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康复路径管理在四肢骨折患者的应用

2021-01-11 07:37杜美丽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17期
关键词:四肢骨折康复

杜美丽

(东港市中心医院,辽宁 东港 118300)

四肢骨折是骨科的常见病,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且康复期长,精心的康复护理有助于缩短患者的康复期,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1-2]。护理路径是由医护人员共同制定的,对某一疾病诊疗做的最恰当的有时间性、顺序性的医疗护理工作涉及,是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有效手段[3]。本院对四肢骨折患者应用护理康复路径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骨科2017年2月-2018年7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128例为对象,均采用手术治疗,意识清晰,无交流认知障碍,愿意配合医护人员。排除合并感染、骨肿瘤、其他骨疾病、严重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根据护理方法分组:对照组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19-73岁,平均(42.9±13.3)岁;其中股骨粗隆间骨折18例,股骨颈骨折23例,股骨干骨折13例,胫腓骨骨折10例。观察组64例,男40例,女24例,年龄22-75岁,平均(43.4±13.5)岁;其中股骨粗隆间骨折16例,股骨颈骨折24例,股骨干骨折15例,胫腓骨骨折9例。2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有可比性。

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护理管理,主要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康复锻炼、疼痛护理等。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康复路径管理,主要措施为:(1)制定护理康复路径。以促进四肢骨折患者术后早日康复为目标,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等制定康复路径,以时间为横坐标,护理措施为纵坐标,制定护理路径表,护理人员则根据路径表执行各项护理措施,每完成一项护理内容,在该项打钩并签名。(2)康复护理管理路径实施。①心理护理:护士每天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做1次心理情绪状态的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调节措施。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采用音乐疗法、认知干预、放松训练、聊天沟通等方式纾解患者的心理障碍。另外将家属引入到心理护理中,要求家属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注意患者的情绪,通过亲情化支持等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②心理康复护理:四肢骨折患者术后需接受规范性康复锻炼,以促进骨折愈合、骨功能重建。在术后患者清醒后,护士在床旁给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康复锻炼的相关知识,如康复锻炼重要作用、介入时机、方式等,让患者对术后康复锻炼有一定的了解,减少康复锻炼的顾虑,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康复锻炼。③康复锻炼。术后尽早介入康复锻炼,术后第1天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始康复锻炼,从被动锻炼开始,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床下运动等。术后1-2周以轻度运动为主,家属和护士全程陪同指导,例如上肢骨折患者进行远端关节伸屈、提肩、握拳等运动;下肢骨折患者进行踝关节、股四头肌的收缩性锻炼等。术后3-5周,有规律的增加锻炼的幅度和强度,进行大范围的活动;术后6-7周进行肌肉关节协调运动,如进行肌力训练、负重训练等。④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前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并结合患者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年龄等进行出院后生活起居、康复锻炼、回院复查等的指导,要求家属科学照顾患者,并监督指导患者每天进行康复锻炼。

3 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自我效能感评分(于护理前、护理2周后使用GSES量表进行自我效能感评估,共设有10个条目,采用1-4分计分法,得分越高则表明自我效能感越高)。

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2.0软件检验数据资料,计数数据对比采用x2检验,计量数据对比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2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5.2 2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5.3 2组的GSES评分比较:护理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GSE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3。

表3 2组的GSES评分比较

讨 论

四肢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在临床治疗中以恢复骨的连接以及重建骨功能为目标,康复期较长。且多数患者为突然发病,患者一方面承受剧烈疼痛,一方面担心留下残疾,易产生悲观等负面情绪,影响康复治疗。因此,做好对四肢骨折患者的护理工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临床护理路径是新型的护理理念,其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其将患者入院到出院这一时间段内的护理工作制定明确的标准、程序,护士不再是被动、盲目的执行医嘱,而是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护理工作,避免护理医嘱遗漏现象,保证各项护理措施落实到位,促进患者康复,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4-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四肢骨折患者实施护理康复路径管理,强化对患者的心理情绪管理,每天进行心理状态的评估,便于采取恰当的心理护理措施,帮助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促进术后康复[6]。通过心理康复护理措施使患者对康复锻炼有一定的了解,主动配合医护人员接受康复锻炼,最大化提高康复锻炼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2周后的GSES评分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参与相应活动的积极性、态度,以及付出努力、采取策略解决面临问题、困难的积极性。本院通过护理康复路径管理提高患者对骨折术后康复锻炼的认知水平,提高术后康复的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配合医护人员接受康复锻炼,促进骨折愈合,促进术后康复。而且护理康复路径管理以全面、科学的护理流程让患者对护理工作、自我康复状况等做到心中有数,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构建和谐护患关系,进一步提高康复锻炼的配合度[7]。

综上所述,护理康复路径管理在四肢骨折患者中应用效果确切,促进患者术后积极配合康复锻炼,促进患者术后尽早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四肢骨折康复
王阿姨骨折康复记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不可忽视的“一点点”骨折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跟踪导练(四)
跟踪导练(四)
跟踪导练(四)
伤筋动骨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