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习作知识和表达方法习得的阅读教学实践初探
——以六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

2020-01-09 09:17天津市河北区光明小学
天津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例文习作中心

■天津市河北区光明小学 张 媛

统编版教材的出台和使用,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统编版教材的双线结构清晰明了,每个单元的篇章页左上角提出人文主题,右下角从读和写两个方面提出语文要素。从三年级开始,每册教科书独立编排一个习作单元,聚焦习作能力发展的某一方面,将各个知识点分解在课文阅读、练习设计和习作例文中,使习作教学更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习作单元的教学,应精准定位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言语形式,体悟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处理好单篇和多篇、单篇和单元的关系,整体规划设计,充分体现其指导学生习作的特殊功能。

一、以语文要素为教学落脚点

习作单元有清晰的语文要素,教学中应目标明确。学生的阅读是基于单元语文要素,教师要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文本语言表达方式的指导和训练。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天津市小学语文学业质量标准》中提出,六年级习作素养目标包括:按照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习作的基本步骤,准确地遣词造句,合理地布局谋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习作单元,重点关注了“立意”问题。单元主题是“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语文要素从读写两方面提出:第一,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第二,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基于此,教师应该紧扣教材要求,落实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和设计意图,使习作单元的整体设计有别于普通单元。

单元导读页开篇点题“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意思是说,写文章以确立“意旨”为宗旨,而不以擅长“文采”为根本。一篇文章的立意包括思想内容、文章结构、写作意图等,对六年级学生来说,立意主要指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在进行课文教学前,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学习导读页,理解何为“立意”、何为“能文”,然后通过查找工具书弄懂“宗”“本”的意思,理解单元主题“定中心是最重要的,写得多不是最重要的”。

二、以精读课文为习作示范篇

习作单元每一个教学内容都指向单元习作能力的落实。这一单元的课文分精读课文、习作例文两类。两篇精读课文,主要功能是从阅读中学习语言表达的方法;习作例文选取的课文,贴近儿童生活,便于学生仿写,也可用于习作讲评。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夏天里的成长》是一篇散文,作者以细腻的观察角度,从三方面表现“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意思:第一方面,动物、植物;第二方面,山河、大地;第三方面,孩子的成长。

单元内第二篇精读课文《盼》是一篇记叙文,文章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选取了多件事例写出作者想穿上新雨衣的急切心情,尤其课文的详写部分——盼变天,通过心理描写表达盼;盼淋雨,通过语言描写流露盼;盼雨停,通过环境描写烘托盼。作者运用多种写人的方法和情景交融的方法,内容详细具体、生动可感。全文围绕中心意思“盼”来写,作者的立意非常突出。

两篇精读课文文体不同、题材不同,但是都做到了“围绕确立的中心意思”来选材,是教给学生习作知识和习作技能的好范例。

三、以表达方法为教学主任务

统编教材习作单元的学习任务重点突出,因此,习作单元的教学要明确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的目标指向——学习表达。基于此,教学任务应聚焦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言语形式,体悟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上。

《夏天里的成长》以读为重点任务,落实语文要素第一条。教学时先找出文章中心句,即全文第一句话,再弄明白作者如何围绕中心,选择了哪几方面的事物来写。仅落实到这一点还不够,应该再深入一步研读,发现这几方面的内在联系,即这些内容是从浅入深,由物及人,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至于文中那些生动的描写,以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使用,学生阅读时能辨认即可,不进行词语的揣摩与比较等品词析句的教学。

《盼》是学习写作非常好的范例,以写为重点任务。教学按照习作要求,将阅读教学与习作提纲的规划相融合,可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弄懂文章中心,也就是为什么要写,即作者得到了雨衣,特别盼望能够穿上新雨衣,在雨中淋着雨玩耍,享受那种快乐的心情,这就是文章的中心——盼望的心情。再弄懂内容,也就是写了什么,即盼的原因、盼的经过和盼的结果。

讲明以上两方面内容后,教学迁移至本单元的习作内容——围绕中心意思写,用一个字作为文章题目,围绕这一个中心字,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教材中提供的文题有甜、乐、泪、暖、悔、望、迷、妙、变、忙、寻、让。让学生从备选题目中选择一个“有故事可讲的字”作为自己的习作题目(也可以自拟题目)。选字的过程,正是学生构思文章中心及大意的过程,并搭建出基本框架,这便是“立意”的第一步。

选题后,教师应及时给予点拨。接下来,学生动笔列出习作的初步提纲。如:以“暖”为题,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暖的原因、暖的经过和暖的结果。

《盼》第二课时的教学,着力指导如何写。课文写“盼的经过”时,用了比较大的篇幅,从第2段到第17 段,分了以下三个内容:第一,得到雨衣,盼着变天,这部分内容运用了很多心理活动描写;第二,下雨之后,盼着淋雨,这部分内容运用了很多语言描写,其中穿插着对人物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第三,因为不能出去淋雨,所以盼着雨停,这部分作者使用了很多环境描写。在教学中,教师帮学生梳理出“盼变天,描写心情流露盼;盼淋雨,描写语言表达盼;盼雨停,描写环境烘托盼,并将以上内容落实在板书上。

通过这样的教学,促使学生学会怎么把盼的经过写详细,然后探讨如何把自己所选的写作内容的经过补充完整,最终完善作文提纲。以《悔》为例,如果用很多笔墨描写自己做错的事情,那么习作会详略不当。因为做错的事是“悔”的原因,不能充分表达出“悔”这一感受。如以“悔”为题,应简要交代悔的原因,即做错的事情。详细描写悔的过程,如听到老师和同学的批评感到后悔,可描写语言及神态等;吃饭的时候食不知味,可描写心理活动等;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懊恼,可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等。最后简要叙述悔的结果,便是决心改过,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一来,全文就围绕一个“悔”字展开情节,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四、以语言实践为教学终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吐真情,少说空话、假话。教师在传授习作知识和习作技能之后,更要启发学生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抒发真实的内心情感。

在修改提纲的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已选素材提出表扬,也可启发学生去写他们平时经历的看似不起眼却能够引发思考的小事情。学生对选材进行优化时,可以穿插学习“交流平台”,来印证自己所选的材料是否围绕中心。穿插学习“初试身手”,通过初步的实践来进行选材练习,判断一下哪些材料是能够表现中心的,可以详写;哪些材料对于表达中心只能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可以略写;哪些材料和中心无关,则选择不写。

习作例文的教学可以放在习作前,也可以放在习作后的讲评课上,学生有过写作实践之后,再对照着习作例文中《爸爸的计划》一文来比较,更能领会作者是如何通过几件具体的事例来突出爸爸爱订计划这一特点的,然后再修改自己的习作。

综上所述,第五单元的教学是将学习习作方法与规划写作提纲相融合,巩固习作方法与进行语言实践相融合,使习作技能的训练一气呵成。所以,习作单元的阅读教学要为单元的习作奠定基础,同时,可以根据实际学情,灵活处理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习作单元需要整合阅读与习作的教学思想,整合阅读与习作的教学目标,在阅读的学法和习作的学法之间找到结合点,促进学生读写综合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例文习作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以例文引路,促妙笔生花
例文引路,读写相随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