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2020-07-25 07:09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35期
关键词:浮针进针腰椎

李 芸

(巴州蒙医医院,新疆 巴音郭楞 841000)

笔者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中,临床中采用浮针治疗本病患者52例,与同期针刺加TDP照射治疗24例相对照,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笔者共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76例,根据患病部位为单侧或双侧的不同,采用单盲随机的对照方法进行分组。

浮针治疗组:52例,男性14例,女性36例;年龄35~72岁,平均50岁;病程1个月~8年。

针刺加TDP照射组:24例,男性10例,女性14例;年龄46~69岁,平均50岁;病程1个月~7年。

统计学检验,两组间的性别、年龄、病程、部位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浮针治疗组

患者进行初步查找压痛点,在明确诊断和触摸查找患肌后,主要关联肌肉有:竖脊肌、臀中肌、梨状肌、阔筋膜张肌、腹斜肌、髂腰肌、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等,进行浮针治疗。按照浮针治疗进针、运针、扫散、再灌注活动进行操作,针尖朝向患肌走向进针,右手持针,左手对进针点皮肤适度力量提捏,快速有力斜刺,进入皮下疏松结蹄组织,确保浮针刺入皮下后,可放倒针身,运针时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患者无酸麻胀痛感后,进行扫散,扫散时间大约2分钟,次数200次左右,扫散50次左右时嘱患者根据患肌走向做主动抗阻,扫散完毕后评估患肌疼痛情况。

2.2 针刺加TDP照射组

针刺加TDP照射:选取腰1--骶1夹脊穴,肾俞、阿是穴等进行针刺,采用TDP照射,时间30分钟出针。

3 统计学处理

录入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并在SPSS 17.0软件中根据计数数据及计量数据的区别分别将其表示为[n(%)]及(±s),并予以x2或t检验,若P<0.05证明统计学意义存在参考价值。

4 疗效观察

4.1 疗效标准

治愈:腰痛消失,活动功能正常;好转:腰痛减轻,活动时仍有轻度痛感;无效:腰痛无改善,活动受限。

4.2 治疗结果

4.2.1 两组经过治疗后进行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以上结果表明浮针组3次治愈率达97%,针刺加TDP照射组3次治愈率达50.0%,浮针统计学处理(x2=4.45,P<0.05),说明两组之间治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4.2.2 分析JOA量表分数

治疗前两组患者JOA量表中各项条目评分的差异性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分数均有所改善,但浮针组数据优于针灸组,差异经检验P<0.05,统计学意义具有参考性。见表2。

表2 分析JOA量表分数(±s)

表2 分析JOA量表分数(±s)

?

5 讨 论

腰椎是人体承重的重要结构,第三腰椎横突相对比较长,附着在横突上的软组织多,当腰部受力过大或长期不良工作体位时收到的拉应力最大,附着在上面的软组织承受的应力也最大,这些应力集中在横突末端,包括3个方向--来自多裂肌、回旋肌的拉力,向外--来自腹横肌、腹内斜肌及胸腰筋膜的拉力,成为腰部活动杠杆的支点,承受力量最大,故最易损伤。

应用浮针法通常需要针刺于患者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处,有效的肌筋膜触发点选取为该方法的实施关键,在疾病治疗中应用浮针法具有当场起效、针入痛止、选穴少、创伤极小等特点,病人痛苦小,疗程短,经济简便,便于医生操作。

因此,在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中实施浮针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痛感及疾病体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腰部功能得以恢复,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猜你喜欢
浮针进针腰椎
浮针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进展*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腰椎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多档位便携针灸进针器的研制
腰椎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
浮针疗法配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观察
浅析浮针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浮针与度洛西汀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对照研究
针推治疗腰椎骨质增生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