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城”乐至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020-05-25 09:13吴秀芬
四川蚕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蚕农蚕茧蚕桑

吴秀芬

(资阳市农业农村局,四川 资阳 541300)

乐至县地处四川中部,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土地宜种性广,有着得天独厚的种桑条件。中国蚕桑可追溯至周朝,乐至则始于隋唐,因蚕丝品质高、种桑养蚕户多,乐至县逐渐有了“桑城”的美誉并形成了独特的蚕桑文化。近年来,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和政策倾斜,随着脱贫攻坚不断深入,乐至蚕桑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取得了一定进步,同时也遭遇诸多因素限制发展。笔者试图分析探讨乐至蚕桑产业发展瓶颈,认清优势和不足,找准问题症结,提出解决对策,借力政策扶持和地区优势,擦亮“桑城”金字招牌,以期为弘扬蚕桑文化、助推蚕桑产业发展和壮大提供借鉴。

1 乐至县蚕桑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1985 年前后,乐至县进入产业发展鼎盛时期,栽桑养蚕农户数量达到历史最多,全县有17万蚕桑种植户,占所有农户的7 成,蚕桑产业产值超1000 万元,占全县GDP 的1/7,产业规模位列四川省前三。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发展的持续深入,在农业收入远低于务工收益的大背景下,乐至蚕桑面临着劳动力不足、技术缺乏、创新动力弱化等挑战。1978 年后,“务工潮”的到来带走了大批劳动力,致使本就劳动力紧缺的乐至蚕桑逐渐走向衰落。2015 年,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弘扬地方产业文化,资阳市政府根据乐至地理优势和产业资源禀赋,重新将蚕桑产业确定为乐至的特色支柱产业,加大了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桑城”乐至重新焕发活力。为适应劳动密集性产业向集约型产业的转型,乐至出台政策吸引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蚕桑行业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2019 年,乐至县新建桑园面积2 万亩(1333.33hm2),全县养蚕农户2.1 万户,发种13.5万张,生产蚕茧4500t,蚕茧单产33.3kg,蚕茧产值1.8 亿元,蚕农户均蚕茧收入8570 元。全县桑园面积13 万亩(0.87 万hm2),桑园综合开发9.5万亩(0.63 万hm2),桑园开发和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产值2.98 亿元,全县蚕桑产业农业综合产值达到4.88 亿元。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也取得明显进展。乐至现有蚕茧生产合作社27 家,家庭农场76 家,生丝加工企业1 家,蚕茧生产企业1 家,蚕沙叶绿素提取省级龙头企业1 家。

表1 2016-2018 年乐至县蚕桑规模对比

2 乐至县蚕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配套体系不完善,政策支持力度有限

目前,乐至县已初步形成了蚕茧生产、加工、蚕沙叶绿素提取、果桑加工等配套产业,但规模小、体系不健全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改变,后续配套较少,目前仅有1 家蚕茧生产企业和1 家生丝加工企业,蚕茧销售极易形成垄断,且仅为粗加工,“桑、蚕、丝、绸”产业链有待完善。政府政策支持少,项目及资金支持力度有限。近几年,每年仅对每张蚕种补助几十元,对优良桑苗统一给予少量补贴,购买少量小蚕共育框和小蚕网等发放到养蚕大户、共育户,对养蚕大户修建或改建蚕房进行补助,新建蚕房每平方米补助100 元,修建小蚕共育室每平方米补助300 元,远远不能达到蚕桑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需要。

2.2 优质蚕茧生产意识缺乏,蚕茧价格波动大

乐至现有蚕桑养殖家庭农场76 家,其余均为农户“散养”,蚕茧质量参差不齐,难以集中收购,实际形成了多级代购,严重压缩蚕农收益空间。蚕茧收购混乱,价格不一,未能体现优质优价,对提升区域蚕茧质量有较大影响。“散养”“散卖”现象普遍,每年产量波动大,蚕茧价格得不到保障,既影响企业发展又制约了地方产业化、规模化的扩大。桑叶利用、旅游开发等有待加强。

2.3 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蚕农抗风险能力低

由于桑树种植相对分散,养蚕户小、散、杂,很难实现规模生产,种植模式传统特色浓厚,土地产出率低,规模大户较少,“散户”居多。以“家庭”为单位的养殖模式,设备落后,养殖环境差,蚕病预防措施不多,投入不足,使得蚕茧产出率低,波动大,效益差,地方特色产业优势得不到发挥,2018 年乐至县蚕茧平均单产34.6kg,较2017年桐乡市单产57.5kg 低66%[2]。农户思想固化,多数蚕农没有集体意识,不愿意“合伙”经营。没能整合好资源,有地没技术,有技术没地的现象普遍存在,从业人员老化,素质较低,整合劳动力难度大。市、县投入不足,未能较好激发蚕农信心和动力,试探性、小规模养蚕现象普遍,群众参与度不高。

2.4 科技服务体系不全,技术服务能力不强

当前乐至蚕桑技术人员主要为县蚕桑局和市、县两级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缺乏专业的研究性技术人才,知识面和能力水平制约了地方蚕桑生产能力提升。农业技术人员开展的技术培训与地方匹配度不高,专业性不强,未能针对性地解决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蚕品种优选和更换适宜品种步伐较慢,大多延用老品种,蚕茧小、产量低、生长慢、抗病能力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桑树品种更新慢,树龄长,多在10 年以上,树种老化,产叶率低,桑叶品质较差等问题明显。为节约耕地,桑树多种植在田埂、山坡等相对贫瘠土地,基本不施肥、不浇水,桑树分散且长势较差,极大制约了养蚕规模的扩大和蚕茧品质的提升。

2.5 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强,发展带动能力不足

乐至蚕茧加工企业少且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没能形成良性竞争,蚕茧龙头企业存在短期行为、不愿投入太多,特别是在基地建设、设施改造、技术普及推广等方面参与较少,整个蚕桑产业发展缺乏强劲动力。在农民务农意愿不强、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养蚕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大多依靠传统经验养殖,缺乏防病、抗病技术,养蚕的不确定性高,致使效益较低,养蚕逐渐成为副业。因缺乏种桑养蚕积极性,树龄老化,桑叶品质低下问题较为突出。因群众积极性问题,致使乐至县蚕桑种养依然以“家庭”为单位,“散兵游勇”现象明显,蚕茧产量不高,质量参差不齐,制约了地方品牌创建。同时,蚕桑专业合作社实力不够,作用发挥有限,蚕桑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订单较少且利润返还率低,没能形成较强抗御风险的利益共同体。

3 破解蚕桑发展难题的对策及建议

3.1 创新管理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充分结合财政、金融和招商政策,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创新投入融资机制,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实施以奖代补和财政贴息等不同扶持方式,整合各类金融和社会资本融入蚕桑产业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融合发展中,适时设立蚕桑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推进基地发展、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蚕茧单产。创新产业运行管理机制,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逐步理顺蚕桑生产发展中政府、企业、基地、蚕农之间的关系,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推行政府规划协调、企业按需引导、基地组织规范、蚕农按需生产的模式,建立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引领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创新蚕茧收购市场管理机制。按照“谁组织、谁发展、谁收购”和“两个不低于”(不低于周边市场价格,不低于最低保护价格)的原则,由企业分别负责各自区域蚕桑生产和蚕茧收购,为蚕农和基地提供生产、技术、资金和市场服务。创新稳定发展保障机制,推行蚕茧收购最低保护价制度,推行养蚕政策性保险,设立蚕茧收购风险基金,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保障蚕农利益。

3.2 加强龙头培育,形成示范引领

龙头企业是引领蚕桑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应把做大做强蚕桑产业龙头企业作为推进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在现有3 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基础上,争创省级和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着力培育1-2 家在国内都叫得响、有影响力的蚕桑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市场要效益。实行县级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帮助解决龙头企业土地、资金、原料供应等具体问题,推动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加速扩张。引导企业向工业集中区集聚,支持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逐步形成蚕桑生产、加工、流通于一体的企业集群。

3.3 培育新型主体,促进规模发展

扶持培育现有规模户,分批次选择具有发展潜力和扩大规模意愿的蚕农,由政府牵头,引进技术,着力培育一批养蚕大户。新培育发展一批规模户,引导返乡创业人员和现有养蚕户,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的蚕桑家庭农场,以低息贷款、给予补助等方式吸引大学生回乡创业,为乐至蚕桑注入新鲜活力。

3.4 加快园区建设,提升基础设施

以蚕桑科技示范园为中心,以回澜镇等乡镇为基础,不断扩大产业园区规模,培育一个大型龙头养蚕园区,逐步形成区域带动。分化布局,稳步推进,划区域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完成产业链,示范带动周围乡镇积极参与,不断扩大规模,形成区域辐射。加大对桑园、蚕房等设施建设扶持力度。规划建设一批丰产桑园耕作道、排灌设施,逐步推进产业化、机械化种植。加大扶持力度,支持规模户新建、改建大蚕房和小蚕共育室,逐步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破解劳动力不足的难题。整合建立一个蚕桑品种培育基地,为全县养蚕户提供优良品种,做好蚕桑产业上游产业。

3.5 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为提高单产和质量奠定基础,应加大引进和应用新的蚕桑科技成果,科学有序的更新现有蚕桑品种,确保蚕桑新科技、新品种的推广运用居于全省前列。加强蚕桑服务技术体系建设,依托蚕桑专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完善基层服务队伍,基地乡镇和蚕桑重点村实现到户的无缝技术服务联结。建立以共育户为中心,向养蚕农户扩散技术和服务的技术服务网络,解决蚕桑技术服务到户的“最后一公里”。多种形式普及以轻简化配套技术为核心的栽桑养蚕常规技术,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推动蚕农熟练掌握现代优质蚕茧生产技术。

3.6 实施多元发展,推动农民增收

深化综合开发,实施多元发展。鼓励土地流转,推动形成大型种植户,扩大推广桑园林下种植、养殖。引进生物科技企业,加大桑枝食用菌、蚕沙开发应用。举办桑葚采摘节,以蚕业为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以旅游、农业、养殖、工业融合发展模式。

推广滚动养蚕,促进产业高效。分散发种、多批次养蚕是减少养蚕设施投入、减轻劳动力矛盾。借鉴云南、贵州等地经验,引进多批次养蚕技术,促进养蚕长期化,增加蚕农效益,进一步发挥地方产业特色和优势。

猜你喜欢
蚕农蚕茧蚕桑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躲雨
卖蚕茧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