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20-12-14 11:23宋薇薇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35期
关键词:医护状况依从性

宋薇薇

(吉林省延边社会福利院,吉林 延边 133000)

冠心病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多见于老年人群体中,具有较高病死率与致残率特点,严重危害着患者身体健康[1]。近年来,该病发生率有所上升,而如何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其生活生活质量是临床需点思考的问题。本研究对我院41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于常规护理条件下实施心理护理,取得较好效果,详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接收的8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将其划分为A组和B组,均41例。A组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60~80岁,平均(69.85±2.64)岁;病程1~9年,平均(4.28±1.67)年。B组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61~80岁,平均(70.02±2.54)岁;病程1~9年,平均(4.25±1.73)年。两组基线资料无较大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

A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密切关注患者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药物护理、生活指导等。

B组在A组护理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心理评估:在患者入院后,组织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对患者心理状况开展评估,并依据此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2)心理干预:首先,开展一般心理护理,向患者详细讲解冠心病有关疾病知识及相应的治疗、护理方法,以缓解患者焦虑、担忧、恐慌等不良情绪。同时对患者多提出的心理疑问,及时进行回答,以免引起其不必要的担忧。在沟通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患者,认真听取主诉,并予以肯定与支持,以改善其心理状况,构建良好护患关系。其次,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根据患者实际状况,予以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于过度担忧、恐慌患者,可向其讲述近期治疗成功案例,并告知配合治疗工作的重要性,以消除其恐慌、忧虑情绪。对于抑郁孤独者,应主动与其交流,寻找诱发其心理问题的因素,并鼓励家属多与患者沟通,予以其较多关爱,以改善其心理状况。最后,进行认知心理干预。每月院内开展疾病知识交流座谈会,组织患者与其家属积极参与到其中,让患者与患者之间共同交流疾病感受及治疗体会,以获取较多鼓励与理解,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程度。(3)放松疗法:指导患者开展深呼吸运动,保证节奏的均衡性,每次运动时间可保持为10 min,以改善换职责血氧浓度与肺活量,维持其心情的平和心。另外,根据患者喜好,播放相应的音乐,以使其身心保持放松状态。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理状况,通过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心理状况[2]。(2)观察两组医护依从性。(3)观察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通过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来评估患者生活质量[3]。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1.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计数资料行t检验、x2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况对比

护理前,A组SDS、SAS评分分别为(55.98±6.14)分、(6 0.2 4±6.7 5)分,B 组为(5 6.0 2±5.9 8)分、(60.38±6.49)分,经比较,两组间无显著差异(t=0.030、0.095,P=0.488、0.462>0.05));护理后,A组SDS、SAS评分分别为(43.78±5.39)分、(42.13±5.16)分,B组为(32.57±5.82)分、(33.98±4.81)分,经比较,两组间有较大差异(t=8.938、7.307,P=均为0.000<0.05))。

2.2 两组医护依从性对比

A组中依从性较好13例,依从性一般20例,依从性较差8例,总依从33例(80.49%),B组中依从性较好22例,依从性一般18例,依从性较差1例,总依从40例(97.56%),经对比,两组存在较大差异(x2=4.493,P=0.034<0.05))。

2.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护理后,A组SF-36的健康知识、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及总分分别为(37.63±4.62)分、(31.14±4.27)分、(22.68±4.13)分、(19.65±6.31)分、(98.62±7.30)分,B组的为(45.88±6.32)分、(38.64±5.39)分、(29.61±4.69)分、(30.56±6.94)分、(105.37±8.62)分,经对比,两组差异较为明显(t=6.665、8.879、7.014、7.356、3.779,P=均为0.000<0.05))。

3 讨 论

冠心病属于心血管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与致死率。该病临床症状表现为乏力、胸痛、胸闷、心悸等,严重者会出血猝死或心肌梗死,不利于患者身体健康。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而言,其病程普遍较长,在治疗期间,患者易出现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这将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因此,在开展治疗工作时,还应实施护理干预。

心理护理主要是患者为中心,并根据其心理活动特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以改变患者行为与心理状况,帮助其较快适应医疗环境和新人际关系,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促进其较快康复。在心理护理过程中,通过心理评估,了解患者心理状况,明确心理护理方向及目标;通过交流共同、心理抚慰与疏导、家属支持及放松疗法等手段,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减轻其心理负担,提高其心理健康程度,增加其治疗配合度,从而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常规护理主要是根据医嘱而开展的一系列护理措施,虽然可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导致其整体护理质量降低。于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则可提高护理质量,增加患者心理健康程度,提升其医护配合度,促进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较好的实践性。本研究中,在常规护理条件下实施心理护理的B组护理后患者心理状况明显好于单一运用常规护理的A组,这充分说明心理护理的应用能有效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B组医护总依从率(97.56%)和A组(80.49%)相比,存在较大差异,通过两组数据对比可发现心理护理的实践能有效提升患者医护配合度;B组护理后生活质量明显高于A组,由此可见心理护理的开展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总而言之,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应用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增加其医护依从性,提高其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医护状况依从性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医护到家”真能“到家”?
老年习惯性便秘的蒙医护理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Ⅱ~Ⅲ期NSCLC患者术后辅助化疗依从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