院校来说,绝非小数。况且,实训室的设备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一般可满足5届学生使用用,即学院每5年得重新投入1 000万元建实训室,而5年期间,收取学生的学费总和都不足300万元。

(2)“重实操、轻理论”,没有真正达到“双元制”模式的“理实一体”教学效果。大部分试点推行“双元制”教学的学校,实训室建设很完善,一些学校的汽车维修专业的实训室就有10多个,基本囊括了汽车维修实际工作的各种场景。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理实一体”基本流于形式,多数时间要求学生在实训室进行技能实操训练,教师少讲或基本不讲理论知识。“双元制”的真正意义应该是:通过实训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理解了的理论知识又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强化。而目前试点引入“双元制”教学的一些高职院校,思维导向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分夸大实践操作的重要性,而忽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然削弱,学生的提升空间必然被压缩,不能成为真正的技能工匠。

3 我校高职汽车专业“双元制”培养的本土化实践与探索

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我国职业教育学习德国“双元制”好多年了,但并没有真正实现“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中国化”发展。如何结合我国的国情,对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造,是摆在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中实实在在的问题。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汽车技术与服务学院在2015年有幸成为湖北省唯一的戴姆勒铸星教育项目合作单位。依托戴姆勒铸星教育项目,在深刻理解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基础上,创新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双元制”向具有中国特色的“订单式”培养的有效转变,使得戴姆勒铸星教育项目既具有德国“双元制”的特色,又能够适应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切实提高了我校汽修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下是我校在戴姆勒铸星教育项目建设中进行的探索和实践。

3.1 戴姆勒铸星教育项目简介

戴姆勒作为全球最大的商用车制造商、全球第二大豪华车生产商,在中国由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职业教育部门与中国职业院校合作开展戴姆勒铸星教育项目。该项目是戴姆勒股份公司全球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旨在引入德国职业培训标准,大力推进人才培养,为梅赛德斯-奔驰售后服务市场培养高素质的汽车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实现校企双赢。

3.2 德国“双元制”向具有中国特色的“订单式”培养转变的探索

为了确保我校戴姆勒铸星教育项目的有效实施,我们通过合理消化和吸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精髓,在开展“奔驰订单班”的教学中切切实实地探索一种适合自身的行之有效的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2.1 小班教学,引入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

戴姆勒铸星教育项目的具体实施是通过组建项目订单班来开展人才培养,我们称之为“奔驰订单班”。该班学生人数不超过30名,有专门化的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专业化的项目教师,实行小班教学。订单班的教学大纲由戴姆勒铸星教育项目团队根据各梅赛德斯-奔驰经销商需求制定,学习方式采用任务导向的理实一体化小班教学,实现了在学校和奔驰经销商企业的轮流学习和工作,接近于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培养。在注重学生实操能力培养的同时兼顾知识储备,注重学生的专业技术和职业素养的综合培养,毕业后取得戴姆勒的MT保养技师认证,无缝对接奔驰经销店的岗位要求。

3.2.2 标准化教学,融入奔驰企业和品牌的文化

奔驰订单班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项目教师都是以项目引导的方式按照奔驰的标准实施每项教学任务,学生使用专业工具,严格按照奔驰的标准和流程进行规范操作。课堂教学中还非常注重引入戴姆勒-奔驰企业文化和奔驰汽车的品牌文化,企业指定专业培训师定期到学校开展相关讲座,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戴姆勒奔驰大家庭中的一员,平时也一直注重加强“奔驰订单班”班级文化的建设,奔驰订单班的班级文化中就充分渗透和体现了奔驰品牌文化的特色。课外也经常以主题班会的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奔驰品牌文化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地让学生由衷地认同和热爱奔驰品牌,以成为奔驰订单班的一员和未来即将成为“奔驰职业人”而自豪,使学生在从业前便建立了良好的企业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

3.2.3 校企共育共培,发挥双主体作用

戴姆勒铸星教育项目采用“1+1.25+0.75”的三阶段模式,即学生第一年在普通班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大一下学期参加项目的选拔,通过笔试、实操、面试的三轮选拔,最后进入戴姆勒铸星教育项目。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均由通过戴姆勒铸星教育项目认证的教师负责,第五学期学生会通过双选会,通过企业的面试进入到顶岗实习(预工作)阶段。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虽做不到像德国“双元制”学员那样,每周几天在学校学习另几天在企业工作,但可以做到校企紧密配合,确保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时间足够,并且通过一对一的企业师傅确保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

为了使订单班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训练要求最大程度地对接实际的工作过程,校企共同投入,全程参与。学校方面,在签订项目合作之初就已经投入400多万元,用于标准化实训场地的建设,根据奔驰标准购买设备,引进最先进的电子教学平台;企业方面,项目团队按照奔驰标准,制定专业的实训场地规划方案,提供奔驰整车、发动机、变速器、汽车底盘电器的总成及部件、奔驰专用诊断设备及在线维修技术资料,这些设备丰富了学校的办学资源,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学院学生能够在标准化的维修车间实践并掌握梅赛德斯-奔驰汽车的维修、诊断等技能。同时铸星项目管理团队对项目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教学设施设备的管理进行全过程的检查和监控,不断提供教师的进修培训和学生的实习实训机会,确保订单培养的质量。

3.2.4 严格筛选项目教师,全面提升教师能力

高质量的教师培训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体系质量保证的核心要素之一。戴姆勒铸星教育项目拥有完整的师资培养体系,项目教师是在汽车专业教师中经过学校推荐、理论考试、教学测试选拔后确定资格,一般为3个~5个项目老师。戴姆勒铸星教育项目为项目教师分阶段地提供系统性培训、认证考核及后续的辅导与技术进修。项目教师上岗前必须要经过以下培训:在梅赛德斯-奔驰培训中心学习奔驰汽车相关车辆技术,考取维修保养MT资格认证;在梅赛德斯-奔驰经销商售后部门学习指定任务,提升动手能力及车辆诊断经验;赴德国学习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剖析教学大纲,设计课程,实施课程,实践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项目实施过程中还会定期安排项目老师进行技术培训和企业实践活动,全面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专业理论水平及教学能力。师资的培训也是德国职业教育体系质量保证的重要要素之一。

通过以上实践,我校首届15奔驰订单班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无论是职业素养还是专业能力都位居专业之首。全班25名学生中有4名学生获得2017年湖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检测与维修赛项一等奖,有3名学生入围2018年世界技能大赛湖北省选拔赛。2017年10月组队参加戴姆勒铸星教育主办的星辉竞赛,首次制作卡丁车,在22个参赛队中脱颖而出荣获季军,展示了我校奔驰订单班项目教学的成果。目前在企业顶岗实习的订单班学生,企业普遍反应素质高、能力强,非常受欢迎。

4 结语

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还是中国的“订单式培养”,基于国情不同,其教学组织和实施肯定存在差异,但其目的和效果应该都是一致的,最终都是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在我国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实施“戴姆勒铸星教育”项目,结合我国的实情,将“双元制”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入到“订单培养”中,有效借鉴德国“双元制”实施过程中的高质量的教师培训教育和标准化的教学大纲,认真落实校企双主体育人,使得学生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满足市场需求,实现校企双赢。这就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中国“本土化”的有效体现。

猜你喜欢
双元制戴姆勒实训室
基于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实训室管理与研究
高校开放实训室管理中7S管理的应用方向
戴姆勒裁八成短期工 将被裁员工介绍给保时捷
蔡澈否认奔驰将与宝马合并,戴姆勒与吉利可能有更多合作
戴姆勒将迎首位外籍CEO
信息技术在计算机实训室管理中的应用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