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过程中文物保护的应急对策

2020-10-26 06:56胡军强
卷宗 2020年21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探讨

摘 要:文物保护应急工作是考古发掘的重要内容,由于地下环境的特殊性,文物在出土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的损害,影响其质量。采取相应的应急保护措施,能够降低损失程度,使文物保持原状,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考古发掘过程中文物保护的应急方法,希望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促进我国历史研究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应急措施;探讨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众多的灿烂文明,文物古迹更是数不胜数。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古迹埋藏于地下,考古发掘的任务开发更多的历史文物,探索历史的奥秘。由于自然因素和历史因素,出土文物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降低了文物的历史参考价值,因此,加强应急性保护措施意义重大,结合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保持文物的原始状态,降低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使文物能够展现更多的历史信息。

1 历史文物应急保护的意义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考古工作能够在认识历史、研究历史的基础上,揭开历史的真相,将历史的原本面目展现在现代人眼前。文物是历史的直接记载,新的出土文物,能够影响人类文明,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意义。因此,文物保护工作者应重视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工作,对于出土文物来讲,由于地上和地下环境的不同,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所以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文物保护工作者必须做好历史文物的应急保护工作,充分承担起自身的职责,使历史原貌得到有效还原,保留出文物的原来样貌,发挥出历史文物的价值,使人类能够进一步认识了解历史文明,激发探索历史奥秘的兴趣,揭示历史背后的真相。加强应急性保护处理,能够科学开发历史文物,汲取隐藏的智慧,启迪人类的思想,明确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更好的推动人文精神和社会经济的双向发展。

2 考古发掘过程中文物保护的应急措施

2.1 温度与湿度的控制

在实际考古发掘中,应重视温度和湿度的把握。文物出土的时候,地下环境与地上环境区别较大,因此,必须对温度和湿度进行控制,避免发生不可逆的物化反应,使文物保持在最佳状态,保障考古工作的质量,使文物保护工作更具实效性。考古工作人员应有效测量出土文物的含水率,结合文物出土的环境,设定文物保存环境的湿度,避免较低或者较高,出现干裂或者字迹模糊的现象,减少历史文化出现不良影响的概率,增强历史文物考古工作的科学性与安全性。测量的目的在于提前预知,人为拟造相适应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将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在最佳范围内,使文物出土后能够保持在地下环境中的状态,保障后续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对于一些含水率较高的文物,比如出土竹简、漆类制品和工艺品等,需要使用纯水进行浸泡,使历史文物完整性良好;对于干燥性的历史文物,比如青花瓷、兵马俑、花鸟纹银香囊等,应使用硅胶干燥剂,对储藏室的湿度进行有效控制,隔离环境中的饱和水分,从而有效保护历史文物,避免出现破坏现象。如果不清楚出土文物的干湿状况,可以先进行密封,保持文物现有的温度和湿度,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使文物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维持,同时提高保护工作的效率。

2.2 文物的密封处理

在考古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考古学派衍生出来,考古队伍和考古技术等更加先进,具有更强的专业性与针对性,比如地下考古、水下考古、沙漠考古等,能够验证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由于需要长时间储存,因此会使用水银、特殊木材、特殊气体等进行保存,但与外界自然环境差异仍然较大,因此,密封处理对于文物保存是必不可少的。在密封处理历史文物的时候,应按照发掘位置的先后进行,先密封最开始挖掘的部分,不能移动历史文物的空间位置,应保证密封的及时性,与地面环境相比,地下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氧气含量等差异较大,如果移动到地面再处理,会出现相应的破损现象,因此,应严禁这种现象的发生。密封处理之后,应使用专业的运输车辆,将历史文物运输到特定的博物馆修复室,细致研究历史文物,得出专业环境下的检测数据,挖掘历史文物的潜在秘密。在应急保护文物的过程中,应把握出土文物的储存环境,基于特定的环境需求,选择针对性的密封保存方式,提高密封处理的针对性。应结合出土文物的特性,对其保存环境进行了解,保证各项标准的统一,使出土文物能够完整,最大限度的保持在原始状态。

2.3 文物的采集

在应急保护考古发掘文物的时候,应在了解出土文物的基础上,做好现场采集的相关要点。比如,文物应轻拿轻放,借助专业的仪器设备,深层次分析出土文物的土层、外表、大小、重量等,使用最佳的发掘方式,使历史文物保持原貌。

在文物采集过程中,为了得出最全面的信息,可以利用摄像机,对发掘现场的细节进行实时观测,同时记录相关数据,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为后期修复工作奠定基础。在采集数据的时候,应安排专业的考古团队,保证人员的理论素养和业务技能达标,采集历史文物的相关信息,加强现场技术指导工作,避免因细小疏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保证文物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考古过程中,应及时转移发掘的文物,及时运输到博物馆,根据文物的当下状况,严格执行相关的应急保护制度,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修复或保存。比如山西雁北地区出土的北魏青铜器,已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它对出土时的环境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任何的疏漏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在采集过程当中必须有专业的考古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以提高考古发掘工作的质量,确保考古发掘工作顺利实施。

例如,山西雁北地区出土的北魏青铜器,山西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出土的陪葬品,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的时间,完整出土的要求极高,必须对出土环境进行详细考量,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损失。因此,考古工作人员必须采取應急保护措施,细致小心的保护这些文物,按照规定步骤进行修复和整理,展现出最原始的状态,保障了考古发掘工作的质量,还能发挥出文物的最大价值。

2.4 遮光处理

在考古发掘时候,不仅应保证温度和湿度达标,遮光处理也至关重要,对于带有色彩的装饰品在出土后,在阳光直射下,由于物化反应,会消解到较多的颜料,只有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才能降低对文物的破坏。在选择遮光工具的时候,基于资金、性能、可行性、使用效果等综合考虑,常常使用黑色塑料袋,造价低廉,使用方便,具有较高的性价比。考古工作环境相对复杂,变化较大,影响因素较多,在各个地方都可能会有文物,因此,必须具备应对困难的勇气。同时,应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对现有保护技术进行完善,可以就地实施,也可以提前预防。可以完善当地自然博物馆的技术设施,可以提高保护人员的技术,在开发出土文物的基础上,实现保护工作的有效进行。

3 结语

在历史研究进程中,考古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考古工作人员必须从思想上重视保护工作,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创新文物保护方法,加强应急性保护工作,使历史文物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为历史文化进程奠基。必须检测出土文物的含水量,做好密封处理工作,采取遮光措施,为出土文物提供较为合适的保存环境,避免对历史文物造成破坏,使历史文物能够良好的完整性,尽可能呈现出最原始的状态,切实提高文物发掘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怡,朱晓汀,林留根,等.多时相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考古发掘过程中的应用——以江苏孔塘遗址为例[J].东南文化,2018(1):88-92.

[2]张秀丽.浅谈考古发掘过程中文物保护的应急措施[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0):142-143.

[3]胡军强.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中整体提取技术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8(24):245.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探讨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古建类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
名胜古迹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与现代分析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