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在首次诊断癫痫患儿家长中的应用评价

2020-09-28 01:36赵欣刘新侠李金玲张昆彦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20年5期
关键词:癫痫服药依从性

赵欣, 刘新侠, 李金玲, 张昆彦

儿童癫痫发病率约为3.9%~5.1%,多发生于学龄前期,若在首次诊断时予以规范化抗癫痫药物治疗,发作控制率可达70%~80%[1]。但学龄前期患儿缺乏自我照护能力,其服药主要依赖于家长,而首次诊断癫痫患儿家长缺乏对癫痫相关疾病知识的了解,使对患儿服药监管呈阶段性变化。常规健康教育虽能予以患儿家长形式各样的护理干预,但不能根据患儿家长不同照护阶段健康教育知识需求予以相对应的健康教育干预[1]。跨理论模型(Transtheoretical model,TTM)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中修正不良嗜好及问题行为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其详细阐释了如何改变不良行为和获得健康行为的完成过程[2]。近年来,TTM被应用于健康行为领域中并取得显著效果,为首次诊断癫痫患儿的健康教育提供了新视角。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首次诊断的癫痫患儿家长10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简单随机化法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纳入标准:①患儿年龄>6月,均为首次诊断为癫痫;②家长具阅读能力;③家长持续照护时间大于6个月;④家长言语及理解能力正常。排除标准:①患儿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②患儿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或免疫性疾病;③照护者有心理或精神疾病。

最后纳入研究对象98例,试验组50例,对照组48例。试验组家长:年龄22~42岁,平均(32.97±8.46)岁;文化程度高中15例,大学及以上35例。患儿:男患儿26例,女患儿24例;年龄0.5~6岁,平均(3.44±1.10)岁;局灶性16例,全面性34例。对照组家长:年龄22~42岁,平均(32.75±7.68)岁;文化程度高中12例,大学及以上36例。患儿:男患儿25例,女患儿23例;年龄0.5~6岁,平均年龄(3.12±1.00)岁;局灶性18例,全面性30例。两组患儿及家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予以常规健康教育,通过面对面、发放宣传手册、宣传栏等形式向患儿家长讲解癫痫相关疾病知识、急救方法、发作先兆、诱发因素,告知患儿家长应按时服药,不能随意停药、减药等,患儿出院后向患儿家长发放宣传册或宣讲单,同时每月电话随访了解相关情况,干预6个月。

1.2.2 试验组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基于TTM的健康教育。①使用跨理论模型评估量表评估患儿家长所处行为阶段,包括前意向(在未来6个月内没有采取行动的打算)、意向(准备在未来6个月内采取行动)、准备(准备在未来30 d内采取行动,并已做好了准备)、行动(已行动,持续时间少于6个月)及维持阶段(已坚持了6个月)。②干预:对处于前意向阶段的患儿家长,通过知识讲座、视频等方式宣讲照护知识;向患儿家长讲解照护不当引起的不良后果,并和家长一起制定应对方案,评估照护过程中面对的主要困难,并鼓励前意向阶段家长向转变行为后期的家长寻求帮助,唤起照护信心。对处于意向阶段的患儿家长,通过帮助患儿家长权衡良好照护行为的利弊,让其认识到改变行为的重要性,同时与患儿家长一起评估患儿所处环境,针对弱势重点加强。对处于准备阶段的患儿家长,帮助其制定相关转变计划,制定作息表等,鼓励其践行承诺,告知其医务人员电话,遇到问题及时询问或就医,帮助患儿家属寻找社会支持。对处于行动阶段的患儿家长,肯定其行动的意义,鼓励患儿家长多与医务人员联系,用良好的行为代替不良照护行为。对处于维持阶段的患儿家长,当患儿家长持续良好照护行为时予以物质或精神奖励,除去或减少不良行为暗示,增加有利暗示。

表1 两组患儿家长照护行为阶段评估比较[n(%)]

表2 两组患儿服药依从性比较[n(%)]

1.3 观察指标

干预6个月后,通过跨理论模型变化阶段量表评估患儿家长前意向、意向、准备、行动及维持阶段比例分布情况。越向后阶段所占比例越高表示患儿家长照护行为变化效果越好。

使用Morisky药物依耐性问卷评估患儿是否每天按医嘱次数、剂量、时间服药及是否坚持服药。是则视为依从,服药依从率=依从例数/总例数×100%[2]。

使用癫痫相关知识调查问卷通过评估患儿家长对癫痫治疗知识、康复知识、并发症预防知识掌握评分3个方面,每个部分50个条目,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儿家长对癫痫相关知识的掌握度越高[3]。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家长照护行为阶段评估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家长照护行为阶段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试验组患儿家长照护行为阶段评估情况优于对照组患儿家长(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服药依从性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服药时间、次数、剂量及坚持服药依从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试验组患儿服药时间、次数、剂量及坚持服药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家长对癫痫相关知识的掌握度

干预前两组患儿家长对癫痫治疗知识、康复知识、并发症预防知识掌握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试验组患儿家长对癫痫相关知识的掌握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家长对癫痫相关知识的掌握度(分,

3 讨论

首次诊断癫痫患儿家长因缺乏相关疾病知识导致其依从性差,影响患儿治疗效果。有研究显示,个体的行为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非单一事件[3]。在以改变个体行为为目标的前提下,应根据其所处的不同阶段予以连续不同的干预策略,而常规健康教育在干预过程缺乏阶段性干预措施,影响其干预效果。TTM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中修正不良嗜好及问题行为的心理学模型,具有目标导向性和阶段干预特性,国际上应用广泛[3]。近年来,TTM被引进我国,并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应用于慢性病护理中,效果显著[4]。

本研究结果发现,试验组患儿家长经干预后照护行为阶段变化优于对照组,说明基于TTM的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变首次诊断患儿家长的照护行为。分析原因为,基于TTM的干预能准确评估患儿家长行为阶段,采用不同行为转化策略,如,激励、建立信心、宣讲照护知识等促进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照护活动,促进患儿家长行为向下一阶段转变。

患儿出院后服药依从性是控制其病情的关键。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多数患儿在出院6个月后服药依从性呈进行性下降,出现自行减药或停药等问题,严重影响治疗效果[5]。本研究结果发现,干预6个月后试验组患儿服药时间、次数、剂量及坚持服药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基于TTM的健康教育应用于首次诊断癫痫患儿家长中能有效提高患儿服药依从性。分析原因为,依从性差是因患儿家长对相关疾病知识的缺乏,忽视遵医行为的重要性。基于TTM的健康教育根据患儿家长所处个体行为变化的不同阶段予以意识唤醒,鼓励患儿家长学习相关照护知识,激励其做出承诺,改变不良照护行为,寻求社会支持,从而促使患儿家长不良行为转变,提升了患儿家长的健康知识水平,从而提高了患儿服药的依从性[6-7]。

本研究中,试验组患儿家长对癫痫治疗知识、康复知识、并发症预防知识掌握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基于TTM的健康教育应用于首次诊断癫痫患儿家长中能有效改善其对癫痫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度。分析原因为,基于TTM的健康教育能促进患儿家长向下一个阶段发展,通过评估患儿家长所处的行为变化阶段予以有目的的知识讲解、行为干预、物质、精神奖励、心理暗示,提高了患儿家长对癫痫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度[8-10]。

综上所述,基于TTM的健康教育应用于首次诊断癫痫患儿家长中能有效改善其照护行为,提高患儿服药依从性和患儿家长对癫痫相关知识的掌握度。

猜你喜欢
癫痫服药依从性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服药坏习惯,您能占几条?
服药先分阴阳
玩电脑游戏易引发癫痫吗?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癫痫共患ADHD儿童的生态学执行功能
Ⅱ~Ⅲ期NSCLC患者术后辅助化疗依从性分析
中医针药治疗脑卒中后癫痫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