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宋江阵”的舞蹈形态及发展策略

2021-01-06 06:08陈京东
体育科学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舞蹈体育

陈京东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四月高雄内门观宋江,十月翔安内厝看宋江”。“宋江阵”是闽台乡村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形成了“扬文化,展风采;保乡卫民,解危救急;谦忍睦邻,尊老育人”的“宋江阵”文化。“宋江阵”的文化内涵深入人心,也被镌刻进每一个时代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部分,研究“宋江阵”的舞蹈传承及发展策略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宋江阵”及相关概念厘定

“宋江阵”,也称作“套宋江”,其起源有多种说法。民俗文化中多有谈及“宋江阵”,侧面说明“宋江阵”是一种以武术为载体的民间乡村文化。相传在明末清初的抗倭时期,闽南地区的农民们组织当地的青壮年习武以便于自卫反击,间接地发展了“宋江文化”。随后,“宋江阵”以村落相传的模式,以迎神赛会为主的表演形式被广泛传承下来。由此,在表演中可以看见《水浒传》中“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原型。闽台之间的交流关系紧密,三百多年前,郑成功就把“宋江阵”带到了台湾,从此台湾的“宋江阵”开始世代相传。

“宋江阵”表演阵容宏大,精彩纷呈。此种民间艺术形式以武术为载体,兼具娱乐、休闲、健身等功能。“宋江阵”所传习的武术内容均以闽、台地方拳艺为主,如闽南地区的“宋江阵”以太祖拳、白鹤拳、达尊拳、五祖拳、猴拳等为主,台湾省的“宋江阵”则以白鹤拳、金鹰拳、太祖拳为主。器械武艺方面,两岸均以藤牌刀、棍、官刀等为尚[1]。闽南的拳法至今已经有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历史,台湾省是以传入的拳法为主,因此台湾省的拳法没有那么博大精深。虽然两种拳法使用的兵器有些相似,但是台湾省的拳法擅长于对阵,以布阵取胜,比较注意造型,便对舞蹈有了基本的发展和传承。在后来的发展中,因为地域元素的不同,台湾拳法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发展形态。现时流行的“宋江阵”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以专门表演南少林拳械,如同安新民西湖塘宋江队、海沧新垵五祖拳馆、泉州南少林武术馆、台湾高雄内门乡少林武术山国术“宋江阵”等。二是以同安汀溪造水村、内厝赵岗村、新圩下市、洪塘郭山村、台湾省高雄内门乡夏梅林宋江镇、金门烈屿上林村为代表的武舞结合的“宋江阵”,此类型“宋江阵”的演练以群体步兵行阵、群体布阵对练、拳术器械单练对练、舞狮刣狮等丰富多彩的武舞结合内容的表演形式获得了民众的喜爱。

2 “宋江阵”的舞蹈形态表现

武舞结合,自古有之。“宋江阵”以其攻守之姿、杀伐之气和蹈励之势,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可以说在历史的发展沿袭过程中,“宋江阵”已经由之前的武术套路变成了有舞蹈基因的民俗艺术。大陆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关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普查,第一次历时九年,普查结束出版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福建卷》,书中将厦门市同安县的“宋江阵”收录其中[2]。由此可见,“宋江阵”曾经和其他民间舞蹈一样被认定为一种民间舞蹈样式,并且以此形式得到进一步的流传[3]。因此,“宋江阵”也同其他民间舞蹈一样,在动作、音乐、道具、服饰、构图等舞蹈形态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

2.1 动作形态

“宋江阵”表演过程如下:继布城、发彩后,最先进行的是“黄蜂出巢”,由旗手分两路出城门,执丈二大旗领阵,其余队员持各种兵器随后,在锣鼓声中表演“穿针”(绕场一周向中间直行)、“内外环”(正副旗手逆行环绕后会合)、“面线拗”(“8”字形穿绕)、“长蛇阵”(队形“S”形前进)、“环螺阵”(队伍先取逆时针方向收拢靠紧,而后再顺时针以扇形展开)等多种阵法。改变队形战阵后,队员开始表演武术套路,主要包括“群打”“双打”“单打”,以及空手对打、扁担对锚头、刀对铁耙、枪套剑等。有时表演者还会表演弄狮和打八仙,最后凯旋入城。八卦阵是“宋江阵”的一大亮点,由32人演练,刀盾对棍棒,根据鼓点循环对练,动作极富动感与美感。而刣狮是“宋江阵”的最高潮部分,由一人持刀斗狮,并将其消灭,最后以狮子伏地断气收官。

不同地区的“宋江阵”,其表演动作风格也有所不同。泉州“宋江阵”、同安新民西湖塘“宋江阵”等主要表演南少林拳械[4];漳州“宋江阵”则以太祖拳和五祖拳为基础,故其风格特征是上盘有长基,也有短手,下盘要求表演者做到落地生根、进退灵活、攻防自如;而高雄内门中埔头“宋江阵”的空手对打(共12对)则极具武术舞蹈特色,与现代京剧中的武场空手对招类似[5]。“宋江阵”还有一种特殊形式是角跳内外圈,主要表现为:队员打圈,由旗斧带头走到固定位置,插角跳入反方向,然后折返,其他队员都带着兵器摇晃跳起,循环折返;队形分开,队员腾空跳跃,人头看一侧,接着甩头看往另外一侧,此时要求动作快、准、简单灵活。这种动作形式发源于福建特殊地势的防御需求,具有强烈的闽南地域文化特征。在后来的表演中,为了审美的需要,在队员腾空跳跃的时候会设置一些更美的弧线,甩头看的动作也融入了舞蹈的审美方式,这已经渐渐远离了防御需要的拳术形式。

作为民间舞蹈艺术,“宋江阵”中舞蹈动作以“刚、猛、稳、小”为美学追求,其舞者体态端正、含胸拔背,自然站立或双脚打开与肩同宽,身体或直立或半蹲,脚下有正步位、八字位和丁字位,步法主要有圆场步和右大跨步。其中大头娃娃的表演值得一提,该舞段中既有诸如“醉八仙步”配合掏手亮相的程式化舞蹈动作,也有颇为精彩的法师与小猴子的即兴舞蹈。舞者身体向右转180度,左脚向旁,右脚向左前方,双脚互动,形成交叉步。此时舞者重心在右腿上,而身体与右脚保持不动,左腿伸直并做旁点地,呈弓箭步状。继而重心由右腿转移到左腿,呈蹲步状,双手从左边向下方划到右侧,并向旁甩出。此处巧妙地以舞叙事,不仅可舞性强,舞得出彩,更使得故事饱满,人物形象鲜活,诙谐可爱的大头娃娃为阳刚质朴的“宋江阵”增添了一丝轻松的律动[6]。由此可见,最初以防御为目的的“宋江阵”动作,在后来的传承中,为了表演中的美感,设置增加了一些舞蹈动作和元素,让“宋江阵”具备了更好的展示形态。

2.2 音乐形态

“宋江阵”所使用的乐器以鼓、钹、铜锣为主,音乐铿锵有力、雄浑粗犷、紧张激烈,鼓点节奏鲜明、高潮迭起,节日氛围浓厚。“宋江阵”的锣鼓乐在表演时,表演者均不在阵内,而是常常立于对阵的后方或者前方。阵所用之鼓为大鼓,也被称为“宋江鼓”,表演者将鼓置胸前,便于行走舞动。

“宋江阵”中的音乐以单个鼓为主旋律,加以锣、钹等乐器的伴奏,而仅锣鼓的组合变化就有六种之多,不同的阵式有着不同的节奏类型,鼓乐节奏配合阵法的变化而随之变化。常见的走阵阵势有蜈蚣阵、分阵、八卦阵、圆阵等。清圈的音乐有三种节奏类型,其中锣鼓节奏相对固定,鼓的节奏主要有两种,即滚奏和敲奏。比如蜈蚣阵的伴乐节奏类型有鼓和钹两种,开旗则采用四种节奏类型。特别是宋江舞狮阵,源自于《水浒传》,是宋江阵最具代表性的表演之一,使用了三种节奏类型,大鼓在第一节奏类型中使用附点的节奏,其余两种节奏类型以八分音符为主。

在“宋江阵”的表演过程中,配乐与头旗等都有密切的配合,表演者听鼓声做动作或者视动作情况击鼓[7]。乐器不仅有伴奏的功能,更有指挥的功能,“宋江阵”表演者需要根据乐器发出的音节协调团队动作,控制动作节奏,而且还要掌控整个表演的氛围,通过轻、重、缓、急的节奏变化,来呈现“宋江阵”的不同旋律与层次之美。

2.3 道具形态

我国民间舞蹈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对道具的使用。“宋江阵”表演中所借助的道具主要涉及锣、鼓、钹、谢蓝、香炉、草鞋、脚巾、打面器等。在演出过程中,阵头组织携带谢篮和香炉,但是这种道具在闽南的“宋江阵”展演中已较少使用,而在台湾则较为普遍。谢篮包括一个篮子和盒子,是双子星座“和合”二仙的象征,香炉则与日常宗教场所使用的香炉功能相似,主要用来烧香,作祭拜神灵之用。在“宋江阵”的表演仪式中,表演者先是通过香炉来祭拜神灵,然后所有的参演人员都要从香炉的上方跳过,这么做的目的在于净身和祈求平安。

在“宋江阵”表演中,除上述道具外,也常使用兵器。通常每个表演者手中都有一个道具,闽南话称作“家私”,这些最早是被用作兵器,但其实都是农具,如锄头、扁担、刀、斧头等,后来还出现了水浒中的双斧、双刀、大刀等兵器。此后的表演中不仅兵器数量繁多和种类庞杂,而且不同阵式所用兵器也不尽相同,主要有头旗、丈二、锄头、伞、铁尺、双剑、铁叉、斩马刀、月牙铲、双斧、齐眉棍、牌刀、钩镰、双刀、关刀、双锏、耙、鸡帚等兵器。刀和棍由于转动灵活、气势凌人,至今依然是“宋江阵”常用的主要兵器。而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兵器则是牌刀,此刀由短刀和藤牌组成,它被赋予了闽南的地域武术文化要素。“宋江阵”中的鸡帚属于短兵器类,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竹质兵器。锄头是农村随手可得的农具,弄锄头花是精彩与实用的农具格斗项目,用锄头打斗的动作包括“撞”“扫”“勾”“戳”“挑”“带”等。伞是生活中的日常之物,也被用作“宋江阵”中具有攻防性质的道具。此外,大旗和板凳也常常被包括在道具的范畴里。

目前“宋江阵”表演中的道具功用也从之前的防御性转变成轻便利于表演的美化性。比如“宋江阵”的头旗,这是“宋江阵”的总指挥旗,用于激发士气。齐眉棍是扮演武松、燕青等角色持有的,在鼓乐的帮衬下,气氛活跃有魅力。目前资料显示,厦门翔安赵岗村“宋江阵”所传承的表演道具有正旗、付旗、盾牌、官刀、斧头、正枪、双剑、付枪、双刀、踢刀、雨伞、扈刀、耙、正锄头、铁鞭、付锄头、和尚棍、双锏、付耙、付踢刀、曲手、九尺刈、九尺扣、孤棍等[8],里面比较突出的有雨伞。雨伞的伞柄可以用来防御,但雨伞自古以来不仅能遮风挡雨,在舞台上也经常被作为具有审美形象的道具。从古代的油纸伞到现在的遮阳伞,伞在舞台上一直都是中国传统舞蹈形象的道具,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形象极大地修饰和美化了“宋江阵”粗犷的舞蹈风格。

2.4 服饰形态

“宋江阵”通常出阵人数为72或36人,按《水浒传》主要人物脸谱和服饰着装,如头旗为宋江和卢俊义、双斧为李逵、双戒刀为武松、长枪为林冲等。同安、翔安区着装演练的阵头有内厝赵岗、新圩下市“宋江阵”,而造水村“宋江阵”则是一律对襟汉装,脚履丝编草鞋,腰扎丝带,以藏青色、黄色分为二队。近年来,“宋江阵”出阵表演时,表演者大多身着运动装,脚穿运动鞋。

此外,“宋江阵”阵头出演时,其队员均在头部和腰部扎上红、黄、蓝、绿等布匹,并称之为“头巾”或“脚巾”,不可以随意更换颜色。目前所见,闽南“宋江阵”中的“脚巾”保留较为完整,其中红色和黄色脚巾最为常见,也伴有绿色和蓝色脚巾。人们会根据脚巾的颜色来判断不同门派的阵头,不同颜色的脚巾相遇时,则会出现“咬阵”的精彩表演。黄脚巾不仅是阵头门派的象征,其在古代更是代表黄土的颜色,象征着大地和中心,进而联系到皇族贵胄,故而,黄脚巾是“宋江阵”中第一大阵头派系。红色脚巾作为生命之色,被视为“宋江阵”中的第二大阵头派系。

2.5 构图形态

“宋江阵”的队形千姿百态,造型多样,图案具有立体感,阵法令人目不暇接。闽台“宋江阵”的主要构图方式有围圈、跳四门、蝴蝶阵、长蛇阵、环螺阵、内外环、穿针、面线拗、绞剪拐、打万字、八卦阵、卷炮心、水波痕、刀枪巷、连环阵、龙摆尾等。其中,八卦阵是“宋江阵”中最为强大、变化最为丰富的构图阵式。八卦阵清晰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舞蹈“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传统美学意象。卷炮心是用来模拟古代战争场面的,打万字、绞刀拐是再现生活场景的,蜈蚣阵、长蛇阵、水波痕是表现动物形态的。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各种构图与阵式不断变换交织,形成繁复而有序的动态流变与静态图案,正如学者隆荫培所言:“舞蹈艺术是动态的艺术,但不是只动不停的艺术,舞蹈的动态美是在动静结合中呈现的,静止的造型常常是一组动态过程的起点和终点,是‘动’的凝聚又是‘情’的延伸。”[9]

“宋江阵”表演内容主要分为走阵、单练和对练三个部分,走阵由头旗带领,做出清圈、卷炮心、反卷炮心、蜈蚣阵、八卦阵、开城门、龙卷水、万字拐等千姿百态的造型构图与阵式队形。其单练部分主要是以传统武术项目为表现形式,并杂糅大量舞蹈语言,形成武舞结合的表演风格。对练部分则较为注重二人的默契配合,单练与对练交互进行,同时吸收高难度的杂技与舞蹈技能,大大增加了“宋江阵”的观赏性。纵观“宋江阵”阵式构图与队形变换,其不再是简单的武术器械的表演,而是武舞结合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3 闽南“宋江阵”发展困境原因分析

民国以前的赵岗村几乎人人都参与过“宋江阵”表演。清末民初,我国大陆地区也已流行“宋江阵”,部分村落甚至同时拥有众多“宋江阵”。20世纪中叶以前,我国政府多次组织观摩“宋江队”表演、节日踩街活动,并得到广大民众的推崇。直到20世纪中叶,闽南一带仍有很多“宋江阵”的表演者,此后经历一段时间的沉寂,至1982年“宋江阵”再次兴起,但已经没有当初的风貌了。1997年,同安在庆香港回归的踩街中表演了“宋江阵”;2001年,厦门白鹭洲民间艺术表演活动也有了“宋江阵”的身影;2005年,大陆与金门烈屿进行了“宋江阵”的交流切磋;近年来,一年一度的“闽台宋江民俗文化节”算是两岸“宋江阵”文化艺术交流的主要平台。可以看到,“宋江阵”发展进入了瓶颈期,问题集中表现为人才匮乏和方法陈旧。据悉,20世纪中叶以来,我国体育职能部门也曾储备编、导、演“宋江阵”的人才,但结果不尽如人意。

3.1 练习与教学方法陈旧

闽南“宋江阵”要求练习者要有学习阵法、套路的条件,特别是要具备一定的武术基本功。练习者只有在相关条件符合要求时,才能参与此种集体性武术活动[10]。练习武术异常艰苦,练习者往往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掌握武术基本功并做到与集体配合,而现代社会讲究节奏、效率,年轻人不再愿意花那么长时间进行学习。同时,民间武术组织制定了很多规约,虽说有利于传承项目,保证项目的纯粹性,但也存在保守性、门派性等问题,这也导致了“宋江阵”的传承和推广严重受限。此外,不少“宋江阵”师傅因为年龄衰老而失去传授的能力,部分稍年轻一点的“宋江阵”师傅也迫于生计压力而改行。对现有“宋江阵”练习者分析发现,练习者以本区、本村的农民为主,主要以“口传身教”的方式教授阵法、拳谱,从而导致“宋江阵”等民间传统体育舞蹈逐渐失色,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参与学习。

3.2 宣传与教育力度不够

文化部门、学校对 “宋江阵”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也未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氛围深化“宋江阵”学习。虽说当地部分文体工作者曾认真整理,并以图片、文字材料的方式呈现“宋江阵”文化,但是这些资料仅被放于报刊室、博物馆和陈列室之中,使得民众对“宋江阵”的了解程度不高。学校在有关民间民俗体育舞蹈方面的讲解、演练也做得不多。福建省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大多并未被引入学校体育课程之中。另外,尚未有文献资料完整、详细地记录“宋江阵”的课程或者队伍,相关理论研究也停滞不前。就目前来看,社会所能收集到的关于“宋江阵”拳理的文字记录非常少,且为数不多的音像制品、印刷品的质量偏低,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宋江阵”的传承和发展。

3.3 现代体育的冲击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现代化发展,加之西方文化的渗透,现代体育从内容以及形式等各方面渗透到竞技体育、大众健身娱乐活动、学校体育之中,形成了多元化的体育活动供人们选择。现代体育的发展从各个方面持续影响地域特色比较强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代人更加青睐于现代体育,比如跆拳道、篮球、足球运动等,特别是当代青少年对现代体育更是喜爱有加,而对民族传统体育则知之甚少,也不愿意去学习。同所有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一样,当下“宋江阵”正处于被边缘化的发展环境之中,其发展可谓步履维艰。

4 推动“宋江阵”传承发展的策略

4.1 政府——加大扶持与宣传力度

政府应支持民间文化发展,加大力度推进“宋江阵”传承。首先,在经费上扶持那些在开展“宋江阵”方面取得较好成绩的学校、特色村镇,支持学校或者民间体育舞蹈组织成立青少年“宋江阵”兴趣队,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深入学习“宋江阵”。其次,政府牵头组织制定竞赛规则、规范标准,积极举办相关比赛活动,改变“宋江阵”松散、规模小且仅存在于村、乡间的境况,提升“宋江阵”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促进“宋江阵”形成地域文化特色。结合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把“宋江阵”作为一个特色和品牌来打造,培育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真正实现“地域的更是世界的”,讲好中国体育的故事,传播好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再次,文化部门要加大力度宣传民族传统文化,比如制定“宋江阵”传统文化展板,利用节假日组织表演者为民众奉上“宋江阵”表演等,促使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宋江阵”[11]。此外,还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等渠道,从振兴中华民族及弘扬传统文化魅力的视角,报道宣传“宋江阵”,全面提高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怀。

4.2 学校——加强后备人才培养

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培养后备人才。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学校教学就自然成为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方式。首先,通过闽南地区中小学校普及“宋江阵”,尝试在中小学的体育课或兴趣课中进行“宋江阵”表演教学。中小学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开展“宋江阵”体育舞蹈教学可以提升中小学生对“宋江阵”的认识,感受“宋江阵”的文化魅力。其次,可以在闽高校、职业院校增加“宋江阵”科研和教学活动。可以组织相关高校教师深入闽南地区展开调研,编写“宋江阵”体育舞蹈教材。开展教学时,也可聘请“宋江阵”传承人为客座教授,邀请他们为学生授课。此外,还可以采取“订单班”的模式进行培养,通过与闽南区域力量雄厚的旅游开发公司等企业建立合作,定向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多管齐下,培养一批具备扎实功底的人才,从而推动“宋江阵”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

4.3 “宋江阵”非遗传承人——深入系统理论研究

首先,深度挖掘整理“宋江阵”的理论,从理论的层面不断升华、提炼“宋江阵”的知识要点,不能仅局限于家族式的传授。其次,规范“宋江阵”术语、技术动作。由于“宋江阵”的传播方式以“言传身教”为主,所以难免出现误传的现象,为了促进各方交流,更好地传承“宋江阵”,非常有必要规范术语。再次,应从服饰、兵器、套路、礼仪、表演程序、阵式等方面深入挖掘宋江阵内涵,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科学化地创新与改革发展。最后,应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人体生理、心理等各个层面研究“宋江阵”的价值,从理论、技术上形成完善的“宋江阵”理论体系。

4.4 社区村落——打造全民健身活动新亮点

“宋江阵”是一种具有娱乐以及修身养性等功能的民俗体育舞蹈活动,适当降低难度、调整运动方法、结合时代创新动作,更有利于发挥“宋江阵”的价值,且适宜各个群体的健身之用。社区村落在政府支持下,可聘请“宋江阵”师傅及高校舞蹈教师,联手打造富有新时代创意的“宋江阵”,并在闽南地区面向全民推广普及,将之变成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的计划和促进全民健身的重要途径。这么做一方面能够传承“宋江阵”,另一方面也能保障居民身体健康,促进邻里和谐相处。

5 结束语

“宋江阵”作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闽台特有的地源文化,这对促进祖国统一有很大的作用,我们要加大力度保护和传承闽南“宋江阵”,使之进一步造福两岸人民,服务中华大地。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各民族要实现现代化发展,就必须协调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宋江阵”动作繁琐以及对武者要求极高的特点,其发展一直存在年轻人热情不足、教学方法陈旧、宣传力度不充分等问题。闽、台两地的“宋江阵”属同宗,关系密切。除了具有教育、娱乐、健身等功能外,“宋江阵”还代表了闽台特有的地域文化、区位优势,传承“宋江阵”有利于提高海峡两岸人民的民族凝聚力,提高人民的文化认同感,促进祖国统一。政府要加强文化宣传力度,学校也要积极培养后备专业人才,非遗传承人也应深化理论研究,社区要打造全面健身活动,可以从这四个角度对宋江阵进行发扬传承。

“宋江阵”属于民间传统体育形式,以身体活动为手段,且与武术表演、体育舞蹈等均存在颇为密切的关系。我们要大力实施传统体育振兴计划和“非遗体育项目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工程,积极发展民间传统体育,让民间传统体育成为民间经济的催化剂。

猜你喜欢
舞蹈体育
你可曾见过父亲的舞蹈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2016年最佳体育照片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