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等生的困惑与成长

2020-09-10 07:22任可雨
红豆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优等生成长

【摘要】高校辅导员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一般个案研究的重点工作对象都是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忽略了优等生这一群体,他们具有敏感、过分追求完美等特点,容易出现评价认知冲突。本研究以小刘的案例,通过谈心谈话法、换位思考法、鼓励教育法,引导其正确进行生涯规划,树立全面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优等生;成长;工作案例

一、案例概述

案例为所带班级“优等生”小刘三年来的成长经历,是典型的高考失利后,希望通过本科努力考取重点高校研究生的一个学生。她学习能力强、自律性好、自我要求较高,性格不算内向但是因为目标明确、自我规划清晰,所以跟同班同学不是非常亲近。她在大二时面临一次重大困境,即大学阶段优秀的评价标准与其自身已有评价认知的冲突,陷入自卑和自我怀疑。辅导员通过多次谈心谈话法,换位思考法,激励教育法,引导她树立正确的观念,认识自我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帮她调整大学的生涯规划,鼓励她多参与集体活动,多与班级同学交流,主动参与学科竞赛、校园文化活动。她逐渐走出了“唯成绩”的评价标准,也组建了团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大学生物理竞赛,还加入了老师的科研团队,在团体中渐渐也让大家看到了开朗、贴心的一面。

大三时,疫情期间室友家突发重大变故,小刘对室友急切的关心,却因考虑不周,险些“好心办坏事”。经过辅导员耐心安抚,通过谈心谈话,帮助她舒缓焦虑情绪;通过共情法,联系室友了解情况,解释沟通,消除误会隔阂,最终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两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个案也在不断总结中实现自我成长。

二、案例分析

(一)案例简介

小刘同学,女,来自四川成都,在高中阶段学习认真刻苦,高中成绩优异,高考发挥失利没有考上重点大学,听从家长建议考入“好就业”的通信工程专业。入学之后,小刘学习勤奋刻苦,尽力与室友、班上同学处好关系,但是发现大家目标规划、生活习惯有比较大差异,她还是更喜欢早睡早起到图书馆上自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每学期都是专业第一,并且获得大学物理、电路分析老师的高度赞赏,称她是“学懂了的”,她是大家眼中的学霸。但是大二上学期,评国家奖学金时,她发现评选加分表的内容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有学科竞赛、担任干部情况等,她很着急,觉得自己学习再好也没用,也拿不到国家奖学金,更怕其他同学背后说她“成绩好有什么用,还是拿不到国家奖学金”,她自己也产生了“为什么要那么认真努力学习?”的疑惑。小刘同学来办公室找到辅导员老师,情绪一度很激动,止不住流泪,坦言自己的困惑: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似乎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但在大学阶段,对学生的评价指标更复杂,综合素质成为其中一项重要的指标。她害怕自己的努力得不到想要结果,更怕其他同学背后的小话。

在疫情期间,小刘在翻看QQ空间时,她发现室友小红发的动态情绪比较低落,想遇到了什么事情。她主动私信小红,关心她最近的情况,小红告诉她“父亲突发急病,在ICU病房2天了,感觉很严重,医生还没确诊,但想到家里父亲是唯一劳动力,如果父亲不在了,很难想象要怎么继续生活……”这么大的事,小刘没了主意,便马上联系班委告知情况,班委商量后決定现在班级开展募捐,用大家的力量支持小红家庭。但是小刘突然想到,小红没有给她说这件事是否可以告诉别人,而且现在还全班都知道了,她有点担心小红会不会接受不了有过激行为,当下立刻联系辅导员老师。电话中她哭着说,自己只是太担心小红的情况了,没想太多,觉得大家的力量凝聚起来肯定更可以帮助小红渡过难关,忽略了小红是否愿意他人知晓家事。现在全班都知道了,很害怕小红情绪极端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二)案例分析

可以将以上案例剖析出两个事件:一是进入大学后的适应性问题,二是小刘的人际交往问题和小红的家庭遭遇突发变故问题。在事件1中,个案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后产生了对“优秀”的客观评价标准与其自身已有评价认知的冲突,陷入自卑和自我怀疑,学生个体逐渐形成对自我全面发展的困惑和强烈诉求。事件2中,小刘在人际交往中遭遇“信任”危机,未经当事人同意,将其家庭情况转告其他人,在意识到问题后产生焦虑、自责的情绪,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严重后果。

三、解决方案

(一)解决思路(事件1)

1.通过谈心谈话法,安抚小刘情绪,随后对个案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明确小刘在个人发展上存在的困惑和需要获得的帮助,引导个案根据“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调整学业生涯规划;

2.通过换位思考法,引导其加强与同学沟通交流,增强集体融入感;

3.通过激励教育法,以第二课堂为育人平台,鼓励个案参与各类第二课堂活动,提高综合能力和技能,提高自主发展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二)实施路径与成效(事件1)

1.肯定鼓励,缓解负面情绪

在得知小赵的困惑后,辅导员主动和小刘谈心谈话,认真倾听她的讲述,通过眼神、轻抚动作和语言,充分共情,安抚她的情绪,肯定她的学习态度、自律性强等优点,并坚定的告诉她,作为学生,成绩优秀肯定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素质。在情绪平复稳定后再详细了解个案情况。

2.广泛调研,了解个案情况

深入了解其过往学习经历和人际交往经历,剖析出问题的核心是大学阶段的适应性问题和评价机制问题,引导她树立“全面发展”的目标,并结合实际情况,帮助小刘在已有的生涯规划上进行调整,从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多维度重新制定计划和目标,经过3次谈话,小刘基本对大学的规划有了新的目标和动力。同时,辅导员还通过班级班委、寝室等多维度了解“他人”眼中的小刘,发现其实大家都是正面评价居多,只是觉得她不太合群,比较“神秘”,对集体活动参与度不高。

3.换位思考,带来别样收获

通过对小刘周边同学的调研,辅导员了解到她其实是对集体的归属感不强,在之后的谈话中,引导其换位思考,纠正其自我评价的错误观念,打破对他人“成绩再好也拿不到国家奖学金”评价的臆测。个案害怕他人的负面评价,还是源于其与同学的距离感,日常缺乏交流沟通,导致的错误猜测。建议她要从改变自身做起,学着适应集体生活,并且尝试服务他人。在大二时,小刘主动竞选班干部(心理委员),并顺利当选,在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自己学习了很多心理相关知识,还经常组织班级心理活动,与同学交流沟通增多了,也更加自信了。

4.长期追踪,鼓励持续发力

班干部工作给她带来的不仅是信心,在与同学增进交流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组队参加了创新创业竞赛,还加入了老师的科研团队,感觉大学生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同时,辅导员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有意识推荐适合他们的活动、竞赛,鼓励小刘持续发力,继续多方位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解决思路(事件2)

1.通过谈心谈话法,处理小刘焦虑情绪,客观分析情况;

2.通过多方了解情况,从学院、班级等多层面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梳理事件经过,助力她的成长。

(四)实施路径与成效(事件2)

1.以心育心,排解焦虑情绪

接到小刘的“求助”电话,首先站在她的角度以关心为出发点,重复一遍她的描述,让她感受到老师是站在她的角度思考的,与她有同感,再分析事件本身,从小红日常风格来看,应该可以理解她的行为,不会责怪。然后安慰她,随后会直接联系小红本人,了解详细情况,代表学院和班级同学表示慰问和关心,如果小红对家事被透露有负面情绪会协助排解。经过半小时的电话交谈,小刘情绪逐渐舒缓。

2.多方合力,解决实际问题

辅导员随后致电小红详细了解家庭情况,目前父亲的状况、母亲情绪和身体状况以及她个人的状况,小红仍然处于紧张和恐慌中,得知她与母亲、哥哥一直在医院,一家人在一起等待结果,暂时放心下来。并且及时告诉她学院和班级的关心,可以申报临时困难补助,班级同学也积极捐款尽绵薄之力,线上课程可以请假,有新的情况进展及时与辅导员联系沟通。同时也了解到,对于小刘透露其家庭情况的事情,她本人能够充分理解,也很感谢大家的帮助。班级同学和辅导员自愿捐款3000余元,由小刘代为转给小红。第三天,小红发信息,表示父亲病情暂时稳定。

3.及时总结,助力自我成长

在事件基本处理好之后,辅导员与小刘再次谈心谈话,引导其梳理在这个事件当中自己处理的好和不太妥当的地方,充分肯定了其对同学的关心和热情帮助,以及组织力量帮助同学的行为;但同时也要意识到遇事要稳重一些,不能冲动,遇到这类重大问题,可以先联系辅导員,商量后再进行后续事宜,更为妥当周全。但是不要有心理负担,在这件事情上,让大家看到了小刘的热心、担当和奉献,这就是她的成长和收获,是通过她自己的努力逐渐实现的成长。

四、案例启示

(一)优等生的困惑与成长

辅导员的工作重点往往在学习困难、家庭贫困、心理问题等特殊困难学生上,对于优等生往往是正向激励帮助,忽略了他们也会有困惑与困难,总认为他们不存在“负面能量”,他们比其他同学更可能存高自我认知和低自我评价的冲突,表现为敏感、好胜、过分追求完美等,适时、适当对其进行合理引导,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和自我评价能力,发挥学习能力强、自律性强的优势,克服唯学习论的心态,才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二)辅导员要做学生最可靠的倾听者和知心人

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和服务群体是广大青年学生,学生群体已经从“95后”扩大到“00后”。在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和不同家庭背景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喜欢的事物更具有个性化特征。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讲授和言语说教,已经不再受用于当代青年学生。辅导员要学会转变身份,平等对待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诉求,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辅导员要定期通过面对面聊天、网络聊天、座谈会等形式,搜集真实可靠的有效信息。

(三)辅导员专业化成长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不仅是基层的实践工作者,更需要提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理论和实践中思考探索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这就对辅导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培养宽口径的知识体系,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知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懂教育规律、更懂学生、更了解时代特色和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在工作中分析总结,理论运用于实践,实践反思深入进行理论的再学习,才可以做到透过现象看到问题本质,把解决个别学生困难变为解决群体性困难,走向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道路。

项目来源:2019年度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项目《高校辅导员希望感与工作效能感的相关研究》(编号:XLJKJY1910B)。

作者简介:任可雨(1992.09-),女,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成都工业学院 611730)

猜你喜欢
优等生成长
主干强,则枝繁叶茂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培养语文优等生的策略
不敢做选择题的“优等生”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有容乃大:学术期刊编辑成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