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

2020-11-24 08:07许媛苑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梅林第二小学新校区
灌篮 2020年14期
关键词:跳绳行为习惯体育课

许媛苑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梅林第二小学新校区

21天定律,是指通过21天的正确重复练习,养成一个好习惯的一种方法。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教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学生,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逼着通过课堂中的几个小案例凸显习惯的力量及习惯养成的方式。

一、纪律严明——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二(2)班的体育课,学神恶搞嬉皮笑脸的进行正对,时间已经上课铃响过去了五分钟,甚至还有个别学生乱跑。教师说了三次“别说话了”,后又将声音提高了一个“八度”,大声呵斥,学生才悉悉嗦嗦停下来。接下来开始宣布本课教学内容,提出相应要求,此时学生听得还算认真。然后开始进行热身跑,跑的纪律又开始差了起来,有的学生边说话边逗闹地跑着步,需要教师反复地强调纪律,依然不见效。热身结束后,是基本内容的学习,教师本来创设了一个很有趣的情境方式来导出新课,但由于开始耽误了很多时间,所以只好直接进入基本技能的示范、讲解。教师的讲解示范多数学生没有认真观看,而是交头接耳,练习过程也是非常混乱,多数同学在其中滥竽充数。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一节体育课就这样乱乱地结束了!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但没有很好地完成,而且至少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今天的教学内容。

(一)案例分析

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的意义重大。本堂课授课教师刚接手二年级时学生最初的状态,因为原有体育行为习惯,导致体育课堂教学无法顺利进行,甚至没有达到设定的课堂教学效果。本堂课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课堂教学秩序混乱;一是学生没有良好的规矩一师,也就是说体育课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学生更谈不上明确上好体育课的重要意义;二是教师在学生出现混乱状况的情形下依然继续讲课导致学生始终不能树立认真上课的意识。

(二)教学策略

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期。作为教师如何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下功夫,养成良好习惯,受益终身。

1.开学第一课,强化纪律教育

每学期的第一节课,应安排室内课,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课堂常规,让学生建立起体育课堂中应遵循的序,学生才能够明确体育课上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做到有规矩、守规矩使学生变成自觉性的行为,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2.建立课堂常规,规范教学要求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是体育课堂安全高效、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也体现着体育教师的教学智慧和能力。

(1)要加强课堂常规的培养。上课前提前上好厕所的习惯,以免中途请假打乱上课进度,上体育课穿好运动服、运动鞋,不能携带钥匙、硬币等物件;不无故请假,不迟到、不早退、有特殊的事情向老师请假后,获得批准后再离开课前整队静齐快,养成自带学具的习惯。

(2)要加强课堂学习过程的好习惯培养。教师讲课时学生们要专注听讲,认真练习,保持好纪律性。遵守规则,听从指挥,做到令行禁止习,练习过程中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共同完成练习内容和归还器材。

二、行动迅速——令行禁止需养成

经常有铃声响后五分钟学生才缓慢地从教室中走出来,慢腾腾地站队,还有个别学生在打闹,与课堂中队列队形静齐快要求相差甚远,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如何去做呢?

(一)案例分析

作为学生在没有养成行为习惯之前,可能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上课,肯定离教师的要求很远,此时,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要对学生进行规矩教育、强化教育,使之逐步形成。

(二)教学策略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可以一蹴而就,必须长期不懈地坚持训练,如可利用声哨、声调控完成体育课中的准备活动部分。

1.以手势为信号整队法

教师在队列训练中举起右手按顺序伸出食指、中指、无名指——1、2、3,一条线(队伍呈体操队形,纵队前后一条线前后对整齐,要求每名学生两手臂伸直,后面同学看前面同学颈部)。

教师在队列训练中举起右手按顺序伸出5、6、7——对整齐(要求每名学生屈臂于胸前前后对齐,这样的队形以便教师说话和提示学生)。7、8、9——看谁站得直又久。

2.口令与要领的“对话”整队法

“对话”:稍息——出背(出左脚,手背后);立正——收放(收左脚,手放下);快速集合时,快速“对话”:集合做到——快齐静;说得快——做得快,或小嘴快——行动快;等等。可以促使学生牢牢记住动作要领和要求,教育学生言行一致。

3.哨声与要领的“对话”训练法

利用哨音模仿每个阿拉伯数字的读音,如:1、2、3、4——1、2、3、4,来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

三、安全意识——课堂安全第一位

在进行一分钟跳绳测验结束时,笔者看到跳绳被扔得随处可见,操场脏乱的同时,存在安全隐患。“同学们如果不小心脚踩到绳柄上很有可能扭到脚,甚至是摔倒,同时整个操场看上去杂乱不堪。”于是笔者教会学生系好跳绳的方法,把绳子的两端对折,再对折,绕个圈系好即可,此时学生纷纷弯下腰捡起跳绳,用笔者教的方法很快地收拾好跳绳,地面上又恢复了往日的干净,而且减少了安全隐患,学生可以尽情的玩耍。

(一)案例分析

随处乱扔跳绳的现象在体育课教学中很是常见,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只有我们教师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处理问题,持之以恒,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来爱护体育器材。

(二)教学策略

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了自控能力,我们应根据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让学生在个人对照实施的基础上,增强自我评价,自我约束能力和集体誉感。

1.加强安全教育,培养高度责任

我们要在课中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来改变学生自身不良行为习惯,提高安全意识。

(1)爱自己:加强自我保护动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方法,了解一般运动操作处理。练习前必须检查自身和场地器材不安全因素,树立安全第一意识。

(2)爱他人:加强保护和帮助动作训练。让学生学会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树立将他人安全放在心上的责任意识。

(3)爱器材:教会学生器材使用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布置、收拾器材,保养场地、器材设备等,培养学生爱护场地、器材的习惯。这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

2.加强进取品质,促进行为习惯

由于身体肥胖、瘦弱、胆小等身体条件和心理条件限制,这部分学生往往会产生心理障碍,对体育课失去信心。教师应挖掘这部分学生的优势和亮点,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逐步树立信心,同时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加强他们的身体素质训练,教会他们一些有针对性、简单的锻炼方法,就能起到积极效果,如,身体肥胖的学生一般力量素质比较好,在投掷课上让他们出来做示范,就能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优势。

四、树立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在体育课中有学生经常迟到或者是找种种借口不参加体育活动,有一次,笔者故意来晚了,学生静静地站在操场上等待教师上课。笔者匆忙地跑进操场,喊了声“上课”,这时学生说话了,“老师您怎么来晚了?”

(一)案例分析

上课迟到在学生上体育课中经常出现,如何避免和杜绝呢?笔者想到了向师性的作用,故意迟到后,让学生反思自身迟到的后果和影响,从此以后学生每次课都齐刷刷地来齐了,再也没有出现迟到或者找借口的现象。

(二)教学策略

学生的行为是通过模仿、学习、教育、训练的过程逐步形成的。教师的一言行都是学生行为效仿的榜样,对学生影响巨大。

大家都知道“言教不如身教”。教师自身对于体育教师的角色及体育课堂中的要求进行严格的落实,从上下课时间、从服装到仪态、从口令到巡回指导等多个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和带动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

五、养成习惯——持之以恒、日积月累

在刚开学时,学生站队不能做到“快、准、静、齐”。面对这种状况,教师该如何去处理呢?

(一)案例分析

经过漫长的假期过后,学生的行为习惯也被破坏了,此时教师要借助前面的几堂体育课使学生恢复到良好的行为习惯中来,就要发挥正面的示范作用。

(二)教学策略

在行为规范教育训练的过程中,纠正学生不良行为是教育训练的重要内容。如果在纠正学生不良行为时,教师的“导”比采取命令或吓唬的方式的“堵”,有效果,因为“堵”需要在特定的某时空、环境下是必要的,但“堵”的效果不会持久甚至是起到反效果,教师必须非常重视在“导”字上下功夫,积极创设良好行为的表现环境与时机。

1.训练学生好的习惯,必须持之以恒。培养学生上课不讲话的习惯,每节课都要在课前进行提醒,每一节都不放松,同时与其他任课教师形成默契,直至养成习惯后再放手。

2.训练学生好的习惯,必须严而又严。如每天放学路队,必须做到“快、静、齐”,队伍站得不直,不见实效不收兵。

3.训练学生好的习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优秀学生在集体中树立榜样。

教师要在课堂中为行为习惯的养成营造一个良好的集体氛围,从而对学生行为习惯起到约束和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及时进行评价,提出表扬与批评,通过树立榜样、纪律约束、反复训练、不断提高要求等手段达到教育目的,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同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为学生做出表率,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才能起到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跳绳行为习惯体育课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皋兰县石洞小学为例
跳绳的起源
体育课上的“意外”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讨厌的理由
NO.10 跳绳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