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图式迁移促进自主建模
——《笔算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实录与评析

2020-11-05 02:44执教陈静评析韩梅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数位竖式笔算

执教/陈静 评析/韩梅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48~50页。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唤醒图式

师:之前的学习中,我们与小数已有了亲密的接触。今天,老师想和你们做个和小数有关的游戏。(板书:0.8)

师: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0.8,把它介绍给同伴。

生:8个0.1;十分之八;比1小0.2;80个0.01;0.7和0.9之间的一位小数……

【评析:小数的意义、计数单位、和差关系……都是本节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基础和知识支撑。游戏化教学激发了学生从“数量、运算、关系”等角度描述小数的兴趣,唤醒了他们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并激活已有的学习经验。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达成对已习得小数图式的反刍与交流。】

二、丰盈图式,探究建模

1.提出问题,探究联结。

师:老师打算采购这些文具中的一样或几样:钢笔8元/支、笔记本3.4元/本、讲义夹4.75元/个、水彩笔2.65元/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一个用加法或者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一个讲义夹比一本笔记本多多少元?

生:买一支钢笔和一个讲义夹,一共多少元?

生:一支钢笔比一本笔记本多多少元?

生:这几类文具分别买一个需要多少元?

生:买一本笔记本和一个讲义夹,一共多少元?

师:咱们先来解决“买一本笔记本和一个讲义夹,一共多少元?”这个问题。怎么列式?

生:3.4+4.75。

师:观察这两个加数,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这两个加数都是小数,一个是一位小数,一个是两位小数。

生:他们可以分别转化成整数340分和475分。

生:也可以转化成3元4角和4元7角5分。

生:老师,我估算了一下,它们的得数约等于5+3=8。

师:那你估一估,这道算式的结果,到底在哪两个整数之间?

生:先把它们当成比它们小的整数、再当成比它们大的整数,结果在4+3=7和5+4=9之间。

师:结果是不是在这两个数之间呢?自己列竖式,尝试一下。

反馈:出示四位学生写的竖式。你看明白了哪道?

生:我看明白了第一道竖式,因为它就是我们之前研究过的整数加法。

师:笔算整数加法,有哪些算法要求?

(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满十进一)

生:我看明白了第二道竖式,它是相同数位相加,满十进一。

师:谁有疑问?

质疑1:从低位算起,这个3.4的最低位4为什么不和4.75最低位的5相加?就像第三种方法那样。

生:4代表的是四角,而5代表的是五分。

质疑2:那3元4角后面是几分呢?

生:它的后面有一个隐藏的零,代表0分。

师: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学生回忆小数的性质)

师:第三种方法是“从低位算起”吗?

生:不是,这里的“低位”指的是两个加数相同的最低数位。

小结:同学们真是善于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用源于生活的思考,发现了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相同数位”之间的联系;用源于小数意义的思考,发现了“从低位算起”的实质。

师:谁来评价第四种方法?

生:第四种方法是正确的,它关注到了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满十进一。

师:在小数中,“相同数位对齐”其实也就是关注到了什么?

生:小数点对齐。

师:“小数点对齐”指的是哪几个数中的小数点对齐?

生:加数、和。

师:看一下计算的结果,与估算的结果差不多吗?在估算的范围内吗?

【评析:本环节通过学生熟悉的文具采购问题切入,将数学知识自然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学生源于生活经验提出多个问题。解决问题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实现小数到整数的转化、数到量的转化,并适时渗透了估算意识。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是先由学生尝试解决,再交流总结得出的。抓住学生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生发出的“整数竖式”“量的竖式”突破本节课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入思考、群体分享、互动质疑,加深了对小数加法的算理、算法的理解。】

2.算法迁移,助力建模。

师:接下来研究一个类别不一样的问题——

生:一个讲义夹比一本笔记本多多少元?

师:类别不一样在哪儿?

生:这是用小数减法计算的问题,算式是:4.75-3.4。

师:你能利用刚刚学习小数加法的经验,试着解决这道小数减法吗?

师:说说小数减法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为什么?

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师:如果某一位不够减,要怎么办?

生:退一当十。(板书)

【评析:学生在经历过探究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后,已经对“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有了较好的理解,此时引导他们将小数加法的算理、算法迁移至小数减法的笔算中,运用探索小数加法时积累的学习经验,通过观察、思考、操作、归纳等活动,充分经历小数减法运算方法自我建构过程,体会小数计算的价值,助力加、减法图式建模的达成。】

3.引导检验,沟通联结。

师:这两道算式的运算过程可以互用作彼此的检验方法吗?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检验方法呢?

生:加法还可以使用交换律进行检验。

生:减法也可以用“被减数-差=减数”进行检验。

师:选择一种方法检验其中的一道题。

【评析:在探索明了小数加法计算方法、自主迁移完善小数减法计算方法的学习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图式,在运算对比中再次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建立起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模型。多类别检验方法的追问与回忆,便于学生在更高和更为抽象的层面上理解和把握知识间的联系。】

4.举例归纳,完成建模。

师:刚才研究的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笔算小数加法和减法),只探讨了一道加法、一道减法,接下来想怎么研究?

活动:自己做小老师,联系生活出一道不同类别的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题目,同桌交换列竖式计算解决。

师:同学们开动小脑筋,想出了好些不同类别的题目,咱们一起来分享一下(答案折叠起来)。

师:看出它们分别是哪个类别了吗?

师:挑选其中的两道,在作业纸上试着做一做。

强调:得数能化简的要化简;整数部分占位的0不能省略;整数在个位的右下角有隐藏的小数点。

【评析:探究——迁移——建模——创编的学习顺序,符合学生旧知转化、图式再创的认知过程。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自编“不同类别”的题目,促发了学生对不同题型的思考;引导其他学生讲述“差异化的类别”、实际操作“其中的两道”……学生在思考与操作中感悟算理、形成算法,自主建立起运算模型,也实现了灵活用模的目标。】

三、灵活运用,深化理解

1.火眼金睛。(小数点位置没对齐、结果末尾的0没去掉、得数整数部分的0没写)

2.想竖式说得数。2.22+0.072.22+0.72.22+7

师:说说看,你的脑海中,哪个数没变,哪个数在变?

猜你喜欢
数位竖式笔算
由“知识本位”到“能力习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实践与思考
错误的竖式
竖式趣题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从“法”到“理”悟本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实践与思考
竖式填数
口算 笔算 估算
相同数位相加减
分清数位 照“位”读写
你了解“数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