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城市建设的底色思维

2020-10-20 06:03李渊张明
上海城市管理 2020年5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

李渊 张明

摘要:人民城市建设是一个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时代课题,建设实践的开展需要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建设理念实现了完美的契合。人民城市建设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其作为人民城市建设的底色摆在首位。人民城市建设在立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指导下,发挥人的主体性特征,把握规律性、体现人文性、牢守生态性的建设导向,实现开放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的建设目标。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城市;底色思维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0.05.004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的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城市建设价值理念、建设主体、路径导向以及目标要求。“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深刻揭示了“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理念指导下的属民、靠民、为民的人民性。[1]建设人民城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性真正落到实处,是人民城市建设的底色思维,也是时代要求。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人民城市建设的时代要求

人民城市建设是新时代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新期待,明确回答了城市属于谁、城市建设依靠谁、城市建设为了谁这一根本性问题。“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对这一问题的精准回答。马克思指出:“一切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的。”[2]“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立足时代要求,解决人民城市建设指导思想的精炼凝结,人民城市建设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建设实践领域的具体运用。

(一)靠民性:发挥人民群众在人民城市建设中的实践者角色

“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人民群众在推进城市建设进程中作用发挥的肯定。城市建设是有目的有意志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是站在新的时代高度,依托人民主体思想,开展体现人民主体意志的实践活动。人是城市建设中的核心要素,城市因人而生,因人而兴。城市建设要依靠人民,发挥其实践者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人民城市建设的内生动力

城市作为人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其建设始于人也终于人。决定城市未来发展前景的不是物质层面的问题,而是城市内部人自身的发展问题。[3]因此,城市建设发展的内生力在于人民。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的和不自主的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4]人作为单个的个体,其意志的体现,力量的发挥在追求共同性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以城市为载体,在实现自身需求满足与发展的进程中最终成为推动人民城市建设的内生动力。

2.人民群众是人民城市建设的中心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5]实践是人民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人民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人民城市建设实践活动的开展将人作为主体,人民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人。经济社会发展是人民城市建设的具体要求,也是推动城市向前发展的外动力。单纯的经济社会力量无法成为推动人民城市良性向好发展,人民城市要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具体的实践中将思想理念转化为现实。人民群众是推动城市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因此,要将人民群众置于城市建设的中心环节,发挥其实践者的作用。

(二)属民性:体现人民群众在人民城市建设中的创造者身份

“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人民主体地位,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人民城市是体现人民主体性地位的空间载体,人民城市建设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建、管、治协调统一的实践过程,是人民群众创造者身份的具体落实。城市的建设发展同样在于人民创造力的发挥。

1.在人民城市建设中体现现代化

人是城市建设的主体,人才是决定城市建设道路与发展前景的关键。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体力量,发挥人民群众在城市建设中的创造者作用。推进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其首创精神,推进人民城市建设与发展。现代化是当前及未来城市建设把握的重要特征,因此,人民城市建设离不开优秀人才力量的支撑,以优厚的政策吸引人、留住人。人民城市建设就是要提升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化城市。人民城市建设的现代化体现在生产、生活、生态等各方面,需要多方面人才的统筹规划、建设与管理。

2.在人民城市治理中彰显人性化

城市建设不仅注重城市物质形态的改变,而且更要注重人的角色内涵的转变以及人的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融合,城市建设的本性与人的发展本性的真正融合。建设人民城市就是要建设一流的城市,一流的城市建设要有一流的城市治理。人民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人民城市治理是人民城市建设的具体化,城市治理要实现治理观念与治理方式的转变。人民城市治理不同于传统的粗暴式治理模式,是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治理理念与治理方式的转变,坚持精细化治理,树立服务意识,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将功夫落到实处,收到成效。在人民城市建设中改进治理方式与工作方法,以知民情、解民忧、聚民智、听民意为导向,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格局,实现城市建设与人的发展的双赢。

3.在人民城市发展中凸显高质量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人民城市的发展最根本的是经济的发展,以及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是双向联动的关系,当前城市建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与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形势相矛盾。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推进城市的真正高质量发展,是以人为主体的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人民城市建设追求的高质量发展,更加强调在诠释人本价值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既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为民性:彰显人民群众在人民城市建设中的享有者地位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人民城市建设,契合了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念。把握城市建设的服务对象及其需求是人民城市建设的根本立足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人民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对其需求的满足与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紧密相关。就城市的功能定位而言,城市由消费型向生产型再向服务型转变,城市建设从最初的生产生活空间建设向生态空间建设的转变,其根本依据是人民需求层次的变化。人民城市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是人民。

1.在人民城市建设中实现人民需要的满足

人民城市建设根本上是要为人们提供更优的供给、更好的服务、满足更高的需求。亚里士多德曾言:“城邦这种共同体的形成仅仅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的缘故,而它的存在则能够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7]“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城市建设就是要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以更加科学化、精细化、人性化的建设理念与建设方式满足人民日益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人的需求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又渴望精神层面需求的提升,追求宜居宜人的生产生活空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8]城市建设是人民追求自身需要满足的过程,随着人们需求层次的提高,城市建设的理念与目标也发生改变,人民城市建设就是人民需求转变的具体化,是人民更高层次需求的体现。

2.在人民城市建设中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进入新时代,城市的内涵与功能已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生产生活空间,城市作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现实的人”及其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城市建设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更离不开人的主体性功能的发挥。人在建设城市的实践过程中,也在实现自我的完善与发展。人民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相契合,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这种自由的达成需要自由的空间载体,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理念下的人民城市建设从人的发展方面出发,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人类社会发展建立自由和谐的“真正共同体”的理想追求。

二、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城市建设提供路径导向

城市是人类从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出发,在以自然为基础的前提下创造的空间载体。人民城市建设是新时代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注重城市内涵建设与“人”的自我建设的统一。人民城市建设不仅仅关注客观对象的物质建设,更是聚焦城市主体的“人”的建设行动,可以说,人民城市建设是以城市为载体,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实现人类自我完善的过程。城市研究学家布伦纳·马库赛曾明确提出:“城市是为人民的,不是为利润的,也不是为权利的。”[9]因此,人民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维导向。

(一)人民城市建设要把握规律性

遵循城市建设规律是人民城市建设的基础保证。城市建设是一个为人创造生产生活空间的实践过程,人民城市建设规律是城市建设规律与人的发展规律的统一。因此,人民城市建设要坚持人的发展需求,遵循人民城市建设的客观规律性,这是人民城市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0]这一重要论断指明了人民城市建设的根本遵循。人民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就是要探索城市建设规律与人的发展规律,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人民城市建设规律就是要把握人民城市生命体、有机体理念。梁思成先生曾这样谈论城市,他将城市比作人体,强调城市如同人体一般,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的对待它,它会生病的。坚持人民城市建设规律就是要坚持物与人并存,发展与民生并重,管理与服务同行。

人民城市建设要关注人的发展需求,就是在人民城市建设的现实实践基础上实现人的主观目的与社会客观发展规律的辩证统一。[1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12]人民城市建设对人的发展需求的满足是更高层次的,与人民城市建设发展规律相统一,是人的发展与城市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人民城市建设要体现人文性

人文性是人民城市建设的价值取向。人民城市建设强调城市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致力于建设有温度、有归属感、有认同感的城市。

人是城市一切生产、生活、生态活动的基础,由于人的异质性与流动性特征,人在从事生产实践与追求自身发展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城市发展存在着碰撞与冲突。[13]人民城市建设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维持人与城市的无间断性发展,营造一种体现人文性的社会文化氛围,增强人民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使城市建设不再局限于城市空间与人的单向度发展,而是形成人对城市的向心力,形成一种多向度的发展关系。人民城市建设中人文性的存在也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情感归属是其最核心的体现,情感认同作为自觉自愿的精神动力,是增强人民对城市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强大推动力。

城市是人民进行生产生活实践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寄托着人民对丰富多元化生活的向往与期待,将“人”这一最重要因素置于人民城市建设的中心位置是人民城市人文性最直接的体现。让人民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感受到實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要聚焦群众需求、解决民生诉求,找准人民城市建设发力点,推动形成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的城市建设新局面,以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为评判标准,从而彰显人民城市建设的人文关怀。

(三)人民城市建设要牢守生态性

城市是人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空间环境,城市建设在改善人民物质环境的同时,要为人民的发展创造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环境。人民城市建设进程中的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是人民城市生态性的根本要求。

城市是具有多种功能、发挥多方位作用的生产生活空间载体。长期以来,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城市建设侧重工业建设与工业生产,城市建设的工业化进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许多城市被单纯地看作是工业基地,长期按照工业基地的标准进行建设,城市功能的多样化受到忽视,生机与活力不复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14]人民城市建设就是要实现城市建设由生产优先向生态优先的转变,转变重工业轻生态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

三、“以人民为中心”思维导向下的人民城市建设目标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建设是服务于民,是为人的生产生活提供载体,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民城市建设表明我国城市建设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通过城市建设的转型,推动社会发展由不平衡不充分向平衡充分转变,实现人民从富裕生活走向美好生活的目标,这是人民城市建设的目标体现与根本所在。

(一)人民城市是开放之城

人民城市建设之所以伟大而长盛不衰,就在于城市建设的人与城市共生存、世界城市共发展的共同体理念,这是人民城市建设最深层的精神与力量。

1.人民城市是有远大追求的开放之城

人民城市建设追求人与城市共生存的发展道路。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5]个人才能的发挥与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空间载体,人民城市以其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独特优势构建起城市共同体。作为开放之城的城市共同体,服务客体的无限开放性是其最为显著的新特征。[16]这一特性追求城市公共资源的最大开放化,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2.人民城市是有广阔胸襟的开放之城

当今世界是一个国与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共同体理念已深入人心,人民城市建设是共同体理念在城市建设进程中的实践,以人民为中心更是共同体理念的体现。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开放合作型思维,主张和而不同、互利共赢的理念,以城市建设为载体,在共同体这一宏大的时代背景中践行开放之城。人民城市建设就是要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气度,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胸襟将城市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二)人民城市是生态之城

人民城市的建设,蕴含着绿色生态理念,要充分认识和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与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构建人、城市、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和谐生态系统。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规划和建设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的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转变。[17]

1.人民城市是集约化发展的生态之城

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城市生态家园与我们的人民城市建设目标一脉相承。生态化的人民之城體现了人民对宜居生活环境的追求。生产是推动城市建设发展的外在动力,理性的生产与再生产是人民城市集约化发展方式的集中体现。人民城市建设坚持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最根本的就是要对生产资料即按照专业化、清晰化、细致化的划分标准,对环保资源进行统一配置,实现生产的精细化发展,实现城市生态与人民城市建设的无缝衔接,这是人民城市生态之城建设的核心。唯有如此,人民城市的生态建设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人民城市是精细化治理的生态之城

构建美好的城市生活,离不开卓越的城市精细化治理。实施城市生态环境的精细化治理就是要将人民生态之城的建设目标细化、标准细化、任务分解。推进人民城市生态环境精细化治理,必须发挥治理各主体的作用,实现治理各主体间的密切联系,有效整合城市各职能部门的资源,推进政府各部门与社会组织间的合作共治,建立健全大数据与环境治理的互相促进机制,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绩效,为人民城市生态之城建设保驾护航。

(三)人民城市是人文之城

人民城市的建设,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更是面向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人民城市建设意味着人开始摆脱以往社会化进程中的被动地位,成为主动参与城市建设的主人。

1.人民城市是尊重于人的人文之城

人民城市是以人为尺度的城市,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衡量人民城市建设空间的尺度。人民城市建设要将“人民”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取向,在人民城市建设进程中尊重每个个体,关注人的多方位需求,着力完善人民群众参与机制,创新参与方式,实现参与方式的规范化、程序化,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将城市打造为奋斗之所、圆梦之场。营造以人为本的环境与氛围,是对人的最根本尊重,是人文之城建设的基础。

2.人民城市是服务于人的人文之城

人民城市是彰显人本价值的城市,人民城市建设要“处处围绕人,时时为了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城市共同体,就是要在人民城市建设中培育民众更强的责任意识,增强民众参与社会治理、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服务理念。[18]在人民城市建设实践中,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放于首位,将服务于人的理念贯穿始终,加强民生工程建设,在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筑牢城市建设根基,获得城市发展动力。

面对“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的社会诘问,我们必须回到城市建设的本源,回答“城市建设为了谁”的价值属性问题,明确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与最终归宿问题,还原城市建设的底色。这表明人民城市建设的本质属性即底色思维,就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充分发挥城市的多元主体性功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推动城市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坚钢,李琪.以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指导推进新时代城市建设和治理现代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杨浦滨江讲话精神[J].党政论坛,2020(7):4-6.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文军.回到“人”的城市化:城市化的战略转型与意义重建[J].探索与争鸣,2013(1):57-6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0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亚里士多德.高书文,译.政治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Marcuse Brenner N.and Mayer M. P. Cities for people,not for profit: critical urban theory and the right to the city[M].London:Routledge,2012.

[10]新华网.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EB/OL].(2015-12-22)[2020-07-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22/c_1117545528.htm.

[11]張富文.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基本向度[J].科学社会主义,2017(2):28-29.

[12]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建设[N].人民日报,2020-06-16.

[13]姜晓萍,董家鸣.城市社会治理的三维理论认知:底色、特色与亮色[J].中国行政管理,2019(5):60-66.

[14]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15(1).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赵孟营.超大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共同体[N].北京日报,2019-02-25(18).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8]文军.迈向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新时代[J].上海城市管理,2020(1):2-3.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
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集中体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
构建产权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路径选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