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穴位贴敷护理对胃癌开腹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

2020-04-17 01:37董华平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不适感胃肠功能开腹

董华平

大连市中医医院肿瘤科,辽宁大连 116013

开腹手术是临床治疗胃癌的主要方式,受术前禁食、禁水、麻醉方式、手术方式及术中胃肠暴露、牵拉、渗血、渗液和多次低温生理盐水冲洗等不可避免因素的影响,胃肠功能障碍成为胃癌患者开腹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术后72 h持续性恶心、呕吐、腹胀、腹痛、排气困难、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更有甚者可因腹胀影响切口愈合和血液回流,从而诱发感染等。胃癌开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重者可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轻者增加术后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及其家庭经济负担,同时影响医疗资源合理分配。现代研究表明,术后穴区刺激,包括针刺、贴敷等干预治疗或护理应用有助于提高患者胃肠蠕动,加快胃肠功能的术后恢复,改善胃肠功能障碍[1-3]。此外,有关动物实验显示,穴位刺激可使血清胃动素升高,从而起到改善肠麻痹,提高胃肠蠕动的作用[4]。

根据中医古典文献记载,胃肠功能障碍可归结为中医疾病范畴的“呕吐”肝气犯胃之证。古籍《灵枢》中记载:“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善呕,呕有苦,长太息……,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这提示了足三里穴在治疗胃肠功能障碍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观察足三里穴位贴敷护理对胃癌开腹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4月—2018年11月本院经外科开腹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共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40~71岁,平均年龄(60.53±7.52)岁;病程1~7 d,平均病程(3.24±3.12)d。治疗组,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9.55±7.84)岁;病程2~7 d,平均病程(3.66±3.17)d。2组患者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术后持续性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5],即术后无排气、排便且症状持续时间>72 h,可包括以下至少1项:腹胀腹痛,持续呃逆,胃肠减压引流持续>300 mL/d。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6]对于“呕吐”肝气犯胃之证的描述: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腹胀满,烦闷不舒,舌边红,苔薄白,脉弦。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35~80岁;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均签署知情同意治疗书。

排除标准: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非外科并发症包括心、肝、肾功能损伤,外科并发症包括消化道或腹腔出血、消化道瘘、腹腔感染、机械性肠梗阻等;严重的精神障碍,认知障碍,失语,或无法遵医嘱进行治疗及配合检查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术后使用镇静泵>3 d或术后使用麻醉止痛药≥6次者;下肢畸形,穴位局部或附近皮肤感染或瘢痕,或对贴敷过敏或拒绝穴位贴敷者;正入组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外科术后治疗及护理,包括术前禁食、胃肠减压、稳定电解质、肠外营养支持等,必要时给予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予双侧足三里穴位贴敷。贴敷药方根据《中医内科学》[6]呕吐肝气犯胃之证的治疗用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方加减制成,组方:柴胡12 g,枳壳9 g,白芍6 g,厚朴9 g,紫苏12 g,半夏9 g,茯苓15 g,生姜9 g,甘草12 g;将上方研磨成药粉熬制成膏状置于双侧足三里进行穴位贴敷,1次/d,每次持续2 h。

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为期7 d的持续性治疗,2组均从入组当天开始治疗,每天书写治疗及查房记录,7 d后症状未缓解者视为治疗无效。

1.5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腹胀评分等指标。

中医证候(主症)包括: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腹胀满,烦闷不舒;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4级,并分别对应0、2、4、6分,症状得分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腹胀评分使用Likert 5点评分法,即0分为全天完全没有腹胀不适感;1分为全天偶尔有一点腹胀不适感,但不影响休息;2分为全天较长时间的持续腹胀不适感,影响休息但可耐受;3分为全天持续腹胀不适感,影响休息且需服用药物治疗;4分为全天持续严重的腹胀不适感,腹部膨隆,叩诊呈鼓音,甚至伴有呕吐或干呕、呕逆等。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在主症方面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组别时间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腹胀满烦闷不舒对照组治疗前5.03±1.244.29±1.043.40±1.113.42±1.14治疗后1.31±0.55*1.44±0.71*1.62±0.60*1.46±0.55*治疗组治疗前4.86±1.214.06±1.123.55±1.253.39±1.34治疗后0.03±0.26*△0.15±0.24*△0.09±0.29*△0.31±0.33*△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及腹胀评分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均较前缩短(P<0.05),腹胀评分较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2。

组别时间腹胀评分(分)首次排气时间(h)首次排便时间(h)对照组治疗前4.29±1.4696.97±2.11120.48±1.15治疗后2.44±0.92*48.62±1.20*48.44±1.10*治疗组治疗前4.29±1.1296.89±0.8672.83±1.66治疗后1.17±0.66*△48.09±1.29*△24.71±1.83*△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开腹术后持续性胃肠功能障碍常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此外,这一并发症对患者术后康复、生存质量及近远期预后等多方面均有不良影响。因此,尽快缓解术后持续性胃肠功能障碍意义重大。传统中医认为,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属于呕吐肝气犯胃之证,应采用理气和胃、降逆止呕的治法,方用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方加减,同时护理干预采用穴位贴敷疗法。正如《理沦骈文》言:“切于皮肤,彻于肉里,摄入吸气,容入渗液。并随其用药,能祛邪、拔毒气以外出,抑邪气以内清;能扶正,通营卫,调升降,理阴阳,安五脏;能挫折五郁之气,化资化源”。贴敷让药物通过皮肤进入体内,并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起到治病祛邪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足三里穴位贴敷能够更好地缓解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促进患者术后排气、排便,同时减轻和缓解腹胀呕吐等症状,表明足三里穴位贴敷护理应用具有很好的临床护理意义。

综上所述,足三里穴位贴敷护理能有效改善胃癌开腹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其通过穴位连接内外,由表达里,作用于脏腑,促进胃肠道蠕动,从而提高临床护理疗效。值得商榷的是,由于本着医学伦理学的考虑,本研究未设置单纯足三里贴敷对照组。因此,作为确切、有效的改善胃肠功能障碍方法,足三里穴位贴敷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不适感胃肠功能开腹
调胃承气汤联合西药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作用分析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术后早期促康护理措施对肝癌开放性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
多形式健康宣教及培训对乳腺癌术后肢体肿胀、不适感及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
消除“不适感”缩短“过渡期”
车改在基层:“不适感”如何调适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