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循证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2021-01-11 07:38陈明月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17期
关键词:颅脑循证护理人员

陈明月

(鞍山市中心医院,辽宁 鞍山 114000)

重型颅脑损伤可造成大脑半球严重广泛损伤,皮层功能丧失、或者昏迷,患者的致残率与死亡率均较高,病死率超过30%[1],而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与脑保护要求也非常高。循证护理也被称为实证护理,其核心在于利用最新的科学证据为患者提供最理想的护理服务,循证护理表明,对患者实施早期干预、刺激性干预等可改善患者的预后[2]。本次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分析,根据患者的护理方式进行分组,对比了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的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纳入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40例(2017年1月-12月)与观察组40例(2018年1月-12月),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15-80岁,年龄平均为(42.6±2.6)岁,伤后至入院时间30分钟-2小时,平均为(1.1±0.4)小时,GCS评分3-12分,平均为(10.2±0.8)分;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14-80岁,年龄平均为(41.8±2.7)岁,伤后至入院时间30分钟-3小时,平均为(1.3±0.6)小时,GCS评分3-12分,平均为(9.9±0.9)分;对比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结果显示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2组之间可以进行统计学试验比较。(1)纳入标准:明确的颅脑外伤病史,经CT诊断证实为严重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广泛脑挫伤并硬膜下血肿、开放性颅脑损伤并硬膜外、硬膜下血肿等;颅脑损伤至入院时间<6小时;入院时GCS评分3-12分;无近期感染,输血;无严重手术外伤史。(2)排除标准:依从性差者;住院死亡者;回访失效者。重型颅脑损伤不仅仅是CT诊断脑挫裂伤,纳入标准是否有该患者是否接受手术治疗,还是单纯脑挫裂伤的保守治疗。

2 方法:患者均接受急救治疗与护理,住院期间,对照组患者接受神经外科颅脑损伤常规护理,包括基础护理、康复护理等,基础护理如每天起床后头位抬高,及时清洁患者口腔,预防感染;病房每天清洁消毒,观察患者呼吸道与肺部情况,保证呼吸道通畅,避免痰液造成呼吸道受阻;每天帮助患者拍背和翻身,若有黄痰或者血痰立即告知医师并处理;对中枢性持续发热的患者进行物理降温干预,感染所致高热通常来得比较晚,主要运用抗生素和物理降温;对患者四肢进行按摩,加速血液循环。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提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问题。包括护理干预时效性,确定最佳的护理开始时间,让患者获益;评估并确定护理干预内容,护理措施。(2)检索相关证据。检索数据库CBM、CNKI、维普、万方等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以循证护理、重型颅脑损伤、功能恢复、焦虑、抑郁、并发症等为关键词,应用策略按照优先临床指南,然后到系统评价证据,最后为可靠的原始研究证据[3]。(3)建立循证护理小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安排具备丰富经验的护理人员,每1-2天进行会议讨论,了解护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明确注意事项。小组组长安排成员查阅疾病的相关资料,讨论后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释处理,让每项护理都有证可循、有据可依。(3)全面评估。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思想心理状况和并发症等进行全面的评估,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提出问题,进行循证讨论并寻找循证依据支持。(4)制定护理方案。全面评估当中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并查找资料文献,制定可行的护理方案,并在对患者的护理中不断地改进。(5)具体护理措施。①刺激性护理:患者纳入后立即给予护理干预,早期干预有刺激性干预,包括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方面的刺激性护理;高热护理:由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受损,造成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引起中枢性高热,因此给予亚低温治疗,包括冬眠药物+全身物理降温,适当使用镇静剂、肌松药物预防寒颤,维持肛温33℃-35℃[4]。②心理护理:患者恢复意识后多伴有比较严重的恐惧和焦虑,主要与手术、疾病类型以及担心预后等有关。因此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合理的疏导,包括介绍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转归情况与注意事项等,让患者自我护理意识提高,从而达到对疾病的良好控制。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要尽量将病情改善情况告知患者与家属,避免向患者隐瞒病情,让患者能够积极地配合医护工作。③饮食干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发生率较高,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干预。患者意识恢复后,吞咽功能可能未完全恢复,因此可给予胃管进行营养支持,可减少住院期间消化道出血情况。④并发症预防:患者住院期间神志不清,机体功能无完全恢复,翻身动作比较困难,长时间同一体位,可能引起受压迫部位出现压力性皮肤损伤,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每1-2小时帮助患者翻身,定时对四肢进行按摩,在背部或者臀部可垫软垫,减轻压迫。患者如果长时间昏迷、咳嗽,呼吸道无法有效防御,易引起肺部感染,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痰液及时清除,保证气道通畅。患者昏迷与形成脑疝主要与颅内高压有关,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地关注患者瞳孔大小与意识变化;同时要遵医嘱有计划的运用抗生素,避免颅内感染,对肢体障碍制定个体化康复计划,逐渐加强锻炼。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1)统计和比较2组患者的FCA功能综合评分,SAS焦虑评分、SDS抑郁评分。FCA功能评价[5]:包括身体功能与认知功能2个维度,身体功能涉及肢体功能、自我护理能力、物质功能与括约肌功能,认知功能涉及心理功能与社会功能,共计18项,评分1-6分,依次为完全无法自理、需要大的帮助、需要一定的帮助、需要的帮助较小、借助器械自理、完全自理,得分越高则患者的功能越好。SAS评分与SDS评分各条目1-4分,50分以下无焦虑、抑郁,50-60分为轻度,60-70分为中度,70分以上为重度[6]。(2)观察和记录2组患者的并发症: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栓、肺部感染、压力性皮肤损伤、感染致高热等。

4 结果

4.1 2组FCA功能与焦虑、抑郁评价对比:2组患者护理前的FCA功能评分、SAS评分与SD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FC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SAS评分与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2组FCA功能评价对比

表2 2组焦虑、抑郁评价对比

4.2 2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压力性皮肤损伤均为0例,而肺部感染、感染致高热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讨 论

重型颅脑损伤的致残率与病死率较高,因此在患者治疗中如何有效地减少致残率,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成为了护理工作者的重点研究方向。随着临床护理模式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循证护理在临床上逐渐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循证护理指的是以相关临床研究作为证据,评估患者的实际护理需求,并与医护人员的经验相结合,设计出符合患者需求的、个体化的护理方案[7]。与传统常规护理模式相比,循证护理模式的护理实践科学性更高,可以显著的提高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8-9]。侯亚红等[10]研究报道中比较了常规护理78例与循证护理82例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通气功能更好,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本次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FC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SAS评分与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为0例,而肺部感染、持续发热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提示,循证护理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以显著改善躯体功能与认知功能,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循证护理模式下首先对患者进行了全面的综合评估,便于医护人员掌握患者的具体情况,并根据个体情况,结合临床经验与医学证据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从而保证治疗的效果;(2)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并设计实施合适的心理干预措施,加强沟通,消除或缓解不良情绪;(3)根据患者病情与肢体运动能力,对患者开展适合的康复护理,促进康复和预后;(4)护理人员结合临床经验与医学证据,对患者加强并发症的护理,包括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压力性皮肤损伤、下肢静脉血栓等预防,从而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1]。

综上所述,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功能,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猜你喜欢
颅脑循证护理人员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三维管理在促进护理人员医疗设备规范使用及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诊烧伤患者中的价值
《循证护理》稿约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探析感染科护理人员焦虑状况调查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