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应用型大学成立冷链物流研究中心的几点思考*
——以天津商业大学为例

2019-12-24 23:23史耀广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9年10期
关键词:冷链京津冀物流

□ 史耀广,刘 斌,2

(1.天津商业大学 冷链物流研究中心,天津300134;2.天津商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天津 300134)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全球化、国际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收入水平在稳步增长的同时,消费水平也逐渐地在提高[1]。而且近些年来,在互联网的普及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农产品、食品、进口生鲜、医药等消费品的选购方式也变得越来越便利。网购、生鲜电商、蔬果宅配等方式都是当下消费市场的热门选择,这些统统离不开冷链物流。从专业角度来看,冷链物流对于网购、生鲜电商、水果蔬菜类的配送来说,至关重要。

冷链物流泛指冷冻冷藏类物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最终送达消费者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该物品适宜且合理的温度区间内,以此可以有效的保证产品质量、减少物品过程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2]。冷链物流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等作为手段的一种低温物流过程。伴随着我国新形势下的新型消费市场的增长,我国的冷链物流市场也在快速的发展。据有关部门数据显示,2012-2017年,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2012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元;之后发展十分迅速,2017年达到2550亿元;2018年突破3000亿元,我国的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在2020年达到4700亿元人民币[3]。然而,残酷的现实是我国的冷链物流行业发展是极其不健康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冷链物流在专业设备方面相当滞后。比如:冷藏保温车辆约有7万辆,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左右,冷库总量为2673万吨,人均冷库容量不足20kg[4]。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冷链物流方面的差距是全方位的。一方面是我国的冷链产业起步较晚,冷链物流行业内大量的标准和法律法规缺失;另一方面是我国的冷链物流相关装备缺口很大,比如冷藏车,2017年全国冷藏车总量大约是13.4万辆,而美国拥有20多万辆,日本拥有12万辆左右。我国冷藏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左右,美国为0.8%~1%,德国等发达国家均为2%~3%[5]。即便如此,我国的冷链物流装备还存在能耗高、种类少、自动化程度低、自主技术含量低、缺乏竞争力等问题,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经统计公布了几个数字:我国果蔬冷链流通率仅为10%左右,而果蔬损耗率高达30%,如果水果蔬菜类的损耗率从当前的30%降低到5%,那么每年我们可以节约1000多亿人民币,几乎是可以节省1亿亩耕地[6]。不光如此,如医疗冷藏品在冷链运输上的占比非常高,在100种最畅销药品中,有冷藏温控要求的药品已经占到45%[7]。由此可见,冷流物流行业已经深深的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冷链物流行业大有可为,因此,也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产业,从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着手,培养专业素质过硬的冷链物流人才,坚持不懈推进我国冷链物流装备智能化、自动化、产业化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

笔者目前在天津商业大学冷链物流研究中心工作,下面想简单的谈一谈商业大学冷链物流研究中心成立的背景和定位、可做的工作和下一步还需努力的方向。在政府和整个社会都很重视的前提下,希望能够做出一些成果,更好地为京津冀冷链物流区域协同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1 成立冷链物流研究中心的背景和特色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因此,京津冀的冷链产业也十分的重要。《京津冀冷链物流区域协同标准发布》于2018年4月12日京津冀三地共同发布,6月1日在京津冀区域内开始实施,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区域内关于冷链物流的协同标准。

和冷链物流相关的专业有制冷、冷冻冷藏、食品、物流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天津商业大学在天津是数量不多的全部拥有这几个专业的本科学校之一。其中,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入选天津市一流学科建设名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为天津市品牌专业。拥有冷冻冷藏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食品与药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制冷、冷冻冷藏和食品专业优势突出。信息工程和管理专业在各自的领域内也持续发力,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天津商业大学2018年申请的冷链物流学科群入选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建设名单,在此大背景和学校的特色专业基础上,学校专门成立了冷链物流研究中心,希望根据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需求,集合学校及天津市相关科研院所、企业的力量,集中精力解决食品安全中的关键问题,促进冷链物流中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究与产业化,推进零腐损冷链物流的推广和应用,融合产生新的建设学科和方向,为我国在新常态下经济稳步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2 建设的目标

2.1 起草或者制定冷链物流行业的相关标准和规范

冷链物流中的“链”的意思就是互联互通,那么前提就是有标准化,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冷链的互联互通。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冷链标准或者规范已达700多项,但标准与标准之间还没有完全统一,有的标准与标准之间甚至存在冲突,比如,冷链环节数据的采集、传输等标准上还没有形成统一,导致冷链不成链。只有打通各个标准,制定出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标准才是促进冷链物流产业更好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而学校基于在冷冻冷藏和生物、食品多年的发展经验,具有一定的技术积淀。因此,学校的冷链物流研究中心可以和相关政府机构、行业内相关企业一起起草、制定冷链物流行业的相关标准和操作规范等。

2.2 提供冷流物流行业的技术支持

围绕易腐、鲜活食品的低温生产、加工、贮藏和运输过程中涉及的生产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对开发新型制冷和冷冻冷藏设备过程中技术支持和相关专利的转化和转让,争取让冷库和其他冷冻冷藏设备更加节能和智能。

2.3 冷链物流行业的信息化:与大数据有关的数据追溯和平台建设

目前,冷链物流行业基础设施不足的现象比较突出: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存在明显短板,车辆定位、温度监控等信息化设备运用不足;行业内中小企业占据多数,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以及尚未形成覆盖全链条的冷链物流监管体系,难以满足我国居民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利用大数据,可以据此开展生鲜食品物流的追溯和跟踪平台建设,通过检测冷链物流从田间到超市等终端全生命周期的温度等关键参数检测,争取建设冷链物流的大数据平台中心数据库,为冷链物流行业发展提供大量的基础数据支撑。

2018年科技类流行语中,“5G”脱颖而出,这不仅仅代表着一种新的工业革命的宣示,更是预示着它的脚步已经走进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2.4 面向终端用户、零售公司、政府的冷链物流专业知识推广宣传

目前,很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部分消费者还是没有意识冷链物流的必要性,有些可能还存在一些常识错误,因此,面向大众的专业知识宣传也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可以向公众和相关终端用户宣传冷链物流的必要性、节能性和可靠性。比如,对西部等农产品产地的用户、企业和政府进行冷链物流相关知识的推广宣传。

同时,也希望可以联合相关政府机构,开展京津冀地区的冷链物流方面的会议和研讨会等,联合相关科研机构、企业和业内人士一起讨论、交流,致力于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冷链物流行业的相关人士可以共同讨论、研究行业内的难点热点,为京津冀的冷链物流行业献计献策。

3 下一步还需要努力的方向

作为应用型大学,与冷链物流相关的专业和学科水平上,天津商业大学在天津,在京津冀地区还是很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但是面对冷链物流这样一个跨行业、跨学科的产业的发展,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方向,尤其和国外相比,在该领域差距比较明显,因此,我们应该正视差距,努力追赶,学校的冷链物流研究中心要想成为具有地方特色,行业认可的研究中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1 加快吸收引进高层次的专家和人才,争取突破冷链物流的关键难题

国外发达国家在冷链物流方面已经发展了很多年,美国等国家最开始是在19世纪50年代左右,至今已经160多年了。不管是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是相关的装备等硬件设施水平和物流监控等软件平台,已经相当健全而且行业细分的非常专业。因此,可以采用“引进来”的战略,吸收欧美在该行业的优点和行业经验,也可以引进国外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诚然,国外的冷链模式、发展路线和国内相比,有一些差异化,但是这并不妨碍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学校目前大部分老师也都具有很丰富的理论经验,虽然也做过相关的课题、项目,但缺少冷链物流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专家和学者。因此,可以大力的引进一些人才和专家学者来一起研究行业难题和难点,不仅如此,冷链物流研究中心的老师大部分都有国外的求学经历,因此,可以和日本、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国家的相关大学、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等展开科研合作,共同探讨新一代冷链物流行业的新技术、新思想和新思路。

3.2 紧跟市场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发展冷链物流

我国的冷链物流产业最开始在上世纪90年代起步[7],随着这些年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了冷链物流行业。比如阿里巴巴,京东,顺丰和苏宁等。一些优秀的企业持续在冷链物流行业发力,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数据。学校在食品保鲜、冷冻冷藏方向也深耕了几十年,拥有着大量的专利和技术积累,也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好的研究成果只有投入到工业产业化中,才能更好的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果实。因此,加强和国内优秀企业合作,加强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促进冷链物流中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究与产业化,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京津冀地区冷链物流产业服务,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

3.3 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加快成果转化

目前,我国的冷链物流行业内的技术水平和专业化水平还落后于发达国家,也缺少相应专业的冷链物流人才。对于学校来说,虽然在资金和相关政策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但还是远远不够,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冷链物流研究中心应该在保持目前已有的优势和特色之上,继续加大科研投入,只有这样才有希望产出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或者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这样才能够提升冷链物流研究中心的科研水平,同时也应该加强成果转化和商业化用途,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冷链物流行业技术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4 总结

随着我国居民的消费升级和产业的不断升级,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大的,因为消费升级为冷链物流发展提供了新的需求,产业升级为冷链物流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信息技术为冷链物流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政策环境为冷链物流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

天津商业大学成立冷链物流研究中心,是落实冷链物流行业发展需求并且基于自身优势所设立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件事情,这对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在目前我国政府和社会都很关注冷链物流行业的趋势下,应该抓住这个良好的机遇,埋头苦干,加强科研投入,多和市场接触,了解市场和行业真正的需求,加强和国内及国外企业和同行的交流与学习,努力在冷链物流行业做出一番成绩,这对于提升学校整体的科研水平和知名度,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目前国内很多重点高校、本科和高职院校都在积极的开展冷链物流相关专业和课程,这很有利于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有理由相信,我国的冷链物流行业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猜你喜欢
冷链京津冀物流
冷链十年,市场规模突破4500亿元大关
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多温共配路径优化研究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劲达电装联手开发冷链物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