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亚氮吸入镇痛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法复位外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

2020-07-16 00:50张新计闫山英张晓飞李海婷
河北医药 2020年13期
关键词:利多卡因腕关节桡骨

张新计 闫山英 张晓飞 李海婷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常见病,约占上肢骨折患者的20%[1,2]。骨折发生后常伴有腕关节损伤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手法复位外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方式,但复位过程容易引起剧烈的疼痛,对复位效果产生不利影响[4]。因此,完善的麻醉和镇痛方式是提高复位效果,促进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本研究初步探讨氧化亚氮吸入配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术中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于张家口市第二医院接受手法复位外固定术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6例,女64例;年龄16~69岁,平均(54.21±6.38)岁;骨折部位:左肢52例,右肢58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56例,摔倒伤38例,高处坠落16例。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5例。2组年龄、性别比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受伤史、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且均为闭合性骨折;(2)骨折部位仅限于单侧;(3)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陈旧性、病理性桡骨远端骨折;(2)开放性骨折;(3)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患者;(4)利多卡因过敏者;(5)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患者;(6)依从性差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具体如下: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后向骨折处血肿内注入5 ml 1%利多卡因,麻醉起效后行手法复位外固定术。试验组采用氧化亚氮吸入镇痛,具体如下:患者取半卧位,将双层鼻罩置于患者鼻部,先吸入氧气2~3 min,再吸入初始流量为3~5 L/min的氧化亚氮,根据患者感觉逐渐提高流量,但最高不超过70%。随后继续给予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1.4 观察指标

1.4.1 镇痛效果: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价患者术后1周、2周、4周时疼痛程度,分值为0~10分,0分为无痛,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

1.4.2 复位情况:根据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评估患者术后复位情况,分为优(90~100分)、良(80~89分)、可(65~79分)、差(<65分)4个等级。复位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

1.4.3 术后恢复情况:比较2组术后肿胀消失时间、疼痛缓解时间、骨折愈合时间。

1.4.4 腕关节活动度: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腕关节活动度,包括尺偏角、掌倾角。

1.4.5 腕关节功能:采用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腕关节功能,包括疼痛、屈伸活动度、活动范围等指标。

1.4.6 生活质量:采用QOL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7 不良反应:比较2组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过敏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8 满意度:采用自制满意度评价量表评价2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2组镇痛效果比较 试验组术后1周、2周、4周时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4周对照组4.59±0.583.68±0.451.90±0.27试验组3.66±0.52∗2.17±0.34∗1.00±0.1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复位情况比较 试验组复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复位情况比较 n=55,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2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试验组术后肿胀消失时间、疼痛缓解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组别肿胀消失时间疼痛缓解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对照组8.79±1.154.12±0.5340.24±5.96试验组5.98±0.85∗3.25±0.47∗31.27±4.74∗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2组腕关节活动度比较 2组术前尺偏角、掌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尺偏角、掌倾角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尺偏角、掌倾角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组别尺偏角掌倾角对照组 术前11.23±1.695.89±0.62 术后3个月17.47±2.24∗9.44±1.13∗试验组 术前10.87±1.576.02±0.75 术后3个月23.68±3.13∗#13.52±1.61∗#

注:与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5 2组腕关节功能比较 2组术前Coone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Cooney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Cooney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2.6 2组生活质量比较 2组术前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QOL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5 2组腕关节功能比较 n=55,分,

注:与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6 2组生活质量比较 n=55,分,

注:与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7 2组不良反应比较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表7 2组不良反应比较 n=55,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8 2组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8。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集中发生于青少年和老年人的骨科常见病、多发病,该病发生主要是由于桡骨远端2~3 cm处的松质骨结构较为薄弱,当车祸、跌倒等外力损伤或自身不当用力时手掌着地极易造成桡骨骨折[5,6]。近年来,桡骨远端骨折发生率日益增加,骨折发生后断端移位或重叠,导致剧烈疼痛及腕关节活动受限,若治疗不及时容易造成腕关节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7]。然而,受患者年龄、骨折类型及严重程度等因素影响,临床针对桡骨远端骨折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法,但无论何种方法,均应以减轻疼痛、重建桡骨远端解剖结构、恢复腕关节功能为目的[8]。

目前,严重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而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主要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术治疗。该疗法是在保持局部血运前提下对关节面进行手法复位,再结合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关节结构,这能够使骨折端保持良好的牵拉力和肌张力,有助于患肢肿胀消退及腕关节功能恢复,进而有效避免畸形、骨折位移等并发症发生;且具有操作简单、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术中容易引起剧烈的疼痛,不仅影响复位效果,严重者还会引起心脑血管等不良事件[9,10]。因此,良好的麻醉和镇痛方式对于改善复位效果,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骨折部位局部注入利多卡因是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术常用的麻醉方法。利多卡因属于中效酰胺类局麻药,通过抑制钠离子内流阻断神经纤维冲动产生和传导,具有起效快、药效强、安全性高等特点,但利多卡因药效维持时间不足2 h,因此镇痛效果欠佳。氧化亚氮也称笑气,能够通过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和神经冲动传导发挥镇痛镇静作用,且不影响呼吸、循环和重要脏器功能。其在吸入30~40 s即可发挥药理作用,镇痛麻醉作用持续至停用氧化亚氮且吸入纯氧约5~10 min后[11-13]。目前,氧化亚氮吸入镇痛配合局部麻醉已经逐渐应用于口腔种植、人工流产等手术麻醉中,但其在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术中的应用报道尚少[14,15]。

本研究以11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镇痛方式应用于手法复位外固定术后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显示,试验组术后1周、2周、4周时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复位优良率、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肿胀消失时间、疼痛缓解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氧化亚氮吸入的试验组患者镇痛效果、复位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更好,同时降低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了患者满意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氧化亚氮吸入镇痛联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能够同时阻断痛觉传导和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从而延长了镇痛维持时间。另外,2组术前尺偏角、掌倾角、Cooney评分、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尺偏角、掌倾角、Cooney评分、QOL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尺偏角、掌倾角、Cooney评分、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术中采用联合镇痛方案能够促进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进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法复位外固定术中应用氧化亚氮吸入镇痛效果良好,能有效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利多卡因腕关节桡骨
桡骨远端骨折掌与背侧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利多卡因通过miR-146b-5p调控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分子机制研究
利多卡因抑制ERK信号通路激活降低甲状腺癌细胞TPC-1的增殖能力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T型钢板治疗的效果探讨
高频超声检查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腕关节早期病变检出率的影响
基于模糊理论的利多卡因凝胶在老年患者导尿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