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中的问题引领

2021-02-22 07:12孔军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

孔军

群文阅读是统编语文教材一个重要的教学改革理念,它以“类文”为教学单元。这些“类文”,在内容、主题、章法或者文体上有某些相似性或者相关性。在群文阅读中,教师要起引领作用,以问题为导向,掌控阅读节奏和思考方向,以便顺利完成单元学习任务。

统编教材必修(下)第八单元选取了两组四篇古代思辨性文章。第一组文章,包括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和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第二组文章,包括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洵的《六国论》。本单元教学,围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以“责任与担当”为人文主题,设计了“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

我们可以把本单元学习任务概括为三项:

1.通读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情怀,体现“责任与担当”这一人文主题。

2.概括作者观点,思考写作目的,落实“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

3.分析论证方法,总结文章特色,形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基本能力。

这三项基本任务,由内容到观点再到方法,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问题引领的方法,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样一个设计思路来逐项完成学习任务。

一、是什么:关于文章的内容

“是什么”可以理解为文章写了什么。我们可以设置三个小问题:

1.说说文章的作者和所处的时代。

四篇文章,两篇唐文,两篇宋文。魏征是初唐有名的谏官,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改革家,苏洵几乎是同时期有名的文人。了解作家和时代,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有助于完成后面两项学习任务。

2.简单概括文章的内容。

这是完成学习任务一的关键步骤,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章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并对文言现象有一个扎实的掌握。学生在概括文章内容的时候可繁可简,不必强求一致。示例如下:

谏太宗以十“思”,谋所以守成。

答司马以四“不”,谋所以强国。

赋阿房之奢华,原强秦何以骤亡。

论赂秦而力亏,原六国何以卒灭。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的家国情怀。

《谏太宗十思疏》,以臣谏君,言辞恳切;《答司马谏议书》,同僚辩难,当仁不让;《阿房宫赋》,极言阿房奢靡,似一声断喝,促人猛醒;《六国论》,痛惜六国破亡,如一道电光,令人深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们知道自己的责任,勇于担当,成为时代的脊梁。同时他们也超越了时代,成了我们学习的榜样。

二、为什么:关于作者的观点和写作目的

“为什么”可以理解为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思考这个问题,需要有丰富的时代背景作为基础。可以让学生运用多媒体来自己查找,也可由教師适当补充。

《谏太宗十思疏》需要补充《资治通鉴》中唐太宗与魏征、房玄龄的一段对话: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然后结合教参上唐“统一天下,百业兴旺。作为君主的唐太宗开始流露出骄奢忘本的苗头”这个背景,引导学生思考。

《答司马谏议书》要结合北宋时期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及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反对变法等背景,突出王安石推行变法的坚定决心。

《阿房宫赋》写于唐王朝日渐衰弱之际,统治者“大起宫室,广声色。”

《六国论》写于北宋承平之时,但每年要向辽和西夏缴纳“岁币”,使得强益强,弱益弱,国家积重难返,升平背后有隐忧。

了解了以上背景之后,教师可以抛出第二个问题: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写作目的是什么。

可以用表格(见文后附表)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二:倾听理性的声音。

所谓“倾听”,就是阅读与鉴赏。所谓“理性的声音”,就是作者阐述的道理。通过这一学习任务,一方面,学生可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结合背景,加深对文章写作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的理解。另一方面,这些振聋发聩的观点,以及作者简洁精深的论证语言,像一道道理性的光辉,照进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理性思考方面有所发现和提升。

三、怎么样:关于文章的写作特色

“怎么样”可以理解为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具体到本单元四篇文章,可以设置如下问题:

1.《谏太宗十思疏》和《阿房宫赋》在语言上的异同。

2.《答司马谏议书》和《六国论》在论证方法上的异同。

3.《阿房宫赋》和《六国论》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

针对第一个问题,可以明确如下内容:相同之处是两篇文章都受骈文影响,运用了大量排比句、对偶句,骈散结合、句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音韵和谐、节奏铿锵。不同之处是前文是奏疏,后文是辞赋;前者长于说理议论而后者长于描摹抒情。

针对第二个问题,可以明确以下内容:相同之处是都运用了事实论证方法。不同之处是前者是书信体,后者是政论文。前者是一篇驳论文,以破为主,破立结合;后者是一般议论文,正反对比,总分总结构。

针对第三个问题,可以明确以下内容:两篇文章都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总结出国家兴亡的规律,作为当朝统治者的借鉴。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探讨,学生可以感受到思辨性文章独特的艺术魅力。学习思辨语言,掌握论证方法,借鉴表现手法,对提升学生思辨能力、逻辑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仅就一个单元的群文阅读提供了一个方法,那就是问题引领法。文章不同,学习任务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以提高教学效率为最终目的。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要不断探索,认真总结,逐渐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附表: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钢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高中生用rap背《阿房宫赋》
高中生用说唱形式背《阿房宫赋》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群文活动
浅析赋、比手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读议练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异文 训释词义
《阿房宫赋》修辞艺术举要